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海佑講史

    明朝海軍到底有多強大呢?這裡只說一句,那就是他們明朝末年窮途末路的時候,還能吊打進犯的歐洲列強。

    現在我們很多人存在一個誤解,以為“列強”入侵是近現代才有的事情,而實際情況是,歷朝歷代我們國家都面臨著外部力量的入侵,只不過清朝無能打不過了,那麼這些入侵的夷狄就成了“列強”,這種說法是在悄無聲息給滿清抹黑。

    提起北洋艦隊,相信大家都不會陌生。這支當年亞洲第一的海軍艦隊,因為清朝政府的腐敗與懦弱無能,覆滅於日本人之手。縱觀歐洲近代歷史,很多強大帝國的存在,無不依賴於一支強大海軍的存在。而這次失敗,也無情地擊碎了中中國人的海軍強國之夢。其實,中國不是沒有擁有強大海軍水師的時候。 中國海軍最輝煌的時刻,在朱元璋創立的明朝。雖然明朝政府實行海禁政策,不鼓勵民間出海貿易,但是這並不代表政府不重視海軍水師的發展。在與宿敵陳友諒的大戰之後,朱元璋便認識到,欲建立一個強大繁榮的王朝,海軍水師不可或缺。

    於是朱元璋以他的巢湖水師為班底,奠定了明朝海軍水師的基礎,後來經過朱棣的發展,走向巔峰,用於作戰的船隻達到三千之多,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用於傳令和運輸物資的船隻,我們所熟知的鄭和所率領的船隊,只是明王朝的一隻海上機動艦隊罷了。

    近代以來,美中國人在研究世界海軍的時候,將明朝海軍與西班牙無敵艦隊、英國海軍等並列為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海軍之一。然而,由於明朝中後期政治腐敗,經濟連年赤字,明朝海軍走向沒落,直到戚繼光大戰倭寇之時,經過他本人的努力,才有所恢復。雖然相比於鄭和時代的海軍有明顯的衰落,然而直到明朝末年,明朝海軍仍然可以與西方相抗衡。

    我們知道,鴉片戰爭開啟中國的近代史,中中國人民從此開始經歷一百多年的屈辱歲月。其實明朝政府也曾與英國發生激烈的碰撞,然而結局卻完全不同。

    崇禎九年,英國海軍上尉威德爾帶著六艘軍艦入侵廣州,直達虎門炮臺。明軍鳴笛示警,威德爾絲毫沒有動搖,反而變本加厲地指揮船隊,炮轟虎門炮臺。明軍寡不敵眾,虎門失守。廣州衙門得知這件事後,雖然也非常憤怒,但商量之下選擇了不失大國氣度,並沒有派出軍隊,而是讓下屬的葡萄牙人與威德爾交涉,予以警告。

    但囂張的威德爾沒有絲毫退讓與悔改的意思,反而繼續前進,侵入廣州內河。明朝政府不是懦弱無能的清朝政府,這一次,廣州官員真的震怒了。廣州總督派出三艘船隻,前往圍剿,聲勢浩大。威德爾終於暴露出了自己紙老虎的真面目,倉皇逃出廣州,並請求葡萄牙人為自己嚮明朝政府求情。最終,威德爾代表英國政府嚮明朝政府賠付白銀2800兩,在百姓的叫罵與歡呼中灰溜溜地離開了中國領海。

    這已經不是明朝與歐洲海軍的首次碰撞了,在此之前,荷蘭、葡萄牙和西班牙這三個以航海為強的國家都曾與明朝發生過戰爭,荷葡兩國的船隊還曾聯軍入侵明朝邊境,但都以失敗甚至是慘敗告終。反觀兩百年後的滿清,在軍隊裝備和素質跟日本不相上下的狀況下卻依舊一敗塗地,這其中的原因,不得不令人深思。也許正像電視劇《亮劍》的主人翁李雲龍說的一樣,一支軍隊的軍魂,不在於技術裝備如何,而在於它的精氣神。

  • 2 # 煮酒君

    海軍是決定一個國家國際影響力重要力量,現在的中國海軍雖然只排在世界第三。但是在歷史上,有這麼一支中國海軍卻是堪稱世界霸主的存在,那就是明朝時期的大明水師。提起大明水師,首先想到的便是富有冒險精神的鄭和艦隊。七下西洋的鄭和,將大明的國威傳遍了亞非各地。

    明初海軍建設的迫切性

    羅馬城不是一蹴而就的,強大的大明水師也不是一下子就建設起來的。當朱元璋驅除元朝、統一中國之後,便定下了重建朝貢體制的戰略目標,試圖恢復中國對周邊國家的宗主國地位,重塑中國的威望。

    據《明太祖實錄》載:“近高麗、安南、占城、爪哇、西洋鎖裡、海外諸國,皆稱臣入貢。……

    抑我師之未加,姑以為可自安耶?茲特遣人往諭,能番知天道,率眾來歸。官加擢用,民復舊業。朕不食言,爾其圖之。”為了讓周邊國家前來進貢,朱元璋採用了武力的措施,這種方式對周邊陸軍接壤的國家有一定的奏效,但是對遠在海外的國家卻沒有一絲威懾。

    特別是遠在南洋的爪哇國更是朱元璋重建朝貢體制的絆腳石。洪武十三年,遠在南洋的三佛齊遣使來華,請求朱元璋派使臣前去冊封他們的新國王。朱元璋欣然應允,可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自己派去冊封三佛齊王印綬的明朝使臣全部被“爪哇誘而殺之。”

    由於路途遙遠,幾年以後朱元璋才知道自己派出去的使者都被爪哇人殺了,龍顏大怒的朱元璋卻也拿爪哇國沒有辦法。最終只能“留其(爪哇)使月餘,將加罪,已,遣還,賜敕責之”,結果造成了“使臣商旅阻絕,諸國王之意遂爾不通”。可以說這時候沒有一支強大的海軍,使得朱元璋的巨集圖偉業無法實現。

    成祖時期:遠洋海軍的建立

    朱元璋在吃了海軍實力弱小的虧之後,便開始著手建設一支強大的海軍。但是這隻強大的海軍直到他去世前也沒有建設完畢。建文帝跟朱棣爭權的四年又耽誤了大明海軍的建設,等到了朱棣順利登基之後,大明海軍才步入了建設的正軌。

    永樂年間,大明國力日漸強盛。在這一時期內,朱棣開始著手重組遠洋巡防艦隊。其實遠洋巡防艦隊早在洪武七年春正月就開始組建了,朱元璋死後,明朝陷入長達4年的靖難內戰之中,在內戰當中這支新生的遠洋巡防艦隊隨即覆滅。

    朱棣登基後便下令重建遠洋巡防艦隊,到了永樂六年十二月底的時候,朱棣完成了遠洋巡防艦隊的重建工作,並從編制體制上強化了對沿海各省海警衛艦隊的控制和管理,明朝海軍恢復了“遠洋—近海—岸基”的三層防禦體系。

    實戰是檢驗戰力的唯一標準,遠洋巡防艦隊第一次大展神威是發生在與安南的對戰當中。當時的安南權臣黎季犁在誅殺前國王后自立為王,公開與明朝武裝對抗,試圖擺脫藩屬國的地位而獨立。為了打擊安南的囂張氣焰,朱棣一方面委任張輔為為征討安南的總兵官,率領數十萬明軍去征討安南;另一方面則是派遣鄭和率領強大的艦隊遠下南洋。

    南下的鄭和艦隊,首先到了占城給予占城國王強大的軍事支援,迫使原本在北部抵抗張輔的安南士兵南下。陷入南北作戰的安南在幾年之後便再一次被納入了中國的版圖,而鄭和繼續踏上了南下的道路。

    永樂四年六月鄭和艦隊到達闍婆(今爪哇島),當得知在爪哇島明朝官兵受到了爪哇西王的伏擊,170 人被殺。鄭和立即組織大部隊前去救援,並準備討伐西王。寬巨集大量的朱棣知道這件事後,“賜敕切責之,命輸黃金六萬兩以贖。六年再遣鄭和使其國。西王獻黃金萬兩,禮官以輸數不足,請下其使於獄。帝曰 :‘朕於遠人,欲其畏罪而已,寧利其金耶?’悉捐之。自後,比年一貢,或間歲一貢,或一歲數貢。”自知不敵大明遠洋海軍的爪哇國王,選擇了歸順明朝,從而喪失了對南洋、西洋地區的貿易壟斷地位。

    以鄭和為首的大明遠洋海軍,所取得的成就還不止這些。在舊港,鄭和消滅了海盜陳祖義集團,設立舊港宣慰使司,成為明朝在南洋地區的最高行政機構。

    永樂六年,鄭和第二次南洋,在錫蘭山(今斯里蘭卡)與其國王亞烈苦奈兒發生了武裝衝突。在衝突平息之後,亞烈苦奈兒及其妻子官屬被明軍俘虜,錫蘭士兵嚮明軍投降。

    永樂十年,鄭和第三次南洋,在蘇門答剌遭到了與蘇門答剌新國王敵對的蘇幹刺軍隊的襲擊。鄭和指揮明軍還擊,大敗蘇幹刺並將其活捉。最終憑藉著這支強大的海軍,朱棣實現了自己與父親重建朝貢體制的戰略目標。

  • 3 # 金兔歷史

    1420年,明朝海軍所有的艦船加起來有3800餘艘,其中有1350艘戰船,1350艘巡洋船,兩百餘艘遠洋寶船,此外還有其他各型別船隻八百餘艘。明朝的艦船,最大排水量可以達到2000多噸,同時期的西方,最多不過1500噸,而且還只有寥寥數艘。

    不管是數量還是質量,明朝海軍都遠遠領先於當時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國家。

    1598年中日露樑海戰明朝海軍全殲日本艦隊,給予日本近乎毀滅性的打擊。

    即便是明朝中後期,國力有所下降,也曾在澎湖海戰和料羅灣海戰大敗荷蘭。

    17世紀中葉,鄭成功還成功收復臺灣。

    只可惜明朝的皇帝,似乎沒有這麼大的野心,只想著偏隅一方,即使是鄭和下西洋,也只是為了對外宣揚大明王朝的實力。

  • 4 # 這些歷史要讀

    大明水師(海軍)在明初曾一度達到登峰造極之地步,鄭和下西洋時期的艦隊,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也是中國古代海軍的極盛代表。但自此以後,明朝水師是開始不斷走下坡路,即便如此明朝水師還是取得了不少戰果。

    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簡單的盤點一下明朝海軍的幾場勝仗:

    錫蘭山之戰——兩千打五萬,生擒其國王。

    對手:錫蘭山國(斯里蘭卡)

    這場戰爭發生在鄭和船隊第三次下西洋期間(1410年——1411年之間),錫蘭山國也就是今天的斯里蘭卡。

    當時鄭和船隊途徑此處,見當地氣候宜人,居民眾多,便決定在此地停靠,開展訪問。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一開始在王宮熱情招待鄭和一行。然而,當在得知鄭和是來自中國,並且船隊還攜帶大量的珍寶和錢貨後,亞烈苦奈兒貪婪的本性便開始展露了出來。他暗地裡召集軍隊,計劃搶奪鄭和船隊。

    亞烈苦奈兒派遣近五萬士兵前往船隊所停靠的碼頭,並伐木阻斷鄭和的歸路。面對此番困境,鄭和臨危不亂,判斷出錫蘭山的軍隊都去圍攻船隊了,此時的都城防禦必定空虛。與其追擊他們的大軍,不如擒賊先擒王。於是,鄭和即刻召集隨行的兵將2000餘人,取小道突襲其都城,活捉了亞烈苦奈兒一家。錫蘭山軍獲知都城被攻下,緊急回防,又被明軍截擊,打得潰不成軍。就這樣,明朝水師緊用2000多人,便擊敗了近五萬的錫蘭山軍。

    亞烈苦奈兒一家後來被鄭和船隊帶到了明朝,最後明成祖憐憫亞烈苦奈兒無知,釋放他一家,給予衣食,並命禮部商議,選其中國人中賢者邪把乃耶(波羅伽羅摩巴忽六世)為王,遣使齎引,誥封為錫蘭山國王。

    屯門海戰——中國首次抗擊西方殖民者的戰爭。

    對手:葡萄牙

    1521年,新即位的嘉靖皇帝下令官員儘快驅逐佛朗機人,並再不許其入境。在通令侵佔屯門的葡萄牙人離境遭到回絕後,明朝當局決定以武力收復屯門失地,驅離葡萄牙人,這便是屯門海戰。

    廣東道副使汪鋐率軍4000餘人,大小船隻50餘艘參戰。一開始汪鋐並不知西洋火器的威力,葡萄牙人憑藉手中火器,據險而戰,使明軍首戰即敗。

    後來,明軍調整戰略,準備了數只裝滿油料和柴草的小舟。待有一天颳起南風,汪鋐先將這些填有膏油的草料船隻點燃,快速朝葡軍船隻駛去,隨後率全軍再次攻打葡軍船隊。由於葡軍船隻碩大,轉動速度遲緩,沒能躲開火船的進攻。很快葡軍大亂,汪鋐又趁機派人潛入水下,將未起火的葡軍船隻鑿漏,葡萄牙人紛繁跳海逃命。明軍紛紛躍上敵船與之廝殺,葡軍大敗。最後葡軍只剩下三艘大船,於9月7日趁天亮逃到左近島嶼藏身,天亮後才借強勁的北風,勉強逃過明軍的追擊,逃回滿剌加。至此,明朝一舉收回了被葡人侵佔7年之久的屯門島。

    西草灣之戰——推動明軍火器研發的進步。

    對手:葡萄牙

    西草灣之戰,發生在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是屯門海戰的延續。不甘失敗的葡萄牙當局令哥丁霍率船隊前往援助屯門,與明軍在西草灣爆發海戰。此戰對明軍來說,取勝得比較順利。因為,在之前的屯門海戰中,明軍已積累了與葡萄牙人作戰的經驗;同時,也認識到了蜈蚣船和佛郎機銃的威力,所以在戰前便做了充分的準備。

    經過反覆較量,明朝水師憑藉這數量優勢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最終,葡萄牙人不得不接受失敗的事實,徹底放棄了侵略屯門的野心。

    此戰最大的收穫是,明軍從繳獲的兩艘葡萄牙戰船中,得到一些西洋火器。明朝當局在與葡萄牙開戰過程中吃了武器落後的虧,因此,明軍開始重視仿製佛郎機銃和火繩槍,從而推動了中國古代兵器技術的發展,也為日後的抗倭援朝戰爭,打下武器基礎。

    露樑海戰——重創了日本水師。

    對手:日本

    萬曆二十六年(1598年),在明朝萬曆抗倭援朝戰爭中,中朝兩國水師同日本水師,在北韓半島露樑以西海域進行的一場大規模海戰,史稱露樑海戰。這場戰爭,雖然韓棒們一直在吹噓,說自己多牛多厲害,全殲日軍……但其實,此戰主要還是依靠大明水師的戰力。

    此戰,明軍憑藉火炮的遠端打擊力,讓日軍見識到了大明水師的威力。最終,日本艦隊幾乎被全滅。此戰給侵朝的日軍以殲滅性的重大打擊,打得日本國力一蹶不振,對戰後北韓200年和平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戰鬥中,中國老將鄧子龍和北韓李舜臣雙雙捐軀。

    澎湖之戰——收復澎湖,苦戰力克荷蘭。

    對手:荷蘭

    萬曆三十年(1602年),荷蘭建立東印度公司,開始爭奪東方的殖民地。

    天啟二年(1622年),荷蘭艦隊侵佔中國澎湖。儘管此時的明朝早已日薄西山,但還是下令福建巡撫南居益,率軍將荷蘭人趕出澎湖,這便是澎湖之戰。由於荷蘭人的戰艦封鎖漳州海口,讓明朝水師一時無法出動。

    到天啟四年(1624年),南居益親自乘船到金門,下令明軍渡海出擊收復澎湖。明軍兵分三路,直逼夷城,荷蘭人勢窮力孤,最終不得不撤離佔領了兩年的澎湖。

    然而,此戰卻只是慘勝,而且也可看出中國與西方的差距已經拉得很大了。明朝在此戰中共計動員兵力達萬人,兵船200艘;而荷蘭人僅有7艘戰船,士兵900人。擁有絕對兵力優勢的明軍,此戰打得也是相當的吃力,從2月一直打到8月,前後七個月,而期間南居益還不得不增派火銃部隊支援,耗軍費高達十七萬七千餘兩之多。

    料羅灣海戰——末路王朝給予海上馬車伕的沉痛一擊!

    對手:荷蘭

    此戰,發生在崇禎六年(1633年),此時的明朝已到了大廈將傾的地步了,關外的滿清和關中的義軍,讓明朝陷入了內憂外患的境地。然而,此時的東南沿海卻也不太平,荷蘭人也趁機打起了明朝的主意。

    即便如此,明朝當局還是果斷開戰。此戰,明朝先後投入了戰艦150多艘,士兵幾萬人;而荷蘭人方面,則派遣數十艘最新式帶加農炮的戰列艦,兵力達數千人,雙方在福建金門東南海岸料羅灣展開激戰。最後,明朝水師以絕對優勢兵力,擊敗了荷蘭與劉香海盜的聯軍,給予了蒸蒸日上的海上馬車伕沉重的一擊!從此荷蘭人只能每年嚮明朝船隊繳納12萬法郎的進貢,才可保證在遠東水域的安全。

    收復臺灣之戰——明朝水師最後的輝煌!

    對手:荷蘭

    1661年4月(清順治十八年,永曆十五年農曆三月),鄭成功親率將士二萬五千、戰船數百艘,自金門料羅灣出發,經澎湖,橫渡臺灣海峽,向臺灣進軍。

    他們冒著風浪,越過臺灣海峽直取臺灣。荷蘭在臺灣的頭目揆一被明軍包圍在赤嵌城長達7個月,兵士死傷一千六百多人。最終,彈盡糧絕的揆一被迫前往鄭成功大營,在投降書上籤了字。至此,淪陷了三十幾年的臺灣,從此重又回到祖國的懷抱。

  • 5 # SeaArm

    明朝的軍事概況:

    1,衛所制度:明代早期軍隊的來源,有諸將原有之兵,即所謂從徵,有元兵及群雄兵歸附的,有獲罪而謫發的,而最主要的來源則是籍選,亦即垛集軍,是由戶籍中抽丁而來。除此之外尚有簡拔、投充及收集等方式。此外,明朝中期以後又有強使民為軍的方式,不過都屬於少數,整體而言,衛所制仍然是最主要的軍制。衛所製為在全國各地軍事要地設立衛所駐軍,衛有軍隊五千六百人,其下依序有千戶所、百戶所、總旗及小旗等單位,各衛所都隸屬於五軍都督府,亦隸屬於兵部,有事從徵調發,無事則還歸衛所。軍隊來源為世襲的軍戶,由每戶派一人為正丁至衛所當兵,軍人在衛所中輪流戊守以及屯田,屯田所得以供給軍隊及將官等所需。其目標在養兵而不耗國家財力,但明宣宗以後漸無法維持,軍人生活水準及社會地位日漸低下,逃兵也逐漸增加,軍備因此逐漸廢馳。

    2,火器的發展:發端於唐宋時期的中國火器製造技術,在明朝發展到了很高的水平。這時的火器不僅僅種類多,而且製造技術以及效能均有極大提高。火箭與鳥槍是明朝軍隊的主要輕型火器,地雷在明朝也很盛行,管形火器的發展尤為顯著。明朝中後期,隨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進步以及國防需要的強化,火器技術得到迅速發展。火器技術的勃興引發了一場火藥時代的軍事變革。佛郎機以及紅夷大炮等西洋火器在此時期傳入,使得明朝得以汲取其瞄準器的長處,以改良自產的火器效能。當時中國的冷兵器時代即將終結,火器時代正在來到,亦認為中國有機會趕上西方的火器技術水平,但這一過程卻隨著明朝的滅亡而中斷。

    明朝海軍使用的武器:

    三桅炮船:仿製荷蘭戰船,巨型,身高大,首昂尾翹,航行迅速,不懼風浪。樹3桅,主桅高4丈,船長20丈,艙5層,船面設樓高如城,可容300人,配紅夷炮8門,千斤佛郎機40門。

    1549年,製造水底雷,為世界上最早的水雷。水底雷以木箱作為雷殼,油灰粘縫,以下面的繩索連線鐵錨、控制深度,再以人手操縱擊發。於抗日援朝時,明朝海軍使用了水底雷一舉擊沉日本一艘大型戰艦,為世界歷史上首次使用水雷取得實際戰果。

    1590年,製造水底龍王炮,為世界上最早的水底定時爆炸物。水底龍王炮以牛脬作為雷殼,內裡安裝有黑火藥,以香點燃作為引信,憑藉燃燒時間來定時引爆水雷。

    1637年,製造混江龍,與艦船直接接觸而引發爆炸。製造鐵殼地雷,為世界上最早由鋼輪壓火擊引發爆炸的鐵殼地雷。鐵殼地雷被明朝陸軍廣泛地裝備,並且於江浙地區多次使用其以重創倭寇。

    明朝海軍著名戰役:

    1,屯門海戰是發生在1521年(明朝正德十六年)8月底至9月間,由廣東海道副使汪指揮的在屯門地區抗擊佛朗機人的戰役。是中國第一次與歐洲國家武裝商船對抗的戰役,以明朝的獲勝而告終。

    2,西草灣之戰或稱茜草灣之戰,是發生在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在廣東西草灣明朝軍隊水師與佛朗機武裝商船的一場海戰。1511年,葡萄牙已經有海員越過非洲到達滿剌加,並對當時的大明廣東布政使司的屯門軍鎮(今香港的屯門一帶)虎視眈眈,渴求佔領該地,並向大明宣戰,汪使用新式的蜈蚣船和佛朗機炮大敗葡萄牙艦隊,最終以明朝水師勝利告終,俘虜別都盧等42人,斬殺35人,繳獲大小火炮20多門和戰船2艘

    3,露樑海戰是一場於1598年12月16日在北韓東南外海露樑海域展開的海戰。參戰雙方為中國明朝與北韓王朝的聯軍,以及當時征伐北韓的日本軍隊。這場戰役發生在“北韓之役”(北韓稱“壬辰祖國戰爭”)第二回合衝突(日本稱“慶長之役”)的後期。此次海戰中國明朝和北韓王朝的聯軍給與一部日軍殲滅性的打擊,對戰後北韓半島200年的和平局面起到了重要作用。

    4,崇禎明荷海戰(又名明荷料羅灣海戰)發生於明朝崇禎六年農曆六月初一(西曆1633年7月6日)起至九月二十(西曆10月22日)荷蘭東印度公司對福建沿海進行的掠劫以及封鎖行為,在此段時間中福建沿海皆有零星掠劫及交戰行為,雙方規模最大的一次作戰為10月22日明朝與荷蘭和海盜聯軍於金門料羅灣的作戰,明朝水師在鄭芝龍(鄭成功之父)為前鋒下以絕對優勢兵力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與海盜聯軍。

    5,鄭成功攻臺之役(鄭荷之戰、熱蘭遮城包圍戰,荷蘭語:Slag om Fort Zeelandia,英語:Siege of Fort Zeelandia)是1661年3月底到1662年2月初(中國南明永曆十五年三到十二月)間一場發生於臺灣(福爾摩沙)西南沿海的戰爭,主要戰場包括赤崁、臺江內海、大員等處;該役明延平王鄭成功率25,000大軍由金門航渡臺灣海峽,由鹿耳門水道進入臺江內海,先攻佔普羅民遮城,然後圍攻熱蘭遮城,終於迫使荷蘭東印度公司守軍實質投降、退出臺灣。鄭荷雙方在1662年2月1日簽訂正式合約。荷蘭人寫了條約18條,鄭成功以中文寫了16條,雙方互換條約。這場戰爭結束了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的經營,開啟了明鄭政權對臺灣的統治。

  • 6 # 歷史微探索

    明朝海軍有多強大,這點從兩個歷史事件上就可以明確看出來,一個是明初的鄭和下西洋,另一個就是明末的鄭成功收復臺灣。

    首先從鄭和下西洋來看,當時的鄭和船隊陣容應該是特別強大了吧,尤其是在整個南洋西洋各國眼中,但是就是這樣的一隻十分強大的船隊,其實也只不過是大明海軍的一隻海上機動船隊罷了,可以想象整個大明海軍是有強大,舉個例子,朱元璋時期的大明水師的兩大主力之一的巢湖水師就擁有3800餘艘船,戰艦,巡船各有1300餘,還有其他各類運糧船,大船,寶船等等。這還只是主力的其中一個,加上後來朱棣的發展,你就可以想象最強盛時期的大明海軍是有多強大了,強大到周邊像日本,遠處的葡萄牙,荷蘭海軍都被吊打,一隻鄭和船隊完全橫掃所經之地,連各國君主的皇位歸屬都能直接指定,只不過當時的中國沒有什麼掠奪,殖民的想法,導致長期對外交航行流耗費了國力,又沒什麼收入,無法持續,不然哪還有後來英國,荷蘭什麼事。

    再者從鄭成功收復臺灣也可以看出大明海軍強大的一個縮影,鄭成功家族的前身不過是一個海盜,招安後組建整合起來的海軍依然可以把當時號稱海上馬車伕的荷蘭給擊潰,讓清朝幾十年睡不好覺,可以看出他的厲害之處。

    還有,完善的軍備,優秀的一些水上人才,指南針什麼的也是海軍強大的必要輔助條件。尤其是有了指南針我們的船隊才能跨海遠航。

  • 7 # 雨霧江語

    明朝海軍在鄭和時七下西洋艦船有近千艘那還不記其它部門的船隻可能明朝有艦船近萬艘。因為明朝能夠取代元朝就是明朝的漢族政權能夠合理進行水戰。水戰在當時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戰爭體系擁有大量戰船是當時最必要的。中國明朝的君主特別是開始幾代皇帝特別注重發展戰船。那麼當時明朝的海軍特別強大。荷蘭人是西方的霸主他們能稱霸就是擁有西方最多最先進的戰船。可是明朝中後期荷蘭人想染指中國派出東印度公司無敵艦隊近50艘戰船向中國襲擾。可是被明軍上百艘戰艦圍困全部擊沉一個都沒有返航。西方記載貿易有風險可能會付出代價以直認為是失蹤了。可不知中國記載是紅夷犯海天朝神威幾個小毛賊被消滅。歷史短短記載缺記錄了中國的強大科技發達。明朝海軍在當時世界應當是世界最強艦船最多的海軍。戰力可謂強大。

  • 8 # 靜夜史

    明朝的海軍分為前後兩個階段,以公元1435年“仁宣之治”的結束為界。

    1、強大的前期

    明朝海軍前期的發展,是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一步一個腳印走出來的。

    在元末朱元璋和陳友諒爭奪長江流域時,就曾經在長江上進行過水軍的大決戰,其中1360年的鄱陽湖水戰,是朱元璋和陳友諒兩個割據勢力的決戰,也是中國歷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水上戰役。是役,朱元璋以20萬水陸大軍,擊敗陳友諒60萬水陸大軍,成為長江流域最大的勢力。

    消滅陳友諒之後,朱元璋繼承了陳友諒的造船技術,船舶無論是排水量還是堅固性都得到了質的提升。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開啟了一個新的時代。

    1402年,經過靖難之役的朱棣登上皇位,朱棣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君主,在位期間,不僅五次親征漠北,極大削弱了蒙古的反抗勢力,在海上,朱棣藉著尋找建文帝的機會,派遣鄭和六下西洋,基本恢復了元朝覆滅以來丟失的藩貢體系。

    而鄭和下西洋,是明朝前期海軍的最巔峰。

    從1405年開始,鄭和率領大明艦隊,大小艦船數百艘,人員27000多人,浩浩蕩蕩地出使西洋各國。雖然鄭和的目的只是懷柔以遠,但是途中也遭遇了海盜等的騷擾,其中第一次下西洋返航途中,鄭和船隊就在馬六甲海峽徹底消滅了陳祖義勢力。

    當時的陳祖義有悍匪5000多人,常年盤踞在馬六甲海峽,給沿岸國家造成了巨大威脅。而鄭和船隊也成為陳祖義的目標。鄭和的做法,是將計就計,引誘陳祖義前來,一舉將其殲滅,並活捉陳祖義本人。

    明朝前期,海軍的主要特點就是船舶噸位大,航速快,功能多。由於處於王朝初建時期,因此戰鬥力強悍,是當時世界上最為恐怖的力量。

    2、孱弱的後期

    很多人說土木堡之變是明朝衰落的起點,其實在“仁宣之治”結束後開始,明朝的衰落也就開始了。

    伴隨著明朝國力衰落的,還有明朝的海軍。

    1433年,鄭和在下西洋途中病逝,下西洋活動告一段落。1434年,太監王景弘第八次下西洋,這是明朝最後一次大規模的出海活動,至此之後,明朝的遠航宣告停止。

    船舶一旦不用,就會成為廢品,所有的船隻軍艦都一樣。

    等到明憲宗想要恢復帝國榮光的時候,才發現一切需要重頭再來,這是一個晴天霹靂。

    而明朝的海軍,因為下西洋的結束,也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由於明朝後期禁海令的再次推行,遠洋航行沒有意義,因此明朝海軍的船舶開始向著小型化發展。到明朝末年,明朝海軍中竟然找不到超過2000石的大船。

    在戚繼光抗倭的時候,就曾經因明朝海軍缺少大艦而發愁,此時的工匠,早已造不出鄭和時代的寶船了,明朝水師根本就不能和倭寇在海上決戰。加上此時的明朝已經無法從雲貴地區採到適合做大船龍骨的巨木,所以明朝最終只能任憑船隻越來越小。

    但是在近代海戰中,大船是有巨大優勢的。最起碼,船隻越大,就能安放重量越大的火炮,這是戰鬥力的最大保證,但是明朝海軍沒有這個條件。

    嘉靖年間對葡萄牙的西草灣海戰,明朝是在陸地上擊敗葡萄牙人的,而且這些人,還不是葡萄牙海軍。

    至於崇禎年間,1633年發生的料羅灣海戰,被很多人吹捧為大明強悍海軍的最後一戰。殊不知,此時明朝一方,主力並不是明朝海軍,而是鄭芝龍集團,明朝海軍只是配角。

    因為此時的大船基本都在鄭芝龍手中,明朝的小船奈何不了荷蘭的戰艦,所以只能被鄭芝龍當做火船,去引燃荷蘭的戰艦。料羅灣海戰的結果是,明朝一方取勝,但最大的受益者是鄭芝龍。因為鄭芝龍不僅擊敗荷蘭,取得了遠東霸權,更以一把大火將明朝水師的小船燒得一乾二淨,從此明朝海軍不得不和鄭芝龍合作,鄭芝龍成為明朝末期最大的海上軍閥。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 9 # 君山話史

    明朝是中國古代海軍發展的巔峰,海上戰爭最為頻繁,也湧現出一大批偉大的將領。

    第一個階段:鄭和航海時期

    永樂三年(1405年)始,中國開啟最大規模的航海時代,鄭和七下西洋。鄭和艦隊擁有龐大的武裝力量,配備二萬七千名士兵。鄭和船隊中最大型的海船,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換算成米制,長度超過一百二十米,寬度超過五十米,這在木板船時代是難以想象的。

    鄭和艦隊有過三次戰鬥:第一次是與海盜陳祖義的海戰,此役殲滅海盜五千餘人,擊毀海盜船十艘,擄獲七艘,生擒海盜頭頭陳祖義。第二次是錫蘭之戰,鄭和艦隊訪問錫蘭時,錫蘭王亞烈苦奈兒密謀偷襲,鄭和虎口拔牙,殺入王城,俘虜錫蘭王。這是一次海軍的陸戰斬首行動。第三次是蘇門答剌之戰,當時蘇門答剌爆發內戰,內戰一方蘇幹剌竟然襲擊鄭和艦隊,鄭和率部反擊,蘇幹剌被俘,後押回中國處死。

    大明海軍的這三場戰役,撼動西南太平洋與印度洋,從此再無人敢輕易以身試險了,這也是中國歷史上最耀武揚威的時刻。

    第二個階段:東南抗倭與援朝時期

    鄭和去世後,大明遠洋事業結束,寶船也隨之拆解,海禁政策依然如故。這是中國海軍的一段倒退期,朝廷的不進取,刺激海盜與倭患的興起,終成為帝國之一大患。隨著倭寇入侵規模的擴大,海防成為擺在大明政府前的一大要務。在此背景下,大明開始大力營建海軍,其中以俞大猷、戚繼光貢獻最大。

    俞大猷對明軍傳統的陸上防禦模式十分不滿,他認為要剪除倭患,海洋戰場比陸地戰場更為重要。在嘉靖時代,沒有一位將領對海軍的重視程度超過俞大猷,他很早便鑽研海軍的戰術,並歸納為幾個簡單明瞭的原則:“蓋海上之戰無他術,大船勝小船,大銃勝小銃,多船勝寡船,多銃勝寡銃而已。”他強調大船及大炮在海戰中的重要作用。第一次大規模的海戰中,俞大猷以閩中樓船為主力的海軍,一舉擊沉倭寇船隻五十餘艘,殲滅倭寇一千餘人。後來又多次在海上截擊倭船,斬獲頗豐。晚年時他編過一本兵書,名為《洗海近事》共有十餘萬言,這是一部戰時檔案彙編。這本書沒有重版,我曾多方尋覓,但至今尚未能購到,也算是一件憾事。

    另一個對大明海軍貢獻極大的人是戚繼光,他不僅建立一支名揚天下的陸軍,還建立一支海軍艦隊。這支艦隊最初只有四十四艘船,主力戰艦是是福船,配備的火器包括一門重型火炮與六門佛朗機炮,還有碗口銃、噴筒、鳥嘴銃及及象煙罐、火箭、火磚、灰罐等五花八門半舊不新的武器。配備如此多的火器在明軍諸水師中是絕無僅有的,戚繼光海戰主張是“水戰火為第一”,與俞大猷一樣極為重視火器。不過,與俞大猷有所不同,戚繼光的艦隊更多的只是配合陸師作戰,擔任的是助攻任務。即便如此,在後來的抗倭戰爭中,戚繼光的艦隊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

    戚繼光對大明海軍的影響,在他死後仍然不絕。在他去世十餘年後,率師參加北韓戰爭的兵部尚書兼薊遼總督邢玠高度評價他:“迄今閩粵浙直之間,橫海樓舡之師雄於海上,漁陽上谷臺堡之卒推為軍鋒,皆公之餘烈也。”

    正是有了俞大猷、戚繼光等人奠定的海軍基礎,後來陳璘與鄧子龍指揮大明海軍在抗日援朝戰爭中大放異彩。陳璘水師,共計有一萬三千人,戰艦數百艘最初任務是配合陸師的軍事行動,威脅日軍海上運輸線、補給線。然而,誰都沒想到,最後不世之功業,竟是由這支海軍完成的。萬曆二十六年的露樑海戰,是中國古代史上最重要的海戰之一,陳璘以巧妙的戰術圍殲日本海軍,根據史料的記載,日軍“焚溺死者萬計”,與之相應的,日軍的船隻損失多達數百艘。

    第三個階段:鄭芝龍、鄭成功時期

    到了大明末期,東南沿海興起一股新興的勢力,即鄭芝龍的海盜軍。鄭氏海盜原盤踞臺灣、福建之間,由於鄭芝龍乃商人出身,其艦隊大量裝備先進的西方武器,“其船器皆制自外番,艨艟高大堅緻,入水不沒,遇礁不破,器械犀利,銃炮一發,數十里當之立碎。”後來鄭芝龍接受朝廷招安,成為大明帝國倚重的海上力量。鄭芝龍最偉大的一戰,是1633年與荷蘭人的料羅灣海戰。這是十七世紀中國與西方的一次大交鋒,當時荷蘭的海上力量是全歐洲最強大的,卻在東亞的料羅灣遭到鄭芝龍海軍的迎頭痛擊。此役擊毀三艘荷蘭鉅艦、擄獲一艘,俘虜荷蘭官兵八十四人,被燒死與淹死不計其中,繳獲六門大炮,兩門小炮,槍支十三把,劍十把,火藥六筒,還有包括海圖等其他戰利品。

    鄭芝龍降清後,鄭成功重建海軍,再次掌控無邊的海洋。鄭成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海軍將領,他頻頻利用海軍出擊,或南下廣東,或北上江浙,三入長江,北伐南京等。當然,鄭成功最偉大的事業,還是收復臺灣。鄭氏海軍渡海後,荷蘭一方有四艘戰艦,大型戰艦包括赫克託號與斯·格拉弗蘭號,還有兩艘較小的戰艦白鷺號與馬利亞號。荷蘭大型戰艦體積比鄭氏海軍主力艦要大三倍,船上有五根桅杆,配備二十五門大炮,大炮威力更強,射程更遠,精度也更高。然而,荷蘭主力戰艦赫克託耳號沒逃過厄運,有五六艘滿載硫磺、焰硝的小船狂般地衝向這艘巨無霸戰艦,然後被點燃,火焰很快蔓延到甲板上並引爆了戰艦上的火藥倉,幾分鐘後,這艘巨艘與艦上的一百多名士兵一同葬身海底。其餘三艦很識相地逃跑了,兩艘逃往日本,一艘逃往東南亞的巴達維亞。

    在解放臺灣後,菲律賓爆發西班牙殖民者屠殺華人事件,鄭成功打算一鼓作氣遠征菲律賓,趕走西班牙殖民者,拯救當年華人華僑,可惜未來得及出征便病逝。但我們也可以看出鄭氏海軍,在當時已經具備遠征海外的實力。這也是中國古代海軍最後的輝煌。

  • 10 # 老魏聊歷史

    強大得你不敢想象,可是說得上是當時最強大的海軍部隊,所向披靡。

    那麼,明朝海軍的強大表現在哪些方面呢?且聽我細細道來。

    三百年內明朝海軍未嘗一敗

    自從大明朝朱元璋立國開始,直到崇禎皇帝朱由檢上吊自殺滅亡,明朝海軍在近三百年內的水戰中,無論是對內戰爭,還是國際戰爭,都未嘗一敗,可以說是戰功彪炳,所向披靡。現在我們叫他們為明朝海軍,但是在當時,大家都稱呼他們為大明水師,大明水師是從朱元璋和陳友諒的鄱陽湖大戰中開始慢慢崛起的,這是他們的雛形。

    大明水師對內戰爭最著名的便是鄱陽湖大戰,朱元璋此戰消滅了陳友諒,基本奠定了他一統天下的格局。對外戰爭就比較多了,屯門海戰和茜草灣之役中對戰葡萄牙,露樑海戰中對戰日本,澎湖之戰和料羅灣海戰中對戰荷蘭,還有鄭成功收復臺灣等等,無一不打得敵方聞風喪膽,望而卻步。值得注意的是,當時的荷蘭和葡萄牙可都是世界級海軍強國。

    鄭和下西洋是最早的海上探險

    現在的人都在歌頌哥倫布和麥哲倫,說他們是偉大的探險家。尤其是哥倫布,發現了美洲新大陸,也由此揭開了美洲的歷史。然而,中國的鄭和下西洋卻是最早的大規模海上探險行動,比歐洲國家航海時間早半個多世紀,比麥哲倫、哥倫布、達伽瑪等偉大的探險家早將近一個世紀,是明朝海軍強大無比的有力體現。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歷史上一次偉大航海行動,也是世界歷史上屈指可數的海上探險。鄭和下西洋直接經過了東南亞,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等地區,所到的國家有30多個,大明王朝的繁榮興盛讓很多國家都誠心拜服。鄭和之所以能夠完全如此偉大的航海行動,是因為有著強大的明朝海軍作為堅實的後盾和基礎的,這也是明朝海軍強大無比的有力體現。

    我的結語

    明朝海軍絕對是當時世界上的第一海軍,無論從規模上,還是實力上,其他國家都無可匹敵,這一點是值得我們驕傲的。

    各位親愛的網友,你們覺得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外交官在國外去世,我們除了接受對方調查結果,還能做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