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壞別人的事,而小人卻與之完全相反。
出處:《論語·顏淵》本篇中,孔子的幾位弟子向他問怎樣才是仁。這幾段,是研究者們經常引用的。孔子還談到怎樣算是君子等問題。
“克己復禮為仁”,這是孔子關於什麼是仁的主要解釋。在這裡,孔子以禮來規定仁,依禮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所以,禮以仁為基礎,以仁來維護。仁是內在的,禮是外在的,二者緊密結合。這裡實際上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克己,二是復禮。克己復禮就是透過人們的道德修養自覺地遵守禮的規定。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內容,貫穿於《論語》一書的始終。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論語》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並加以註釋。
原文賞析
這一章所講的“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貫穿了儒家一貫的思想主張,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精神。
在今天人們往往以成人之“美”作為證明自己是“君子”的手段。毫無原則不分善惡地成全別人不見得是成人之“美”、而有時是在成人之惡,但只要這樣做了,起碼不會被求助者當作小人;而如果不成人之“惡”,起碼求助者會認為他求助的物件是小人。
翻譯:君子通常成全他人的好事,不破壞別人的事,而小人卻與之完全相反。
出處:《論語·顏淵》本篇中,孔子的幾位弟子向他問怎樣才是仁。這幾段,是研究者們經常引用的。孔子還談到怎樣算是君子等問題。
“克己復禮為仁”,這是孔子關於什麼是仁的主要解釋。在這裡,孔子以禮來規定仁,依禮而行就是仁的根本要求。
所以,禮以仁為基礎,以仁來維護。仁是內在的,禮是外在的,二者緊密結合。這裡實際上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克己,二是復禮。克己復禮就是透過人們的道德修養自覺地遵守禮的規定。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內容,貫穿於《論語》一書的始終。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論語》成書於春秋戰國之際,是孔子的學生及其再傳學生所記錄整理。到漢代時,有《魯論語》(20篇)、《齊論語》(22篇)、《古文論語》(21篇)三種《論語》版本流傳。東漢末年,鄭玄以《魯論語》為底本,參考《齊論語》和《古文論語》編校成一個新的本子,並加以註釋。
原文賞析
這一章所講的“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貫穿了儒家一貫的思想主張,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已所不欲,勿施於人”的精神。
在今天人們往往以成人之“美”作為證明自己是“君子”的手段。毫無原則不分善惡地成全別人不見得是成人之“美”、而有時是在成人之惡,但只要這樣做了,起碼不會被求助者當作小人;而如果不成人之“惡”,起碼求助者會認為他求助的物件是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