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回覆列表
  • 1 # 郭老奇談

    道德經在講什麼?

    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據我瞭解,近來有的小學三年級已經開始學習道德經,道德經講了什麼呢?道德經可以讓我們自己身上本來就有的智慧。這就是道。整個世界萬物它有自動執行的規律,針對於天有它自動執行的規律,針對於人有人倫執行的規律,人執行的規律就是三綱五常。用佛家來講就是五戒。讀一種更好的生命狀態。

    道德的基礎,我們現在需要讀道德經恢復,現在都在追求真金白銀,名利。卻忘了這些財富是道德上生髮的。這就是道德經講的道德。道德經是中華文化,混為一體的圓覺文化,我們每個人都在道中,回家孝敬父母是道,單位盡職盡責尊重領導也是道,認識不到就是背道而馳,道德經就是讓我們認識道。

    道德經讓我們,謙卑,謙卑改變自己的命運,樹德改變自己的財運,讀懂了道德經,家庭和睦,夫妻恩愛,事業有成,這就是道德經所講,懂得謙讓才能得到更多,道德經用來拓寬心量,量有多大福就有多大。

  • 2 # 董董6832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中國文化的出發點是必須成功的事情、合乎情理的路徑,落足點是小處見功夫的能耐,“一粒沙子即是大千世界”的格局。道德經指導人們成就骨子裡深沉的成功因子,描繪事物運動的軌跡,發揮於馳騁天地間的隨意與瀟灑。

    讀道德經,必然要看明白現實生活中言行舉止的道理,否則,水是水,米是米,談不上讀懂了歷史,明瞭於明天與生活於當下。

    讀道德經,必須將古代與現代,文化與科學,中國與外國,直覺和技術,現實的行為和文章的詞句,情感與第一心理反應,等等置於道德經的視角之中。

    讀道德經,須“看到”歷史,明天與當下。看見政治,文化,軍事,人文,社會,追求,人情世故與人性。看見意會,類比,排比,歸納,演繹。看見去偽留真,看見去粗留精,看見由此及彼的外延擴大化,看見由表入裡的特事特辦的內涵縮小化。

    偏重於歷史的厚重,是進入道德經的根本方法。著重於明天,是致知的基本方法。而注重真實有效,是化育道德經於生活細節的基本停留處。

    解釋道德經的書籍汗牛充棟,難免不懂裝懂,難免有自己不成熟的解釋,總是粉飾的太多。而生活於自己直覺的成分很多,考慮別人的感受不少,領導的指示要辦,別人的不配合,發脾氣等等也要平衡,很多時候都是捉住一點不及其餘,一個或者幾個顧忌要求就決定了自己的言行。

    總是要在道德經中看見自己生活的影子,會心一笑,才是真正的有所收穫。

    中國文化的底子不是大,而小。於一答沒有一答的對話,看得見有無相生,於為難處,摸得著難易相成,於無奈時,見得著高下立判,高下相傾,於高明處,音色相和,於科學,工程技術,體會得到,前後相隨。

    道德經講的是什麼,人,天,地與自然。

    人以秩序中的秩序見善,地以純真秉性為德,天以當下給養為因,自然以功成事遂為美。

  • 3 # Hi菌

    子部《道德經》

    老子

    《道德經》這本書學問大著呢,是我的最愛,上下篇5000言,從頭背誦到尾需要三個半多小時,一氣呵成。那麼《道德經》在講什麼?

    往大里說講了道家文化,道家把老子的學說奉為道家學派的源頭,莊子傳承了老子的“無為”學說,世稱“老莊”。

    往小了說,《道德經》講了以下內容:

    一、論道

    “道可道,非常道。”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物壯則老,謂之不道,不道早已。”

    這裡的“道”是什麼意思呢?“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林黛玉。”各家各派都有自己的解釋。講個普通的吧,道,在天地誕生之前就已經有了,是早已經存在的自然規律,宇宙法則,一生陰、陽二氣,再生陰、陽、和諧三氣,於是就有了萬事萬物。

    玄妙吧?老子也說這個道,沒有名字,很樸素,但是又“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為了把這“道”解釋清楚,老子費了一番心思,“道衝,而用之或不盈。”把道說成的空的,但是人們用的時候永遠用不枯竭,源源不斷,就像是風箱,拉開留出空,進來空氣,再後退,就出來風了,“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洋洋灑灑5000來字,都是來解釋自己的觀點的。

    二、修身

    修身就是怎麼做人,《道德經》這本書作為國學傳承來說,目前我們要學習的重點就是怎麼做人。曾國藩年輕的時候做官,性格太耿直,苦於官場人際的爾虞我詐,不知道該怎麼做人,請教高人,高人只說了一本書,回去好好讀。曾國藩說《道德經》我考學的時候讀了,高人說你回去重新再讀,結果曾國藩幡然開悟。原來這學問老子早已經解答了。

    怎麼解答的呢?

    1.就是有名的“上善若水”,像水一樣善於處在地勢低窪的地方,這樣才能不斷地聚積小流,最終汪洋大海,通俗地說就是低調,虛懷若谷,善於“守拙”,曾國藩一輩子就以這兩個字作為自己的目標修身養性的。

    2.“柔”,要像嬰兒一樣,水一樣“天下莫柔弱於水”,達到嬰兒般的“專氣致柔”,能修煉到這種境界,就可以達到“弱能勝強”的境界。就是說,事事不可逞強,示弱不是一種錯,修煉這種“道”,擁有純潔的心靈,恬淡無欲,才能溫和可親、清淨無為。

    4.修到“慈”、“儉”、“不敢為天下先”三類優秀品質,也就是慈愛、節儉、不爭做人上人,要“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不爭不搶,不爭強好勝,這樣的品行修行才能成人,才能長久的立在社會上。

    三、治國、砭時、議兵

    有人說《道德經》就是教統治者怎麼做官的書。老子八十一章,有26章都在談如何治理老百姓,怎麼成為賢明的統治者。

    1.統治者治理國家要“無為而無不為”,然後達到“無為而治”的目的。什麼意思呢?就是統治者高高在上是不可以的,要讓老百姓感覺不到你的存在,“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說話在老百姓的話下,處在老百姓的後邊行事。“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你看就是要統治者順應“道”的規律,謙恭卑下,“去甚,去奢,去泰。”,最後才能立於不敗之地,長治久安,成為成功的統治者。厲害吧。

    2.統治者要少私寡慾,“不見可欲”,“不貴難得之貨”,“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意思是拋棄世俗的聖人智慧、仁義道德、奇技淫巧、法令利器等,“民不為盜”,“民心不亂”,老百姓就自化、自正、自富、自樸了,“不尚賢,使民不爭”,“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

    3.治國要遵守“天之道”。“天之道”是什麼樣子呢?就是“損有餘而補不足。”把多餘的拿來彌補不足的,眼熟嗎?市場經濟的今天,是不是“損不足以奉有餘”,這就是“人之道”。這也可用來解釋為什麼“有錢的越來越有錢;沒錢的越來越窮。”的道理。

    4. 砭時、議兵。揭示社會混亂,“大道廢”,自然之道被破壞,就出現私慾、“六親不和”,國家戰爭。“國家昏亂,有忠臣。”意思是國家混亂了,就會出現忠於國家的大臣。“議兵”的章節一共四章。重點談論戰爭要逼不得已才用之,“兵者,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老子堅持不爭,珍惜人的生命,堅持“道”,“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不主張用兵。

    統治者能做到嗎?需要修煉。

    等等吧。

    諄諄教誨,娓娓而談,微言大義,總之學問很深厚,仍繼續研究。

    小結:《道德經》這本奇書,字數不多,言簡意賅,總之是值得一生去學習的書,看到上面那麼多的介紹,趕緊好好收藏學習,背誦吧。在西方國家的大學選修課,選修東亞文明課的學生,有很多選修《老子》的。華人圈子裡有很多教授,有時私下開課講解《道德經》。以至於西方許多有名人士以會被《道德經》為榮,當然是英語版的。

    “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好好學習去吧。

  • 4 # 一禪讀書

    我可以說幾句嗎?

    《道德經》是老子在春秋晚期所著,他有點身體疾病,考證為白化病,導致自閉不收徒又因在圖書館工作,自然思想了得。

    當他看到中原群雄爭霸,四方殺戮,人民天天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由此想到人類的命運,想到為什麼人類文明越發展,而人類命運卻越來越不穩定,表現得更加慘烈?聯想到原始氏族部落人類多麼和諧穩定,感嘆人類應該棄智絕學,復歸於嬰兒,寫出柔弱勝剛強!倡導無為,不敢為天下先,以水來形容道,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說水更接近於道的形態,和西方哲學祖始泰勒斯如出一轍,泰勒斯把水比作萬物起源,說水是萬物之源。以上是道篇歸結為柔弱。

    在德篇,把德歸結於無為,指出人類越文明發展,人類越危險。現在想來真是很有遠見,每個人終將了去,整個人類又何去何從?或許人類的命運終將逃脫不了道的推動,只是暫時緩解而已!

    本人只是略知一二,還請先知指點!

  • 5 # 任大俠

    《道德經》在講什麼?開門見山,老子在整本書一直圍繞著兩個核心內容在講:“道”和“德”,看《道德經》的書名直接明瞭,言簡意賅。

    “道”字在書中出現了七十多次,而“德”字出現了四十多次。整本《道德經》總共才五千字,道和德加起來就將近一百二十次,說明這兩個核心的重要性。不然,老子為什麼要反反覆覆地講?

    一、道

    《道德經》開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如果能說出來就不是真正的“道”了,千萬不要覺得老子說的“道”很玄乎,其實,非常容易體會。人的本能經常會感覺到,比如你要形容一個物件,你自身的語言無法非常全面徹底地把它形容出來,這就是語言的侷限性,也就是老子說的“名可名,非常名”。

    再如,駐立在一片山清水秀之間,周圍亂花漸欲迷人眼,景色宜人,你心中有感。有時候,人就會有一種說不出來的感覺,這種感覺可能就是老子面對“道”的感覺。

    中國文化中,排在第一位的是道。非常多的有識之士,他們的終生目標不就是悟道嗎?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矣!”

    (1)老子說的道有兩個,一是天道,一是人道。《道德經》第八十一章:“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老子在最後做了一個結論性的總結。

    人道源於天道,但是不管走在什麼道上,我們遇到的首要問題就是方向和目標,這是極其重要的問題,不解決這個,走不遠,走不對。

    (2)老子講規則,這個規則就是遊戲規則。其實也是屬於“道”的範疇,大道不停地執行,自然有它的規律所在。物極必反,周行不息。

    (3)在書中,老子也提到了界限。《道德經》第四十四章,至今仍有兩個成語在使用:知足不辱和知止不殆。殆是危險,知道在什麼地方停止就不會有危險。道也是有原則有底線的,告誡人們有些底線不能碰。

    二、德

    德,現在把它解釋為德行、品德。而在《道德經》中,德的含義並非如此,德就是“得”!德在道之下,按照道去做,就會有德,不按照道去做,就是失德。歷史上,對於昏君,人們會加上兩個字:無道。無道,不按照道行事,其實就是失德,得不到人民的支援。

    老子上經講道,下經講德,全篇都在為這兩個字服務。

    治國,兵法,謀略都是表現手法而已。

  • 6 # 船長68787747

    老子所著的《道德經》,被公認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學經典,只有五千字的《道德經》,一直被稱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難讀懂的經典。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道德經》為韻文哲理詩體。《莊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居神明居。……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其說大體從天人合一之立場出發,窮究作為天地萬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則之“道”,以之為宗極,而發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當取法於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則,分無、有二面。道常無,無名無形,先於天地鬼神,而為天地萬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萬物,具無窮之用。道之理則貫穿於萬有,表現為萬有皆相對而存,極則必反,終必歸,根本之規律。而有之用,常以無為本,“有生於無”。聖人體道之無,法道之自然無為,以之修身,當無慾而靜,無心而虛,不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懷慈尚儉,處實去華,以之治天下,當“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還刀兵,離爭鬥,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使民虛心實腹,無知無慾,則無為而治。“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讓謙下,挫銳解紛,和光同塵,以柔弱勝剛強。道教知道之論與政治觀、倫理觀,大體不出老氏體系。至若經言“致虛極,守靜篤”“專氣致柔”、“滌除玄鑑”,抱一處和等修養之道,更為道教守一、心齊、坐忘、服氣、內丹等多種煉養術之所本。而“長生”“死而不亡者專”等說法,道教引為仙學長生說之宗源。“歸根”“覆命”之說,內丹學則發揮為內煉成真、與道合一之哲學依據。

    《道德經》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寶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無論對中華民族的性格的鑄成,還是對政治的統一與穩定,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義也日漸顯著,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不遺餘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學奧祕,尋求人類文明的源頭,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蘊。

  • 7 # 以漁授之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

    “道”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之道;“德”不是平時談論的道德、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的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授人以修道之法。道是“眾妙之門”,道”生萬物,又內涵於萬物之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物質”、“精神”、“規律”都是“道”的派生物,道是造成這一切的無形無象、至虛至靈的宇宙本根:其大無外、其小無內、至簡至易、至精至微、至玄至妙!

    《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德為基,道為德之昇華。無德為基,則治國齊家修身,都可能會失敗。故修“德”為外,為人所需;修道需要寧靜的心境,也與德息息相關。

    《道德經》主題思想為“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是《道德經》的精華。

    《道德經》的主題由三個方面構成:哲學上,“道”是天地萬物之始,陰陽對立與統一是萬物的本質體現,物極必反是萬物演化的規律。倫理上,主張純樸、無私、清靜、謙讓、貴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主張對內無為而治,對外和平共處,反對戰爭與暴力。這三個層面使《道德經》由自然之道進入到倫理之德,最終歸宿於對理想政治的設想與治理之道。

  • 8 # 文娛客棧

      《道德經》是道教中被註釋最多的一部經典,有道祖太上老君(即老子)應弟子尹喜之邀而撰寫的不朽著作,被尊為道教的聖典,為道教教理教義之宗本,全文約五千字,故又稱《老子五千文》。該經分上下兩篇,上篇講道,下篇講德,共81章,文筆簡潔,文理深奧,表達了道家深刻的哲理。

    《道德經》不僅是道教思想的寶典,而且是人類文化歷史上的一部偉大的經典著作。以恢巨集的氣勢,深邃的智慧,富有詩意語言,發天人宇宙精微之學,闡修身治國之理,倡人生真諦之奧,給人以無窮的思想啟迪。

    其中既有“道法自然”以維護宇宙和諧、促進人類持續發展的行為原則,又有“尊道貴德”的道德規範;既有“常道與可道”的真理學說,又有“反者道之動”的辯證思想;既有“上善若水”的高尚情懷,又有“柔弱不爭”的修養準繩;既有“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氣骨”的生活箴言,又有“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的處世之道;既有“歸根覆命,深根固蒂”的養生之道,又有“見素抱樸,少思寡慾”的價值取向;既有“愛民治國”的韜略,又有“功成弗居”的胸襟。全文系統地闡述了道教的修道積德、處世哲理、洞察自然以及從宇宙觀的角度高度考察了自然、社會和人生的問題。

    《道德經》就像是一個智慧寶庫,其歷史與現實的重大價值是難於盡言的,只有靠讀者去細細品味,才能開啟自己心靈的窗戶,體悟到其中之奧妙,運用到自己的實際生活中,指引自身的生活航向。所以說,《道德經》不僅是道教的盛典,而且是人類生活的指南,有著利於社會、指導人生的功效。

  • 9 # 峰少情感語錄

    道德經講了什麼道理

    德經的內容就被人們說成是為人處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國的方法等等,這倒是沒有很大出入的,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一整套個體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昇華。

    一個人如果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小者治家,大者安邦治國,很可能都失敗,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一者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

    噫!老子之苦心幾人能解也,竟被人認為甘守柔弱、與世無爭、甘居人下,是空談之唯心大道。

    殊不知被現代唯我的人們看得一文不值的“德”,卻是修道者不可或缺,少了就修不成道的東西。

    這一些,如果不是自己親身去修道體驗過,根本是不可能理解的東西。

    五日三省吾身,闡明瞭什麼道理

    現在道家所說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由道家寶典《道德經》而來,道就是自然客觀規律,《道德經》就是一部用“道”來解釋萬物演化的規律的道家哲學典籍。

    《道德經》有上下兩冊,上冊37篇主要是道經,下冊44篇則是德經,《道德經》的思想要義為“道是德之本,德是道之術”。

    《道德經》被譽為影響中國社會思想的三大思想著作之一。

    《道德經》中闡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用“道”來描述宇宙的變化,“道”就是“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所以道就是自然之中存在的客觀規律,比如天象的四季更替。

    拓展資料:《道德經》,又名《老子》,是春秋時道家創始人老子的著作,記錄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學說。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在前,《德經》在後,並分為81章。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諡伯陽。

    華夏族,陳國苦縣厲鄉曲仁裡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

    是中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這篇文章闡明瞭什麼道理

    長在岩石間的樹,總是物別蒼勁;沙漠裡的種子,遇到一點兒水分就能快速萌發;極地的苔蘚,可以經歷長期的乾燥寒訟依然存活。

    不平凡的遭遇常能造就不平凡的人生。

    順利的境遇、優越的地位、富足的資財、舒適的生活,似乎應該是個人、家庭以至民族發展的有利條件。

    但歷史和現實的經驗卻一再告訴我們:沉醉於安樂享受之中,國家的滅亡也隨之來臨。

    一個對自己目前的環境不滿意唯一的辦法,是讓自己戰勝這個環境,超越這個環境。

    譬如行路,當你不得不走過一段險峻狹窄的道路時,唯一的辦法是打走精神,克服困難,把這段路走過去。

    而不是停在中途抱怨,或索性坐在那裡打盹,聽天由命。

    猿說 闡明瞭一個什麼道理

    老子的思想主張,大都儲存在《老子》一書中。

    《老子》共81章,分上下兩篇,共5000多字。

    因為它所講的是道與德的問題,後來人們又稱它為《老子道德經》。

    現在我們所見到的《老子》一書,並不是老子的原著,因有戰國時人增益的文字,但其中的主要思想卻是屬於老子的。

    《老子》一書,文詞簡短,艱深難懂,因此後人作了許多註解。

    最通行的有西漢時道學家河上公(姓名不詳)注,三國時魏國哲學家王弼注,還有清朝時魏源的《老子本義》,等等。

    下面我們就通過《老子》這本書,來了解老子的哲學和政治思想。

    “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

    老子是中國第一個力圖從自然本身來解釋世界,而不求助於超自然的主宰——天帝的意志的哲學家。

    在老子之前,人們以為宇宙間的萬物都有神在統治著,最高的神就是天,又稱天帝。

    這種觀念,到了社會大變革的春秋時期才開始了變化。

    老子就是較早的從哲學方面有意識地、明確地否認天帝的思想家。

    他在《周易》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道”是天地萬物的本源。

    老子“道論”的中心思想是: “道即自然,自然即道”。

    他說,“道”是萬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第一章》)這就是說,作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遠存在的。

    道的執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規律而執行。

    天地萬物都是由它產生的,它是宇宙的母體。

    老子認為,道產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效能,天地生養著萬物,萬物各成其形,各備其用。

    所以萬物沒有不尊道而貴德的。

    道的尊崇,德的貴重,不是有誰給它爵位,而是自然而然的。

    所以道產生天地,德畜養萬物,長育萬物,成熟萬物,覆蓋萬物。

    老子道德經裡有聰明越甚 偽詐越甚這個道理嗎

    嘿嘿你說的不對!老子的《道德經》,估計是中國傳統經典中,被誤讀最嚴重的一個。

    老子如果在天有靈,一定被這些不肖子孫給氣死。

    首先,後人絕大多數都沒有搞清楚老子寫這部書的目的。

    這部書,是老子總結前人對國家管理與治理的經驗,給國家領導者寫的國家管理教材,而且大量的內容,出自更古老的《金人銘》——刻在一個銅人身上的經典,教育後來的統治者的銘言。

    其實,腳趾頭都可以想得到,老子那個年代,書簡金貴,惜字如金,普通百姓是沒有書讀的。

    所以,《道德經》中出現“天下”無數次,指的就是治理天下。

    其次,《道德經》是大道,以天道說人道,給讀者指出,要學習天道而實施人道,只有按照天道指出的規則,來統治管理國家和人民,才能保證國家和人民的安康與發展。

    這裡的天道,就是老子強調的統治者必須【無為】,也就是要求統治者對自己個人的慾望要“損之又損”,對人民要“為而不爭”。

    如同太陽普照大地,給萬物提供生長的條件,但是絕對不會向萬物有任何所求。

    所以,《道德經》通篇都在闡述什麼是天道,如何認識天道,和如何實施對應的人道(統治管理之道)。

    老子的《道德經》,是大智慧大道德,其大道的核心思想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請不要笑,對此絕大多數人是不理解這點的,所以老子早就瞭解人性,並在書中專門說了“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不笑不足以為道。

    ”可見,這個思想自古以來,只有少數聖賢接受。

    最後,作為我們普通百姓,學習道德經是很有好處的,要了解大道,在日常生活中,按天道行事,就會心想事成!很遺憾,道德經成書的年代久遠,文字生澀。

    加上近百年來“破四舊”,把祖宗的智慧也拋棄了,整個民族的思想水平已經降低到不能再低的水平。

    老子也越來越被人誤讀。

  • 10 # 星火情殤

    道德經,顧名思義,是一部關於道和德的經典,這一點毋庸置疑。

    所有人清楚講的是道,究竟是什麼道?講的是天道,地道,人道,這三條大道的關係是:人道出於地道和天道,天道統領地道和人道,如果形象的比喻三道的關係,天道是丈夫,地道是妻子,人道就是天地的兒女。先有天道,後有地道,然後才有人道。

    天道講的又是什麼呢?天道就是陰陽,天上有日月兩個星辰,日為陽,月為陰,這是天道最為明顯的特徵,任何人都看得見,天道最初的體現就是陰陽,因為天道分為陰陽,所以天道繁衍出來的世間萬物都分為陰陽,也就是雌雄,世間所有生靈的雌雄之分,都是因為天道分為陰陽的原因。

    因為天道分陰陽,所以天道就是一個陽,而必然會有一個陰,與天道相對,這個陰就是地道,這個地道也會分為陰陽,地道的陰陽被稱為柔剛,天道特徵是天有日月,大地最明顯的特徵永遠高低起伏不平,高者為剛,低者為柔,所以地道柔剛就是陰陽。

    人為萬物之靈,是天地的兒女,統治著天地之間的所有生靈,人必然會有人道,這個人道也會分為陰陽,陽者為善,陰者為惡,所以人道就是善惡。

    這些陰陽都是統一對立的,道德經所講的道就是這些。

    人道的德就是善和惡:

    原文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又講聖人如何對待善惡:

    原文第七章: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又講聖人要如何教誨百姓,讓百姓如何去惡從善:

    原文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例子不再多舉,道德經一方面講天地大道規律,然後又根據天地大道規律,如何建立人道規律。

    因此全書講一段天地自然之道,然後再講人之道的善惡,如此讓人明白善惡的道理,去惡從善的好處。

    例如:

    原文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道德經通過講天地的自然之道,讓人學習借鑑天地之道,建立起人道的善惡的理念。

    這就是道德經所要講述的內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麼樣才能挑選到一部不浪費時間的好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