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4

莊子

回覆列表
  • 1 # 沁冷墨

    生活因為時刻存在無跡可尋的阻礙與挫折才顯得更像生活,一帆風順的生活更像清湯寡水,雖然好看、清澈,可是品嚐起來卻有些寡淡無味,讓人遺憾;而跌宕起伏的生活就像一盤佳餚,有時需要在鍋裡多次翻炒,有時需要在油鍋中煎炸,還時不時會被加點辣,可人生就是這麼奇怪,酸甜苦辣鹹變成了人一生中的喜怒哀樂傷,這人生的滋味都嘗過以後,花甲之年再回頭才發現,這充滿煙火氣的生活才是真生活。

    我們都是“幸運”的普通人,我們的人生獨特而又跌宕,充滿酸甜苦辣鹹的的五味雜陳。但是啊,生活中的不如意十有八九,甜的時候總是讓人覺得時間飛逝,更多時候,我們可能會火冒三丈,可能會氣得跳腳,甚至會指著老天爺大喊一句:“老天爺過分了啊,幹啥我幹個什麼事情,總是有人和我過不去?”

    是啊,為什麼無論幹什麼事情總是有人和我過不去呢?

    我要養只貓吧,家人不同意,說髒。

    我想健身吧,就有人說我浪費錢,絕對堅持不下來。

    我想創業吧,有人說我痴心妄想,絕對失敗。

    就連我想喝杯奶茶,都有人在旁邊唸叨胖死你。

    不喝奶茶發牢騷總可以吧,於是我在網上寫寫文章發發感慨,一個不小心,就有人上來就是冷嘲熱諷。

    ......

    是不是很多人會像顏小二一樣,在生活中的某個瞬間就特別想暴躁一下,然後十分漢子地對那些指手畫腳的人嚷嚷:“咱幹啥關你啥事兒啊,你在哪兒瞎評論些啥?閒的?”但是這一幕可能更多隻會發生在我們心裡。不為啥,因為不想和人爭吵。

    大多數時候,我們可能會這樣:拍拍自己的小肩膀,勸自己,忍得一時,海闊天空啊。可是忍多了,就會變成“忍者”,但是“忍者”也是人呀,一直忍會出毛病,會抑鬱,怎麼辦?找原因呀!

    於是,在無數次午夜夢迴的時候,你們是不是也像顏小二一樣,腦子裡會忽然就冒出個讓人有些焦慮,有些煩惱,有些悸動,又有些不安的問題---------為什麼總有人和我過不去?

    是啊,你們知道,為什麼總是有人和我過不去?莊子知道。

    二、莊子說:面向前方的人,就看不到背後風景

    在《莊子.齊物論》中有這樣一句話:

    “物無非彼,物無非是。自彼則不見,自是則知之”。

    直白來說,莊子的意思就是:萬事萬物都有與其對立的對立面存在,如果人從自身出發,與“自身的我”有對立關係的就是彼方。莊子指出,人如果從自己出發去看對立面,人會傾向維護自己,排斥對立面,繼而無法客觀瞭解對立面,反之,如果從對立面出發來看自己,往往更能掌握事情的全貌。

    我們來看下面的例子,就能深刻體會其中的智慧了。

    我們來預設這樣一個場景:翠花和小王是一對小夫妻,小王想把自己年老的母親接回來一起住,翠花不願意,於是小王和翠花大吵了一架,吵得還有點凶。

    小王堅持將母親接來住的理由是這樣的:母親年紀大了,自己作為小兒子一直被母親關懷,所以自己想要陪在母親身邊。

    翠花反對的理由是這樣的:照顧小王和兩人孩子夠辛苦的了,還要照顧一個年老的老母親,況且小王又不是獨子,為何不能讓小王的大哥照顧老母親?

    乍一看,兩個人的說辭都有道理,小王堅持是因為孝心一片,翠花反對是因為心有餘而力不足,都可以理解。但是二人觀點對立還各不相讓,這個時候翠花和小王心裡怕是就會想:為啥他/她非要和自己過不去?

    我們來運用莊子的思想分析一下,翠花和小王都不是壞人,出發點都不過分,為什麼這樣兩個不過分的“好人”會存在這樣尖銳的對立關係。

    首先,翠花的出發點是照顧小王和孩子已經很辛苦了,再去照顧老人,這不是要自己命嗎?於是,小王的孝心就變成了翠花眼中的“給自己增加負擔”。

    然後,我們看看小王的出發點。小王覺得自己母親年紀大了所以接身邊照顧,為什麼媳婦兒就是不願意呢?一點都不通情達理!於是,翠花照顧家人的辛苦,即心有餘而力不足便被忽略,翠花的反對在小王眼裡就是“不通情達理”。

    翠花和小王有個共同點,他們思維方式都是從“我”出發,也就是從自身出發。當我們去思考一件事情的時候,從“我”出發,那麼所有“我”之外的存在,都是與“我”相對立的“彼方”。

    我們首先會顧及自身的感受,然後帶著自身的感受去評判對方的做法,於是,我們傾向於放大自己的感受而忽略對方的感受。

    小王的生氣點在於翠花不理解自己的一片孝心,不通情達理。

    翠花的生氣點在於,小王不理解自己照顧一家老小的辛苦,不體貼自己。

    毫無疑問,兩個人都誇大了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如果能夠換位思考的話,情況可能就完全不一樣了。

    一旦小王能瞭解到翠花照顧一家人的辛苦,那麼小王可能更趨於帶著商議的語氣和翠花商量老母親能不能接回來住幾天。而翠花如果從小王的立場出發,便會體諒小王的一片孝心,繼而不會強硬反對接老母親回來。

    不然為啥中國有句老古話叫“站著說話不腰疼”呢?講的就是從自己出發去評判別人的行為。但是,不要忘了,有時候你指責別人“站著說話不腰疼”的時候,別人也同樣認為你“站著說話不腰疼”,小王和翠花就是典型的例子。

    那麼,明明都不壞,處於對立面的人明明都有合情合理的出發點,為什麼總有人和自己過不去呢?莊子說,因為立場對立。

    正是因為立場對立,人便傾向於從自己的立場出發去評價別人,這個時候,人的心裡狀況就更像是這樣的:只看得到眼前的風景,而看不見後腦勺的風景,視野被侷限了。

    這個時候,人更傾向於只看到自己的心中所想,感覺到自己最需要的東西是什麼,但看不見自己對立面在想什麼,對立面需要的東西是什麼。於是,彼此雙方都從自己出發來維護自己,繼而出現利益衝突,就出現了“總有人和我過不去”的這種想法。

    為什麼總有人和我過不去?因為“我”總是從自己立場出發去評判別人,於是我只看得見自己前面的景色,看不見自己背後的景色。於是在“我”看不見的“風景”下衍生出的那些表面上與我對立的觀點,都是“無稽之談”,都是“十惡不赦”,都是和我過不去的存在。

    三、換位思考是一種修養

    其實,顏小二想和大家說的是,很多時候,從對方的立場來考慮一件事情,你就不會覺得那麼生氣了。因為你能體會別人最需要的是什麼,別人的動機是什麼,繼而審視自己的需求並審視對方是否帶有惡意,從而作出一個合適的折中讓步。那麼,很多時候,矛盾就沒有那麼尖銳了。

    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的關鍵,不就在於立場的轉換嗎?

    如果翠花是小王,翠花一定能體會小王的母親曾經有多慈愛小王,繼而能夠理解小王的感恩之心。如果小王是翠花,那麼小王一定能理解翠花來回奔走,一刻不停歇地照顧家人是多麼辛苦,繼而也會理解翠花。

    如果你無法做到換位思考,原因可能有兩個,首先,你可能根本不在乎你對立面的那個人,這種情況一般很少在至親或者愛人之間出現,主要表現為人際交往上的疏離;其次,另一種原因就是,你除了自己以外,誰都不關心,這樣的人可能就顯得有些偏執,更傾向於向固執己見的方向發展。

    第一種原因普遍存在,在日常生活中,無論是網路世界,還是現實世界,陌生人與陌生人之間的摩擦,即使是關係平淡的普通朋友之間的摩擦,都多是源於立場對立。例如你本來信心滿滿地想去創業,你朋友來一句,你創業百分之九十九失敗,你心裡可能就騰地一下燒起了火。

    不要怪你的朋友,你的朋友可能確實覺得創業失敗風險高,只是你朋友的出發點是將你創業的事情引到了自己的身上,繼而想,如果是自己,自己就不會去創業,於是才會說那般直白地說出煞風景的話。

    即使你朋友可能是出於提醒的好心,但是因為思考問題的出發點是自己,於是話總是說的不那麼好聽。

    於是一個上進的人,和一個好心的人,就會出現摩擦、矛盾、隔閡。

    如果你的朋友的出發點是從你的立場出發的話,那麼結果可能完全不一樣。你的朋友就會考慮到你對創業的熱情與對未來期待,他可能會這樣說:“創業是好事,但是比較辛苦,如果你有完備的計劃和充足的資源,不妨一試,但是世事難料,無論怎麼樣,都要做好最壞的打算。”

    其實,人與人的衝突就是立場問題,轉換了立場,一切矛盾就迎刃而解了。在與人交往的時候,一定要記住,沒有人喜歡別人去反駁自己,但是偏偏大部分人都喜歡去反駁別人。

    所以,換位思考是一種修養,因為知道換位思考的人往往會更懂別人的感受,因為能夠體會對方的心情,便不會輕易去批評別人,反對別人。

    發表觀點和評論沒什麼不對,但是請帶上換位思考的修養,想想如果別人這麼說自己會不會難受會不會生氣,或者去設身處地想想,為什麼別人會得出這樣的觀點,去試著瞭解對方提出這個觀點的合理性在哪兒,繼而再去發表觀點和評論,這個時候,你的觀點可能會更加公正,相繼也會得到對方的認可,那麼你的人生可能就相對“五味俱全”,而不是“時時辛辣了”。

  • 2 # 孤舟放鶴

    為何總覺得莊子被人忽略了?

    我認為你說的莊子被人忽略了的這種想法,也對也不對,我們來認識一下莊子。

    莊子(本名莊周,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一說公元前275年),字子休(亦說子沐),宋國蒙人,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戰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先秦七子之一,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創立了哲學學派莊學,與老子並稱為“老莊”。 莊子最早提出“內聖外王”的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深刻指出“《易》以道陰陽”,“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莊子的作品喜歡以引人入勝的方式闡述哲理,被稱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其中代表作品是《莊子》。

    莊周曾做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是同時期人,以莊子之才學取財富高位如探囊取物,然莊周無意仕進,只在不長的時間裡做過管漆園的小官。 莊子的學問淵博,遊歷過很多國家,對當時的各學派都有研究,進行過分析批判。莊周的才學不可小視,然而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 老年莊子 萬字,大多都是寓言。莊子因崇尚自由而不應楚威王之聘。後厭惡仕途,隱居著書,成為先秦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被後世尊稱為道教祖師、南華真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

    這就是莊子的成就,很偉大。但歷代哲學家中,最常被人忽略的人是誰?是莊子。這是因為受了司馬遷的影響。先秦時期留給我們的資料少之又少,如果我們想看有關莊子生平的原始史料的話,基本上只能去看史學家司馬遷的《史記·老子韓非列傳》。 自司馬遷開始,《莊子》一書備受冷落與誤解, 很多人看到這個篇名可能會奇怪,這篇列傳哪裡有莊子。事實上,這篇列傳雖然叫《老子韓非列傳》,但實際上卻記載了老子、莊子、申不害、韓非子四個人。這篇文章對莊子的思想和生平做了極為扼要的介紹,扼要到什麼地步呢?只有區區235個字,換算下來,也就是隻有21行字。 對於莊子這麼重要的人物,在篇名中連名字都不提,僅用235個字便打發了,司馬遷為何如此草率?究其原因,還是司馬遷對莊子的一些誤解。

    《莊子》全書共三十三篇,分為內篇(七篇)、外篇(十五篇)和雜篇(十一篇)三大部分:內篇代表內在的,是莊子本人的思想;外篇是對內篇思想的發揮,應是莊子後學的成果;雜篇裡可能混雜了其他學派的思想,但是既然放在《莊子》書中,顯然和莊子有所關聯。 司馬遷對莊子的誤解主要體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首先,司馬遷介紹《莊子》一書時,只提到《漁父》、《盜跖》、《胠篋》三篇文章。其次,司馬遷認為莊子思想很偏激,因為他不斷批評儒家、墨家。 其實,這只是事實真相的一部分,莊子其實對孔子還是很尊重的。 《莊子》一書中藉助了很多人的話來表達自己的哲學思想,其中引用最多的話就是孔子。為什麼要藉助孔子的話呢?這說明了在當時孔子已經赫赫有名,也說明了莊子對孔子其實也有些佩服。所以,莊子更多的是藉助了孔子的“名人效應”。實際上,《莊子》裡面有許多關於孔子的故事和孔子說的話,不論正面的還是負面的,基本都是莊子瞎編的,孔子不見得說過。

    當然,我們不必苛求司馬遷。司馬遷是史學家,不可能什麼都懂,尤其是哲學。學習哲學,尤其是要達到一種更高的境界,需要一種很特殊的思維。 這樣說也不是為了要責怪司馬遷,只是希望我們能夠更加清楚地認識到莊子的價值。

  • 3 # 飄1962

    先秦諸子百家,儒家思想是統攝一切的主流思想,道家中的莊子派思想當然屬於非出流思想,他不是被人忽略了,事實是,在社會文化的一些側面,如文學藝術,莊子思想是有其特殊的作用和意義的。所以歷代的研究文獻,也以儒道兩家為最多。

    《史記•本紀》載:“莊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嘗為蒙漆園吏,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其學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其著書十餘萬言,大抵率寓言也。……以抵訛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術……楚威王聞莊周賢,使使厚幣迎之,許以為相。”……“莊周笑謂楚使者曰:……子亟去,無汙我……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這一傳略,基本上把莊子的生平人格,學術文風,都記述了。他的終身不仕,使自己主動退出了社會主流。但其通過寓言而表達出來的諸如出世不仕之思想,一直影響著歷代學術巨擘。

    莊子對道的理解,乃萬物存在的依據法則,而不是在萬物以外及以上。“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廣,日月不得不行,萬物不得不昌,此其道與(《知北遊》)。”而在其《田子方》中又進一步重申:“若天之自高,地之自厚,日月之自明,夫何修焉?”強調了“自然而然,不得不然”的道理。“夫吹萬不同,而使其自己也,鹹其自取,怒者其誰邪(《齊物論》)。”也講了一切都是自然而然,沒有一個主使者(怒者)。“天”、“道”、“造化”、“物”、甚至是“氣”,皆為莊子的重要哲學概念,主張一切順其自然,“物物者非物”之無限的“道”,而生天地……

    ——我有點兒迷糊。解釋下,“物物者”:物之所以成為物的根據,也是“道”的意思。反正挺繞,所以才引起人們注意、研究,並未被忽略,只是為歷朝歷代封建統治者所忽略而已,成不了主流,但其哲學意義深遠。

    此。

  • 4 # 凡中9度

    在現代化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大多數人都是為了生存而奔波勞累,不談理想,不談信念,世界變成了一個叢林,弱肉強食,只有通過殘酷競爭成為強者,才能立足於生物鏈頂端。

    有人說人生難得糊塗,人生許多問題寧願選擇忽略或無視,也不願積極努力去解決。當人生問題積累到一定程度時,就會出現種種困惑與痛苦。在彷徨尋求之際,無從下手之時,不如靜下心來讀一讀《莊子》,它能給今天的我們帶來什麼樣的人生思考?讓我們一起近距離接觸他,或許能望其項背,過化存神。

    莊子,姓莊,名周,戰國時期宋國蒙人。戰國中期道家學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莊學的創立者,與老子並稱“老莊”。最早提出的“內聖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代表作品為《莊子》,其中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養生主》等,其作品被稱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

    莊子在哲學思想上繼承和發展了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觀點,使道家真正成為一個學派,他自己也成為了道家的重要代表人物,與老子並稱“道家之祖”。莊子之學其要本歸於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餘萬字,大多都是寓言。他把“貴生”“為我”引向“達生”“忘我”,歸結為天然的“道”“我”合一。

    歷來大部分人認為莊子思想是避世的、消極的,不願直面現實的。其實莊子是有很強悍的一面,是以避世的心態來入世。莊子把人的思維調整到一個極高的境界來審視宇宙萬物和世界上的各種紛爭,這種境界是超越空間和時間的,因而在不同社會中都具有廣泛的影響。

    莊子說:“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認為“道”,即自然規律。道無處不在,提倡尊重道,追求“應之自然”的藝術本色美,不能以人的主觀意志去任意違背。文學思想提倡自然美,本色美,主張“無為”,反對人為的雕琢造作。提出音樂應該如“Teana”、“天樂”,繪畫應該如“解衣般礡”,文學應該“言不盡意”。

    人如果在精神上達到和“道”合一的境界,做到“獨與天地精神往來”,使“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那麼可以說進入了逍遙之境界,而這也是文學創作追求的最高境界。莊子教導於人類,並不是避世出世,而是要真實地活著,活得像個真正的人。莊子所呼喚的是人之野性,亦即人的本真之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只有拋棄那些功利的目的和行為,人才能夠擺脫各種人為枷鎖的束縛,人的本真之性才能夠得以恢復與解放,人才能夠真正進入自由逍遙的境界。

    《莊子》文章隨意自如,喜歡體現玄妙之道,能夠激發人的思維能力,淡泊名利超脫於世俗,拋開現世的一切束縛。而放縱情慾的人,也同樣可以拋開束縛人本性的仁義道德,從心所欲而不逾矩。有些人認為《莊子》不具有實用的現實功效,但仔細研讀,在《莊子》中能夠挖掘出所追求的人生價值,那便是自由逍遙的人生,在遠離紛繁複雜的矛盾之後,尋求自我價值。在現世的生活中不斷超脫自我,達到悟與自然合二為一的境界。

    總之,囫圇吞棗式的的認知,不能真實完整的反映莊子思想的真諦。事實上,在當今社會我們堅信國家強大與民族復興,建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項長遠而艱苦的任務,保護自然和諧,實現無為而治、長治久安是對人類的更大挑戰,這種挑戰需要人們比以往具備更高的勇氣、信心和智慧,是更需要圓滿的方法論體現,是為了實現人類更加完善、和平與道德的理想。

  • 5 # K嘉圖

    有比較才會有差距,莊子在現代看來可以稱之為聖人,但在他之前稱聖的還有老子與孔子,人們更傾向於第一,對於後來者或許會看淡一點,但不可否認的是,莊子的思想是很有內涵的。

    如:“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要有攀比之心,不要被社會流行的價值體系所誘惑,不要羨慕社會認可的成功人士,就是“不尚賢”。每個人其實吃不了多少東西,也花不了多少錢。我仔細地算過,如果買書,我就花得多些;如果不買書的話,我一個月連一千塊錢都花不完,可能五六百就夠了。我們羨慕許多成功人士,覺得身家那麼多真好,住豪宅真好,實際上我們花不了多少錢,吃不了多少食物,也住不了多少空間。但這種爭名奪利的念頭,卻把我們的心給搞亂了。所以,不要羨慕他們,不要攀比,沒有分別心的時候,心中就沒有爭名奪利的念頭了,心也就慢慢地屬於自己了。

    莊子肯定是成功的,老子也肯定是成功的,但老子不是什麼諸侯霸主,莊子也沒有高官厚祿,他們的成功,在於能主宰自己的心。莊子“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毀之而不加沮”,這就是逍遙。現在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這一點?多少所謂的成功人士生活在輿論的壓力之下,惶惶不可終日。為什麼?因為,他們的心裡還有慾望、還有攀比、還有貪婪,主宰不了自己的心。老子們的成功,不是一般人所期待的成功,但誰都認可他們的成功。即使在追名逐利的春秋戰國時期,即使在追逐財富的今天,老莊仍然是不可忽視的存在。為什麼?因為,人最需要的,其實不是財富,不是名位,不是權力,不是讓自己凌駕於別人之上,不是統治別人、駕馭別人、超越別人,而是一顆屬於自己的心,是一顆恬淡自在的心,是一顆能感受到個體與大自然的和諧之美的心,是一顆自由、清淨、飽滿的心。聖人最讓人敬仰的,除了他們偉大的、利眾的行為之外,就是這樣的一顆心。

  • 6 # 大明山人曾遜

    莊子是真正的修道之人,簡稱真人。

    莊子崇尚自然而然,內心逍遙自在,不為外物所動,更不會被“智者”所迷惑。

    當世人追求各種虛華時,他卻迴歸樸素的本質。

    他的精神世界很放鬆,不像世俗過著“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的日子。

    莊子的逍遙,本是萬物內在的根本,只是世俗自甘墮落,為慾望所累,不得逍遙。

    在物慾橫流的浮躁的塵世裡,人們是難以接受莊子的。如果哪天人們接受了莊子,那這個世界一定不再浮躁,而是平和、恬淡。

  • 7 # 呼呼84496

    清靜無為莊子心,道法自然天地情。不向俗世爭分毫,虛空不盡修自身。空來空去空度過,百無一用方是真。

    儒家學識奉為經,中華主流之精神。

    歷代史書多為準,儒學思想為指標。道學無為難執政,治國經略多不用。

    方覺道少研究輕。

  • 8 # 飛飛貓說話

    因為中國的地理環境和人口眾多的原因,集體主義和有秩序的環境比較適合的中中國人的生存方式。所以,中中國人更容易接受儒家思想。

    而莊子的主張是個人自由主義,主張個性自由,逍遙自在,主張做三無人員:“無功,無名,無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莊子》的文學價值好在哪裡?請用一段話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