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滔滔歷史大河

    說實話,我對題主所擬的題目擬定有些異議:

    一、題目稱“兩廣閩浙一帶一直沒有普及“官話”普通話”並不屬實。1956年2月6日,國務院釋出《關於推廣普通話的指示》,在全國範圍內推廣普通話,從此普通話開始在全國普及。特別是改革開放後,普通話的普及率得到迅速地提升。從那時至今已六十多年過去,現今的普通話的普及率得到迅速地提升,從2000年的53%提高到2015年的73%左右,今年將會達到80%。這意味著,不會使用普通話的只剩下老人和邊疆地區、偏遠山區少數人,整個中國大部分人都能使用同一種語言來交流。 而且改革開放四十餘年間,人財物的大流動促進了普通話的大普及。我相信兩廣閩浙一帶現在一定是以普通話為主要語言的,無非是還有一部分群眾還在使用著方言。 只是作為中國方言中較強的粵語、閩南語、客家語、甚至於廣西等地的西南官話(桂柳話)、平話、湘語等因使用人數較多而在相對的國際地區區域內有一定的擴散性。但隨著普通話的普及,這些方言或許在三、四代人之後會逐慚消失。

    二、“後患”一詞用的不甚明瞭。猜想是指影響國家的大一統之類的想法吧!我覺得用這個詞過了。普通話的普及確實意義重大。中國是多民族、多語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國,推廣普及普通話有利於增進各民族各地區的交流,有利於維護國家統一,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但究其根本而言,語言的本質就是一種工具,現在中國處於歷史上最接近中華民族復興的新時代,推廣普及普通話有利於中國先進生產力和先進文化發展的需要,務實地看從事經濟交往和文化交流,使用同一種語言是成本最低最順暢的。

    來,再附上政府推廣普通話的階段目標

    “2010 年以前,普通話在全國範圍內初步普及,交際中的方言隔閡基本消除,受過中等或中等以上教育的公民具備普通話的應用能力,並在必要的場合自覺地使用普通話;本世紀中葉以前,普通話在全國範圍內普及,交際中沒有方言隔閡。經過未來四、五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國國民語文素質大幅度提高,普通話的社會應用更加適應社會的經濟、政治、文化發展需要,形成與中等發達國家水平相適應的良好語言環境。”

    啥意思?------2050年,全中國人民基本都要聽懂普通話、使用普通話。

    綜上:普通話取代方言,這是時代的大勢。文化經濟的交流和發展自然會促進普通話的普及,更不用講政府還在進行著大力的推廣!“後患”一詞的想法題主有心了,但我以為這不過是杞人憂天罷了!

  • 2 # 海陸雙豐

    這個說法是錯誤的,根據我們縣誌記載清朝雍正時已經使用制定的官方語言,即是現在海陸豐地區使用的“正字”或稱“正音”,正字也稱為中州官話,它的發音介乎普通話和本地方言之間,就是滲雜本地話的普通話,我們稱之為鹹水普通話,有些年紀大的老人沒有上過學也會說這種正字,剛開始我還感覺很奇怪。

    現在的正字正音已經退出歷史舞臺被普通話代替,只有在喪事、祭祀和戲曲上才使用,本地正字劇團所使用的語言就這種遺留下來的清朝官話,經常看韓劇特別是歷史劇的會發現南韓人說中國話很㢢腳,其實這種發音和我們的正字恰恰非常相似,可以想象清朝雍正時南韓還是中國屬國,朝庭推廣的官話同樣適用於南韓?

    說起這個正字音的發展還有一段歷史,據傳清朝雍正時有一旗人到陸豐當知縣,到了陸豐發現本地語言(福佬話)和他的普通話真正是南轅北轍,語言不通使他無法和官民士紳正常溝通,他將這情況向朝庭進行彙報,加上朝庭早有這個問題的先例,因此促使清朝政府著力制定了官方語言“正字”,並把它推行到全國各地特別是非普語地區使用。

  • 3 # 越中客

    跟事實不符合,兩廣閩浙一帶的普通話普及率不低,只是老一輩中普及率低而已,他們基本都在本地活動,學不會了,也沒必要去學,老一輩人終將過去,年輕一輩和其他省份沒有什麼區別。

    六南地區的方言是原住民語言和中原話的結合,原來的中國本意就是指河南及周邊一塊地兒,通過不斷擴張、遷徙、融合,使得南方各地併入華夏,但受地理限制語言不可能一下子轉變成中原話,經過接觸融合演變成為今天這樣的方言。

    從國家角度來講語言當然越單一越好,因為語音的界限就是族群的界限,但是中國本身就是多元一體的大國,在漢語以外還有眾多語言,有些甚至有自己的文字體系,兩廣閩浙的方言差異與之相比算得了什麼?執著於後者完全是小題大做!兩廣閩浙方言與普通話的差異再大也是在漢字體系內的,歷史上漢字作為會意文字在口語天差地別的情況下依然維繫住了彼此的認同,在傳媒如此發達人口流動如此迅速的今天各地語言都在趨同,方言的流失如此之快,不根本不用擔心兩廣閩浙方言問題帶來的什麼“後患”,從漢文化意識共同體角度來說四地反而比北方西南西北更濃厚,因為歷史上受遊牧民影響小,文化傳承比較連貫,漢文明作為一種農耕文化已經深深地刻在骨子裡。

    普及普通話是一個平和的客觀自然程序,而不是盛氣凌人的主觀政策,普及普通話也不是讓南方各地完全變得北方化,應該是像當初美國的英語那樣任何口音及詞彙都不佔優勢,通過彼此交流妥協的方式一個融合成一個兼顧各地的主流標準化語言。

  • 4 # 明月海上生

    各地方言屬於文化現象,千百年流傳下來,沒有大的變故,是不可能消亡的 。普通話作為官方語言,正式場合是必須使用的,例如學校、法庭等等。

    不知你說的後患是什麼?是分裂傾向嗎?不會的!兩廣閩浙是中華文化的主流區域,怎麼可能分裂?

    自從秦始皇征服百越,閩廣就牢牢地紮根祖國大家庭,更不用說吳越之地。特別是經過西晉八王之亂,衣冠南渡之後,歷經唐、宋、元、明、清、民國,從來沒有過分裂的歷史。即便亂世有短暫的有劃江而治,也無浙閩兩廣鬧獨立。

    江南、嶺南人才輩出,特別是江南多才俊,歷史上狀元出的最多,是歷朝歷代政局中的重要力量。如果浙江、福建、兩廣因為語言要獨立,不會這麼多年無聲無息的。

    浙江,福建,兩廣語言也不同,福建有福州話、閩南語等等;每個地市,甚至每個縣、鄉鎮都有自己的方言。廣西話和廣東話也不一樣,客家話又不一樣,難道都要造反不成?

    所以,這個問題有點幼稚!在強大中華文化吸引力下,漢族主體區域是不會分裂的。

  • 5 # 聽雨13063

    誰說的?就我所在的廣東,除農村老人外,誰不會說普通話?說得雖然不標準,但一般交流絕沒問題。既然能交流,這不是行了嗎?說什麼普及,不知什麼叫普及。

  • 6 # 武夷散淡人

    據我所知,我所在的區域屬客家人為主的地區,先祖大多從黃河流域,輾轉遷徙而來。周圍的人平時講客家話,和外地人交流,官話順溜的很,現如今大半孩子,從小父母都與之官話,以至客家方言反不流利了,何來後患?

  • 7 # 帥大叔陸大帥

    恰恰相反,現在所有的學校都是用普通話教學,由於很多年輕人出去打工,小孩也跟著這些年輕的父母漂,所以基本都是說普通話,回到家鄉也只能用普通話交流,家鄉本地話再流逝,有些傳統文化再流逝這才是要擔憂的

  • 8 # 中華地理研究員

    地方語言並不影響國家統一,同語同音未必能永固國家不分裂。兩種因素會分解國家,一是文明,一是利益,當人群認可不同文明和利益失衡時,任何國家可能造成分裂,與語音語言不同沒有關係。

  • 9 # 班達拉姆之重溫歷史

    誰告訴你兩廣閩浙一帶一直沒有普及普通話?還扯到後患!

    現在這些提問越來越沒水平了,連普通的生活常識和知識積累都沒有。

    國內80%的地方我都去過了,接觸的人從深山老林到紅頂商人到官方政要,基本上都是普通話交流溝通。兩廣閩浙一帶除了極少數上了年紀的老人和生活在深山中少與人接觸的老人,都會講普通話,這些老人不會講普通話他們的子女孫輩也會講普通話,充當翻譯,溝通不存在問題。

    可以說普通話在中國的普及率在95%以上。

    不存在提問者所說的這種情況。後患?什麼後患?

  • 10 # 人間一塵

    首先普通話,不是什麼"官“話。這種認識和說法是錯誤的。

    但中國地域廣闊,民族眾多,大多數少數民族有自己的語言,且南北方口音不同,地城方言差別也很大。都說普通話,就可以克服這種語言障礙,使很多問題順利方便許多。

    至於有些地方還未普及普通話,是一種落後。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遲早會解決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口腔醫院和私人開的口腔門店有什麼差別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