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矮星是類恆星天體的一種,質量約為5~90個木星之間。與一般恆星不同,棕矮星由質量不足,其核心並不會融合氫原子來發光發熱,無法成為主序星。但它們的內部及表面均呈對流狀態,不同的化學物質並不會在內部分層存在。現時人們仍在研究棕矮星在過往是否曾經在某位置發生過核聚變,已知的是,質量大於13個木星的棕矮星可融合氘。
棕矮星原先被稱為“黑矮星”,代表在字宙間漂浮的類恆星天體或質量不足以發生核反應的天體。但“黑矮星”一詞現時是指一些停止發光,並已死亡的白矮星。
早期的恆星模型指出,一個天體欲成為真恆星,必須擁有80個以上的木星質量,以產生核反應。“棕矮星”的理論最初於1960年代早期提出,指其數量可能比真恆星多,由於未能發光,要尋找也頗為困難。它們會釋出紅外線,可憑地面的紅外線偵測器來偵測,但由提出至證實發現足足用了數十年。
近期的研究則指出,恆星能發光發熱除取決於質量外,也包括其內含的化合物。一些棕矮星的質量達到90個木星仍不能點燃內部的氫。還有當一團星雲坍縮時,除產生恆星外,也會產生不發光的棕矮星,其質量少於13個木星。
首個棕矮星於1995年得到證實,至今已有百多個。現時普遍認為棕矮星是銀河系中數目最多的天體之一,較接近地球的棕矮星位於印第安座的epsilon星,該恆星擁有兩顆棕矮星,距離太陽12光年
棕矮星是類恆星天體的一種,質量約為5~90個木星之間。與一般恆星不同,棕矮星由質量不足,其核心並不會融合氫原子來發光發熱,無法成為主序星。但它們的內部及表面均呈對流狀態,不同的化學物質並不會在內部分層存在。現時人們仍在研究棕矮星在過往是否曾經在某位置發生過核聚變,已知的是,質量大於13個木星的棕矮星可融合氘。
棕矮星原先被稱為“黑矮星”,代表在字宙間漂浮的類恆星天體或質量不足以發生核反應的天體。但“黑矮星”一詞現時是指一些停止發光,並已死亡的白矮星。
早期的恆星模型指出,一個天體欲成為真恆星,必須擁有80個以上的木星質量,以產生核反應。“棕矮星”的理論最初於1960年代早期提出,指其數量可能比真恆星多,由於未能發光,要尋找也頗為困難。它們會釋出紅外線,可憑地面的紅外線偵測器來偵測,但由提出至證實發現足足用了數十年。
近期的研究則指出,恆星能發光發熱除取決於質量外,也包括其內含的化合物。一些棕矮星的質量達到90個木星仍不能點燃內部的氫。還有當一團星雲坍縮時,除產生恆星外,也會產生不發光的棕矮星,其質量少於13個木星。
首個棕矮星於1995年得到證實,至今已有百多個。現時普遍認為棕矮星是銀河系中數目最多的天體之一,較接近地球的棕矮星位於印第安座的epsilon星,該恆星擁有兩顆棕矮星,距離太陽12光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