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良人執戟2

    宋朝,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朝代之一,它經濟富裕,文化繁榮,科技進步,在中國歷史上佔有輝煌地位。

    但是,令人悲憤的是屢敗於落後的異族政權。中國著名的歷史人物張擇端,用他優秀的丹青技術為我們留下王朝興衰的見證巜清明上河圖》......

    當然昔日的繁華,己成廢墟,考古學家稱為“文化層”,古人在生與死的折磨搏鬥所蘊生的一切文化歷史,成為後人們考古和詰問的物件。

    今天,當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卻是無論如何也無法否認那個燦爛時代的不朽與激情。站在奉先(河南鞏義)的一片皇陵前,七個帝陵莊重的在夕陽下沉思,在原野呼嘯的風中,蒼涼得如同一聲低沉的嘆息!

    雖然歷史領域認為宋朝是一個“輕武重文”的朝代,但是,我認為大宋三百多年的歷史,依仗的是一大批名垂千古的大臣、無論文武。

    他們是:楊業、寇準、狄青、韓琦、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韓世忠、岳飛、虞世文、辛棄疾、陸秀夫、文天祥等,他們都是大宋的名臣、國家棟梁,他們求仁得仁,求義得義,不以成敗利害動其心,不以生死富貴移其志。

    文人風骨的典範文天祥的絕命詩:“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唯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

    宋朝有穩定開明的政治。他宣稱要“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宮廷內鬥基本杜絕,接著又完善科舉考試和監察制度,這是中國封建社會政治體制最開明的時代。

    談到宋代文化,我喜歡宋詞的精巧與對仗,徜徉在宋詞的青石小徑上,緩緩而行,一個個才子佳人,帶著龍門濃濃的梅花香味,從書卷中、典故中、著一襲豔麗的綢衣,款款而來......

    提到宋朝,哪裡不能提到宋詞呢?讓我們

    宋詞一洗晚唐浮豔之風,或豪放、或婉約,大放異彩。

    一一蘇軾、李清照、辛棄疾、陳亮,李煜、晏幾道、柳永、......數不勝數!

    而宋詩不可小瞧,它如一股清泉,沁人心脾,它那習慣用典的濃郁書卷氣,頓時感覺中華文化的魅力撲面而來。其佼佼者以陸游、范成大、楊萬里、劉克莊堪稱大家,讀之頓覺悲沉激盪,過目難忘!

    平生事,此時凝睇,誰會憑欄意!

    一一王禹偁巜點絳脣》

    2.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髮征夫涙。

    一一范仲淹巜漁家傲》

    3.衣帶漸寬終不悔 為伊消得人憔悴。

    一一 柳永《蝶戀花》

    4.天不老,情難絕,心似雙絲網,中有千千結。

    一一張先巜千秋夢》

    何須淺碧輕紅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應羞,畫欄開處冠中秋。

    一一李清照巜鷓鴣天.桂花》

    6.想淵明巜停雲》詩就,此時風味。

    江左沉酣求名者,豈識濁醪妙理。

    回首叫,雲飛風起。

    不恨古人吾不見,恨古人不見吾狂耳。

    知我者,二三子。

    一一辛棄疾巜賀新郞.甚矣吾衰矣》

    7.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鬂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 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鬆崗。

    一一蘇軾巜江城子.乙卬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北宋滅亡後,大批中原人民逃到南方,促進南宋的經濟發展,這時的人們有三種基本思想:

    一,愛國主義

    如辛棄疾、陸游,畫家有蕭照、李唐。

    二,苟且偷安

    如林升等。

    三,對富足生活的歌頌

    殺手型大詞家也有普通人的情感如:“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官員型詩人陸游展開愁眉:“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南宋,就是在戰與和的較量中,消失於野蠻。

  • 2 # 沉睡的天堂

    一、“重文教”

    宋太祖深知“馬上得天下,馬下治天下”的道理,因而有一系列尊崇文人的措施出臺。宋朝大力發展科舉,徹底取消了門第限制,社會各階級的優秀子弟都被允許應試入仕。范仲淹、李綱、岳飛、宗澤、文天祥、陸秀夫等皆科舉出身。而這些寒門出身的士子一旦登第,多懷忠君愛國之心。宋朝統治者對文人極其尊重,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俸祿也極豐厚。世人多稱宋朝為士大夫政治。

    在一系列重文措施的鼓勵下,宋朝開始盛行讀書風氣,宋代兒童啟蒙教育唸的《神童詩》開篇就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這一政策極大地促進宋朝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諸如天文學、數學、醫藥學、火藥、指南針、活字印刷術、造船技術等方面成果累累,對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文學藝術也發展到新的水平,湧現出的眾多的文學家、畫家和詞人,宋代的名著和名作成為世界文化寶庫中璀璨的明珠。

    二、“輕武事”

    北宋輕武政策具體表現在其軍事領導體制,將握兵權、調兵權與統兵權分而為三:殿前司、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三衙平列分立,全都握有兵權,卻無調兵權。樞密院掌握調兵權。這樣就形成了統兵權和調兵權的相互制約,兩者都由皇帝直接管轄。保證了軍權從屬於皇帝。同時軍隊實行更戍法,讓統兵的將帥定期調動,互換防區,避免將帥培植自己的勢力,形成小的集團。

    輕武政策,雖然有效地防止了將領的擁兵自重,鞏固了中央集權,但它也產生了不利影響,武官的積極性受到了致命的打擊,嚴重削弱了軍隊的戰鬥力和國防力量。因此,在對遼、西夏、金的戰爭中屢戰屢敗,只能屈辱忍讓、納幣求和。即使面對國難,皇帝對武將的猜疑始終如一,致使岳飛的精忠報國之願未遂,以“莫須有”的罪名,被朝廷殺害。

    宋朝重文輕武,所以,宋朝經濟繁榮,文化興盛,軍事上卻軟弱至極,不堪一擊。可實際上,宋王朝這種積貧積弱的局面卻是宋王朝的統治者吸取前代教訓,千方百計方才達到的長治久安的理想狀態。作為後人的我們應該客觀地看待這一切。

    宋真宗鹹平時,陳堯諮狀元及第,名噪一時。此後,其仕途頗暢,屢遷至工部侍郎、權知開封府、翰林學士。據記載,陳堯諮不僅文辭出眾,而且在射術上有名於當世,有“小由基”(春秋時著名射士名養由基)的佳號。

    真宗有意讓陳氏轉為武職,便託人給他帶話:“陳某若肯改武,當授節鉞(即節度使)。”按:節度使為當時武將最高軍銜,俸祿甚至優於宰相。但當陳堯諮將此事稟告其母后,陳母大怒,一面杖打其子,一面憤憤地責備道:“汝策名第一,父子以文章立朝為名臣,汝欲叨竊厚祿,貽羞於閥閱,忍呼?”此事遂寢。   

    宋仁宗天聖時,由於陳堯諮與執政大臣不和,遭到謗言。結果,“方以詞職進用”的陳氏,突然被宣佈改為與原官地位差不多相等的宿州觀察使的武職,調任知天雄軍。這顯然屬於排擠貶逐之舉,自然引起狀元出身的陳氏的強烈不滿。史稱:“堯諮內不平,上章固辭。”垂簾聽政的劉太后為了安慰他,特親自加以召見,“敦諭之”。陳堯諮無奈,只得屈從。後其雖官至節鉞,卻終於未能像兩位乃兄那樣步入中書,只能抱恨死於地方衙門。值得注意的是,陳堯諮晚年性情極為暴躁,所謂“多暴怒”,動輒便對屬下揮舞大棒。這又很可能是其極度失意情況下宣洩積怨的一種表現。  

     

    宋仁宗慶曆中,左司郎中、龍圖閣直學士范仲淹與文臣韓琦、龐籍及王沿共同主持西北四路對夏戰事。也許是出於鼓勵軍隊士氣的考慮,宋中央突然下令,將范仲淹等四位文官統帥的文職同時改為屬於武職的觀察使。范仲淹接到這一任命後,上書堅決辭之。他向皇帝這樣說道:“觀察使班待制下 ,臣守邊數年,羌人頗親愛臣,呼臣為‘龍圖老子"。今退而與王興、朱觀(二人均為觀察使銜帶兵將領)為伍,第恐為賊所輕”。史稱其言辭“甚切”。

    由此可見,即使是“先天下之憂而憂”的范仲淹,雖勇於指揮作戰,但也不願充任武職。繼範氏之後,龐籍和王沿也先後上表堅辭,“不肯拜”。

  • 3 # 黃小莊

    那是一個重視人才,鼓勵讀書的時代,雖然到了後期社會並不安定,但是絲毫不影響文人們的發揮,一篇篇詩文隔著歷史的時空傳給我們,讀罷讓人心生神往。

    北宋重要的文人之間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為了便於大家理解,附上一張“北宋文人寶塔圖”。

    晏殊

    圖中的每一位人都是大名鼎鼎,才華橫溢,先來給大家介紹塔尖上的這一位~晏殊。晏殊和范仲淹出生於同一時期,范仲淹比晏殊大兩歲,但是在官場上范仲淹曾經為晏殊賞識,在晏殊身邊工作過,晏殊還曾經舉薦過范仲淹到更重要的崗位上去。

    晏殊被譽為“北宋第一神童”,成名很早,相傳他五歲就能作詩。王勃九歲指出史書錯誤,我已經覺得不可思議了。晏殊14歲去參加科舉考試,古代講虛歲,相當於現在上初一的孩子吧,和幾千人一起參加考試,毫不怯場,超常發揮,直接考中了進士。

    幸虧孟郊是唐朝人,如果生活在北宋,聽到這個訊息估計要暈了,因為他自己考了好多次,直到46歲才考中進士。

    晏殊才華出眾,但是也曾被貶,不過,這次貶官對於北宋教育界確是個好訊息,因為晏殊被貶到應天府,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這裡要說明一下,明朝初期的都城也叫應天府,在今天的江蘇南京,南京之所以改叫這個名字是朱元璋的意思,暗含著“順應天意”的意思)。

    北宋的應天府有個五代十國時期留下來的書院,就叫“應天府書院”,晏殊是個讀書人,被貶到應天府任知府後,大力發展書院。後來范仲淹因喪母守制於商丘,晏殊請范仲淹主持書院,他們為北宋培養了大批人才。後來晏殊回到京城做官,向皇帝舉薦了范仲淹,不過後來范仲淹被貶,幸虧沒有牽連到晏殊。

    范仲淹

    范仲淹是一個完美的人,他重情重義,勤奮努力,憂國憂民,後代文人提起他,無不為他豎起大拇指。不管哪個時代,拼到最後都是人品,人品好才能流芳百世,范仲淹就是人品好的那一位。

    他一直以為自己叫“朱說”,直到22歲,才知道自己竟然不姓“朱”,本姓“範”。原來在他兩歲的時候,在朝中做官的父親範墉去世。他的母親無奈之下帶他改嫁到朱家,從此,范仲淹也隨了繼父的姓。得知自己的身世之後,范仲淹才明白,怪不得兄弟們經常取笑自己,原來自己是個“外人”。後來,范仲淹覺得自己必須混出個名堂來,要不然對不起九泉之下的父親。那一年他辭別母親,外出求學。

    宋代讀書人的地位很高,普通百姓要想改變命運,讀書是唯一的出路。范仲淹沒什麼錢,讀書時候每天煮小米粥果腹,他等粥放涼凝固結成塊後,將之分成四塊,早晚各吃兩塊,再吃點鹹菜,就很滿足了,他學習非常刻苦,五年沒有脫過衣服睡覺,總是睡一會就爬起來讀書,有時候困了,還給自己澆一頭冷水,清醒下。

    據說,有一次宋真宗趙桓路過范仲淹所在的書院,學子們爭搶著去看,只有范仲淹不為所動,他覺得:自己早晚會入朝為官,見皇帝的機會有的是。在自己27歲那年,中了進士。他清正廉明,到哪裡都會受到百姓的稱讚。無論看到哪個官員搜刮民財,他都會毫不留情上書皇帝,因此他也得罪了不少的人。和劉禹錫一樣,他也是被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貶。《岳陽樓記》就是范仲淹的代表作。“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些句子成為了後世文人的座右銘。吃苦在前,享受在後,這種精神一直都在范仲淹身上閃光。

    歐陽修

    晏殊作為科舉考試的主考官,還為北宋文壇發現了一個大人才~歐陽修。

    晏殊擅長寫詞,歐陽修擅長寫文。

    歐陽修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他和母親一起投奔叔叔。叔叔家並不富裕,但是叔叔十分重視歐陽修的學習,盡力讓他多讀書。歐陽修十歲時候,從鄰居家得到一本《昌黎先生集》,就是韓愈的文集,這本書讓他大開眼界,可以說,韓愈對歐陽修的影響是終生的。歐陽修後來成為北宋古文運動的領袖。

    歐陽修比晏殊小16歲,他出道的時候,晏殊已經名滿天下了。

    歐陽修前面參加了兩次科舉考試,都意外落榜。第三次時,歐陽修充滿信心,認為自己肯定能中狀元,他甚至提前給自己做了一身狀元服,準備到皇帝面前好好表現。不過人真不能太高調,這京城考試還沒開始呢,就這樣招搖,容易招來嫉妒啊。結果,歐陽修沒有考中狀元,不過卻輕鬆考中了進士。後來晏殊說,歐陽修未能奪魁,與他鋒芒畢露有很大的關係。歐陽修考中進士後就拜晏殊為老師。

    晏殊崇尚道家文化,不喜歡與人一爭高低,無慾無求,人稱“太平宰相”。歐陽修耿直,年輕時候喜歡與人爭論長短,晏殊保守,崇尚清靜簡單的生活,所以倆人的性格顯得格格不入。歐陽修經常在眾人面前和老師爭論,這讓晏殊感到非常尷尬,所以後期兩人很少來往了。

    不過歐陽修和范仲淹一直都是好朋友,范仲淹主張變法,歐陽修一直支援范仲淹,所以他也成了保守派的“眼中釘”。最後范仲淹被貶到鄧州,歐陽修被貶到滁州。於是《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同時誕生了,兩篇名作,雖然內容不同,但是都表達了作者高尚的思想境界。

    有人說,歐陽修是“北宋文壇盟主”,歐陽修中了進士後,到洛陽做官,當時他的上司是錢惟演,在錢惟演眼中,歐陽修是個大才子,可不能虧待了。當時歐陽修和梅堯臣等幾個有才華的年輕人天天遊山玩水,根本不用太努力工作。正是在這樣寬鬆的環境下,歐陽修每天讀書,寫文章,會朋友,過得不亦樂乎。

    有一次,幾個年輕的小夥伴去嵩山玩,傍晚突然下起了雪,幾個人正在擔心回不去要被領導責怪,結果錢惟演派人來了,還給他們帶來了食物。來人告訴他們:“錢大人說了,府裡也沒什麼事。哥兒幾個不用著急回去。”多好的上司啊,真是讓人羨慕。錢惟演用自己的“溺愛”成就了一位北宋文壇盟主。

    《賣油翁》這篇文言文講了熟能生巧的道理,是歐陽修晚年的作品。

    歐陽修的一生中不但教出了一個優秀的學生——曾鞏,還發現,提攜了“三蘇”(蘇洵,蘇軾,蘇轍)。

    蘇軾

    蘇洵曾應進士不第,歸而窮六經百家之說,致力於古文寫作,同時努力培養自己的兩個兒子。1056年,蘇洵帶著兩個兒子進京趕考,第二年,蘇軾和蘇轍雙雙登科,一時傳為佳話。

    大家想必都讀過《三字經》,書中有幾句講的就是蘇洵的故事。“蘇老泉,二十七。始發憤,讀書籍。彼既老,猶悔遲。爾小生,宜早思。”《三字經》中的這幾句也是在告誡同學們應該把握住大好時光發奮讀書,以免將來後悔。

    蘇軾參加科舉考試的時候,主考官正好是歐陽修。歐陽修看到蘇軾的文章,讚不絕口。歐陽修翻過來掉過去看了好幾遍,猜測這篇文章是自己的學生曾鞏寫的,他怕把狀元給了自己的學生容易落人口實,所以另外找了一篇作為狀元的文章,金榜公佈時,真相大白,歐陽修特別後悔,就這樣,蘇軾和狀元失之交臂。

    歐陽修曾經對梅堯臣說:“吾當避此人出一頭地”。意思是:蘇軾的文章寫得太好了,我應該讓他高出一頭。後來歐陽修給了蘇家父子和自己的學生曾鞏很多幫助。

  • 4 # 行者的老五

    人不狠話也不多的廢話哥來回答:

    北宋的建立是由太祖趙匡胤從結拜兄弟柴榮那裡的被禪讓來的。

    王朝更替不動一刀一槍,不流血不流淚,重要得是書面上至少沒有仇恨,這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上極為罕見的,甚至說從來沒有。

    原因很簡單,柴榮拼了半輩子,並沒有完成一統河山的局面,就是偏居一偶,也是諸侯虎視眈眈。

    柴榮到了打不動的時候,躺床上了。才發現自己這半輩子只顧打打殺殺了。整天看場子,收保護費,爭地盤的,得來的利潤也就跟趙匡胤,高懷德等好兄弟們吃吃喝喝了。壓根就沒有明文規定著分成該按什麼比例分成,直白點說,這到底是誰的產業。

    柴榮自己已經風燭殘年,幹不動了。但這一大攤子給誰呢。

    按理說,中國千百年來的“家天下”規矩,傳給自己的兒子本無可厚非。但這有個特殊情況,柴榮在世的時候,並沒有刻意培養自己的勢力,從另一方面講,他夜沒有刻意去削減將來柴家繼位的威脅,比如趙匡胤等。

    趙匡胤高懷德等都是跟柴榮刀頭舔血過來的,啥場面沒見過,殺人眼皮都不帶眨的,個個手握重兵。弄掉柴家分分鐘鐘的事。

    柴榮感到威脅時,悔時已晚了。

    所以,陳橋兵變與其說後周把江山禪讓給趙匡胤了,還不如說柴家這個皇帝的椅子已經燙屁股了,不讓不行啊。

    所幸的柴家的自知之明,所幸的是趙匡胤的看情記恩。趙匡胤得了黃袍,柴家也得了平安。

    自己手握重兵不動干戈就能得到皇位。那會不會有一天,自己手下的大將軍們也會如法炮製呢!

    這事讓宋太祖一直寢室難安。跟智囊趙普一番商議後,決定請一塊創業得哥幾個聚聚。

    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後。趙匡胤假借酒意道出自己的憂慮,一幫兄弟們都不是傻子,這是皇帝在點你們呢,如果還不明白,那就等著腦袋搬家吧。所以呢,紛紛表示忠心,不要兵權了,回家做個安樂公,釣釣魚泡泡妞豈不快哉!

    一頓酒,就解決了心頭大患,趙匡胤是有兩把刷子的,這就是著名的“杯酒釋兵權”。

    從此以後,北宋深記前朝教訓。認為只要底下人不掌握重兵,沒有武器,那自己統治基本上就可以高枕無憂了。

    上行下效,國家政策如此,習武也不會得到什麼重用,那就學文吧。

    以至於北宋期間,文學領域出現了百花齊放的景象。

    譬如流傳千古美名的“唐宋八大家”,北宋的文人就佔了其半壁江山。

    文壇成就比較大的應該算是蘇軾了吧,東坡居士留下了《念奴嬌.赤壁懷古》,時至今日,吟誦起來仍是氣勢磅礴,豪情萬丈。最難得是他們一家子都牛逼,他爹他弟幾乎個個王者,沒一個青銅。“三蘇”也是當時bug的存在!

    王安石司馬光等都曾位極人臣。除了自身的文學造詣外,在政界也是不容小覷。比較有名的就是“王安石變法”。還有司馬光也編寫了《資治通鑑》,也開闢了編撰史學的新紀元。諸如歐陽修,曾鞏,陸游,辛棄疾等文壇巨匠層出不窮。

    所以,坊間有這麼一說“北宋是文人們的天堂”,其實也不為過。

    其主要原因是,上層抑武仰文的政策給文學的繁榮提供了厚實的土壤。其次,一段時期的社會穩定,也有了需要頌揚歌舞昇平的社會基調。

    整體看來,北宋到處鶯歌燕舞,百姓安居樂業,沒給統治者捅什麼亂子。

    但是,長時間的靡靡之音,也造就了北宋不思進取,甚至醉生夢死的性格。

    以至於,一度出現北宋經濟並不落後,但跟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幹仗卻是勝少負多的奇怪現象。乃至後來竟出現了“靖康之難”這般舉國大恥!

    廢話哥寫到如此,忽然想到我們的全民直播,全民狂歡,乃至於擺出一副娛樂至死的豪放姿態。疫情怎麼樣了,國際形勢怎麼樣了…恐怕關心的人不多吧。居多掛在心上的是今天漲了多少粉,兜裡進了多少碎銀…

    此時,廢話哥背上一陣陣冷汗襲來…

  • 5 # 歷話史說

    重文輕武的下場很慘,造就許多著名的人,哪些人算著名,不知道你的著名是指什麼?宋朝給我們最大的印象是軟弱,一直都是在被欺負和被欺負中。

    倒是造就了幾個文學家,歐陽修、司馬光、三蘇、朱熹,但是呢?有什麼用,國家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整天在搞文學研究,讓蒙古和女真族人覺得那一群宋人只是搞文學的文弱書生,他們沒有強健的體魄,頑強的意志,致使北方遊牧民族總想著什麼時候能大搶一把宋人。而北宋好像總體的印象跟清朝差不多,一被欺負不想著改革讓自己變強,為了祈求和平,就是割地賠款。

    也有像狄青、潘美、楊業、宗澤這些名將,但是呢?沒有一個得到好下場,對這些名將有一個字可以描述,那就是“悲”。

    狄青,被司馬光和一些文臣逼死;

    潘美被王詵嫁禍,被百姓誤會,後世被侮名為潘仁美,害死楊家將的罪魁禍首;

    楊業,文官監軍王詵貪生怕死,主動撤軍,讓楊業僅有1千人跟遼軍血拼,後被俘虜,絕食三天三夜而死。

    宗澤,每天活著在悲憤中,念念不忘北伐,連呼三聲“渡河!渡河!渡河!”後溘然長辭。

    所以我不知道重文輕武造就了什麼著名的人,那些文學家能寫幾片文章把人罵死還是能提刀上陣多砍幾個敵人。面對賣妻女抵債的奇恥大辱,他們的文章能怎麼寫得著名。

  • 6 # 芙蓉逗秋雨

    1.蘇軾

    蘇東坡一生跌宕起伏,性情曠達豪放,“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便是更好的詮釋。

    2.李清照

    易安居士早期生活優裕,與丈夫共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蒐集整理。中原淪陷後,與丈夫南流,過著顛沛流離、淒涼愁苦的生活。明誠病死,境遇孤苦。

    3.辛棄疾

    稼軒居士一生鬱郁不得志,報國無門,“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這便是他內心境遇的寫照。

    4.陸游

    放翁雖然妙趣橫生,不畏強權,嫉惡如仇,卻也不計後果,不能審時度勢。在官場上備受排擠,鬱郁不得志,一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更體現了其強烈的愛國情懷。

    5.歐陽修

    六一居士文學成就,尤展成《花間集》:“六一婉麗,實妙於蘇。歐陽公雖遊戲作小詞,亦無愧唐人”。清朝的學者袁枚總結了歐陽修的治學經驗說:“平居有古人,學而力方深.”,實乃人生贏家。

    6.文天祥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這兩句詩道盡了浮休道人的一生。

  • 7 # 明哥夠級保皇

    這個可太多了,比如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光義、斷案如神的包拯、“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大書法家歐陽修,大詞人蘇軾,宰相王安石

  • 8 # 中華辛大仙

    你好,我是辛大仙,我來給你列舉幾個。

    1、包拯。

    正直,文人,斷案如神,備受百姓愛戴。

    2、司馬光

    史學家,《資治通鑑》的作者。

    3、王安石

    變革家,神宗年間,王安石變法,很多政策高明直逼當今,懷疑王安石穿越。

    4、范仲淹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5、蘇軾

    宋代網紅,大文豪,唐宋八大家之一。

    ......

  • 9 # 沐心語

    很多:

    1.唐宋八大家中的六位: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曾鞏。

    2.主持編纂《資治通鑑》的宰相司馬光,一代名相韓琦。

    3.宋詞的婉約派代表柳永,晏殊,晏幾道,李清照,劉辰翁,周邦彥……太多了。

    4.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范仲淹。

    5.包青天包拯,寇天官寇準等人。

    6.武的也有,戰神狄青。

    《清平樂》裡面就有好多,大家稱作“語文課本背誦天團”

  • 10 # 潘多拉效應

    北宋豪放派:歐陽修、王安石、蘇軾、蘇轍、辛棄疾婉約派:李煜、柳永、晏殊、歐陽修、秦觀、周邦彥、李清照“江湖詩派”:戴復古和劉克莊花間派”:溫庭筠、韋莊晚唐派:潘閬、魏野、林逋和以慧崇為代表的“九僧”

    因此,宋朝其實是中國古代歷史上商品經濟、、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

    眾所周知唐詩、宋詞分別是唐宋兩代的代名詞之一,代表了不同時代文化發展的不同特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有的人喜歡聽老歌?聽老歌聽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