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凡中9度

    真的覺得提出這個問題實在是有讀過“四書”的經歷,但是要論述這個題目非隻言片語能說得了的。如今,就是讀了“四書”的老先生焉能解惑傳道了嗎?

    “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到了現在是不可能的事了,哪裡能看到“一心”的人?不與聖心同行,哪來的聖解呢?

    到處的國學,遍地的經典,渾身的文化,滿嘴的道德,都捲進在這銅臭的漩渦中,還能看到一絲的純淨麼?

    “四書”本不是四書,至兩週國運衰微,聖人應劫開顯法道;至兩漢法運幽隱,強立經學承接道統;至兩宋人運混雜,勉為理學闡揚心性。此後,“儒”世“如”是了。

  • 2 # 來道徐徐

    《大學》的核心思想是明明德;

    《中庸》的核心思想是誠;

    《論語》的核心思想是仁;

    《孟子》的核心思想是義;

    理學的核心思想是性即理;

    心學的核心思想是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四句教;

  • 3 # 商業模式師袁連法

    大學就是求大同,

    以仁取天下,

    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仁而大同)。

    中庸就是中道而用,

    人如何知行合一達於中道,

    即行而中道,道不離行(天而人)。

    論語乃君子之學,

    如何儀禮三百威儀三千,

    無非忠恕之仁(仁而禮)。

    孟子重在仁政,

    由內聖求外王,

    弘揚不忍之心而之於救世(仁而政)。

    理學以天理為指歸,

    得天理於人心,

    注重的是秩序性的規範(理而禮)。

    心學則格心之非,

    求自覺求自性,

    注重個人的內在約束(社會而個人)。

  • 4 # 悟空夫子

    很多回復誤人子弟啊,這麼多書,這麼多聖人,講的都是一個道理:真!只是有的是講為什麼要真?有的是講怎麼才能真?僅此而已!把《老子》、《古蘭經》等加上去也是講的這個問題,當然在這個問題之上還有個前提問題,佛教體系和《孫子》對前提問題和道都有認識,佛教體系對前提問題有認識但不清,更多的還是道,《孫子》有對策但沒明確分析,因為這不是他的方向,……。不多談了,有空再聊

  • 5 # 詩驀詩書畫

    對於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理學?什麼心學?

    一,理學:一般以萬物為理,理在於天地之間貫通一切,也就是說理學是以客觀為主宰;

  • 6 # 文海166102950

    有整體就有中,整體自然能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老子16章)。所以中可以代表‘道’,《中庸》是連線儒與道的,儒(儒家經典)是外用的學問,道(道家)是內學的。中中國人是內道外儒。

  • 7 # 孝親尊師

    《大學》用縝密的邏輯推理和詳實的論證表達了"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個觀念,告訴人們該如何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中庸》講的是天、地、人合一的觀念,告訴了做人的最高要求是做聖人。並且原文論述類似《道德經》,全是哲理性語言。

    《論語》是孔子的言行,其核心思想是如何為人處事,屬於最接地氣的言論,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人生處事哲理,我一般有什麼頭疼,想不通的地方,看看論語會非常有啟發。

    "理學"屬於,程頤、朱熹的"程朱理學",被歷史證明不究竟,沒人再學。

  • 8 # 耳東陳5949

    這些都是處世之道,是解決內部問題方式方法和自我檢討反省,感悟人增強人自律。如果用此書理論解決外部問題在和平時期能起到佔時穩定,如果在鬥爭時期用這些理論那就是榆木腦袋愚蠢知之。跟大一統理論不是一個級別,如果站在地球村的巨集觀高度上,人類本身就是內部矛盾,總之就要看領頭人帶的團體站在所在的高度來看。

  • 9 # 存在就是被感知

    儒家思想的核心在於悟道!而《大學》《中庸》……講的是讓我們的行為與道相合。所以孔子有“朝聞道夕死可矣”的感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別人不小心讓我的手機掉到地上,手機膜裂了,我該不該跟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