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開心爺爺咪虎哥哥

    廉頗作為軍事家,必然要懂得軍力與國家的關係,必然需求知道國家政治外交與國力的最基本底牌是什麼?否則,只能算是會或者是能帶兵的將領而不是將帥之材。同樣的國君不能夠辨明可用的軍事人材是什麼帥材還是隻會帶兵打仗的將領。(這個就是劉邦任用韓信拜帥的道理,其時,劉邦手下的將領都以為自己就是那個被拜帥的人選<戰功,戰績>),帥材是統掌全軍走向勝利還是失敗的關健人選,所以,基本上都是需要有雜家的學識,敏感度敏銳度超群的腦力分析研判功底,更注重全域性與區域性性關係的轉化手段和能力(這個就是謀與成,都是因勢力導的關係。這個變在於動靜之間產生的易位,屬於兵機……)試想一下,秦國陳兵與趙國對壘,持久而不能下,利在兵強將悍卻未能討得半點便宜。最大的虛弱點在於供給和支援(耗得時間長了,會影響君王的決策和信心,志在必得卻在耗損國力日久,必然會產生後顧之憂而產生變數,進擊攻入的強項在於兵鋒),趙國國君的失策在於,戰略決策上的錯誤,急於以戰止戰造成的,不懂得耗的道理運用。想以戰止戰,必先亂其陣角,亂其決策才是事半功倍的上策。(用諜知其實,用間亂其政,用擾亂其謀,用搔亂其陣角和疲於奔命之疾苦)兵法本來的運用在於相機與謀機成其事之中。詭道是什麼?知曉自身的弱點用以防護保全,謀取敵方的弱點加以運用。這個勢能就是表面現象與實際造成現象的本質聯絡罷了……所以,異(意)外是可以製造出來的!所以,趙括的敗在於國君審察慕名不求質!這個就是先天之敗因。第二敗在紙上兵書熟練卻不知兵機大局險鋒之大用(謀不待時,判機不明)詭與誤詭就是兵機險鋒至高戰場要素。大勝於大潰敗在於什麼?步驟亂還是不亂?領命而行還是潰無鬥志?兵者,國之衛養也。兵強必應配之國力相養,(常態常勢/異態異勢<戰時>)千人養一兵,兵可精也,百人養一兵,兵可良也,十人養一兵,兵不可久也!人皆為兵,國亡也!

  • 2 # 一碗高沫兒

    現在我們所看到的“長平之戰”,秦趙兩國的兵力部署、雙方主帥的謀劃、國內對於戰爭的反應,都已經清楚記錄在史書當中,所以我們對趙括的評論,都是站立在“上帝視角”之下進行的。但是身為局中人的趙括,他所做出的決定,結合當時兩國的形勢來看,未必就是愚蠢錯誤的。

    下面咱們對這次戰爭進行一次覆盤,看看趙括在其中究竟要負什麼樣的責任。

    第一、戰爭性質

    “長平之戰”的起因是秦國攻佔了南韓的野王,將南韓國土一分為二,上黨郡成為一塊飛地,南韓為了求得秦國罷兵,將上黨郡獻給秦國。

    上黨郡郡守馮亭不願降秦,同上黨郡的百姓謀劃之後決定,把上黨郡所轄的十七座城池獻給趙國,以藉助趙國的力量抗秦。

    白給的便宜誰不要,趙孝成王欣然接受,惹怒了秦國,秦兵調轉槍頭開始伐趙。

    雖然馮亭獻城有禍水東引的意思,但趙國接收就是標準的趁火打劫了。

    秦國辛辛苦苦打了一仗,眼看勝利成果到手,卻被趙國摘了桃子,全國上下氣憤之心可想而知,所以秦國伐趙佔有民心大義。

    反觀趙國,趁火打劫本就輸了道理,控制上黨僅有兩年就被秦軍攻佔,地盤到嘴裡還沒捂熱乎,國內民眾沒有得到實際好處,所以既不佔有大義也沒有民心支援。

    從戰爭性質上,趙國尚未開戰便已輸了三分。

    第二、最高決策者的對比

    長平之戰時趙國最高決策者是趙孝成王,繼承王位只有短短四年,一路順風水水,沒有足夠的執政經驗,年輕未受過挫折性格缺乏韌性。

    他貪小利而輕大義,在藺相如、趙豹明確指出佔有上黨郡會激怒秦國的情況下,仍然決定派兵接受,在戰局不利的時候又舉止失措,中了秦國反間計,臨戰換帥。

    對戰爭信心不夠堅定,在開戰初期,趙軍剛一受挫,就開始不停干預前線將領指揮,背後又派鄭朱前去秦國議和。

    而他的對手秦昭襄王此時已經在位四十七年,期間歷經坎坷,在宣太后的陰影下隱忍四十年之後一舉奪權,掌控朝政七年。

    經歷幾十年的政治鬥爭他老謀深算,長期受到母親壓制鍛煉出了他堅毅的性格,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未達目的不擇手段。

    昭襄王在廉頗堅守不出,秦軍進攻受挫之時,想到的不是換將,也不是議和。而是派間諜到邯鄲散佈謠言,說秦國根本不把廉頗放在眼裡,唯一懼怕的就是趙括。

    廉頗此時已經多次無視孝成王給他下達的進攻命令,一直堅守不出。對此早已十分不滿的趙孝成王,聽信了謠言,將廉頗撤職換上了趙括。

    在得知趙國換將之後,昭襄王立即將殺手鐗白起派到前線,並且嚴令不準走漏訊息,給趙國的坑已經挖好,就等著趙人來跳了。

    從以上可以看出,秦趙兩國最高元首根本就不是一個量級的對手,趙孝成王從一開始就被秦昭襄王牽著鼻子走。

    第三、國家準備

    長平之戰開始之時,秦國樹立的目標就是一舉打垮趙國,可以說是當作國運之戰來打,集全國之兵,最後甚至十五歲以上男丁全部徵召,同時身為國君的昭襄王親自掌管後勤,傾一國之力來打這一仗。

    而趙國這邊,四十五萬大軍前線與敵對峙,卻如同兒戲一般的用年輕將領趙括,替換一名沙場老將廉頗。

    戰爭就發生在趙國境內,本土作戰的趙軍居然比不上勞師遠征的秦軍,後勤保障都供應不上,戰場一出現失利就打算派人議和。

    北方還有名將李牧率領邊防部隊,在整個戰爭期間都沒有被召來參戰。

    由此可見趙國對這場戰爭,整個國家都認識不足,所以國家動員是以一場區域性戰爭來準備的。

    本身秦國國力就強於趙國,又以傾國之力擊其不備,所以結果可想而知。

    這在整個戰國曆史上是很常見的事情,其中趙國就被救過多次。

    比如,齊國孫臏指揮的“圍魏救趙”、長平之戰三年後秦兵包圍邯鄲魏國信陵君“竊符救趙”。

    如果長平之戰進行到關鍵時刻,其他國家派兵來援,那麼最後誰勝誰負還真不太好說。

    但在這裡英明的趙孝成王又要出來背鍋了,在派鄭朱赴秦求和之前,虞卿就曾提醒趙王,如果派人求和,秦國盛情款待使者,會給其他國家造成兩國關係緩和的假象,這樣就沒有國家會出兵救趙了。

    趙王沒有采納,昭襄王技高一籌,果然盛情款待鄭朱,成功破壞了趙國合縱挽救自己的最後機會。

    給趙括留下千古罵名的這一仗,戰爭中國家沒有準備、領導老拖後腿,對方賭上全部身家,己方卻處處留有餘地,後路都被堵死,外部無人來援。

    長平之戰後,白起曾說過:“今秦軍雖破趙於長平,但傷亡者過半。”

    仗最後打到這個份兒上,不能說全是趙括一人之過,而是所有的因素都註定了趙國失敗,僅憑趙括一人已經無力迴天。

  • 3 # 大白白野

    長平之戰是由南韓上黨地區歸屬問題而引起的秦趙兩國大戰,直接影響到戰國走勢問題。

    長平之戰到底趙國傷亡多少人此事有爭議。一般史料記載趙軍被殲45萬,秦軍傷亡20多萬。長平之戰持續3年,趙軍45萬是逐漸損失的,估計廉頗率領趙軍20萬左右,趙孝成王決定用趙括代替廉頗,由於缺糧等原因,決定釆用全線主動出擊進攻戰術,趙括又率25萬大軍奔赴長平戰場。

    現在查史料看不出趙國45萬大軍如何被消滅的,具體有多少萬投降被屠殺活埋,有多少萬戰死疆場,(有一種觀點認為趙軍投降人數40萬,這個觀點不一定準確)只是記載趙軍被包圍斷糧46天,趙括領敢死隊突圍四五次被射殺身亡,趙軍投降被秦軍屠殺,僅有240名年齡較小士兵被放回趙國。趙軍45萬大軍是被白起派兵切斷了退路。白起是古代打運動戰、殲滅戰高手。白起可能釆用戰術把趙軍一步步引入包圍圈,趙括指揮趙軍全線出擊也是趙國君臣既定的策略,只是被秦軍反包圍。包圍46天,趙國如果實力強還是可以繼續增兵打破包圍圈的,關鍵是趙軍綜合實力弱於秦軍,所以沒有了翻盤的機會。

    勝是王侯,敗者寇。趙軍失敗了,作為趙軍統帥趙括有責任,但是不全面分析考慮長平之戰情況而把失敗原因全推給趙括,這就有失公允。趙括雖然存在不足,也不是一無是處,還是有一定水平能力的,他不會率軍輕易跳進秦軍包圍圈的,是多種原因促使趙軍被秦軍包圍的。

  • 4 # 辰風笑我

    什麼好騙不好騙,不管什麼陰謀詭計,到了決策的時候選項一點也不多。

    比如說,飛奪瀘定橋,都算準了,你可能要奪橋,但是蔣介石這邊援軍行動遲緩,守衛瀘定橋的敵人也以為撤去了木板就安枕無憂。結果,在某一天的清晨起來,被勇猛的紅軍戰士打蒙了頭。

    再說黃土嶺戰鬥,山地戰專家阿部規秀自以為很牛掰,看看地形,覺得可能會被伏擊,就把軍隊分成小隊分批行進。這樣發現情況,後面的可以組織支援側影。結果怎麼樣,該被分割的分割了,該被包圍的包圍了,阿部規秀很倒黴,被炮彈炸死了。但是日軍的戰鬥素養很高,其他的人自發的收攏部隊,憑藉火力負隅頑抗,沒有被全殲。

    趙括的是典型的山地大兵團作戰。這幾十萬人出擊是如何展開的,如何部署的,不知道,只知道的結果是被切斷了後路。這裡類似北韓戰爭裡的穿插戰,實際就是被紮了口袋。趙括也是有自知之明的,在外邊被人包了餃子,兩面夾擊,只能建壘防禦,固守待援。

    白起派了2萬5000的部隊突襲斷後,又派5000騎兵去切斷出擊部隊和營壘的通道,輕裝精兵襲擾,一氣呵成,而且很成功,說明趙括根本沒留什麼後手。幾十萬的部隊出擊啊,你不事先做好部署,幾十萬人動起來就亂糟糟,什麼戰術都別想了。那時候可沒有電話電報,戰場傳遞資訊效率可低了。

    固守待援,作為三軍統帥的人心裡沒底麼,是不是以為趙王家底厚還能派20萬援軍來解圍?這個援軍到底還有沒有?不清楚。那你就該知道,一味的固守遲早是要被人玩完的。所以,突圍宜早不宜遲。其實,很多人都不理解,曾經我也不理解。電影裡,林彪就說,“我不要傷亡數字,我只要塔山”。作戰決策遲緩,不夠堅決,往往也會帶來失敗。

    長平之戰的結尾也很戲劇,史書上說的是趙括戰死,就投降了。趙括突圍沒有做好指揮安排麼?楚雲飛還說,“就是兩萬頭豬,抓也要抓兩天。”

    趙括好騙麼,肯定不好騙,那為什麼上當了? 紙上談兵嘛,林總打平型關還要仔細勘察地形,研究戰法呢,趙括研究了麼。其父就評價趙括,破趙軍者必括也。

    廉頗以20多萬固守,秦軍尚且不能攻破。趙括又帶20W部隊,防守更應固若金湯。古代攻城方都是要付出更多代價的。而趙括卻把焦灼的態勢玩成了一面倒,其能力就不要再洗了。秦國不可能花重金為自己挖一個大坑的。

  • 5 # 帝國烽火

    長平一戰,趙括不一定蠢,但終究是太年輕了,在老辣的白起面前,他自然不是對手。

    長平之戰直接決定戰國後期的歷史走向,關乎長平之戰戰略戰術的文章卻並不多,這使很多人對長平之戰中白起為什麼能圍困40萬軍隊感到疑惑,而實際上長平一戰打的非常艱苦,趙軍的失敗,趙括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秦軍的勝利,離不開白起的謀劃與果決。

    廉頗堅守,構築百里長城;

    戰國後期的長平之戰嫣然成為了秦趙爭霸的戰爭,趙國一開始任用你廉頗為將,廉頗在幾次與秦軍交手都失敗之後,開始建築堡壘,防守秦軍進攻,其中廉頗建立的“百里長城”是最為重要的防線。

    不得不說廉頗的防守的確有一套,他將百里長城都建在山脊上,易守難攻,秦軍多吃進攻都沒有攻下來。但是廉頗不會想到,自己親手督造的“百里長城”,最後會成為阻擋40萬趙軍回家的噩夢。

    趙軍40萬被圍困,從趙國朝堂上已經註定;

    廉頗堅守不出,但持久戰趙國能承受不了,所以在長平之戰打了三年之後,趙國的朝廷出現了一片決戰的聲音,這聲音的背後是秦國間諜的功勞。而趙國主戰派最堅決的代表就是馬服子趙括,他在朝堂上說自己能帶領隊伍與秦軍一決生死,有信心打敗秦國。

    趙王面對國內經濟疲憊不堪,對於趙括提出速戰速決的戰略非常認可,所以讓趙括率領20萬趙軍趕赴前線,並且以趙括代替廉頗,這樣趙國前線的軍隊一下子達到了40多萬,而趙國國內幾乎也沒有多餘兵力。

    趙國決心決戰,就註定了以後趙括的輕敵冒進,所以趙軍的結局,從趙國朝堂上已經註定。

    改守為攻,趙括集中兵力於一點;

    趙括改守為攻之後,將所有的力量都集中起來,準備對秦軍進行決戰,其中對趙軍而言,最緊要的關隘金門鎮趙括也減少了防守的力量。

    決戰開始,趙括集中兵力出兵進攻秦國軍隊,白起命令秦軍佯裝戰敗潰退,趙括帶領45萬趙國的軍隊乘勝追擊,一直追到秦軍的營壘,但是趙國的軍隊無法攻破秦軍的營壘。秦軍退守營壘之後,趙括率領的45萬大軍,在丹河東西進行攻擊,以求能找到秦軍的破綻,但是並沒有能成功。

    如此同時,由於趙括將百里長城守備力量抽調,剩下的人不多,所以白起命令兩路大軍偷襲百里長城。

    包抄後路,白起以彼之矛,攻彼之盾,圍困40萬趙軍;

    白起到達前線之後,就一直在考慮,如何包圍趙軍的40萬大軍,白起有一個大膽的想法,他想“以趙之盾,困趙之兵”,也就是利用廉頗建立的堅固防禦工事——百里長城,反過來包圍趙軍。這是一個能利用最少兵力包圍趙軍的方式,但是這裡面也有一個巨大的風險,那就是能否搶佔趙軍據守的百里長城。

    趙括集中兵力出擊就給了白起這樣一個機會,在趙括率領40萬大軍進攻秦軍的時候,白起命令兩路大軍偷襲百里長城,一路北軍,由25000人組成,自丹朱嶺和仙公山的中間,包抄到百里長城的後方,偷襲百里長城。一路自太行斜道,共計5000騎兵,直插金門鎮。進攻百里長城的關隘故關,如此同時,繞道百里長城背後的2.5萬軍隊,也夾擊故關。

    白起兩路大軍夾擊趙軍的後方,兩路的人馬都不多,但是都成功了,並控制故關,徹底切斷趙括軍隊與百里長城的聯絡,將趙括阻擋在百里長城外面。

    趙括困獸之鬥,最終為自己的年前付出代價。

    趙括被白起算計之後,沒有立刻發現,到後來將白起又派出輕裝精兵向趙軍發動多次攻擊,趙軍數戰不利想退回百里長城,這時才發現已經中計被圍,所以被迫下令全軍停止進攻,就地建造壁壘,轉為防禦,擇機突圍。

    此時趙軍主力分割成兩隻孤立的部隊,糧草也被切斷,被白起包圍在趙國的百里長城、秦國的防禦堡壘之間,處在一個狹小的三角地帶。趙括想等待趙國派來援兵救援,而實際上趙軍已經無兵可派,趙括等待的只有死亡和滅亡。

  • 6 # 王71204380

    首先,這是一場大家都輸不起賭國運的大戰,前期廉頗已經率軍在前線已經和秦軍消耗了數年,國內的資源已經枯竭撐不起這場大戰,所以對於趙國做好的做法就是快速出兵擊敗秦軍,否則不等秦軍攻擊,自己就跨了。其次,就是趙括也沒有大家所說的那麼容易,他去前線基本上也是為了能快速擊敗秦軍,因為他也知道趙軍已經耗不下去了,只能出擊,而對面的秦軍將領是號稱殺神的白起,相對於初出茅廬的趙括,白起是一個老謀深算的人,就兩人的戰場經驗和能力,白起基本上完勝趙括,所以趙軍的命運也就註定了,所以無論趙軍如何衝擊秦軍,秦軍都是巍然不動,即使損失再大也基本上保持陣腳不亂,而趙軍後勤補給不繼的問題就暴露出來了,基本上這場戰役就已經可以結束,沒有糧草,人可以先吃馬,等馬都吃光以後,就只能等死了。還有,這場大戰趙軍就沒有贏面嗎?其實還是有的,就是把趙國在邊境上的李牧的騎兵在準備攻擊秦軍的時候在後面準備好,等趙括被困和秦軍相持不下的時候,衝進去,以李牧的能力和趙括配合好,只怕這次大戰會是對秦軍的一場屠殺。而當時的李牧的強大騎兵邊境上,根本就沒有調回來,趙括也就差那麼一口氣可以跟秦軍死磕。

  • 7 # 減水書生

    趙括沒那麼好騙,白起也沒那麼精明。

    什麼陣前換將,都是演義的戲份,真實的戰爭沒有那麼多三十六計。在實力形成碾壓的情況下,兵法毫無作用。但是,在實力旗鼓相當的時候,兵法能發揮作用嗎?

    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

    這句話本身就有一個天大的漏洞。那就是:你要騙人,所以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你要騙人,首先就要確立一個不言自明的前提,就是:你比對手聰明、你知道對手不知道的情報。

    但是,哪裡有那麼多不聰明的對手讓你騙?又哪有那麼多關係生死的情報是你知道而對手不知道的?

    所以,有時候兵法和詭道就是在自欺欺人。兵法沒用、詭道扯淡,那麼什麼才是關鍵?這個關鍵也許就是一場賭博的概率問題。

    01.秦趙之間是實力碾壓的較量,還是旗鼓相當的較量

    自秦羋八子和魏冉以來,秦戰國就是想打誰就打誰,而且打誰誰死。白起的各種創奇戰績,都是在這個時代中創造出來的。長平之戰殺趙國殺得夠狠,但白起殺起楚國來一點兒也不比趙國差。

    但是,趙國的軍事實力在趙武靈王之後完成了一次升級。一個是動員能力強,國內組織雖然不夠集權但軍事動員卻相當強,簡單說就是能徵到兵;另一個是趙地尚武,與草原民族充分交流後,戰士、軍隊和打法上都不弱。再加上另外一點,就是趙國一直沒怎麼打大仗,實力得到了儲存。所以,趙國應該是關東六國中軍事實力最強的一個,也是唯一能與秦國一戰的戰國。

    還有就是上黨十七城,這個地方確實應該歸屬秦國。因為南韓割地賠款,就已經把上黨割給了秦國。但是,上黨地區畢竟距離秦國本土太遠,所以秦國的作戰能力打到上黨就必須打個折扣。而趙國呢?上黨地區距離趙國國都邯鄲非常近,穿過太行徑道就是上黨地區。所以,在上黨這個關鍵區域性,趙國擁有距離優勢,能夠更有效率地把戰力投入過來。

    所以,秦國的確非常強,但趙國也不弱,特別是軍事上。在上黨地區,趙國的戰爭效率更高,所以完全可以彌補國力不足的劣勢。因此,秦趙長平之戰,是一場旗鼓相當的較量。

    02.趙括在長平之戰發起了一場賭博,原因是逼不得已

    長平之戰爆發於公元前260年4月,老將廉頗對陣秦將王齕。起初之時,廉頗一點兒也不保守,趙軍一點兒也不懼敵,率先向秦軍發動了進攻。進攻的目的是什麼?就是要把秦軍趕出上黨高地,只要秦軍退守到河內、趙軍全定上黨,那麼趙國就獲得了地利優勢。

    廉頗想得是挺好,但是戰場較量卻真心打不過,因為秦軍太能打。可以說,趙軍在關東六國就沒遇到過這麼硬的對手。非但打不過,趙軍還被秦軍追著打。戰場硬剛、趙軍剛不過,於是趙軍就只能後退堅守,退到了丹水以東。這時候是公元260年7月。

    這是戰場形勢的變化,秦軍咄咄逼人、趙軍猥瑣發育。而廟堂形勢也發生了變化,趙國要換帥,以趙括取代廉頗。而且,也不是換個主帥那麼簡單,趙括不是一個人來的長平前線,他還帶來了二十萬趙國援軍。

    數字肯定有出入,戰國戰爭都是動輒十幾萬和幾十萬的規模,所以必然有虛誇的成分。但是從中可以知道的是:趙國換帥加增兵是確定的。所以,長平之戰的規模就擴大了。戰爭規模擴大,戰爭消耗就要擴大,這時候就得拼國力。戰場上四個百十人,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誰家的糧食多。

    按理說,趙國應該比秦國更有優勢,這個優勢就是上黨的關鍵區域性優勢,原因就是離家近。但事實卻是秦國的家底真心厚,趙國拼家底根本就拼不過秦國,甚至都差出了兩個數量級。所以,在長平這個關鍵區域性,趙國一點兒優勢都沒有。

    既然拼國力拼不過,那就只能速決戰。趙國要發動全線進攻,目的就是在糧食和資源全都耗盡之前,最大限度地輸出戰爭暴力。這樣做,可能會有兩個結果:

    一個結果是把秦軍趕出上黨地區,只要趕出上黨,秦軍再想爬上來就要投入更多的資源。這就是廉頗起初的戰爭設想。廉頗做不到,趙括能做到嗎?主將不重要,重要的是趙括帶來了20萬援軍。本來雙方是勢均力敵的對峙,突然之間趙國增加了20萬人,這就是新的外部力量注入。

    另一個結果是以自損一千來殺敵一百,就是要把秦軍給打疼,為接下來的和談增加籌碼。甚至在雙方都有了極大消耗的情況下,就會引來齊、魏、楚、韓等外部勢力的介入。秦趙都打廢了,其他幾個虎視眈眈的戰國自然就要介入一番。這樣的話,戰爭就會提前結束。

    所以,在趙國方面看來,戰爭勝敗已經不是主要問題了,結束戰爭才是主要問題。而趙國之所以著急結束上黨之戰,就是因為國力不允許。再耗下去,趙國就得耗成經濟破產。因此,趙括主動進攻,也是一種不得已。

    03.秦昭襄王也要在賭桌上梭哈一把,目的是把趙國打廢

    燕國和齊國太遠,秦國就是想打也打不著。而且,遠交近攻之下,秦國與燕齊還建立了友好關係。所以,在秦中國人的眼中,就是除了燕齊二國,其他的國家都要打。楚國打廢了、韓魏打服了,單單就剩下一個趙國了。

    所以,秦國一定要佔領上黨,也一定要狠揍趙國。秦國正處於事業的上升期,而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就要跟趙國來一戰。

    但是,秦國沒想到秦趙之戰來得這麼快。秦國也有自己的算盤,那就是在拿到上黨十七城之後,再兵出太行山與趙國較量。

    但是,趙國也不是傻子,擺明就是不允許秦國拿到上黨高地。所以,取上黨和揍趙國,這兩件事就可以畢其功於一役了。

    於是,秦趙和談期間,秦國也沒閒著,也在拼命向長平前線增派軍隊。至於秦國的間諜有沒有能力主導趙國廟堂臨陣換將,以趙括代廉頗,最好還是當個笑話聽得了。

    趙括他老爹馬服君趙奢把秦軍揍疼過。戰國時代都是貴族領兵和軍事世家出將,誰也不能說趙括就一定是紙上談兵。秦國也不可能知道趙括就是一個廢物,而且還是一個特別自信的廢物。

    而且,趙括也有自己的優點,那就是堅決貫徹趙國廟堂的決策,就是要儘快進攻、儘快結束長平之戰。而這一點是老將廉頗做不到的。打仗,既有軍事問題也有政治問題,而在政治問題上,趙括比廉頗強。

    趙括進攻,秦國的最佳策略就應該是隻守不戰,就是要跟你耗。但秦昭襄王就是不這麼幹,非要在戰場上把趙軍打廢。於是,秦國不僅增兵而且換將,白起成為秦軍前敵總指揮。秦國這就是準備梭哈的節奏。

    04.賭博賭得是概率,秦國的勝面大但趙括也不是毫無勝算

    乃挾詐而盡阬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後斬首虜四十五萬人。

    這句話的意思是:整個長平之戰,白起一共殲敵四十五萬,不是一下殺了四十五萬戰俘。而秦軍呢?秦軍的死傷也超過二十萬人。不僅戰場損失嚴重,而且秦國基本上也打光了家底,所謂“國虛民飢”。如果秦國不是打不動了,秦昭襄王也不會接受丞相范雎的建議,准許韓趙割地停戰。

    王聽之,割韓垣雍、趙六城以和。正月,皆罷兵。

    從中能夠看到的是,趙括主動進攻,並非完全徒勞,他雖然沒有能夠通過自損一千以殺敵八百,但是也做到了自損一千以殺敵五百。秦昭襄王、白起以及秦軍戰士,這一仗贏得一點兒也不輕鬆。秦國和秦軍,結結實實地被趙括打疼了。

    趙括的賭的是要儘快結束戰爭,秦國賭的是要徹底打廢趙軍。可以說,秦國賭贏了而趙括賭輸了。一贏一輸,總要找找原因,這個原因大體有三:

    一個是秦國勝於廟堂,增大了贏面。秦國廟堂目標明確而且從一而終,就是要拿到上黨郡、就是要幹廢趙國。而趙國廟堂卻一直猶豫不決,先是猶豫要不要上黨,再是猶豫要不要停戰,最後還要猶豫著臨陣換將。在自己的猶豫中,趙國失去了一切籌碼。

    另一個是秦國的實力和秦國的決心。如果秦趙實力完全對等,趙國一定能夠取得上黨的關鍵區域性優勢。但是,秦國實力太強,所以趙國一直就沒有在上黨這個家門口占到任何便宜。趙括決戰長平的時候,趙國廟堂除了恐懼就是害怕。而秦國呢?

    秦王聞趙食道絕,王自之河內,賜民爵各一級,發年十五以上悉詣長平,遮絕趙救及糧食。

    秦昭襄王基本上就是御駕親征了。白起在前面打仗,昭襄王這傢伙直接跑到河內郡搞運輸來了。而且,決戰關頭,秦國還在拼命向前線投入力量,整個河內郡15歲以上的男丁全都送到了白起軍中。這個力度、這個決心,完全是趙國沒法比的。

    再一個就是白起的想象力。孫子兵法講: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白起玩得是什麼?白起玩得是以五十萬大軍圍你趙括五十萬大軍。此種想象力是趙括這個初出茅廬的貴族子弟比不了的。

    但是,白起也在冒險。因為五十萬圍五十萬,但有一點被突破,趙括就一定能夠實現自己的戰略目的:要麼把秦軍趕下上黨高地,要麼自損一千殺敵八百,甚至都有可能自損八百殺敵一千。

    白起為什麼能有這麼神奇的想象力?秦昭襄王為什麼敢以梭哈的方式與趙括應賭?這個原因就是秦戰士真得太能打,這群人死戰不退而且幾乎從無敗績。秦昭襄王敢跟趙括玩梭哈,是因為對秦戰士有信心;白起敢玩五十萬圍五十萬,也是因為對秦戰士有信心。

    最後總結:

    凡人沒那麼好騙,趙括這個名將世家也沒那麼好騙,其之所以主動發起進攻,是因為趙國廟堂的政治決策、是因為趙國國力所迫,還是因為自信自己的二十萬趙國援軍。

    長平之戰,就是秦趙之間的一場豪賭。在這場豪賭中,趙括並非毫無勝算。因為他的目標很低,要麼把秦軍趕出上黨、要麼以自損一千為代價而殺敵八百,全部的目標就是儘快結束戰爭。

    長平之戰在秦國方面是兩個人共同擔當的,一個是秦昭襄王,就是要跟趙括賭上一場,而且梭哈著賭:一個是名將白起超乎尋常的想象力,就是敢把你幾十萬大軍給包圍吃掉。

    秦昭襄王和白起,敢與趙括應賭,主要是因為秦國的目標很明確、秦國的準備很充足,而且秦國的國力真能扛住這場大戰。而最關鍵的一個硬籌碼,就是秦戰士和秦國軍隊真得最能打。

  • 8 # 當代曹植

    趙括乃當世名將,其軍事才能不亞於白起。

    廉頗堅守三年不出,趙國士兵多是臨時徵發的農民,耽誤了生產,致趙國糧盡,趙王四處借糧而不得,眼看趙軍就要餓死在前線了,廉頗仍然不敢出兵,趙王被迫換趙括為將。

    趙括來到長平後,廉頗趕緊走了,差點毀了廉頗一世英名。趙括髮現只剩下三天的糧草,後勤又不濟,趙括無奈之下,全軍出擊,多次擊敗秦軍,搶奪秦軍的糧草。

    秦國祕密換白起為將,徵發全國青壯六十萬人,趕赴前線,可見對趙括的重視。

    趙括若堅守不出,當然不會戰敗,但會餓死,無奈出兵搶糧,被白起百萬大軍包圍。

    趙括在斷糧四十六天後,仍然能夠絕地反擊,大量殺傷秦軍,後趙括中箭身亡,趙軍頓時洩了氣,投降秦軍後被坑殺。

    綜上,趙括並非無能之輩,趙括戰敗,乃趙國國力不如秦國,非趙括之罪也。再者,趙括並非主動請櫻,而是臨危受命,且戰死沙場,以身報國,為何還要用紙上談兵來誣衊趙括?請問當時有紙嗎?

  • 9 # 鬥天鬥地鬥自己

    你可以看一下有部歷史紀錄片。其中有一段動畫描述了最後的大決戰!

    當時白起進行了戰略大撤退!前後邊戰邊撤,放棄了2—3道防線,後撤了很遠。並且祕密埋伏士兵於側翼!

    趙括當時的局勢是手裡沒有餘糧,必須速戰速決!趙括也不是傻子,基本將軍覺悟還是有的。如果一開始秦軍就撤退埋伏,趙括也絕對不會上當!但在一次又一次的敗退中。趙軍消耗了糧草,卻不斷取的勝利,但殺敵較少。這樣趙括的自信心也在不斷增加,但卻面對敵人可以隨時回來,以及糧草越來越少窘境!

    我猜為了追上敵軍,這時候趙括不得不帶領騎兵提前出發追擊敵人。這樣導致兩個後果:騎兵和步兵脫節,沒有足夠的斥候(騎兵)搜尋附近地區!當他以為可以追上秦軍,並給秦軍致命一擊,然後班師回朝的時候。秦軍埋伏已經完成。等趙軍步兵進入埋伏圈以後,從後面包圍趙軍。

    至此趙軍完了!

    事實上,這就好像二戰隆美爾和他的非洲軍一樣,士氣高漲,步步緊逼,但後勤不足。不過隆美爾技高一籌,把兩個德國師帶出了,逃了回去。

  • 10 # 滄海一粟學佛人

    廉頗三年一味消極防禦,國力拼不過就是下策。應用李世民戰敗時用過的策略,主力後退誘敵深入,沿途設多點堅壘防禦消耗秦軍,待機再反攻主動權就握在手裡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美國為什麼要處處為難打擊別的國家呢?難道他不怕沒朋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