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農民更瘋狂

    您怎麼說雍正殘暴?

    看史書上的吧?

    歷史書,無論正史還是野史,也只有讀書識字的人才能記錄並流傳下來吧?

    那麼應該知道了秦始皇為什麼要“焚書坑儒”、漢武帝要“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為什麼從古至今天下統治者都優待讀書人了吧?

    得罪了讀書人,就相當於得罪了天下,遺臭萬年!

    但是雍正偏不信邪。

    1,“改土歸流”得罪了地方世代繼承的土司勢力不說,

    2,還要“火耗歸公”,又得罪了地方官員,

    3,改革康熙爺時期的積弊,從嚴治吏。

    這還是小事,

    4,雍正重用不是科甲出身的李衛等,一意推行士紳一體納糧和士紳一體當差的改革,得罪了天下的讀書人。

    雖然這些舉措都有利於小老百姓。

    但是,讀書人說:

    cao,這樣還要讀什麼書啊?十載寒窗我容易嗎?我們打不過雍正,但我們會寫字罵他啊,必須罵!

    而且,雍正皇位本來就值得懷疑,竟然還敢得罪了讀書人,得罪讀書人就是得罪了天下,就會遺臭萬年!

    所以,雍正皇帝在位雖然只有13年,但落下來殘暴的名聲會流傳幾千年!

    老農認為,“康乾盛世”,康熙建基礎,雍正建主體,雍正在康乾盛世中起到了承前啟後的功勞,乾隆不過就是坐享父輩的成果而言。

    雍正是一代明君,但不是仁君,“婦人之仁”難成大事,

    雍正治國相當於現在的“依法治國”、法治。老農支援!

    千秋功罪,誰與評說?

    探祕歷史,關注老農,更多精彩與您分享!

  • 2 # 記錄歷史人生

     雍正是一位引起後人爭議較多的皇帝。他的即位登基令人猜疑百出,他實行的嚴厲治國政策讓人評說不已,而他的突然暴死,更給後人留下一個難解的謎。  關於雍正的死,雍正朝的《起居注》是這樣記載的:  雍正十三年這年的八月(公元1735年),雍正皇帝住在圓明園,在八月十八日那天他與大臣們商量處理少數民族的一些事情,二十日他召見寧古塔的幾位地方官員,二十一日仍然正常的辦公。  但是到了二十二日他卻突然得了病,當天晚上,朝中的重要大臣們都被匆匆忙忙的被召入他的寢宮,這時已經是奄奄一息的雍正便宣佈傳位給兒子乾隆。第二天,58歲的雍正就在圓明園嚥下了他的最後一口氣。  雍正尋醫硃諭  對雍正皇帝的突然死亡,清朝官方只有如此簡單的記載,也沒有說明任何原因。這就很容易引起人們的猜測。  民間最為流行的說法是,當時有一位俠女叫呂四娘,她的父親和爺爺都因為文字獄被雍正殺了。為了報仇,呂四娘揮劍砍去了雍正的頭。在安葬雍正時,只好鑄造了一顆金頭來替代雍正的腦袋。  另一種說法更讓人吃驚。據說,《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有個戀人叫竺香玉,是林黛玉的化身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1333339663966。這竺香玉後來被雍正霸佔,成為皇后。曹雪芹想念戀人,就找了一個差事混入宮中,與竺香玉合謀,用丹藥將雍正毒死。  還有的野史傳聞,說是宮女與太監串通一氣,用繩子把雍正勒死了。  另外,有的歷史學家曾經推論,雍正是突然中風死去的,雖然推論有一定的道理,但尚未拿出特別有說服力的證據。  那麼,雍正究竟是怎麼死的?歷史學家們近年來對清宮檔案進行了大量研究,越來越多的史學工作者認為,雍正吃丹藥中毒致死的可能性極大。  煉丹是道教的一種修煉方法,為的是長生不老。丹藥,也就是他們常說的仙丹,可能不少人都聽說過,據瞭解道士們是用鉛砂、硫黃、水銀等天然礦物做原料,用爐鼎燒煉製成丹藥的。  雍正在沒當皇帝的時候,對丹藥就產生了興趣。當上皇帝以後,極力推崇金丹派南宗祖師張伯端,把他封為“紫陽真人”。雍正特別讚賞張伯端發明了金丹要領。  至少從雍正四年起,雍正就經常吃道士煉製的一種叫“既濟丹”的丹藥。從他對田文鏡奏摺的批語中,可以知道他感覺服後有效,還把丹藥作為禮品賞賜給鄂爾泰、田文鏡等一些受他寵愛的大臣。  雍正八年春,雍正鬧了一場大病。為了治病,他命令內外百官大規模訪求名醫和精於修煉的術士。這是雍正當時親手寫給各省總督、巡撫的諭令,每份內容完全一樣。  皇帝給各地官員的諭旨,如果內容文字相同,通常都是由負責抄錄的大臣代筆,惟獨這份諭旨,全是雍正皇帝用硃砂一筆一筆,一份一份親自書寫的,現今儲存下來的就有15份,足見他對這件事的高度重視。  浙江總督李衛,接到諭旨後立即向雍正皇帝祕密奏報,說民間傳聞河南道士賈士芳有神仙之稱,特推薦此人進京為皇上治病。  雍正道裝像  雍正得知這一訊息,馬上命令主管河南山東兩省政府的總督田文鏡派專人送賈士芳進京。  賈士芳進宮初期,雍正還覺得治療挺見效,可是後來漸漸發現,賈士芳用按摩、咒語等方術控制了自己的健康,他想讓雍正舒服就舒服,想讓雍正難受果然就難受。於是,下令將賈道士斬首,罪名是:賈士芳在朕的面前使用妖術。  雍正雖然殺了賈士芳,但他並沒有因此失去對道士的信任。  據清宮檔案記載,雍正從鬧病到死去,大約五年時間。這當中雍正一直頻繁地參加道教活動。雍正在蘇州給道士還定做了法衣,一次就是60件。今天北京故宮博物院,還收藏有雍正當年穿道教服裝的畫像。所有這些都說明雍正確實信奉道教。  雍正如此尊崇道教,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要“治病驅邪”。就在雍正大搞道教活動的同時,皇家園林圓明園就開始升火煉丹。清宮《活計檔》,是清宮專門記載皇宮日用物品的內務府賬本,這裡面就披露了雍正煉丹的一些情況。最早出現的有關煉丹的記載,是在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的《活計檔》,其中十一月有一條,十二月有三條。  在雍正八年到十三年的內務府《活計檔》中,有關雍正煉丹的記載越來越多地出現了。根據專家統計,在這五年間,雍正先後157次下旨向圓明園運送煉丹所需物品,平均每個月有兩三次。  雍正朝活計檔  在這期間,光為煉丹用的煤炭就有234噸,此外還有大量的鐵、銅、鉛製器皿,以及礦銀、紅銅、黑鉛、硫磺等礦產品。  當時在圓明園內為雍正皇帝煉丹的道士有好幾個,其中主要的有一個叫張太虛、還有一個叫王定乾。這些道士在圓明園裡煉丹沒有辜負雍正皇帝的期望,真的煉出了一爐又一爐所謂的金丹大藥。  雍正吃了道士們煉製的丹藥,自我感覺良好,所以他不但自己吃丹藥,而且還拿出一部分賞賜給出徵打仗的將士和一些關信官員。雍正皇帝賞賜丹藥的記載,在清代檔案中,我們今天還能夠看到。  在雍正十二年三、四月間,雍正皇帝曾經兩次賞發“丹藥”。這些檔案,多次使用了“丹藥”二字,“丹藥”二字,明白無誤地載入了清宮檔案中。而且雍正傳旨的時間,“丹藥”賞給誰,怎樣包裝都寫得清清楚楚。特別要注意的是,兩次賞賜旨意都是從圓明園來的帖子傳發,又是內務府總管海望親手交出。由此可知,這些御賜“丹藥”,就是在圓明園的御用煉丹爐裡煉製的。  因為,煉丹所用的鉛、汞、硫、砷等礦物質都是有毒性的,對大腦和五臟侵害相當地大。在現代生活中,環保工作的一大任務,就是嚴格控制,並儘量降低這些物質在生活環境中的含量。從這個角度上講,所謂可以長生的丹藥和害人的毒藥簡直沒有什麼兩樣。  《活計檔》中記錄:“八月初九日,總管太監陳久卿、首領太監王守貴一同傳話:圓明園要用牛舌頭黑鉛二百斤。”就是說,在雍正死前的12天,還有200斤黑鉛運入圓明園。  養心殿  黑鉛是有毒金屬,過量服食可使人致死。研究這個問題的史學專家認為,這不是偶然巧合,而是直接證明了雍正之死,完全有可能是丹藥中毒造成的。  研究雍正問題的專家,南開大學的教授馮爾康先生在《雍正傳》就認為雍正死於丹藥中毒是合乎情理的。清宮史專家楊乃濟先生他則提出了“雍正帝死於丹藥中毒的旁證”。還有,在日本的華人學者楊啟樵,他通過長篇的論證推斷,雍正就是吃丹藥中毒而死的。  研究雍正的學者們還普遍注意到,雍正的兒子乾隆對煉丹道士的處理露出了許多破綻。就在雍正死後的第二天,剛剛即位的乾隆便下令驅逐煉丹道士張太虛、王定乾。乾隆在諭旨中還特別強調,雍正喜好“爐火修煉”的事是有的,但只是作為遊戲,並沒有吃用丹藥。如果真的沒有吃丹藥又何必辯解呢?就在同一天,乾隆還告誡宮內太監、宮女不許亂傳“閒話”,免得讓皇太后“心煩”。所有這些,不能不讓人推測雍正就是死於服用有毒的丹藥,死於煉丹道士之手。  雍正既然是一些吃丹藥喪命,那麼煉丹道士本來應該是殺頭的,可是乾隆為什麼僅僅把他們趕走就算完了?對此研究者以往大多解釋說,乾隆這樣做主要是因為大喪期間不宜殺人。  雍正皇帝在執掌朝政方面,以求真務實治天下,這是值得肯定的。然而,他的悲劇是不懂生與死的自然規律,迷戀於煉仙丹,吃仙藥,一心想長生不老,最後僅以58歲享年,就突然拋棄了金鑾殿,永遠躺在泰陵的地宮裡。

  • 3 # 蕭立誌

    雍正一上臺就嚴厲反貪腐;雷厲風行實行新政,改革很多弊政:開源節流,提高官僚體系效率,改革稅制,增強國力;廢除賤籍,讓樂戶 惰民 疍戶 丐戶 賤籍恢復良民籍,與平民平等;尤其是後來攤丁入畝(即廢除人頭稅)和官紳一體當差納糧兩個改革,打破了千年來的傳統帝國規矩。

    雍正的歷史聲名不是一塵不變的,大至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1) 雍正帝去世後(1735)至19世紀晚期:官私史書均對這位名列“列祖列宗”的“世宗憲皇帝”歌功頌德。

    清朝文網嚴密,忌諱極多。在政治壓力之下,清朝人對自己身處時代的歷史,或者說“當代史”的寫作有很大顧慮。文字獄最大的影響,在於它對修書者和出版者都施加了精神上的壓力,造成了一種“自我抑制”現象,即自覺地審查出版物是否“違礙”甚至“悖逆”。故而可以說,即便有零星的人表示過不滿,這種意識亦無從傳開。在18世紀中期以前,可能都沒有多少可讀的“當代史”讀物;而18世紀中期以後,隨著國史館傳記及《清實錄》逐漸被文人官吏抄出傳播,以及一部分官修史書的流傳,清朝人才開始有稍微豐富一些的“當代史”閱讀。換句話說,18世紀後期出現的“本朝國史”,很大程度上源自官方敘事體系及官方披露史料。在這一狀況下,對身為“列祖列宗”之一的雍正帝,自然不會有任何負面評價。

    事實上我們可以去從18世紀後期的兩種帶有反清色彩的大眾文化——祕密教門與天地會——中窺探那個時代的人是否惡評雍正。天地會話語的特點是“蒙冤-反抗”(對此,李恭忠有非常好的分析,見《蒙冤敘事與下層抗爭:天地會起源傳說新論》一文,載《南京大學學報》2016年第5期),並沒有對雍正帝有惡評;而祕密教門白蓮教也找不到這種意識。這不難反映出,當時即便是下層老百姓,也是不會對雍正帝有什麼特別的惡感的,不然這些反清大眾文化早就與之結合了。

    這裡要提一下乾隆初政的所謂“翻案”問題。誠然,乾隆初年對雍正時期的許多改革措施有過修改,對大行皇帝所用之人有過一些處置,清史學界習慣稱之為“翻案”。但乾隆帝從未對乃父加以任何負面評價。相反,當王士俊奏疏中觸及“翻案”一事,立遭重譴。

    然而,負面的書寫沒有流傳開,不代表不存在。雍正帝即位後,其政敵便已將許多謠言流傳開,並最終釀成曾靜案——事實上,考慮到雍正帝主要政敵允禩等人及其家人,再加上雍正年間得罪被懲的大量官吏及其親屬,可能會對雍正帝留下負面記憶的人數是相當之多的。這些人除一部分被處決者外,被流放到各地者為數不少,他們對雍正帝無疑有負面情感,願意傳播謠言。這是“惡評雍正”在人員群體上的基礎。而《大義覺迷錄》的頒行、曾靜的巡迴宣講,無疑也是為負面謠言進一步流傳埋下了伏筆——雖然雍正帝的本意是要“把一切說明白”,但從歷史的走向來講,應該說是事與願違的。必須要說的是,由於這些人在政治上處於低谷,而且書籍等資訊載體的使用也很受限制,因而對雍正帝的負面觀感並不是成體系地流傳下來,而是零零星星地隱伏下來,很多具體資訊湮沒了,只剩下一些語焉不詳的片斷,可能憑藉口傳或極其隱晦的記載在小範圍中流傳。可是,這些隱伏下來的零星意識(幾乎可以改說是“零星遺忘”),最終在雍正帝去世一百多年以後突然綻放,變為“惡評雍正”的資源。

    (2) 19世紀晚期至1920年代新文化運動時期:近代民族主義在否定清朝中逐漸興起,大量關於清代的負面評價與謠言浮出水面;對雍正帝的惡評作為這種大氣候的一環出現,他被塑造為“奪嫡”、“凶殘”的形象。1920年代至1980年代清史學科逐漸發育:因襲上一階段結論,仍然出於“惡評清朝”的緣故而對雍正帝持有負面評價。

    19世紀最後幾年,清朝在軍事、邊疆事務中均一敗塗地,這種危機給當時的人造成了一種恐慌與懷疑感。而近代啟蒙思想的東傳,則把這種懷疑感與民族革命聯絡在了一起。在東京的留日學生、華南的會黨及一部分革命黨人的共同作用下,近代啟蒙思想演變為帶有強烈反滿反清色彩的一種政治話語。它將清末中國的一切問題都歸因於滿洲人的統治,認為只有徹底剷除滿洲人(即革命)才能解決危機。這一點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鄒容的《革命軍》。反滿興漢,與當時的“科學觀念”如衛生觀念、種族人類學等聯絡了起來,這讓仇視滿人帶有了“進步”的“科學”意義(這方面情況可參見石川禎浩《中國近代歷史的表與裡》);而當反滿思想被賦予了“啟蒙”、“進步”的科學意義以後,一些受此思想影響的人便開始論證反滿在歷史上的重要性了。其結果是,從清朝末年開始,清朝的歷史地位長期處於負面評價之下。然而,此時梁啟超等人搞的“史學革命”還未發生,一般的作者尚無法從社會發展/變遷的高度來批判清朝,大多數人眼中的歷史仍是“帝王將相”那一套(說實話,現在很多人也是這樣的)。這令這場“惡評清朝”的運動,在歷史書寫的範疇裡,主要集中於兩條線:其一是濃墨重彩地聲討明清鼎革之際的殺戮,其二是粗言惡語地咒罵清朝歷史上的重要人物。後者便是“惡評雍正”的來由。

    許多在18世紀後期隱伏起來的觀念,雖然疑信難詳,但在這一風尚之下被當成信史寫進書中,廣為流傳。這方面有兩種彙編性質的書籍可以讓我們得窺究竟。一種是民國九年出版(注意,這是彙編的出版時間,實際上所收之書的出版時間已經不可考)的《清代野史》(1987年巴蜀書社標點再版,中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於2012年在此基礎上覆加選輯出版,後者為易得之書,經常參與京東滿減活動),另一種是小橫香室主人在1936年纂成的《清朝野史大觀》(上海書店1981年重印,近年來該書標點本反覆被各種出版社再版、重印)。這兩種書籍都不是由專業史家撰寫的,作為史書來講價值很低,但卻能讓我們看到20世紀初的通俗讀物裡對雍正帝的評價。我們也無需大段撮抄史料,只需要看看《清代野史》裡所收錄的《清代外史》目錄就知道這種書的風貌了:

    (3) 1980年代後期至今:雍正帝被塑造為剛勁有力的改革者,其歷史評價基本是正面的。

    1970年代後期開始,幾種重要的清代史籍《清史列傳》《清史稿》《清實錄》《清會典》陸續由中華書局出版點校本或影印本。這些圖書大都不是首次被人讀到;然而,這一輪出版熱潮,由於中華書局發達的圖書銷售網路和官方圖書館體系廣泛鋪開等緣故,令這些圖書獲得了不曾有過的關注度。以往祕藏宮中或在小範圍內流傳的圖書,現在則購置頗易,這是清末民國靠琉璃廠書肆流通書籍時所無法比擬的。至此,清史終於有了可靠且易得的參考書。

    而隨著第一歷史檔案館開放閱覽檔案,許多檔案得以出版,清史的史料視野進入了一個爆炸狀況。很多在以前不可研究的問題,比如康雍乾三朝的政治史、社會史,就此門戶大開。隨著四十大本《雍正朝漢文硃批奏摺彙編》的出版,結合《清實錄》,我們終於可以直面雍正朝政治改革的實踐了。

  • 4 # 李天成

    說實話雍正可是清朝最勤政的皇帝了,起的比雞早,睡的比狗晚,這麼努力工作,應該來說是讚揚的多吧,可是在民間野史中,雍正的評價實在黑的可以,之所以這樣,就是雍正當政時得罪的人太多了。不說他怎麼逼殺兄弟的權力鬥爭,就是他得罪了官員和鄉紳地主土豪,也得罪了天下的文人,要知道社會輿論可是這些人掌握筆桿子的,明面上我鬥不過你,官方史書那是雍正後代看著呢,怎麼刪改啊,只能在民間的野史唱衰雍正啦,有多黑就抹多黑,久而久之,民眾也就接受了雍正是個暴君的形象了。康熙末年貪汙腐化是很嚴重的,康熙的縱容,導致幾乎所有的官員都以權謀私,連國庫的錢都貪汙,活的真是好滋潤啊!雍正上臺後,國庫窮的可以跑老鼠了,因此雍正向這些肥的像豬一樣的官員開刀了。雍正釋出命令所有貪汙國庫錢的官員都要吐出了,補回虧空,當然補回的錢是官員私人的錢,不能夠搜刮老百姓的錢,而且中央派出欽差去調查,查出來了,補回虧空和罷職嚴辦。最絕的是雍正不但派出欽差,還讓欽差帶著一幫文人候補官員。這樣做的好處就是防止欽差和地方官員通水作弊敷衍了事,而帶了候補文人就不同了,誰都想當官啊,這些文人恨不得一直盯著欽差和官員,恨不得他們犯一丁點錯誤好讓自己補上去...

  • 5 # 穩妥侃歷史

    非常高興回答您的問題,如果回答的好可以點一個關注。

    雍正時文字獄日益頻繁,文網甚密,株連人眾,處刑嚴酷。知識分子動輒得咎,形成閉眼不敢看現實,緘口不敢談政治的沉悶風氣。

    雍正元年十月,青海暴亂。川陝總督年羹堯冒著嚴寒,進入青海,並於雍正二年勝利班師回京。大臣錢名世賦詩贈之,認為年羹堯功績甚大,應為他再立一碑。但不久,年羹堯因居功自傲,倚老賣老,隨隨便便,行為極不檢點,惹怒了雍正皇帝。雍正勒令年羹堯自裁而死。年羹堯死後三個月,就有學士奏報雍正說:“食待講俸祿之錢名世,作詩投贈年羹堯,極備諂媚……應革職,交刑部從重治罪。”雍正是一位十分複雜而矛盾的歷史人物,他是勇於革新、勤於理政的傑出政治家,對康熙晚年的積弊進行改革整頓,一掃頹風,使吏治澄清、統治穩定、國庫充盈、人民負擔減輕。

    攤丁入地。這是一項重大的賦稅改革。中國自古就有人丁稅,成年男子,不論貧富,均須繳納人頭稅。雍正實行改革,將人丁稅攤入地畝,按地畝之多少,定納稅之數目。這項措施有利於貧民而不利於地主,是中國賦稅史上的一項重大改革。

    耗羨歸公。將附加費變為法定稅款、固定稅額,由督撫統一管理,所得稅款,除辦公費用外,作為"養廉銀",大幅度提高官吏們的俸入。這樣,既減輕了人民負擔,又保證了廉政的推行。故雍正說:"自行此法以來,吏治稍得澄清,閭閻鹹免擾累。"這就是所謂的“高薪養廉”。

    改土歸流。打擊和限制了土司的割據和特權,對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有利。

  • 6 # 寧靜致遠PAN

    雍正被百姓認為殘暴的地方,主要有三點:

    一.雍正的皇位

    關於雍正的皇位是怎麼來的,數百年來人們一直是爭論不休的,有的人說雍正的皇位是康熙皇帝傳給他的,但更多的人卻說雍正是靠其他手段奪來的皇位,而這個手段正是令人所不齒的篡改遺詔。關於這個觀點,人們一直爭論不休。

    二.對自己的兄弟太過殘暴

    雍正當上皇帝之後,他的那些個兄弟們都開始遭殃了,被囚禁的囚禁被殺的被殺,於是雍正就當仁不讓的得到了一頂殘暴的帽子。

    雍正對兄弟下手狠是事實,自古以來對兄弟下狠手的人都會揹負罵名。

    三.對百姓殘暴

    說雍正皇帝對百姓殘暴,主要體現在了他大興文字獄,實際上康熙皇帝和乾隆都大興過文字獄,不少文人都被他們殘殺了,但偏偏只有雍正卻揹負了文字獄的全部罪名。

    因為文字獄雍正的暴君名頭更加的響亮了。

  • 7 # 氣吞萬里如猴

    雍正皇帝在位期間,實行的“攤丁入畝”、“火耗歸公”、“改土歸流”、“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等改革措施,救萬民於水火,扶大廈於將傾,是名副其實的千古一帝。但是,他的改革措施,卻嚴重損害了官僚士紳的既得利益,必然遭到他們的激烈抵制。於是,他們就利用手中的“話語權”,編造了許多給雍正抹黑的謠言,並在無知的民間廣泛傳播,一直流傳到如今!

  • 8 # 深圳時尚

    首先就是名不正,言不順。皇位用無恥的方式得到,自然也是性情殘暴然後就是改革,刺激到一大批官僚士紳,自然而然就沒人說他的好話。

  • 9 # Zh上善若水W

    歷史上雍正帝鐵腕改革、博採眾議,從制度的角度籌劃國計民生,推動“耗羨歸公”、“攤丁入地”等措施,針對糧政等展開持久的討論與調整,並對官僚體系採取了大膽的策略,對當時的中國社會產生了巨大影響,基本上是體現了皇帝的正面形象。

    一、首先黑雍正的是那些政敵們

  • 10 # 任重道遠不離不棄

    不能算是。只能說他是一個獨特社會所產生的時代怪傑。他鐵血集權,以殘酷的手段對付自己的親兄弟,或流放,或驅逐出太廟,之後又轉過來對付自己的親信文武大臣,幽禁隆科多,賜死年羹堯,還把自己的一批心腹刺客全部炸死,將影響皇權穩定的所有隱患全部掃除;他善於用人,破除門閥等級,提拔一乞丐幼童,即後來大名鼎鼎的兩江總督李衛;他嫉惡如仇,執法嚴苛,懲治貪官汙吏決不留情,即位前便有冷麵王之稱,不少官僚大族被他抄家,後人稱之為抄家皇帝;他以澄清吏治為己任,一生勤政圖治,毫不鬆懈。

    雍正,一個性格陰鷙的鐵腕帝王,在大清危機之時,力挽狂瀾,其治國雄才堪與其父康熙相媲美。如果說康熙帝是大清入主中原後的一代創業之帝,那麼雍正就是與其齊名的一代守成之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當下,是先買房好,還是先買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