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型別:一是在標誌的被動句,即藉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誌的被動句,又叫隱形被動句。
有標誌的被動句:
1.用介詞“於”“受……於……”表被動(“於”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張溥《五人墓碑記》)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韓愈《師說》)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司馬光《赤壁之戰》)
2.用“為”“為……所……”(“為”引出動作的主動者)或“……為所……”表被動。例如:
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歐陽修《伶官傳序》)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司馬光《赤壁之戰》)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3.用“見”“見……於……”表被動(“於”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4.用介詞“被”表被動。例如: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張溥《五人墓碑記》
無標誌的被動句:
不用標誌詞,以主動句的形式表達被動的內容,可稱之為“隱形被動句”。詞類被動句的特點是主語不是受事者。例如: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五人墓碑記》)
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型別:一是在標誌的被動句,即藉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誌的被動句,又叫隱形被動句。
有標誌的被動句:
1.用介詞“於”“受……於……”表被動(“於”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則今之高爵顯位,一旦抵罪,或脫身以逃,不能容於遠近。(張溥《五人墓碑記》)
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餘。(韓愈《師說》)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司馬光《赤壁之戰》)
2.用“為”“為……所……”(“為”引出動作的主動者)或“……為所……”表被動。例如:
及其衰也,數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歐陽修《伶官傳序》)
吳廣素愛人,士卒多為用者。(司馬遷《陳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司馬光《赤壁之戰》)
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蘇洵《六國論》)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司馬遷《鴻門宴》)
3.用“見”“見……於……”表被動(“於”引出動作的主動者)。例如: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4.用介詞“被”表被動。例如:
予猶記周公之被逮。(張溥《五人墓碑記》
無標誌的被動句:
不用標誌詞,以主動句的形式表達被動的內容,可稱之為“隱形被動句”。詞類被動句的特點是主語不是受事者。例如: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五人墓碑記》)
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孟子•生於憂患,死於安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