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初一男孩。學習缺乏主動性,自律性太差,不管是學習還是生活上的其他事,都是要大人施壓才會認真對待,不然就是在消磨時間。特別是近期,發現他不是謊話連篇,就是刻意隱瞞自己的錯誤。東西從來不懂得珍惜,為了方便他上課和接收提交作業,只能給他備手機。以為他關燈準點睡覺,結果查到他半夜三點多還在被窩和同學聊天打遊戲。以為他做作業有所進步,結果老公翻到他聊天記錄,是讓同學給他做的作業。從疫情防控到現在,手機壞了一個無奈又買一個,結果還沒半個月,新的又壞了。大道理小道理和他說了一大堆,每次都是一副虛心接受聽話懂事的樣子,一轉身全當你們在放屁。老公也狠狠揍過他,揍得棍子斷三截,揍得他鼻血到處都是,揍得大人於心不忍。結果事後一點用也沒有,照樣我行我素。甚至還和別人說他不怕揍。在父母面前他多少還忌憚一些,但現在在他奶奶面前,就更是無法無天,大聲叫罵就不說了,甚至還威脅老人家,管他就是逼他去自殺!孩子變成這樣,真的不知道怎麼去教育了……
-
1 # 陪娃兒讀書的娃兒她爸
-
2 # 熱愛生活愛運動
孩子變成這樣家長的責任不能忽視,其實管教孩子不能光靠打罵去施壓給他,容易讓孩子產生叛逆心理,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更是這樣。我從您的敘述中感覺平時家長和孩子交流並不好,起碼家長的話孩子沒有真正聽進去,只是怕捱打才裝出一副認真聽講的樣子。
現在大部分的家長都在外忙著工作,很少有閒暇時間陪伴孩子,更不用說監督他的學習習慣的養成、精神層次的構建。雖然家長辛苦的掙錢是為了孩子,為了家,但是還是應該儘量多對家人盡一份關心,有時候孩子要的不僅僅是好的生活條件,還有父母的陪伴和關愛。缺乏父母關愛與管教的孩子容易在成長路上走偏,受到外界的誤導而走入歧路,一旦完全養成習慣,再改會很難。
我覺得,家長平時可以試著和孩子多交流一下,瞭解孩子的現狀,幫助他逐步養成好的學習習慣。言語的勸化加上實際的行動更能讓孩子接受。家長自己以身作則,少玩手機,也限制孩子玩手機,僅限於學習。如果孩子有進步,適當給與一些獎勵更能激發他的上進心,慢慢的他就感受得到努力的收穫,不會厭煩學習了。希望家長對孩子多些耐心,欲速則不達,慢慢來。
-
3 # 也風吹
其實如果在兩三年前問我這問題肯定就是揍,不可能有這種事情的,現在的我確實看到了類似這種的情況,首先肯定就是父母從小對孩子太縱容,大了就很難收管,孩子小時候太溺愛絕對不是好事,孩子小,立規矩是最好的,我兒子小學同學有一個男生,家庭挺好的,給零花錢,一拿出來都是幾百幾百的,照理是不缺錢的,但是他還是會偷他奶奶的錢,原因肯定是不夠花的。我兒子從小不給零花錢,大了六年級和他們一起補課的時候給二十一天,因為幾個孩子一起去補課的路上要花錢買點自己想吃的,我兒子即使錢花過了,也不會偷拿錢,家裡的零錢放那他知道,因為有時候沒零錢也會給一百,但是是五天的零花的,所以有時會最後一天沒錢,然後就是別人吃的時候他看著,跟著,自己什麼也不吃,那天剛好被我看到,天很熱,別人都吃棒冰,他在旁邊站著,我問他為什麼不吃,他說沒錢了,我就給他接走,送過去的,沒和那幾個孩子一起走,當然我還是拿錢給孩子買了瓶水和一個棒冰。原因就是他沒偷拿錢,也沒問我要,孩子嘛,別人吃肯定眼饞的,那個偷拿他奶奶錢的男孩他奶奶接他的時候都是態度惡劣的叫他奶奶趕緊走,不讓他奶奶接,然後上初一了,不在一個班了,有一天我看到他父親去接那男孩,那男孩怎麼都不和他父親走,當然態度沒有像對他奶奶那樣差,他父親始終沒有脾氣,後來沒叫走他兒子,自己走的,他孩子能如此,不就是他們家慣出來的嗎?別人說什麼都是空了,自己的孩子自己瞭解,為什麼會是現在的樣子,我想他一定要自己在社會的摔幾個跟頭,才能正常了。因為你們都束手無策了。什麼樣的大人會對自己的孩子沒辦法呢?
-
4 # 飛揚的土豆和小魚
15歲正處於一個青春叛逆期!孩子謊話連篇、不尊重老人,要從好幾處進行理解、觀察!1.言傳身教:家長應該先反省一下自己是否對家裡的老人不尊重,下意識影響到孩子老人的態度!再反省一下,你在家裡對孩子說話裡頭有多少是有承諾沒實現的,你先撒了謊,就不要指責孩子滿口謊言!2.管理:15歲正是一個青春萌動、知羞恥,有祕密、有尊嚴的年齡,很多知識又處於半懂不懂狀態?需要家長、老師的耐心,心理疏導和引導!而不是處處監視他,事事要按照大人的指導去做,他自然就會謊話連篇,欺騙你們來達到自己的目的!這時候溝通很重要,你想成為他信任的夥伴,還是被唾棄的家長?你想成為他能夠傾訴的朋友,還是避之不及的家長?你想成為他成長道路共進退的驢友,還是對你冷漠無語的家長?選擇權都在你們雙方手中, 端看你們是站在什麼立場,以什麼心態來對待雙方!不要引起孩子的反感,讓他們對所有的成年人唯恐避之不及,當然就不會尊重你!3.誠信:你要求孩子做到誠信二字,大人也必須做到誠信!不要以為他們是孩子就可以隨便說話!4.謊言:孩子已經是謊話連篇,說明他對大人極不信任!除了正確的疏導外,給大家畫出一個時間段,家長也以謊話回擊檢視孩子的反應,從反面教育孩子!另外,孩子語言行為嚴重有可能會觸犯法律的話,可以帶他們去少管所看一看,震懾一下他們!總之多想想辦法,辦法總是比困難多!但不管怎麼樣?對現在的孩子,家長應該尊重他們,把孩子跟你放在同一個平臺,互相對話!把社會環境的影響加入進來,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多想想家長15歲的時候在幹什麼?想什麼?多探知一些孩子學校上課的心理活動,影響他們的人和事,多進行分析,把他們扭轉過來!使他們踏上正確的道路!
-
5 # 內蒙老石
關於這個問題,有在很多年前的一句話,叫十五歲的男兒奪義子。哪麼現在就從十五歲孩子說起,謊話連篇,不尊重老人,管教時又軟硬不吃。
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說明了老人從小對孩子的忽視,放鬆,及教育。所謂的子不孝乃父之過。為什麼要對孩子講監護,所謂的監護,指的就是從小對孩子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為監。護,是對孩子愛護,保護。對一個十五歲的孩子,正是少年無知的時候。早在春秋時,就有人問過【老子】這個問題。問的是人與人有什麼不同,老子回答是,沒有什麼不同,但有兩點,一、是教育,二、是環境。對當前這個15歲的孩子。父母現在必須做出對孩子的管理方案。看孩子放了學在哪裡,跟什麼人接觸,跟哪一類孩子一起玩。要詳細觀察,詳細瞭解。要有耐心的從正面教育,引導。如果發現效果不大。可以換一所學校,換一下環境。不可以放縱孩子。所謂的初生牛犢不怕虎。
對一個十五歲的孩子來講,凡事都處於一個渺茫時期。也好比大城市裡的一個轉盤。有正路,也有很多叉路。沒有正確的導向,很可能會誤入歧途,後果將不堪設想。
最後希望做父母的對孩子要盡職盡責,也祝願天下的孩子們能早日成才。
-
6 # 迷茫的園丁
我相信撒謊與基因無關,不是那個人出生就自帶撒謊基因的,更何況生活中不撒謊的人是不存在的,只不過有的是善意的謊言,有的是惡意的。父母不要對孩子因連他們自己都沒有的美德而生氣,撒謊不是缺陷或不道德的。
孩子的撒謊是有原因和動機的,比如說感覺陷入了困境,逃避責備和懲罰,逃避父母或老師的評判,嘮叨,說教,害怕被拒絕,感到了威脅,覺得撒謊可以讓問題更簡單,或是虛榮心在作怪,凡此種種都表明孩子的低自尊水平,想通過撒謊得到提升,引起關注。
預防問題的發生非常關鍵,要幫助孩子相信錯誤是學習的絕佳機會,不要認為犯錯就是壞孩子並掩蓋自己的錯誤;父母對於孩子要做到無條件的愛,溫柔而堅定,孩子覺得承認錯誤不會讓父母失望;對於孩子勇於承認錯誤要表達感謝,謝謝孩子給你說實話;不要操控孩子,並按自己的意願規劃孩子的人生,他們是自由的個體,有著自我實現的內在需求與衝動,當這種需求得不到滿足時,就會通過撒謊去實現。
具體建議來說,首先別再問誘發孩子撒謊的圈套問題,比如你明明知道孩子還沒有打掃房間,卻問:“房間收拾好了嗎?”而是要說:“我注意到你還沒有打掃房間,你打算什麼時候開始,有沒有具體行動計劃?”;當孩子撒謊時,你要誠實,要表達自己的想法:“這聽上去像個很好的故事,你想象真豐富。”要和孩子一起處理問題,通過頭腦風暴的形式找出解決方案。
多問孩子啟發性的問題,瞭解撒謊背後的真正原因,尊重孩子的看法,如果孩子不願意告訴你,要尊重他們的隱私,否則又是新一波的撒謊;不要給孩子貼標籤,比如騙子,要記住現在什麼樣不代表將來怎麼樣;父母要以身作則,言出必行,特別要兌現對孩子的承諾;要專注於和孩子建立親密和信任關係。
撒謊導致的糟糕一面可能是把撒謊固化為一種行為模式,孩子被緊緊套在其中,成了保護層,一直持續到青春期,甚至是個體的一生,人生不可能重來,面對這樣的境況,做到上述要求是必須的,父母還要反思自身在養育過程中的問題,明白養育的不足,針對青春期子女的撒謊切記當面揭穿,否則可能帶來更為過分的報復,要彼此尊重,不要諷刺,挖苦,打擊,從各方面瞭解撒謊的原因,並可以在孩子願意的時候跟他談。
可以使用家庭慣例形式(把家裡面要做的事以慣例的形式定下來,遵照就行,沒必要再聽誰的),在家庭會議讓孩子暢所欲言,反思自己的問題與不足,找到解決辦法,對於孩子的想法不要否定,大家共同討論決定最佳方案;家庭的重大計劃和決定孩子都要參與並有一定的決定權,充分發揚家庭民主。
-
7 # 妙智教育
孩子有今天的結果,都是父母的原因導致的,問題不在孩子,在父母身上。
第一:孩子為什麼撒謊:
撒謊的孩子有兩個潛在需求
1、害怕責罰,父母特別嚴厲,非打即罵,孩子為了逃避懲罰,所以選擇保護自己,說謊就是一種自我保護,與道德無關。所以父母不要道德綁架孩子。
2、為了吸引父母的關注:孩子需要父母心靈的陪伴,但是父母只給孩子物質滿足。他就通過撒謊來獲得父母的關注。
第二、孩子為啥玩手機原因有以下幾點:
①被鼓勵認同的需求:每一個人都需要鼓勵,讚美,認同,但是,孩子大了以後,父母就很少讚美孩子,與孩子說話就是批評、教育、指責,孩子就極度缺乏認同感,內心極度渴望認同,怎麼獲得:只有在遊戲世界才能體現王者的感覺,被著重被認同感受,當人被認同,感受愉快時,大腦會分泌一種物質,叫做多巴胺,這是一種讓人產生快樂快樂感受的物質,所以孩子就會依賴手機了。
④無聊打發時間的需求:父母忙。沒時間陪孩子,就給一部手機,結果養成習慣,依賴手機了,放不下了,你說怨誰?
第三:孩子不尊重長輩,這說明孩子的父母和孩子的爺爺奶奶說話也沒有好的態度,經常懟父母,數落父母,批評父母。如果爸爸媽媽對爺爺奶奶態度,恭敬了孩子爺爺奶奶,孩子自然就改變了,恭敬爺爺奶奶了。
第四:孩子沒有上進心。那玩遊戲怎麼有上進心呢?
遊戲玩不好怕同學笑話,必須玩好這是不是上進心?
玩遊戲怕拖累團隊,努力與團隊其他成員溝通爭取有最佳表現,你能說孩子沒上進心麼?
孩子只不過在學習上,態度稍微差了點而已,家長要做的是引領孩子愛上學習。
如何引領孩子愛上學習呢?
1、好好學學溝通,不要有無效上癮症狀,同樣的話說了1000次,孩子不聽。不改變方法去說1001次,你說父母有問題還是孩子問題。教育孩子是一門大學問,不是隨便想怎麼管就怎麼管的。
2、自己做表率,好好學習放手機
3、改掉打罵孩子的行為。
-
8 # 學習力教育視點觀察
孩子的表現基本上就是父母教育結果的一面鏡子。作為父母,每一個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表現優秀,既學識淵博又謙恭有禮,懂得尊重老人,懂得感恩,能夠擔起社會和家庭的責任。但現實中多數孩子跟這些優良的品質都基本無緣,這就是願望跟現實的巨大反差,也是我們錯誤教育方式的必然結果。
造成這種結果,基本上有以下這些原因造成和影響的。
家長基本上都是用要求取代教育。我們很多的家長都會給孩子提出非常多的要求,比如你上課要認真聽講,學習要努力等等。但是認真聽講那是一個形容詞,是無法去量化去實施的,所以這樣的要求基本上是蒼白無力的。如果我們告訴孩子上課要記好筆記,這就是具體的要求,孩子是可以去做的。但是如何記筆記,不同的學科記筆記的方式也會完全不同,這些細節又需要我們教會孩子,像我們光指導孩子如何做筆記就會有一整天的課程,從不同的學科到不同的筆記內容。所以作為家長不應該只僅僅對孩子提出要求,而是應該教會孩子如何去正確的應對和解決問題,用科學的思維去面對問題和困難,這才是我們每一個家長最重要的工作。
多數家庭缺乏科學的家風、家教系統。習近平總書記把家風建設提升到了國本的高度,因為家庭是國家的最小單元。這毫無疑問是一個睿智的國家領導人高屋建瓴的認知,但是習總書記只把它上升到了國本的高度,具體的如何去做,就需要我們每一位家長認真的去實施去學習。就以題主所說的,孩子經常打遊戲學習不認真來說,就是因為孩子缺乏基礎的自尊心,責任感和榮譽感。這樣的孩子就很難有良好的自我成長驅動力,就需要在家長和老師的督促下才會去學習去成長,這種消極被動的成長方式必然會讓讓老師和家長都身心疲憊。而孩子的榮譽感,責任感,自尊心,都是需要在家庭當中去有意識的構建的。比如有多少孩子,比如是王家的子孫為驕傲,而且將來也希望成為王家的驕傲,有多少孩子是炎黃子孫為驕傲,也希望以後成為炎黃子孫的驕傲。這種良好的家國情懷都是需要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在我們的家庭規則當中,在我們的家風建設當中去完成和實施的。而當孩子具備了這些良好的家國情懷,他自然而然就會願意為自己這個家庭這個家族去努力去奮鬥,為自己的祖國去儘自己的責任和義務,讓自己成為國家的驕傲。有了這樣的責任感和擔當,他還會去沉迷於遊戲嗎?他必然會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學習上去努力去奮發圖強,就像我們的周總理正是因為從小就樹立了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遠大理想和抱負,才成為了新中國第1位傑出的總理。
在一個體制各方面都漏洞擺出不完善的時代,確實自私自利會讓人獲得短期的利益,但是隨著我們整個法律社會體系越來越健全,這樣的漏洞會越來越少,而這種時候家國情懷就會變得越來越重要,而家國情懷也必然是支撐每一個孩子成長最重要的動力之源。國際頂尖的名校都非常注重孩子這種家國情懷的培養,這是支撐孩子學習和前進最重要的動力之一。
注重孩子的學習過程,而不是學習結果。過程遠比結果重要的多的多,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科學的學科思維,都是在這個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來的,而一個孩子具備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具備基礎的學習管理能力,具備良好的學科思維,學習這些考量層面的基礎知識都是非常容易和簡單的。畢竟有專業的教材,還有各類的參考資料,還有專業老師的講解和輔導,這樣孩子還學不會,只能說孩子連基礎的學習能力都不具備。多數家庭正是忽略了孩子這種基礎學習能力的培養,才導致了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問題層出不窮。
作為家長在面對孩子的學習成長中的問題的時候,應該找到孩子問題的根結所在,才能夠有效的去解決問題,否則只能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永遠是拆東牆補西牆,解決不了最終的問題。家長只有真正意識到問題所在,才能夠科學的決策,去學習相關的專業知識,幫助孩子去有效的解決這些問題。
-
9 # LKY想做你的朱生豪
以自身為例子,或許會比較有說服性,在初中的時候,我十分叛逆,和爸媽鬥嘴的事數不勝數,舉止超級過分。
初三那段時間,什麼三點睡覺,六點起床,幾乎是天天的事,上課自然就是睡覺,現在想起來我根本不知道什麼叫努力。
可我做的那些事真的不是自己能控制的,叛離期很正常。而且對於00後來說,他們懂得東西很多,也給自己造成了許多壓力,別不把他們口中經常提的自殺不當回事,這需要正確的引導,若非如此,會有難以預估的結果。
如果說方法的話,可以製造一些談話機會,但可能效果不佳,他可能會反駁你, 但有些話他是會聽進心裡的,只是嘴上不說,可這些話既有好話也有影響不好的話。這就是為人父母的難處。
我的話,是長大慢慢懂得道理,還有是因為一次打擊,讓成績在高中突飛猛進的。
對於倔的孩子,你越相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他就會越反抗。你也要適當嘗試給他信任。孩子的一切都是周圍環境的對映,軟硬兼施,方才能達到最好效果。
-
10 # 曼菲成長記
首先,15歲孩子今天的表現是父母教育的總結,這已經是一個結果,為什麼出現這個結果,一定與過程也就是說之前父母做了什麼,與家庭教育都是有關係的。
其次,孩子15歲,未成年,出現這樣的結果,父母是有責任的。從這裡面看到的教育方式:說教、棍棒教育、甚至翻看孩子的聊天記錄。
第三、描述了孩子的不好,那請問孩子在你們眼裡有沒有好的方面?父母能不能看到孩子好的一面。這個孩子在父母那裡是被否定還是被肯定,被鼓勵還是被打壓?從這裡看到孩子其實是想要做好的。
第四,孩子撒謊,這是他認為在你們這裡最安全的生存方式,否則會被棍棒教育、懲罰等等。在孩子心裡,第一尋求幫助的人應該是父母,如果不是父母,父母應該考慮考慮,為什麼孩子不信任父母。孩子不信任父母,說明父母的責任不到位。
第五,孩子玩遊戲,也許這是他能想到能夠找到自己、活出自己的一種方式,逃離現實生活的方式。父母有沒有了解孩子為什麼玩遊戲,他玩的遊戲是什麼,他想從遊戲裡得到什麼?
處於青春期的孩子,一個很典型的特點就是反叛、冷漠、無禮。當看到這位家長如此詳細的描述時,真是感到崩潰。
在回答這位家長的問題前,我想先和你一起看看,孩子進入青春期後,他會有哪些變化。
不僅僅是我們看到的表面現象,我們還需要對孩子做更深入地瞭解。
我這裡列出了5個變化:
變化一:孩子開始追求個性化。他開始有自己的祕密,自己的世界。
變化二:孩子體內的荷爾蒙正處於上升期,同時伴有強烈的變化,外在表現就是情緒的突然波動,陰晴不定。
變化三:孩子和同齡人的關係開始優先於家人的關係。他在日常生活中考慮的最多的就是周圍同學對待自己的態度。
變化四:這個階段的孩子會認為自己無所不能,他會產生強烈的想知道自己能做些什麼事情的願望。
變化五:孩子開始保護自己的隱私,常常撒謊就是其中一個重要的表現。
變化六:孩子開始不願意和家人在一起,會認為那是不成熟的表現。
父母如果不理解孩子在青春期的心理和身體的變化,那原先只是個性化的叛逆將變成全面叛逆,後果可能會很嚴重。
好,當我們知道孩子的這些變化後,我們就要看看,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父母“不能做什麼”,這要比“應該怎麼做”還重要。父母只有認識到以前對待孩子的錯誤方法和錯誤的態度,才能開始新的轉變和新的方法。
我在下面列舉了3個不能做:
不能再對孩子像小時候一樣——“包辦”一切。父母要教給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給予他面對困難時的勇氣和力量。
不能再對他像小孩子一樣說教、嘮叨、責打。這位15歲的男孩被他的父親用棒子打,我感到心裡很難受。我們這些70後當年也不過如此,現在都已經是2020年了,都是AI時代了,竟然還有家長再用如此落後和野蠻的教育方式。父親越打孩子,他的反抗和牴觸就會越強烈。並且他在家裡是感受不到來自父母的愛的,他對家庭的信任和安全感都在漸漸失去。
父母不能再像從前那樣不信任孩子,要給他時間、空間和自立。
《解碼青春期》的作者【美】喬西▪西普說:你可以控制孩子,或者你可以幫助他們成長,但是二者不可兼得。
建議一:父母要從自己開始反思。先“內觀”自己,想想自己在十幾歲的時候,是這麼度過的?當時自己是怎麼想的?以及當時的決定對現在教育孩子有什麼影響。
建議二:當孩子再次惹自己生氣時,請按下“暫停鍵”,不要受到孩子情緒的影響,先離開現場,找一個地方安靜待一會兒,等平靜下來再找機會和孩子溝通。
建議三:放棄用打罵的方式教育孩子,這是已經被證明了的無效方法。打罵的結果只能是讓親子關係越來越糟糕,直到場面無法收拾。
建議四:父母要試著用傾聽的方式和孩子交流,少說,多做。因為只要父母開始在孩子身邊嘮叨,說教,他立刻就會變成“耳聾”狀態。
建議五:當孩子遇到問題時,在徵得他的同意下,幫他一起解決問題,如果他沒有邀請父母,那就在旁邊等著。只要不涉及到人身安全的問題,都不要再插手干涉。
建議六:父母要真誠地向孩子道歉。為以前所用的錯誤的教育方式向孩子道歉,為重新構建已經被嚴重破壞的親子關係作出努力。美國兒童心理學家魯道夫·德雷克斯說:孩子感覺好了,才能做的好。當孩子的情緒沒有得到完全的釋放,還是處於一種糟糕的狀態下,他是不能朝好的方向轉變的。
建議七:父母要給孩子更多的平等和尊重,要像對待成年人一樣對待他,因為他現在就需要這些。
建議八:父母要活出自己的精彩。父母要給孩子做好示範作用,這樣才能重新贏得孩子的尊重和仰慕。
總結一下,青春期是孩子最為重要的成長時期,他們需要來自於父母的支援、力量、勇氣和信心。而父母更需要理解孩子在身體和心理上的種種變化和遭遇到的困難,父母要勇於面對來自孩子的挑戰,這是為人父母的責任。
同時,陪伴孩子安然度過人生中最關鍵也是最美好的青春期。
青春期是人成長中的一個重要過程。在這個時期家長用放任或過度干預的方式養育孩子,將會妨礙和阻止十幾歲的孩子順利完成其完整的成長。如果我們能夠深入瞭解孩子,給予孩子更加獨立自主和表達自我的機會,那麼在孩子的青春期這一階段,我們將看到他們更好的表現。
——END——
“我一直在努力學習像阿德勒一樣思考和生活,我相信我們可以帶著勇氣去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