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愛妮品歷史
-
2 # myhome核桃樹
如果荊軻刺秦成功,可能會遲滯或拖延秦國統一的步伐,但不能改變秦國統一的天下大勢。
荊軻刺秦的故事流傳下來了,儘管沒有成功,但是他那“為報知己輕生死,敢教日月換新天”的氣概卻千古流傳。“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我佩服她的膽略和勇氣,但是並贊成他的“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送命行為。
退一步來講,假如荊軻殺掉了秦始皇,他能活著走出秦國戒備森嚴的王庭,我們真是不敢想象。也就是說殺掉了秦始皇,憑藉秦國強大的國家運作機制,肯定會出現另外一個像秦始皇一樣的人物繼續將霸業穩步推進,並將最終完成統一大業。
綜上所述,也就是說憑藉一個殺手來改變一個國家的體制,基本上等於痴人說夢。假如荊軻刺秦成功了,也不能改變戰國以來廣大民眾希望結束諸侯紛爭,連年內戰的天下大勢。縱然荊軻一時得逞,終將成為歷史的犧牲品。這是為什麼呢?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
3 # 高高在下喲
開篇擺明態度:秦國依然有最大的可能統一全國,但是有非常非常小的不可控因素存在。
首先,就秦國的發展歷程來說。“及至始皇,奮六世之餘烈”。當年賈誼在《過秦論》裡面就已經明確地指出過這點了,趙政成為始皇帝並不是一個偶然的突然爆發而已。趙政之前,六國西向爭相事秦就已經是好多好多年的既定事實了。依賈誼的說法,始皇帝的成功是在繼承發展六世基礎上做出的。其實也可以簡單地看看前面的幾個國君都做過什麼。這六任國君是:“孝公享國二十四年。葬弟圉。生惠文王。”“惠文王享國二十七年。葬公陵。生悼武王。”“悼武王享國四年。葬永陵。”“昭襄王享國五十六年。葬茝陽。生孝文王。”“孝文王享國一年。葬壽陵。生莊襄王。”“莊襄王享國三年。葬茝陽。生始皇帝。”(《史記·秦始皇本紀第六》 嶽麓書社版)這前面的六個國君當中,除卻享國日短的武王、孝文王、莊襄王之外,主要在位的幾個國君是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而這幾個國君,在我看來,其能力成就均不在趙政之下。秦孝公是秦作為一個諸侯國曆史上具有轉折點地位的人物。其價值大致類似秦穆公之於前期的秦國。孝公為國,其最大的功績我認為應當屬於重用商鞅。變法發生在這個時期內,秦開始建立起高效完整的法度和與軍功緊密連線的制度。有關這方面的敘述知乎上已經很多了,感覺自己也沒有什麼必要贅述了。李斯言“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諫逐客書》)誠不虛也。自秦孝公起,統一的基礎就已經被打下了。惠文王為國的二十七年,對於秦來說是補經濟的一個重要時期。惠文王立二年,秦地初行錢。同時利用張儀的詐騙和楚懷王這種豬隊友,秦將自己的勢力從關中向南方拓展,不僅在漢中、巴、蜀之地建立了後顧無虞的分基地,還把楚曾經一度有過的向西北方向拓展的勢力重新壓回了江漢流域。昭襄王為國的五十六年,則是秦並天下準備的最後一個階段。昭襄王時期秦國在三個方面獲得了進一步的提升空間,首先是在集權方面,在范雎的幫助下,昭襄王從王室勳貴手中收權,秦王在秦國的權力中樞當中開始建立起空前的單極地位;其次是在國內的經濟生產方面有了新的進展,昭襄王立四年,秦初開田野阡陌;最後,最重要的一點,秦併兼天下的國策在這一時期得到了最終確立,遠交近攻這一國策的制定大家都很熟悉了,不再贅述。而昭襄王五十一年這一年同時也是周赧王末年,周王室為天下共主的法統在這一年徹底斷絕。可以說正是從昭襄王時期開始,周失其鹿而秦逐之這一局面得以最終拉開大幕。總之,秦併兼天下這件事,趙政在其中扮演的只是一個最終的終結者的角色。秦能夠擁有併兼天下的實力並非一時而致,趙政一個人的死亡並沒有辦法改變秦獨步於天下的局面。因此這個問題題設當中把趙政這一個個體的歷史作用拔到這樣的高度,我認為是不合理的。
第二,就當時天下的形勢來看。荊軻刺秦的時間大抵是公元前227年,秦已並韓、趙,戰國時期六國最後一位名將李牧已死,魏只剩國都大梁及附近少部分城邑(公元前242年,秦拔魏二十城;前241年拔魏朝歌;前240年拔汲;前238年拔垣、蒲陽、衍),戰國時期與秦發生交兵最多的三晉基本上已經可以忽略不計了;東方的齊國正處於著名的不抵抗王齊王建的統治之下,昔日長平之戰時趙國國勢正盛,齊王建尚且沒有聽從周子的建議供給趙國軍糧,指望齊王建奮發圖強成為抗秦主力顯然是痴人說夢——而且這貨一直到前221年舉國降秦之後才被餓死,估計指望齊國發生政治更迭的的可能也很小;南方的楚國在多年和秦交兵不利的情況下政治中心已經不斷東移,都城已經遷到了壽春。事實上單純就實力來說我個人認為楚國仍然是一個大國,具有很強的實力,但是自懷王以來的屢戰屢敗的局面已經讓楚國失掉了爭雄天下的心氣——縱觀楚國在戰國最後幾十年的表現,就是在不斷地喪地、不斷地遷都,然後不斷地把一個又一個的新都城冠以他們曾經的都城“郢”的名字而已。同時春申君死後楚國國內的行刺傳統也在繼續發揮作用,前229年,楚幽王薨,其母弟猶繼位,是為哀王,兩個月即被其庶兄所刺,是為楚國最後一個王楚王負芻。內亂和多年來的積弱局面讓楚這個時候真的只是一個紙老虎的形象了——事實也證明如此,荊軻刺秦後的第二年,公元前226年,秦即伐楚,大破之,拔楚十餘城——而這一年也是楚國滅亡前的倒數第四年。也就是說,當時秦國不僅半有天下,而且其餘各國,要麼被滅,要麼親秦,要麼內亂積弱,就算秦給了這些國家一定的喘息時間,恐怕也不能改變秦強而山東弱的局面。而燕國,在戰國七雄當中一直都被認為是最弱的那個(參考甘羅故事),就算太子丹有心想要自己重組合縱,力挽狂瀾,恐怕也是第一民寡國弱力有不逮,第二在國際聲威上恐怕也很難成為縱約長,第三以齊王建的尿性多半還會幫秦在燕國後方倒戈一擊。所以就當時的天下形勢來看,山東也基本上沒有翻盤的可能。
第三,秦國的內部。我之所以說有可能存在不可控因素,就是在這裡。秦王猝然而崩,秦國國內可能發生內亂,比如諸公子奪位,王室凶殺,將帥專權等等情況——而一旦內亂出現,那縱使你國力再強,恐怕也是不好說了。所謂不作死就不會死也。參考鄭莊公死後和齊桓公死後的情況(此二位還是在有準備的情況下死去的,秦王突然遇刺,情況就更不好說了)。但是說實話,我覺得可能性也很小。時秦國聲威最盛的將軍是王翦,而軍界當中又以王氏、蒙氏兩家並立。以王翦徵楚的時候要田要宅的謹小慎微和蒙氏在胡亥日後舉起屠刀時候的表現來看,指望這兩家有什麼兵變的舉動恐怕是意義不大的。同時,依秦兵制來看,平時兵權和將權是分立的,將領擁兵自重的情況恐怕也很難出現。而在朝中,扶蘇時年十三,胡亥更是還是個三歲小屁孩兒,在諸子主觀多嫡的情況上可能不需要太多考慮。而莊襄王的另外一個兒子,趙政的兄弟成嶠在荊軻刺秦的十二年前已經因為起兵反秦被殺,至少在離王權最近的這一批宗室成員當中不存在太多的奪嫡可能。而文官集團當中李斯這批人已經站穩了腳,以李斯後來在沙丘秦始皇崩時的表現來看,李斯這貨主觀上還是比較老實的一個人,只要李斯這幫人的立場堅定統一,那麼秦出現內亂的可能性非常非常小。不過考慮到後來李斯的立場很容易就被趙高轉變掉,而扶蘇在坐擁長子優勢和蒙氏支援的情況下仍然被胡亥翻盤的這些情況,我還是得說,歷史真的都是由很多意外的小事構成的...任何小的變動都可能改變整個歷史的走勢。雖然可能很小,但荊軻刺秦之後導致秦內亂,然後天下局勢重新洗牌的可能也不是沒有...但是這些“如果”都不是我們今天所能推演得到的了。
以上。還請多多指正錯誤,以免貽笑方家。多謝多謝。
-
4 # 仗劍高歌任我行
我來談談拙見。
首先,我認為即便荊軻刺殺秦始皇成功,歷史的大方向也不會改變。和真實歷史相比較,秦國一統天下的時間會縮短或者延長而已。為什麼呢?
我們來分析,秦國之所以能夠滅六國統一天下建立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究其原因,秦國君主的個人能力當然重要,可這並不是最重要的。秦國能夠橫掃六國,根本原因在於秦國的強大國力。自商鞅變法以來,秦國國力日趨強大,帶來的最直觀變化就是軍隊戰力大幅提升,六中國人才紛紛來投,名臣將星迭出,百姓擁護,當然還有自商鞅變法以來的秦國曆代君王統一天下的野心。
而嬴政作為秦王,是秦國統治階級治理國家的代表。他若被刺身亡,怎麼辦呢?秦國統治階級當然會再挑選一位宗室子弟作為代表,繼續代表他們一統天下。秦國國力無損,只是換了一位代言人而已,歷史方向不會發生變化。
至於說繼位者無心統一天下,怎麼辦?我們來看,自秦穆公至嬴政,六世君王均以統一天下為目標,奮六世之餘烈,方能橫掃六合一統天下。繼位者若有野心,那就是皆大歡喜。繼位者若無心,秦國的統治階級也會換一位有野心的代表,帶領他們統一天下,建立偉大基業,然後就是分果果的時候了。
-
5 # 諸葛亮的臭皮匠
順著歷史潮流,秦還會統一的。那麼多的良將、名臣、精兵,大勢所趨。而且扶蘇和胡亥從根本上來說,都不是笨人。不過估計燕國的結局會比較慘,扶蘇即位後,估計是真的會為父報仇,大舉攻燕;胡亥麼,也會這麼做,不過目的是拉攏人心吧。荊軻刺秦王絕對是場大大的鬧劇,用一代義士的生命去賭那海市蜃樓般的結果。
如果當年荊軻刺秦王成功,那麼秦滅六國的歷史還會發生嗎?
歷史有大勢所趨,也有變數波瀾,個人的命運在時代的運勢面前微不足道。趙政還在趙國當人質,過著朝不保夕的日子,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要因為秦趙兩國交戰而被趙王下令處死時,哪裡會想到,他日後會成為“履至尊而制六合、執敲撲而鞭笞天下”的千古一帝。
在趙政回到秦國,變成了嬴政之後,他的生活軌跡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13歲即位成為秦王,雖然年少,但軍國大權是掌握在他的“仲父”相國呂不韋手裡,而呂不韋又和太后趙姬私通,是肯定不會威脅這個“兒子”秦王的統治的。
那麼,在嬴政日後的一生中,距離死亡最近的時刻,除了博浪沙被張良襲擊擊中副車外,就是在眾目睽睽的秦宮之中,與荊軻的那場死亡遭遇戰了。
果荊軻成功的刺殺了秦王嬴政,那麼歷史會不會就有其他的變化發生?不會秦國還能如秦始皇一般,吞併六國嗎?
歷史上的荊軻刺秦王,結果是失敗了。同時,導致秦王嬴政大怒,立即抽調了正在攻打魏國的軍隊北上進攻燕國,加速了燕國的滅亡。
然而,在真正的歷史大勢面前,秦始皇再厲害,也不過是被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的戰爭機器推到前臺執行者,而不是製造歷史的人。他扮演的角色,是最終時代的終結者。
秦滅六國,一統天下,並非嬴政本人的雄才大略,而是歷代累積的結果。所謂“奮六世之餘烈”,說的就是秦自商鞅變法之後,經過六代君王累計,終於成為了最強大的諸侯。尤其是在與趙國經歷了慘烈的國戰長平之戰後,終於東方已無敵手了。
而荊軻刺秦王唯一可能造成的不穩定因素,在於秦國可能會由於主君暴崩,而爆發王位爭奪。比如公子爭位,相將專權等情況,只有出現這種內亂,才能讓已經強大的秦國出現頹勢。
然而,這種情況出現的機會也很小。當時,秦國掌控軍隊的是王氏和蒙氏。也就是王翦、王賁父子和蒙毅、蒙恬兄弟,這倆家對秦國的忠誠度毫無疑問。
王翦帶六十萬大軍徵楚時,小心翼翼的求田問舍就是怕始皇疑心。蒙恬手握三十萬大軍,還有始皇帝長子扶蘇,面對胡亥的屠刀,依然服從。
掌握中樞文官系統的,還正是日後始皇帝死後控制權力的重臣李斯,李斯本人沒有過度的政治野心,所以也不會干涉秦王室的內政,只會盡心輔佐新的秦王。
更重要的是,嬴政的兄弟們,早就在荊軻來之前就的政變中失敗被嬴政殺掉了。而諸公子裡,除了長子扶蘇,其餘都年紀極小,日後的二世胡亥不過三歲。此時公子扶蘇已經十四歲了,比嬴政當年登上王位還大一歲。
所以,荊軻即使刺秦王成功,秦滅六國的歷史也不會有什麼變化。只不過,扶蘇為人寬巨集大度,信奉儒家。統一天下後,說不定能修繕秦法,更改秦的制度,不讓秦國二世而亡。
-
6 # 冷眼藏匿
我的答案是:荊軻刺秦成功與否,並不能影響歷史程序。
觀我糾糾老秦,白起讓女無丈夫,王翦父子掃六合。掃韓、滅趙、定燕國,魏武盡滅、楚地絕。齊國雖強,又如何,一樣授首北向降。
一,秦國的勝利與秦始皇無關。
秦國集三代之國力,借商鞅革新之勁旅。物資充裕,兵源充足。三軍為爭奪爵位而努力向前,人人都在為自己而戰。
壓抑了幾千年的怒氣,被商君之新法釋放的淋漓盡致。上千年等來的機會讓人人都成了亡命之徒,兵鋒所向天下授首,秦人所至,萬里焦土。
二,燕國滅亡和刺殺失敗無關
燕國之滅,非秦朝之力,燕國從來沒有成為過春秋霸主。數代君王遠不能交,近不能攻。盟誓不能守,內政不能修。
縱觀青史將國運賭在一把匕首之上的,唯燕國無他。
歷史是公平的,也是正義的。必對勤勉之輩厚賜,而懲戒惶惶度日之輩。
-
7 # 群子的vlog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設想一下的,即使荊軻刺殺秦王成功了, 也不可能因為秦王的死亡暫緩對外戰爭或者秦國陷入內鬥。荊軻刺殺秦王也無非希望秦國出現動盪,燕國可能暫時不會被滅亡。此時的秦國已經滅了南韓,趙國了。秦國統一六國的大勢已定,剩下的只是時間問題了,就算秦國有可能因為秦王被刺殺,導致秦國衰弱。秦國失去了滅六國的實力,但是歷史發展的趨勢是肯定會走向統一的,天下就是分久必和,歷史的發展總是向前的。只有順應歷史的發展的趨勢,才不會被歷史所淘汰。
秦國的強大是因為秦國順應歷史的發展,積極推行改革。也為秦國統一六國做基礎。社會的發展需要一個統一穩定的環境。誰也改變不了歷史發展的趨勢的。荊軻刺殺秦王也就是現在的所謂的斬首行動。也是當時燕國唯一的辦法了。這種無奈之舉是改變不了歷史的,在歷史的長河裡面也是渺小的。只有自身強大了,才能存活在歷史中。
所以,我覺得荊軻刺殺秦王成功與否都是改變不了歷史的步伐的。
-
8 # 無白書生
首先確定,這個問題沒有任何意義!因為歷史就是歷史,已不能再做任何假設。
既然問題沒有意義,我的回答有沒有意義也不十分重要了。
在問題假設成立的前提下,那麼,秦二世就必定是秦始皇的長子扶蘇無疑了,再那麼,大秦帝國的嬴氏雖不可能“百世萬世而為君”,但至少不會二世而亡。
有人認為扶蘇是軟弱的,但事實絕對不是。《史記·李斯列傳》記載:“扶蘇為人仁。”但為人仁並不代表其軟弱。因為在《李斯列傳》裡還有“長子剛毅而勇武,信人而奮士”的記載,可見扶蘇不僅為人寬厚,還剛毅勇武,具有政治遠見。他曾直言勸諫秦始皇出遊,反對坑殺因盧生事件“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而惹惱秦始皇,“上使監兵上郡,蒙恬為將。”秦始皇派他去上郡協助大將蒙恬修築長城。
由此可見,若荊軻刺秦成功,扶蘇得以早日上位,六國可能滅亡的更快,中國歷史將可能完全被改寫,而“荊軻刺秦王”的故事也不會是今天這樣的版本了。
-
9 # 歷史的謎團
即使荊軻刺殺秦王成功,也難以改變歷史的走向,最多是讓燕國及其他未滅掉的國家再多苟延殘喘幾年,然後再被秦國滅掉。
秦國到滅六國的時候,與六國的實力對比,就像猴子拿著石頭砸核桃,核桃只有等待被砸的份,至於猴子砸幾下,是否會砸到手,那算其中的不確定因素。
荊軻刺秦王之前,秦國已經滅掉了韓魏趙(趙有殘餘勢力在代),實力更加強大,滅燕、楚、齊,更只是時間問題。燕國雖然偏遠,卻最弱小,最容易滅掉。眼看大難臨頭,太子丹才決定孤注一擲。
然而,秦國的勝利,不只是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更在於它制度的勝利。荊軻在刺殺秦王的過程中,殿下的群臣和衛士雖然看到了,卻沒有人自行上殿護衛。這不是群臣衛士被嚇傻了,也不是他們沒有反應過來,也不是他們故意讓秦王去死,而是秦王猝不及防,倉促之間沒後下令群臣衛士前來護駕。秦國當時的法律規定,非有召,群臣衛士不得上殿,否則殺頭,甚至滅族。有人可能會說,你的大王就要死了,上殿護駕,大功一件。法律是死的,人是活的。但秦國的法令就是這麼嚴,無人敢犯,因為秦國執行起法律來,是不分高低貴賤的,犯了法就要受罰。這樣的國家,別說在當時是無敵的,放在現在,也同樣是無敵的。
所以,即使秦王嬴政死了,大不了,沒有後面的秦始皇嬴政。按照秦國既定的程式,自然會再立一個秦王,秦國大概率繼續強大,其他國家大概率繼續滅亡。最多是爭取一二十年或二三十年苟延殘喘的機會。
有人可能會說,嬴政死後,秦國難道不可能出現混亂,難道不可能出現昏君,讓秦國衰亡下去?但在秦國這樣的國家,或許會出現短暫的混亂,也可能會出現一個平庸的君主,但對秦國的損害不會太大。這就是秦國的制度優勢,所以不會人存政興,人亡政息,能夠保持政令的連貫性和通暢性。
所以即使荊軻刺秦王成功,對歷史也不會有太大的改變。
-
10 # 青史文集
荊軻刺秦可能會讓秦滅六國延緩,但天下大勢已經不能改變。如果荊軻幹掉秦始皇,扶蘇繼位,說不定秦朝還不至於二世而亡。
回覆列表
我們先來看看荊軻入秦行刺的具體任務。燕太子丹是荊軻刺秦的總策劃人,太子丹在荊軻赴秦之前曾對荊軻說:“誠得劫秦王,使悉反諸侯侵地,若曹沫之與齊桓公,則大善矣;則不可,因而刺殺之。”太子丹的指令包括兩個具體目標,第一目標:首先選擇挾持秦王嬴政,要求秦王承諾並簽定條約,退還燕和諸侯的土地,並保證永不再侵略六國;第二目標:如果秦王拒絕簽約,就把秦王直接殺死。
下面咱們就以這兩個目標分別完成為假定條件,用兵棋推演之法推斷結局。
首先假定第一目標完成:即秦王為了保命,只好按照荊軻要求籤定條約。荊軻如願拿到條約後,可能會選擇當庭釋放秦王,但釋放秦王容易,把條約帶回燕國就難了,除非那個後來當了始皇帝的嬴政偷著研習了儒家經典,良心發現突然想做正人君子了。
秦國性情原本暴烈,自張儀入秦之後,又為秦國帶入了狡辯詭詐之風,秦國對內嚴法治民、獎勵軍功,對外則殘暴打壓、遠交近攻。所以一旦荊軻當庭釋放秦王,估計用不了一分鐘,秦王就會命令武士當場砍死荊軻,撕毀條約。
荊軻還有一種選擇,就是帶著條約綁架秦王迴歸燕國,就像現今的武俠劇一樣,荊軻飛簷走壁、縱橫萬里,擁有萬馬軍中取上將首級如探囊取物的能力,最終荊軻憑藉一已之力,愣是從幾千裡之外將人家的國君綁票到了燕國,這是小說家們的藝術想象,我們大家就暫時不這麼想了。
所以燕太子丹設定的第一個目標,根本無法完成,簽了條約對秦國來講也是廢紙一張。所以,最讓我們感興趣的是:第二目標達成殺死秦王嬴政後,歷史將會如何演變。秦王一死,荊軻和秦舞陽肯定馬上被秦國武士們砍為肉泥,自不用說,我們現在來推演秦王嬴政被刺死後,秦國和六國的歷史可能有哪些變化。
按常理推斷,首先最可能發生的變化應該是,秦國大公子扶蘇上位,繼任新秦王。
那我們就來重新瞭解一下公子扶蘇。扶蘇:時人常稱公子扶蘇,秦始皇嬴政長子,剛毅勇武,信人奮士,心地仁善,富有政治遠見。秦始皇焚書坑儒之時,扶蘇上書勸諫父皇道:“天下初定,邊遠地區的百姓尚未歸附,儒生們效法孔子言論有利於國家安定,而陛下卻用嚴厲的刑法處置他們,臣擔心天下會因此生亂,望陛下明察。”秦始皇聽後大怒,就將扶蘇發配到上郡縣協助蒙恬修築長城。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遊泰山歸途中病逝,死前詔令大公子扶蘇即位,中車府令趙高和丞相李斯等人害怕扶蘇登基後,對他們不利,於是矯詔扶始皇的第十八子胡亥(秦二世)登基,並謊稱皇帝有賜死扶蘇的遺命,扶蘇聞後悲憤自盡。
趙高和李斯等人在秦始皇死後之所以能夠矯詔另立,主要是扶蘇當時已發配至邊疆,朝中缺少與趙高李斯對抗的勢力。而在荊軻刺秦之時,扶蘇尚未發配,正深受嬴政器重之時,在都城咸陽朝野威望很高。因此大家推舉公子扶蘇繼位成為新秦王是大概率事件,嬴政被刺扶蘇即位對秦國而言並沒有什麼太大損失,六國被秦所滅的結局仍難以避免,有可能改變的是秦國在公子扶蘇帶領下一統六國之後的歷史。
秦朝從一統六國再到滅亡僅歷經兩代君主,總共時間不過十五年。大秦帝國盛極而衰的主因在於執政過於殘暴,只知法治,不知仁政教化。始皇在時憑其威名尚能鎮住局面,始皇一死,僅靠指鹿為馬的趙高以及缺心少肺的胡亥怎麼可能撐得住,所以繼位剛短短三年,這對君臣就落得個身死國滅。
如果換由公子扶蘇掌國,秦國情勢將必有不同,因為從扶蘇勸諫秦始皇不要焚書坑儒這件事,我們就可以清楚的看出,扶蘇極富政治遠見,他已明白治國當恩威並施、亦法亦仁的道理。所以,若扶蘇當國,焚書坑儒就一定不會發生,華夏民族前秦被毀的無數經典將有可能保留至今,即使扶蘇為始皇,也不可能實現嬴氏子孫萬世永繼,但至少秦朝不會二世而亡,大秦的歷史也許會長久許多。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可能,雖然概率小,但卻是燕太子丹和荊軻夢寐以求的:秦王嬴政被荊軻刺死,秦國群龍無首,官僚階層發生內鬥,秦國老氏族乘機復辟,秦國大亂,國力衰退,再也無力征討六國,六國得以保全。歷史若果真如此發生,則七國戰亂延續,中華大一統時間將會大幅度推遲,這樣的結果改變對華夏民族自秦之後的兩千年文明史來說,到底是進步還是落後,估計任誰也說不清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