回覆列表
-
1 # 觀魚惜朝
-
2 # 陽光丶影子丶明天
格物,格物致知,講的是明朝的時候有一個叫王守仁的人對著竹子枯坐,希望格出竹子的道理,其實那時候讀書人都講究格物,就像寺廟裡的和尚打坐參禪一樣,不過一個是對著某一個物體來思考,一個是閉眼神遊物外。道理都是一樣的。方法不同罷了
-
3 # 星期五歇歇
格,格物致知是古人對科學的認知,明代王陽明的格竹,守仁格竹實際就是王陽明對於儒家學說的一種新認識,從而格出了心學。
-
4 # 房產觀察員look浦東
守仁格竹
歷史上,王陽明對於人生的思考,以及人生的意義,和對世界的認識的一種思考,但當時守仁並沒有取得實質意義。這裡可以理解為思考,變革,感悟,探索意思。
守仁格竹,對應王陽明龍場悟道事件。
在之前格竹沒有結果,在被貶龍崗,終於悟的知行合一,成為中國最早的心學的師祖。
-
5 # 弓長鎖陽
格,形聲字。從木,從各,各亦聲。“木”指樹木。“各”意為“十字交叉之形”。“木”與“各”聯合起來表示“樹幹與樹枝形成十字交叉之形”、“枝杈為十字交錯之形”。本義:樹木枝幹分叉。
引申為萬物的聯絡錯綜複雜,格物即是主要透過觀察等實踐活動獲取此事物與周邊事物的客觀聯絡,此過程繞開人類後天本能的妄念思考,從對客觀世界的觀察出發得到認知。
哲學裡的主觀符合客觀偏指導思想,格物致知偏方法性。歷史上能做到格物致知主觀符合客觀的人很少,最有名的倆人就是毛主席和王陽明。人多熱衷於思考二人的思想,卻忽略了二人超強的觀察實踐能力,這種思想是來源於對客觀世界的觀察和實踐,如果脫離了觀察和實踐只看思想應該是不能深入理解的。一個人本身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有多強,他就能對毛主席和王陽明的思想理解多少。
-
6 # 退役老狼
沒有一個人真正清楚回答“格”的含義。王陽明到底在做啥?有人認為是“研究”或“參悟”,為啥研究或參悟“竹”?對著竹子研究啥呢?還七天七夜傷了身體?為啥不是面壁呢?
古人說格物致知。大概是探究物體執行變化規律能夠獲得真知。守仁篤信,於是對著竹子探究,結果方法不對,坐了幾天沒有探出什麼真知來,倒是幡然醒悟了一門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