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記得多年前《百家講壇》好火啊,特別是當年講的清史,對於我們不是很喜歡清史的人來說,至少能聽懂,現在的《百家講壇》講的都是什麼啊,越聽越糊塗

回覆列表
  • 1 # HuiNanHistory

    正所謂“人無百日好、花無百日紅”,任何一個電視節目,都有巔峰與低谷期。因此,《百家講壇》風光不再,其實是符合客觀發展規律的。

    除此以外,《百家講壇》的衰敗還與節目質量、口碑的下滑存在直接聯絡。

    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于丹。于丹的走紅,恰恰是《百家講壇》的成果。

    但問題就在於,于丹本人並不是古文字、古文學專家,她的本職工作是傳媒。而於丹在百家講壇上講解《論語》和《莊子》,恰好把她捧成了學術紅人。

    人一紅,問題也就來了。逐漸有專業人士出來指出于丹講解的問題,譬如心靈雞湯、胡亂解說等等,質疑她的專業素養。

    而現在,像是于丹這樣幾乎毫無專業素養的人被請去主講,並遭到那麼大的質疑,這節目的口碑還能好嗎?節目還能有信服力嗎?

    如果我是普通的觀眾,沒準還會質疑以往請過來的學者會不會也有于丹這種的,欺世盜名,欺騙觀眾、胡說八道?

    就這樣,主講嘉賓的爭議過大,帶給觀眾非常負面的印象——即來百家講壇的人都是三流學者。

  • 2 # 惡魔天使龍寶

    不知道什麼時候,也不知道什麼原因,《百家講壇》的質量悄然下降了,不那麼好看了。這是習慣閱讀的人的普遍感受。

    文化上不管什麼好事,一旦“利”字當頭幾乎不會有好的收場。月落無聲網《老樑看電視》,老樑在侃“百家講壇為什麼火”話題時,揭開了觀眾不知情的一幕:“開始的時候《百家講壇》收視率不理想。進入新世紀以後,電視這個行業競爭越來越激烈,直接影響你的廣告收入以及達不到其他標準。當利益受到影響的時候,很多電視臺也都繃不住了。怎麼辦?所以從那個時期開始,不少電視臺陸陸續續引入末位淘汰制。”與業內人士的友人閒聊,她說“百家講壇為了提高噱頭,在央視索福瑞收視率上作假,讓我更感到不齒了。”睜眼一看,欄目組僅然是為經濟利益辦節目,追逐利益成了興辦節目的主打驅動力,講壇的品質不掉下來才是奇怪。

    《百家講壇》不好看的另一個原因是玩文化障眼法,戲謔觀眾。常識告訴我們“百家”一詞是什麼意思。直接了當的例子就是“諸子百家”。道家老子,儒家孔子,墨家墨子,法家韓非,是諸子,是百家。你總不可能說老子、莊子是兩家吧?孔子、孟子、荀卿、董仲舒、程顥、程昱、朱熹、陸守仁、王陽明是九家吧?說實話,現在的百家講壇是一家講壇,或者叫百人講壇。索性求實改成《一家講壇》有什麼不好?暫不說這一改帶來多多好處,至少我們受益中華文化,對她該有點敬畏之心吧。

    北京海淀進修學校教師袁騰飛、南京師範大學副教授酈波做客《百家講壇》講《兩宋風雲》、《抗倭英雄——戚繼光》等等。老實說,純屬故事會,離學術講座差的很遠。而且《百家講壇》講帝王將相故事居多,容易誤導學生把帝王將相的故事當成歷史來看待。聽他們的講座都是學生嘛。講壇上常見的通病是,誰誰誰壞不要學,誰誰誰好倡導學;吏治腐敗皇帝責任少,多是底下官吏自己出了問題;把朝廷當家庭,把王朝當國家;把法家的法制當成現代意義的法治;治大國若烹小鮮,呼喊君臣同治;更有好笑是,有的說道光是個壞皇帝,有的說道光個好皇帝,等等等等。你越看越搞不明白,越看越搞糊塗。搞不清楚自己在哪裡,搞不清楚演講人要把觀眾帶到哪條溝溝裡。多數講座沒有大的價值判斷和歷史判斷。聽不聽這些知識、這些故事絕無所謂。不好說聽這些故事會有什麼害處,至少,這些故事沒有多少普世性上的好處。對抬高國家軟實力而言。

    《百家講壇》不好看的第三個原因是講壇的品級一級一級往下掉,失去了原有的文化魅力。我與大多數普通觀眾沒什麼不同,有種對學術本能的崇敬。儘管讀書讀的少,但不沉醉在某個專業裡自樂,有獲得不同門類知識文化的願望,在看《百家講壇》的時候自然帶有朝聖的心情。期待大學問家給我們灌輸點什麼好東西,得好好聽聽了。可惜,二三流學者大量介入百家講壇,甚至不少根本沒有學人素養的人也上壇講一把。就像任繼愈先生生前說的那個景象:教授滿街走,講師多如狗!

    與《百家講壇》正好相反的倒是觀眾的文化品位一級一級往上攀。講壇收視率下降就是個佐證。隨觀眾逐漸構建起基本的美學判斷、價值判斷和歷史判斷體系來,用演說機巧、華麗語彙、哲理裝飾、製造噱頭、譁眾取寵等等手法來忽悠醉倒大量觀眾,已經不可能了。譬如拿易中天、于丹說事,倆人幾乎同時從《百家講壇》揚名出道。假如搞不清楚孰優孰劣,你上網搜一搜對他倆的各種評論,做褒貶方面的簡單統計和對比,不摻雜個人好惡情感,不難得到客觀、真實、準確的判斷。

    《百家講壇》大有講座故事化,故事評書化,評書相聲化的趨向,講壇基本上是往這個路子上走,走得無以復加。完全背離了以前的宗旨,遠不是觀眾印象當中的那種高度。講壇的文化力、影響力喪失得差不多了,僅是個名份上形式上的存在而已。

  • 3 # 羲和書社

    以我的感受來說吧,央視剛開始播出《百家講壇》的時候,幾乎每天準時準點守在電視機前。記得當時播出時間是中午十二點四十五分,於是午飯便吃得匆匆,就為能集中精神看名家講述各種文化知識。

    要是當時的心情,就是如飢似渴。我愛好比較雜,以歷史最甚,平常多是尋找各類書籍閱讀學習,偶爾去各個大學蹭幾堂課,也在電視和網路上找一些紀錄片觀看。《百家講壇》播出的時候,我覺得這簡直是央視送給我的禮物。當時的名師們用最樸實易懂的語言,把深沉的歷史文化一一展現給我們,瞬間填補了精神上的空白。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漸漸不看電視了,也就沒怎麼關注《百家講壇》。大概那時起,開始用手機找學習資源,而且學習時間越來越碎片化。網上的資源日漸豐富,隨便搜尋一下便能蹦出幾十幾百個講師,當然,素質水平也是參差不齊。以電視為平臺的《百家講壇》一時間被邊緣化。

    近兩年,逐漸在一些APP上看到《百家講壇》的音視訊,居然有些懷舊的感覺。但說心裡話,比較有感覺的,還是當年那些名師。後來出現的講師不能說水平不行,只是總覺得差點什麼。另外,經過幾年深度學習,後來《百家講壇》的講解深度已經難以滿足我的需求,加上一些講師過於流俗,不能體現其學術上的身份(也許他們在學校講臺上會更自在,上電視限制太多),也使得人們興趣索然。

    不過,最主要的,還是內容向移動端轉移,一切向著娛樂化發展,哪怕是嚴肅科學,也得用娛樂的方式呈現,否則難以吸引流量。對此,我不知該如何評價了。

    現在手機上,仍然保留著易中天、王立群、錢文忠等名師的音視訊,算是一種紀念吧。靜下心來的時候聽聽,仍覺得充實。

  • 4 # 娛楽現代人

    對於《百家講壇》,許多觀眾應該不會陌生。《百家講壇》自推出之後就受到無數中國人的追捧,甚至還一度引發了國學熱。但現在《百家講壇》這個節目已經沒有以前那麼火了,收視率也不斷下滑,那這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百家講壇》在2001年開始播出,人們在物質需求得到滿足之後,開始追求精神上的需要。而《百家講壇》無疑是最好的精神食糧。但隨著時代的進步,中國人的文化水平得到顯著提高,顯然《百家講壇》已經無法滿足人們對知識的需要。

    此外《百家講壇》帶火了很多解說專家。這就導致節目中的部分學者為了出名,經常故意提出一些沒有原則和底線的觀點來譁眾取寵,從而引起人們的反感,導致被拋棄。

    總的來說,《百家講壇》沒有與時俱進地改變形式和觀念,對節目進行創新,它走向沒落也是很正常的了。話說現在大家還有看這個節目嗎?你對這個節目還有什麼樣的看法呢?

  • 5 # 戈多閒聊

    不是百家講壇不火了,是沉下心來認真思考,認真沉浸在歷史的人少了。以前火的時候大家更多的是聽個熱鬧,簡單易懂的歷史讓人耳目一新。但是這個浮躁的時代,大家都忙著追逐自己的事業,很難沉下心來。像是《朗讀者》和《中國詩詞大會》一陣熱潮之後,讀書的人還在讀書,湊熱鬧的人默默離開。

  • 6 # 天天向上a

    是,感覺缺失了一點知識的沉澱。其實我很喜歡這個欄目。我記得看康震教授講的李清照才女,我聽著聽著就哭了,哭的一塌糊塗。講的很好,現在我感覺缺失了一點味道。只是太忙了,有有時間的話,我還是去看一看百家講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都知道成龍拍電影出了名的敢拼,你知道還有誰也很能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