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阿俊說歷史
-
2 # 曹城少年
歷史已經給了很明確的答案。
長城的作用功勞大亦。
我們可以把長城比喻為圍牆柵欄,有了圍牆柵欄,翻越過去就不是非常容易的事情了,這時候門戶就變得格外重要,況且門戶的地方通常人員聚集,長期生活,和平時期也是長城外和長城內交流的必經之地,無論是經商亦或戰爭都是佔據重要的地位。況且對於草原遊牧民族就是為了搶奪而來,不去人多的地方,難道要艱難的翻過一個圍牆柵欄,來城牆內荒野中,旅遊散步?
有了長城就相當於給了長城外的遊牧民族規定了具體入城內的關口,若沒有長城,恐怕處處都可以成為他們的關口。那時候邊疆的民眾,隨時受到遊牧民族的騷擾。
長城的修建是在戰國多發生在燕國,趙國和秦國,這三個國家與遊牧民族交往密切,更是不堪其擾,但是無論是七國打的多麼的火熱,都不會打擾這三個國家修理侵犯的少數民族,燕國的秦開大將卻敵兩千裡,趙國李牧更是閒雲信步修理了匈奴,在秦朝的時候,蒙恬更是帶著三十萬大軍北上,“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士不敢彎弓而報怨。”
對於修建長城的秦始皇來說,開疆擴土是他的個人愛好,有人也是戲稱到給他一張世界地圖,整個世界都將成為秦朝的疆土。對於秦朝軍隊來說,那些秦軍更是聞戰則喜,想著拿人頭,封爵位,迎娶美嬌娥,達到人生巔峰。對於,秦始皇來說,長城只不過是對外擴張的一個跳板。
長城的重要地位是不言而喻的。我們後世的人,就不要隨意的懷疑了。
-
3 # 文史十八拍
說長城能抵禦外敵,這個說法也對,也不對。那要看抵禦什麼樣的外敵。由於長城是被動性的軍事防禦設施,對於發動全面戰爭的外敵,能抵禦住的機率並不太大;但對於發動區域性戰爭的外敵,則還是有不小的防禦作用的。
此外,長城能不能有效地抵禦外敵,還要看建設方國內的政治狀況。如果修建長城的國家社會穩定、政治清明,長城的作用就大;如果政治腐敗、社會動盪,長城的作用就小。
同時,我們應該看到,長城在化解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衝突與矛盾方面,還發揮了重要作用。
以下我來做一個詳細的分析:
1。長城的功能主要是軍事防禦,且是被動性防禦
長城的功能,主要是軍事防禦。這種防禦,是一種純粹的防禦,雖然有縱深,有包抄、迂迴、運動防禦的配合,但總體上來說,還是一種整體性的防禦,而且這種防禦還有很大的被動性。
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董耀會曾提到其被動防禦的幾個方面:
其一,就是這種被動性體現在敵方進攻方向的不明確。長城是一種全方位、多方向的整體防禦,對未來敵人將晉中優勢兵力進行攻擊戰的方向不能確定,因而使得兵力過於分散,在面對集中優勢兵力的敵人時顯得很被動。
其二,體現在作戰型別上的被動。雖然有些多兵種的配合作戰,但總體上來說,長城防禦主要是城牆及其前後縱深的防禦作戰,這種單純防禦在明以前的防禦過程中表現得更為明顯,對集中優勢兵力進攻的敵方攻勢顯得力不從心,很容易被對方從正面攻破。
其三,作戰兵力機動性很差。由於防禦的兵力平均分配在整個長城的防禦區,因而沒有足夠的兵力進行機動作戰和流動性作戰,在戰役戰術層次上,兵力無法更好地發揮作用。比如明代把整個長城分成九鎮,後來調整成十一鎮,十三鎮,東西萬餘里佈置近百萬兵力,但每次真正臨敵的兵力並不是很大,因而太分散了。
其四,無法快速結束戰鬥,也無法打持久戰。因其戰爭的主動性取決於進攻方的部署,守護方只能跟著別人的節奏走,沒法進行作戰安排。
其五,長城守備部隊很難採取出奇制勝的戰略戰術。戰爭進行過程當中,如何給敵方以意想不到的打擊,以出奇制勝的方式實現自己優勢的強化和行動的優越,採取主動行動給敵人以沉重的打擊顯得尤為重要。長城的守軍要固守在所負責的這片戰場上,所以不能過於靈活機動地作戰。敵方進攻一處關隘時,守軍不管在多麼被動的情況下,都不能想打就打、不想打就走,無法用脫離戰場的方式擺脫被動,恢復主動,在主動中殲滅敵人。
2.防禦區域性戰爭還可以;全面戰爭爆發,長城作用大大降低
實際上,我們該想想的是,長城在啥時候比較有用?其實,在國家與國家爆發全面戰爭的時候,由於長城存在的諸多侷限,長城的防禦能力就大大降低了;長城真正的防禦作用在於防禦區域性戰爭。但長城沿線區域性地區有軍事衝突事,武力對抗的程度不是那麼暴力,雙方投入的軍事力量的規模也是有限的時候,長城的作用還是很大的。
考察長城的修建歷史,秦長城是在秦統一六國之後修建的,漢代長城是在漢武帝北逐匈奴之後修建的,明朝是在推翻元朝的統治、建立起大明帝國之後修建的,都是這些國家在自己的力量發展到很強大的時候,與長城外的遊牧民族爆發全面戰爭可能性很低的時候才修建的。這個時候,它們雖然很強大,但卻沒有辦法完全消滅區域性戰爭的時候所採取的一種手段。修建長城的目的也不是孤注一擲地消滅對方,而是要遏制對方向南發展,並防止對方做大了以後搞事情。
3.長城能不能很好地抵禦外敵,還取決於國內的政治狀況
長城對於維護邊疆安全和社會穩定方面的作用的大小,主要取決於長城修建一方當時的社會狀況,其次才是被長城防禦一方的社會政治狀況。長城修建一方的社會穩定、政治清明時期,長城的作用就大;政治腐敗、社會動盪時期,長城的作用就小。
秦統一之後二世而亡,長城在秦始皇和秦二世父子兩代手裡,雖然只差了四年的時間,但所起的防禦作用卻是天壤之別。秦始皇北擊匈奴,修築長城,讓匈奴退出陰山,逃往漠北;到了二世胡亥時期,匈奴又重新佔據了河南地,不但控制了陰山河套地區,還越過長城直接威脅到華北平原。
西漢初期利用長城的同時,主要是靠“和親”、“納貢”等政策,來緩解來自匈奴的軍事壓力,這個時期的長城的積極作用非常有限;漢武帝打敗匈奴以後,長城成為開疆拓土的重要標誌,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明朝更明顯。洪武至宣德年間,明朝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也較快,那時候的長城地區一直處於比較穩定的狀態。到了正統年間,隨著明英宗漸漸寵幸宦官王振,開啟了明朝宦官專權的先例,直接導致了“土木之變”,長城的作用大打折扣,蒙古瓦剌部多次破壞城牆而入燒殺搶掠,直到把明英宗抓住並圍困京城。明嘉靖年間貪官橫行、社會混亂,長城一線戰禍連年;到張居正時期整頓吏治,推行一條鞭法,挽救了大明,這個時候長城又發揮了大作用,有效地阻擋了蒙古騎兵。
4. 長城在化解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衝突與矛盾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長城是由農耕民族修建的防禦遊牧民族,或是由定居了的半農耕半遊牧民族修建,防禦更北邊的優美民族。其修建,就是為了落實保護農耕地區的一個戰略方針,是實現保護農耕民族政權的戰略任務。
我們知道,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是兩種不同的經濟型別,因而有不同的利益訴求,有不同的利益訴求,就會產生不同的衝突。雙方的衝突,主要表現為對生產、生活資源的控制。
這種衝突實際上具有雙重功能:一方面不同經濟型別和不同行政體系下的衝突使得長城內外具有更大的分離性,使得雙方的互相防禦甚至發展到了相互敵視的程度,使得長城內外的凝聚力越來越小;另一方面,兩種經濟的衝突又具有一種整合的功能,正是相互之間的差異和相互政權之間對各自族群凝聚之後產生的分離力量,使得大家更清楚地意識到彼此誰也離不開誰,認識到彼此聯絡的重要性,雖然這種聯絡在一些時候是以軍事進攻和防禦、征討等形式表現出來。
由於長城的存在,也就才有了穩定和尋求和平解決利益衝突的基礎。明朝的隆慶議和和與此後在長城地區出現的長時間的和平局面,就說明了這樣的問題。由於長城的存在,雙方發生衝突的機率大大降低了,雙方在利益表達、利益平衡等方面更容易通過談判協商予以解決。
因而,長城在化解遊牧民族和農耕民族的衝突與矛盾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是構建雙方良性互動的基本條件。如果沒有中原王朝政權對長城地區事實的有效防禦,這種雙方尋求共同利益的協商基礎就不具備了。
-
4 # Like大千世界
長城真的可以抵禦外敵!絲毫不用質疑它的作用
西周末期,犬戎攻入鎬京,周幽王死於驪山之下,西周就此滅亡。由此可以看出,在兩千多年前,遊牧民族依靠著馬匹和裝備,可以隨意南下侵襲中原地區,而西周的滅亡為後世抵禦遊牧民族的入侵敲響了警鐘。從戰國時期開始,燕趙齊秦等國都陸續修建長城抵禦北方遊牧民族的入侵。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原之後,更是派大將蒙恬領兵30萬隨當地民眾一起修築連線原秦趙燕齊四國的長城,經過一年的時間修築連線了綿延萬里的長城,史稱“萬里長城”!從那以後長城就成了冷兵器時代抵禦遊牧民族入侵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接下來我們說說長城在戰爭中的具體作用長城東起遼寧虎山,西至甘肅嘉峪關,大多建於山脊和山頂,地勢陡峭且易守難攻之地,古代遊牧民族的生活方式就是遊牧而居,以馬背為生,當遊牧民族想要進入中原地區時,必會經過長城防線,那麼這就有兩種選擇:第一種選擇是走地勢平坦的大道,而這些道路雖然可以容大隊兵馬前行,卻往往只有那麼幾條,長城在建造時就會考慮到在這些天險之地建造關隘,之後以重兵把守,而遊牧民族的馬隊想要打過關隘就需要面對天險和高高的城牆,往往有心無力,除非以數倍兵力偷襲攻之,否則很難通過。第二種方式就是找一段兵力防守較為薄弱的長城翻過去,而這些地方往往都是高山峻嶺,馬隊根本無法通行,即使是明長城以前的古長城,城牆最低也有3米之高,這樣的話人可以翻過去,而馬就不行了。遊牧民族軍隊一旦脫離了馬,猶如魚脫離了水。即使大隊兵士翻過去,到了中原地區也打不過以步兵作戰為主的朝廷軍隊,另外遊牧民族南下一般都是搶奪資源後返回遊居之地,而沒了馬,搶奪物資不好搬運不說,一旦關隘駐軍知道其具體位置,聯合朝廷軍隊反過頭來包抄形成內外夾擊,恐怕遊牧民族就會全軍覆沒了,這種自尋死路的事即使是遊牧民族也不大會去做。所以由此可以看出,依照地勢建造的萬里長城,在古代戰爭防禦方面,絕對是不二之選!到了明代,長城經過大規模修繕,部分險要地區的城牆更是加高到了10米以上,即使到了現代戰爭,它的防禦作用也毫不遜色,1933年的長城抗戰震驚中外,揭開了抗日戰爭史上最初的壯烈一頁,“誓與長城共存亡”成為抗日將士們的共同誓言。“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把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義勇軍進行曲》唱出了全體中中國人民共同的心聲。
題外話我們再來說說長城的一些其他作用。
長城綿延兩萬餘里,東西經過10個省156個縣市,擁有上百個關隘,古代經商的車隊基本上都會經過長城關隘,沿途商隊不僅可以在關隘驛站補給和休息,而且關隘軍隊亦會為商隊提供保護,另外朝廷官員可以在此檢視和統計出入境人數,徵收通商賦稅等等... ...2000多年來,長城不僅經歷過風雨的洗禮,也經歷過戰爭鮮血的沖刷;長城見證了多個王朝的興衰,最終成為了中華民族的文化象徵之一。如今,長城的軍事作用逐漸消退,但隨之而來它的旅遊價值,文化和美學魅力日漸凸顯;未來,長城會是中華民族的智慧和創造能力的證明,也會是留給世界最偉大的文化遺產之一!
-
5 # 皇城根666
您去爬爬長城就知道了。長城都建在陡峭的山脊上,很難上去。尤其有名的單邊牆,仙女樓,望京樓,箭扣長城,穿心樓,看著都害怕,足以低檔外敵的入侵了。
-
6 # 樑溪居士
古代沒有飛機大炮,金,遼等遊牧民族,主要靠戰馬取得優勢,他們的騎兵可以橫衝直撞。這些戰馬可以在平原上衝鋒陷陣,甚至還可以翻山越嶺。有了長城後,把這些戰馬阻擋住了,馬匹是飛不過長城的。再在一些路口修建關隘。騎兵就無可奈何了。所以成吉思汗打不進長城,只能轉身往西打到現在的歐洲去了。
回覆列表
首先,長城並不是一道單純孤立建在山上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障、亭、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
然後,我們再來談談,長城是否真的能抵禦外敵。
第一點:長城看起來似乎不算高的問題肉眼看過去,長城城牆的高度,好像抵擋不了什麼東西。不過萬事都不能只看表象,萬里長城的城牆,雖然不是高高壘起;但是從相對高度上來看,其高度就不容小覷。
本就建立在巍峨的山脊之上,因此,城牆的高度自是不必太高,就可以使前來進犯的敵軍爬不上來。再者,由於地勢原因,敵人的戰馬,也難以發揮作用,萬里長城可以解決遊牧民族騎馬作戰這一問題。
第二點:長城最重要的作用之一,是用來傳訊在綿延萬里的長城上面,幾乎每隔一小段距離,就會設有一個烽火臺。古代放哨的士兵,一旦發現遠方有風吹草動,就可以通過分設的烽火臺,向士兵們傳送訊號,整裝待發的等待著敵人的到來。
基於這點來看,古人的智慧確實用在了實處,畢竟古代沒有更好的聲響傳輸工具,短時間內,並不能將聲音傳至萬里,這樣的烽火臺分佈,最是巧妙的解決了訊號傳遞的問題。讓長城以內,可以及時做出反應對策,不會被突然襲擊。
第三點:長城是一條重要且較為安全的糧草運輸線古時候,兩軍刀劍相接,除了武器方面的差異,以及士兵博弈方面存在的差距外,士兵的糧草是否充盈,也是一個起著決定勝敗作用的重要因素。
儘管長城的城牆不算太高,但是,卻足夠支援軍隊的糧草運輸。當敵方前來挑釁時,長城的存在,就可以掩護軍隊糧草的及時安全運輸。並且,士兵們還可以利用對長城地形熟悉這一優勢,對敵方進行有力的伏擊和進攻。
第四點:長城還是一條最好的經濟控制線在中國古代,各王朝的統治者都明白,要想民族和平相處,既要有軍事方面的保證,也要有貿易通婚等柔和手段輔助。
長城在關鍵位置,都會有一個軍事重鎮看護,比如武威、山海關等地方。這些位置不僅僅是駐軍所在,更是各民族和各區域百姓,開展交流和貿易的合法場所。在這裡可以交易絲綢、瓷器、鹽巴和生鐵,少數民族能夠獲取生活物資和奢華產品,而中原地區則可以購買軍用馬匹。
在古代,朝廷都是將鹽巴、生鐵和軍馬貿易收歸國有,是不允許私下交易的,而長城則是最好的經濟控制線。現在來看,其實長城承擔的,不僅僅是軍事職能,還有著經濟封鎖職能的意思在其中。
因此,長城在抵禦外敵入侵方面,雖然沒有次次都起到決定作用,但它的重要性也不容小覷。我們不能單純的從軍事策略方面,來評價長城的功效,畢竟長城還有著其它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