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0
回覆列表
  • 1 # 記錄歷史人生

    蒙古民族的起源,多數人認為是出自東胡,東胡是跟匈奴在同一時期的遊牧民族。公元四世紀,遊牧於興安嶺以西的一支鮮卑人,被稱為“室韋”。而“蒙古”的稱謂,最早見於百《舊唐書度》,此時,他們被稱作“蒙兀室韋”,“蒙兀”,就是蒙古在歷史文獻中最早的記載。此時的蒙古,尚且屬於龐大的室韋諸部中的一員。

    後唐書到了公元十二世紀,隨著蒙兀室韋的發展,氏族和人數逐漸增多,他們分佈於克魯倫河、鄂嫩河、肯特山等地。到公元九世紀時,隨著黠戛斯人的南下,回鶻人被迫西遷,蒙古族的先人們知趁虛而入,大舉遷入漠北草原,並逐步發展壯大。蒙古族的先民逐步形成了幾個龐大的部落,最著名的如乞顏部、札答蘭部、泰赤烏部、兀良合部等,道還有遊牧于貝爾加湖的塔塔爾部,位於色楞格河流域的蔑兒乞部等等部落。

    蒙古部落分佈圖公元12世紀,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崛起,他逐步統一了蒙古諸部,並將位於今天東北、蒙古草原,乃至於部分西伯利亞回的遊牧民族幾乎全部征服。公元1206年,鐵木真在忽裡勒臺大會上答被推舉為蒙古大汗,號成吉思汗,建立了政權蒙古汗國。隨著蒙古汗國的建立,它所佔領的疆域被稱為蒙古地區,而他麾下的遊牧民族,也被統稱為蒙古人,蒙古族徹底形成。

  • 2 # 鄜延路節度使李

    蒙古的淵源目前尚無定論,據《元和姓纂》及《路史·後紀八·高陽》謂蒙氏出於高陽氏帝顓頊之後,顓項為黃帝裔孫,原為東蒙主。商代甲骨文有蒙侯虎。蒙國地在山家陰縣的蒙山。遠古蒙人還活動於今安徽些城山東山著皮作戰蒙城、山自四太原蒙山一帶。

    蒙古族的名稱,最早來之於《舊唐書·北狄傳》,稱“蒙兀”,《新唐書·北狄傳》則叫蒙瓦,兀瓦一音之轉。蒙瓦為大室韋的一個部落,居於額爾古納河上游。又作韈劫子、萌古、謨葛失、梅古悉、蒙古裡、盲骨子、朦骨、蒙子、萌骨子、萌子、萌骨、萌古子、毛割石、蒙國斯、蒙古、毛揭室、蒙國、朦輔、謀葛失、蒙古斯、蒙骨、萌古斯、忙豁勒、蒙古魯、莽哥兒、莫臥爾、蒙爾等三十多種譯稱。

    南宋彭大雅《黑韃事略》雲:“黑韃之國號大蒙古。沙漠之地,有蒙古山,韃語謂銀曰蒙古。”亦有解作孱弱、魯鈍者。有引《易經》的“物生必蒙”,“朔漠部名,乃有合於華文訓義。”《蒙古世系譜》則謂:“始號蒙古,以其剿定諸國,故曰蒙,取居中馭外之義,故曰古。”因蒙古人入主中國,建立元朝,受漢文化影響,此種解釋,未免牽強附會。施密特註釋其所譯《東蒙古史》雲:“蒙古一名,由意為傲慢勇敢之Mong字孳乳而出。”

    《遼史》卷三七上京道臨潢府:“太祖取天梯、蒙國、別魯一山之勢於葦甸”,亦見於卷六《國語解》。黃震雲《蒙古謂:“依其地處小興安嶺來看,蒙古也就是小興嶺之意。”疑是一種臆斷而已。興安嶺又作金阿林,即“金山”之意,而蒙有人釋為“銀”,與金截然不同。 《遼史》卷二四大康十年:“二月,萌古國遣使來聘。”三月“遠萌古國遣使來聘。”黃震雲以王國維據《遼史:營衛志》有鶴刺唐古部,據《遼史·國語解》鶴剌,遠也,推斷此唐古為遠蒙古國認為唐古亦是萌古。但蒙古汗國時,其屬部有唐古部,亦作兀,乃指西夏党項人而言,非指蒙古人。

    葉隆禮《契丹國志·天祚紀》雲:“捕海青《海東青鷹》於女真之域,取細犬於萌骨子之疆。”則又作萌骨子,為遼之屬部。又保大二年,“天祚既得大石林牙兵,又得陰山室韋謨葛失兵,自謂得天助,再謀出兵,收復燕雲。”《東都事略》雲:“耶律延禧(遼天祚帝)得大石林牙七千騎,又陰結韃靼、毛褐室韋三萬騎助之。則蒙古又作謨葛失、毛褐室韋。

    洪皓《松漠紀聞》上卷載:“盲骨子,《契丹事蹟》謂之朦古國,即《唐書》所記之蒙兀部。盲骨子,其人長七尺,捕生麋鹿食之,金人嘗獲數輩至燕,其目能視數十里,秋毫皆見,蓋不食煙火故眼明,與金人隔一江,嘗渡江之南為寇,御之則返,無如之何。則蒙古又作盲骨子。

    西方一些學者,有把蒙古當作匈奴的後裔的,如俄羅斯人俾丘林謂:“匈奴是蒙古人的古時族名。”理由簡單地認為:匈奴人的住地既然是現今蒙古人的住地,匈奴人就應該是蒙古人。霍渥爾斯也持有類似的觀點。亦鄰真指出:“這自然是一種土著論錯誤。斷言各民族的地域亙古以來沒有變遷的土著論,對遊牧民族來說尤其顯得荒謬。其實,匈奴屬於北狄族系,蒙古屬於東胡族系,是兩個風馬牛不相及的民族。

    蒙古部在遼、金時興起,逐漸吞併韃靼諸部,到成吉思汗時,建立了強大的蒙古汗國,以後不斷向四方發展,滅金、西夏、南宋,席捲北韓、安南、緬甸及爪哇,東北囊括黑龍江流域、外興安嶺、庫頁島遠至勒那河上游、鄂畢河、葉尼塞河中游等西伯利亞廣大地域,西達萊茵河及多瑙河上游,囊括整個中亞、西亞,且統有印度半島的絕大部分,是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版圖最廣闊的帝國。

    除在中原建立了大元朝外,還先後建立過欽察汗國、察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兒汗國、莫臥兒帝國、帖木兒帝國、克里木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西伯利亞汗國、葉爾羌汗國。希瓦、布哈拉、浩罕的王系亦出自蒙古族系。

  • 3 # 常棣tandy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一、蒙古族起源的幾種觀點

    在漫長的歷史年代裡,中國北部地區先後出現過許多民族的(或政治的)實體。由於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變動以及因之而引起的民族遷徙和民族混合,各民族的成分、名稱、居地和語言,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有些民族在經歷了盛衰離合之後,逐漸從歷史舞臺上消失了。因此,要完全解決中國古代北方各旋的屬、族源問題,是十分困難的。

    在蒙古民族形成以前,大漠南北地區先後有匈奴、東胡、鮮卑、烏桓、柔然、高車、突厥、回紇、黠戛斯、契丹,室韋等民族的活動,前對這些民旋的歷史和語言資料進行了大量研究,其中有些民族的族屬問題至令仍有不同看法。

    例如,匈奴人的族屬問題就是見最多的問題之一。有人斷言匈奴人屬於蒙古族。他們根據漢文史籍中保留下來的一些匈奴話資料,拿來和蒙古語比對,據說找到了一些“一致的詞彙和語法現象,於是得出結論,說匈奴應屬蒙古語族。

    通過語言的比較研究來識別古代民族的族屬,無疑是重要的途徑,但必須建立在可靠的基礎上,如果既不講究記錄匈奴語的漢字古音,又不管蒙古語在歷史上的變化,任意地拿來比對,難免要牽強附會,走入歧途。持匈奴即蒙古說者所提出的語言方面的論據,大多有這種情況。

    至今為止,有關匈奴語言和人種的研究成績,最多說明它更可能是阿爾泰語系民族,卻根本不能證明屬於蒙古語族。還有不少人主張匈奴為突厥族,這種說法得到一些文獻資料的支援。史籍記載說,敕勒的語言與匈奴略同(《北史·高車傳》),五世紀時匈奴後裔在今巴爾喀什湖之東所建的悅般國,“風俗、言語與高車同”(《魏書·西域傳》);又說鐵勒人是匈奴的苗裔(《隋書·鐵勒傳》),突厥是匈奴之別種(《周書·突厥傳》)。

    當然,匈奴屬突厥族說的論據仍是不夠充分的。東胡及其後裔烏桓、鮮卑、契丹、室韋等族的族屬問題,也曾引起學者們的爭論。上個世紀,有些學者提出東胡屬於通古斯語族,“東胡”一名就是“通古斯”的譯音的說法,某些著作中甚至乾脆用“東胡”來譯寫民族學用語“通古斯”(Tungus)。

    這種說法毫無根據。“通古斯”本是從今貝加爾湖地區北遷到列納河中游的突厥語族雅庫特人對其鄰近民族的稱呼,後為擴張到西伯利亞的俄羅斯人所採用最後被作為學術用語,用來概稱分佈在東起今庫頁島西至葉尼塞河中下游的語言系屬相同的諸民族(通古斯語族)。把這個晚出的名稱和公元前二世紀以前活動在今內蒙古東部的東胡扯到一起,是十分荒謬的。這種說法現在已被拋棄了。

    二、東胡、鮮卑、烏桓、室韋的關係

    東胡的得名,據東漢人服虔說,是因為他們的居地“在匈奴東,故曰東胡”(《史記·匈奴列傳》《索隱》)。三世紀末,東胡為匈奴單于所破,會部保烏桓山,因號烏桓;東胡的另一支依鮮卑山而居,故稱鮮卑,其語言、習俗與烏桓同(後漢書·烏桓鮮卑列傳》)。

    東漢時期,烏桓人大批入居塞內,後漸融合於漢族。鮮卑人則乘北匈奴逃之機,徙據匈奴故地,復漸南移近塞。沒有西遷的一部分匈奴人也自號鮮,後來遂融入鮮卑中。二世紀中葉,鮮卑首領檀石槐曾統一東中西三部鮮卑,建立強大政權,但不久便分裂了。

    三世紀中葉,東部鮮卑慕容部、段部和宇文部興起,慕容部的一支遷到今甘肅青海地區,後來稱吐谷渾;西部鮮卑的拓跋部崛起於代郡之北,四世紀來建立強盛的北魏王朝,並統一了中國北方。

    這時,在東部鮮卑故地今西拉木倫和老哈河流域有契丹部,其北,即古所謂“鮮卑山”地區(大興安嶺北段)有室韋部,先後服屬於拓跋鮮卑王朝。室韋與契丹同類,語言也相同,都是鮮卑的後裔。有的學者認為,室韋與鮮卑兩個譯名所本的原文是相同的,似應為Serbi, Sibi或 Sirvi,這就是說,兩者的族名本來是相同的。拓跋鮮卑是從鮮卑山南遷後吸收了匈奴等族人而形成的部落。

    據《魏書記》載,他們先人的“舊墟石室”在烏洛侯部(室韋之一部)居地之北,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曾遣人致祭並刻石紀念。最近,考古工作者在今內蒙古鄂倫春旗西北發現了這個石室,進一步證明了鮮卑與室韋居地的一致。以上的歷史概述表明,從東胡到契丹、室韋,是一脈相承的同一系統民族。

    三、東胡與契丹、室韋一脈相承的語言證據

    根據許多學者的研究,東胡後裔諸族的語言與蒙古語有共同的祖源。例如,《南齊書·魏虜傳》記錄了拓跋鮮卑語中表示具有某種身份或職務者的三個單,其尾字都是“真”,如文書吏為“比德真”,通事人為“乞萬真”,作食人為“附真”,乘驛人為“鹹真”等,這和原蒙古語表示相同意義的-chin字尾完全一致。

    契丹語表示所有格的附加成分有-an,-in,-on,-un,和蒙古語表示所有格的-yin,-un,-u~v應是同源。有若干鮮卑語和契丹語詞彙,與蒙古語相同或相近,如鮮卑語“阿於(兄,蒙古語aqa),“紇真”(三十,蒙古語 ghuchin),以及上述比德真”(蒙古語 bitchin)、“乞萬真”(蒙古語 kclemechin)、“附真”(蒙古語urchin)等;契丹語“陶裡”(兔,蒙古語taulai),“捏褐”(犬,蒙古語 noqai),“討”(五,蒙古語 tabun)等。歷史語言學的研究證明了東胡後裔鮮卑、契丹的語言與蒙古語有密切的親屬關係,這對解決蒙古族族源問題具有重大意義。

    四、蒙古族的直系祖先室韋

    蒙古族的直系祖先,是和鮮卑、契丹人屬同一語族的室韋各部落。室韋的名稱最早見於《魏書》記載,作“失韋”,隋、唐時代的史需通常都寫做“室韋”。這是對當時分佈在契丹之北、靺鞨之西突厥之東(約當今洮兒河以北,東起嫩江,西至呼倫貝爾的廣大地域)諸部落的統稱,其中的大部分應族屬相同。史稱他們為“契丹之類”、“契丹別種”。

    六世紀時,室韋人分為五大部:南室韋、北室韋、缽室韋、深末怛室韋和大室韋,不相統一。從東魏武定二年(五四四年)起,室韋人就不斷遣使到中原“貢獻方物”。突厥強盛後,室韋受其統治,突厥設三吐屯總領之。其後室韋各大部又漸分為若干部落,各部落都有自己的酋長,有些部落還出現了酋長世襲的現象。

    唐貞觀三年(六二九年)時,突厥勢力衰落,室韋人繼奚、契丹之後歸附唐朝,自此貢使不絕,有些室韋部落酋長還被命為都督、大都督之職。由於關係密切,唐人對室韋諸部的瞭解就比前人更詳細了。

    據兩《唐書》的記載室韋人的分佈地域西面達到俱輪泊(今呼倫湖—達賚諾爾)。其最西的烏素固部落,居俱輪泊西南,自此到東有移塞沒、塞曷支、和解、烏羅護等部。俱輪泊四周都是室韋人的居地。“大山”(當即今大興安嶺北部)之北的大室韋諸部落,傍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而居。

    “其河源出突厥東北界俱輪泊,屈曲東流,經西室韋界又東經大室韋界,又東經蒙兀室韋之北,落俎室韋之南,又東流與那河(今嫩江)、忽汗河(今松花江)合,……東流注於海”(《舊唐書·北狄傳》)據此知室韋烏素固等部落及西室韋(烏素固等部落似是西室韋的分部)居住在今呼倫湖周圍和額爾古納河上游一帶,大室韋部居住在額爾古納河中下游地區,而蒙兀室韋(似是大室韋的分部)的居地應在額爾古納河下游之東,大興安嶺北端。

    室韋的西面與突厥緊鄰,並曾受到這個強鄰的統治,但在突厥文史料中卻不見這個名稱。唐玄宗開元二十年(七三二年)所立的《闕特勤碑》突厥文部分,載有其四鄰部族和國名,稱其東鄰為“三十姓達恆”( Otuz-Tatar)。據碑文中各部的排列順序,三十姓達怛的地理位置應在骨利幹東南、契丹之北,正與唐書所載室韋諸部相當。達怛既稱三十姓,必是大部,唐人應該是知道的。但這個名稱到唐朝後期才出現於漢文文獻:會昌二年(八四二年)李德裕所撰《賜回鶻嗢沒斯特勤等詔書》中提到一個回鶻左廂部落叫“黑車子達怛”(見《會昌一品集》卷五)。

    按黑車子是室韋的一個部落,據王國維考證,即舊唐書所載和解室韋。《遼史》中即載有“黑車子室韋部”。但此處卻稱為“黑車子達怛”,可見達怛與室韋實為同一部族。大抵從南北朝到隋唐時期,漢文文獻中把契丹之北的諸部落統稱為室韋,而突厥人把他們統稱為達恆一一這可能是取自緊鄰突厥的一個強大的“室韋”部落或部落聯盟的名稱。

    唐朝後期漢文文獻中出現的達怛名稱,又似乎是從回鶻人那裡傳來的。回鶻政權潰後其“種族離散”,西遷南移。室韋—達怛人乘虛而入,大批地進入漠南北,從此在這個廣闊草原的舞臺上扮演歷史的主角。而“達怛”的名稱,隨著突厥、回鶻人的足跡帶到中原和西方。人們用它稱呼蒙古高原各部,甚至一些突厥部落(如乃蠻)也被稱為達怛。至於室韋一名,遼人雖仍用以稱呼北方一些部落,但範圍已大大縮小。此後就從歷史上消失了。

    五、蒙兀室韋與蒙古

    兩《唐書》所載室韋諸部中有一部稱為“蒙兀室韋”,這是最早見於著錄的蒙古名稱。“蒙兀”的唐代讀首為mang- nguat,唐人用t尾韻母字譯寫他族語帶l、r尾音的音節,因此“蒙兀正是蒙古名稱 Mongghol的正規譯音。在宋遼金時期的漢文史籍中,這個名稱有“萌古(《遼史》)、“朦骨”(《松漠紀聞》引《契丹事 跡》)、“蒙古裡”(《契丹國志》)、“萌古斯”(金《完顏希尹神道碑》)、 “萌古子”(《三朝北盟會編》)、“盲骨子” (《松漠紀聞》)、萌骨(《建炎以來朝野雜記》)、“蒙古”(這個譯名最早見於《三朝北盟會編》)。

    這些譯名有一個特點就是將蒙古原名的第二音背ghol讀成go,語尾失去l音(除“蒙古裡”外),有些還加上覆數語尾-s。這顯然不是從蒙古語原音譯出,而是通過他種語言的中介譯出的。按清代滿語稱蒙古為 monggo,語尾無l音,其複數形式作 mongos。

    滿族是女真族的後裔他們的語言應極相近,滿語的monggo大概可 以代表金代女真人對蒙古的稱呼,這應該是“蒙古”譯名的由來。 成吉思汗建國以後,有些金國降人幫他用漢文書寫對金、對宋的公文。他們把這個從女真語重譯的名稱轉送給他,將他的國號寫成 “大蒙古國”。於是“蒙古”又以蒙古人自稱的國號而為金、宋人所 知,從此就統一用這個譯名了。

    六、蒙古人祖先的傳說

    兩部最重要的蒙古史書都記載了關於蒙古人祖先的傳說。《元朝祕史》說:“成吉思合罕的祖是,天生一個蒼色的狼,與一個慘白色的鹿相配了,同渡過騰級思名字的水,來到於斡難名字的河源頭,不兒罕名字的山前住住,生了一個人,名字喚作巴塔赤罕。”

    狼祖傳說在北方遊牧民族中很早就有,早在《史記》中就記載著烏孫王昆莫是狼乳育長大的故事。其後,《北史·高車傳》記載了高車人的始祖父史是狼的傳說,而《周書·突厥傳》所載突厥人的祖先傳說,則謂其始祖母是狼。故事的情節也越來越詳。白鹿傳說的起源也很早,唐段成式《酉陽雜俎》就記載了突厥先人射摩與海神女交往中,海神女以白鹿迎射摩入海相會,以及命射摩射金角白鹿的故事。蒙古人的狼鹿祖先神話,與上述各族一樣,反映了他們先民時代的圖騰觀念,毫不足奇。

    拉施都丁《史集》的記載是這樣:

    “大約距今二千年前,古昔即被稱為蒙古的部落,與其他突厥部落發生了糾紛,終於訴之戰爭。據值得信任的可尊敬的人們口頭轉述的一個故事說,其他部落戰勝了蒙古人,並對他們進行殘酷的屠殺,活下來的只有兩個男人和兩個女人。

    這兩家人逃到了一個僻遠的地方,那裡周圍都是山林,除了一條狹窄難行的小徑之外,別無他路可通。那些山中間有豐富的青草和良好的草原。這個地方名為額兒古涅昆。昆的意思是“山坡”,額兒古意思是“險峻的”,換句話說,就是“險峻的山嶺”的意思。那兩個人的名字是:捏古思和乞顏。他們和他們的子孫就長久地留居此地,生息繁衍著。”

    “當這個民族在那些山林中間繁衍日多,地盤日益狹窄而無法容納的時候他們互相商量,用什麼好辦法能從這個險谷狹路中出去。終於他們找到了一個有鐵礦的地方,那裡經常溶化出鐵來。他們全體集合起來從樹林中弄了很多柴薪和木炭,又宰了七十頭牛和馬,取下整張皮,製成鍛鐵風箱。隨後將柴薪和木炭堆到那個山腳下安放停當,讓七十個風箱一下子煸起火來,直到那個山坡熔化。結果從那裡得到無數的鐵,並開闢了一條通路。他們全都一起出了那個狹地,到廣闊的草原上游牧。”

    拉施都丁又引述“誠實的歷史講述者的話說,所有蒙古部落都起源於逃進額兒古涅昆的那兩個人的氏族。而孛兒帖·赤那(意為蒼色狼)則是那兩個人後裔中一些部落的首領。

    傳說中蒙古人的額兒古涅昆,是十三世紀蒙古人對祖先所居故土的可貴記憶。它無疑是指今額爾古納河之東的山地,和《舊唐書》所載蒙兀室韋的居地正相符合。足證蒙古部是從這一支室韋部落發展來的。

    (正文完)

  • 4 # 靜一號普洱茶

    中國的蒙古族主要分佈在內蒙古自治區、東北三省、新疆、河北、青海,其餘散佈於河南、四川、貴州、北京和雲南等地。鄂溫克族(兩萬七千人)和土族(二十四萬人)也有時被認為是蒙古人的分支。蒙古族自稱"蒙古"。"蒙古"這一名稱較早記載於《舊唐書》和《契丹國志》,其意為"永恆之火"。別稱:"馬背民族"。蒙古族發祥於額爾古納河流域,史稱"蒙兀室韋"、"蒙古"等。

    全世界蒙古人約為一千萬人,語言為蒙古語,其中一半居住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1271年蒙古大汗國改名為元國,或稱“拖雷汗國”是為元帝國的正式開始,蒙古大汗忽必烈成為皇帝,蒙古人後尊稱元世祖。在元國時,蒙古人實現了亞歐大陸歷史上最大範圍的統一,成為當時世界上面積最大和軍事上最強大的國家,版圖空前遼闊。蒙古人開創的元帝國創設了“行省”制度,從800年前一直用到現在,“省”的名稱也用到了現在。現在的內蒙古、新疆、廣西、雲南、貴州等民族地區,都在自治區的管轄之下。把雲南、四川、華北、東北廣大地區納入到蒙元帝國中央政府的有力管轄下,設宣政院直接管理西藏,設澎湖巡檢司管理澎湖、臺灣,同時在雲、貴、川、康等民族地區設土司制度,加強了蒙古大汗對邊疆地區統轄。蒙古人建立的元帝國的統一,在世界歷史上具有深遠的意義,同時它結束了唐末以來分裂割據和幾個政權並立的政治局面,奠定了元、清帝國統一的政治局面,尤其是蒙古在元帝國實現了最大範圍的統一,把吐蕃納入版圖。多民族統一的元帝國形成在世界歷史上具有至關重要的地位。

    清帝國時期漠南蒙古(內蒙古)、漠北蒙古大部(外蒙古)、漠西蒙古部分納入清帝國版圖。外蒙古喀爾喀受漠西蒙古準葛爾部進攻,外蒙三部落潰敗,外蒙古哲布丹尊巴活佛(藏傳佛教,與清王帝國信仰相同)歸附清帝國,而不是投向沙皇俄國。他說“俄國不信佛教,衣服奇形怪狀。滿清帝國一片繁榮景象,又信佛教,有用不完的財寶,綾羅稠緞,依靠他們,生活一定愉快”。哲布丹尊巴活佛與玄曄私交實篤,外蒙最終主動歸附清,清出錢出力,派精銳協防,1696年,葛爾丹在清軍三路大軍圍剿下失敗,次年葛爾丹兵敗自殺。自此180多萬平方公里的漠北納入清帝國版圖。漠西蒙古土爾扈特18世紀中期後衝破沙俄阻撓迴歸清。

    世界上一半的蒙古人住在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族政策讓蒙古人的社會文化經濟等方面得到了發展,中國民族大家庭與其他民族共同繁榮,體現了開明的其他民族關係。

    文獻

    13世紀初,蒙古人創制了自己的文字。此後,各種形式的歷史、文學作品相繼問世,有些一直流傳至今。其中,歷史著作以《蒙古祕史》、《蒙古黃金史》、《蒙古源流》最為著名,被稱為蒙古人的三大歷史鉅著。

    《蒙古祕史》

    又稱《元朝祕史》、《元祕史》,蒙古語為《忙豁它紐察脫卜察安》,作者不詳。約成書於13世紀中葉,具體年代有戊子(1228年)、庚子(1240年)、壬子(1252年)、甲子(1264年)之說尚無定論。是蒙古民族第一部用蒙古文寫成的歷史和文學鉅著。全書共282節,有12卷和15卷兩種分法。這部編年體史書。根據古代蒙古人民世代相傳的口頭故事,生動地記述了十二世紀以前發生在蒙古草原,包括成紀司汗【成吉思汗】先世的動人傳說在內的種種事件,同時如實地敘述了當時蒙古社會政治、經濟狀況、階級關係,以及成紀司汗【成吉思汗】的生平事蹟,窩闊臺時期的史實等。該書充分肯定和高度讚揚了成紀司汗【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的偉大業績,歌頌了新興的蒙古汗國。是研究蒙古人早期歷史、社會、風俗、語言文學的寶貴資料,一直深受中外學者的關注與重視。

    《蒙古黃金史》

    亦譯稱《蒙古黃金史綱》、《阿勒坦·託卜赤》。為別於無名氏的《黃金史綱》,俗稱《大黃金史》。蒙古族編年史,蒙古族學者羅卜藏丹津著,成書於明末清初,是一部承上啟下較為完整的古代蒙古史,書中記述了蒙古族從古代至明末清初的歷史,書的前半部轉錄了《蒙古祕史》全書282節中的233節,補充了蒙古族興起前後的一些歷史和其他內容。後半部主要利用了無名氏的《黃金史綱》等書,對窩闊臺之後至明末清初的蒙古史作了較為完備的記述和補充。由於作者篤信佛教,書中充滿了濃厚的佛教色彩。但仍不失為研究蒙古史,特別是明代蒙古史的重要著作。

    《蒙古源流》

    原名《哈敦·溫教蘇努·額爾德尼·託卜赤》,蒙古編年史。清康熙元年(1662年)鄂爾多斯部蒙古族學者薩囊徹辰用蒙文著成,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喀爾喀親王成兗扎布把家傳手抄本進獻清高宗,次年奉敕譯成滿文,後又由滿文譯成漢文,定名為《欽定蒙古源流》,簡稱《蒙古源流》。全書共分8卷,第一二卷敘述印度、西藏佛教概況,第三至第八卷按時代順序和蒙古世系記述蒙古的歷史。其內容廣泛,從世界的形成、佛教的起源與傳播,到蒙古族的起源、元明兩代蒙古各汗的事蹟等等均有涉獵,其中對達延汗和俺答汗的活動記述尤詳。書中關於蒙古族的起源等內容雖有牽強附會之處,史事和紀年也有錯亂,但仍是研究蒙古族歷史、文學、宗教,特別是明清蒙古族歷史的重要貢獻。

    史料

    根據《史記》記載,蒙古部落最初只包括捏古斯和奇源(貶稱乞顏)兩個氏族,

    他們被其他匈奴(突厥)部落打敗後只剩下兩男兩女,他們逃到了額爾古涅昆(額爾古納河畔山嶺)一帶居住下來,公元8世紀,由於人口的不斷增長,不得不遷徙,這時已分出了70個分支了,這70個分支被稱為“迭兒勒勤蒙古”。《蒙古祕史》和《舊唐書》記載:蒼狼和白鹿是蒙古人的祖先,他們奉上天之命降生到人間。然後共同渡過騰汲思,在斡瀾河源頭、不兒罕山前開始繁衍生息,生下了包塔赤罕。這裡所說的包【巴】塔赤罕就是蒙古人的始遷祖。其實,蒼狼和白鹿在蒙古語中分別讀為:包侕帖赤狼和豁埃馬蘭勒,只是漢譯為蒼狼和白鹿。

    蒙古民族的真正族源的問題上,現代、當代多數學者認為蒙古人出自東胡一支。東胡,是包括同一族源、操有不同方言、各有名號的大小部落的總稱。據司馬遷《史記》記載:“在匈奴東,故曰東胡。”公元前5至前3世紀,東胡各部還處於原始氏族社會發展階段,各部落過著“俗隨水草,居無常處”的生活。

    4世紀中葉,鮮卑人的一支,自號“契丹”,生活在潢水和老哈河流域一帶。居於興安嶺以西(今呼倫貝爾地區)的鮮卑人的一支,稱為“室韋”。室韋,始見於《魏書》,作失韋。室韋與契丹同出一源,以興安嶺為界,“南者為契丹,在北者號為室韋”(《北史》卷94《室韋傳》)。6世紀以後,室韋人分為南室韋、北室韋、包【缽】室韋、深末恆室韋、大室韋等5部,各部又分為若干分支。

    推論

    按語言學家從語系方面的推論,活動在蒙古地區的諸部分為蒙古語系和突厥語系兩大部分。在突厥文史料中,稱室韋為“達怛”(韃靼)。公元732年在斡爾渾河右岸建立的《闕特勒碑》文中,記有三十姓達怛。三十姓達怛可能是緊鄰突厥的一個強大的室韋部落或部落聯盟的名稱,突厥人用這一名字稱呼所有的室韋部落。

    後來,達怛又成為蒙古諸部的總稱。因為“他們在遠古的大部分時間內,就是大部分部落和地區的征服者和統治者,偉大、強盛和充分受尊敬”“由於(他們)極其偉大和受尊敬的地位,其他突厥部落,儘管種類和名稱各不相同,也逐漸以他們的名字著稱,全都被稱為韃靼”(拉施特《史集》卷1第1冊)。由於蒙古部的強大,“達怛”一名逐漸又被“蒙古”所代替,成為室韋諸部的總稱。文字記載蒙古之稱謂,始見於《舊唐書》,稱作“蒙兀室韋”,是大室韋的一個成員,居住在額爾古納河以南地區。

    12世紀時,這部分人子孫繁衍,氏族支出,漸分佈於今鄂嫩河、克魯倫河、土拉河三河上源和肯特山以東一帶,組成部落集團。其中較著名的有乞顏、札答蘭、泰赤烏、洪【弘】吉剌,吳【兀】良合等民族和部落。當時與他們同在蒙古高原上的有遊牧在今貝加爾湖周圍的塔塔兒部,住在貝加爾湖東岸色楞格河流域的蔑兒乞部,活動在貝加爾湖西區和葉尼塞河上源的斡亦剌部。這3部都使用蒙古語族語言。另外,還有三個信奉景教的突厥貴族統治的蒙古化的突厥部落,即佔據回鶻汗庭故地周圍的克烈部,其西的乃蠻部,和靠近陰山地區的汪古部。

    這些部落按其生活方式和發展水平,大致分為“草原遊牧民”與“森林狩獵民”兩類。第一類包括久住原地過遊牧生活的突厥諸部,和後來遷入接受突厥影響,完成向遊牧生活過渡的蒙古諸部;第二類是留居森林地帶,主要從事狩獵的諸部。

    1206年,鐵鉬真【鐵木真】在斡難河畔舉行的忽裡勒臺(大聚會)上被推舉為蒙古大汗,號成紀司皇汗【成吉思合罕】,建立了大蒙古國。蒙古汗國的建立,對蒙古族的形成具有很大意義。從此,大漠地區第一次出現了統一各個部落而成的強大、穩定和不斷髮展的民族——蒙古族。凡是這個國家統轄的漠南、漠北地區,概稱為蒙古地區,此地區各個部落的居民,統稱為蒙古人。蒙古人這時從遼、金時期(916~1234)被統治的民族成為統治民族。

    在成吉思汗的率領下,從1219年到1260年,蒙古人三次西征,先後建立橫跨歐亞的窩闊臺、察合臺、金帳【欽察】、伊利四大汗國。在西征的同時,又揮師南下。從成吉思汗到忽必烈,歷經70餘年征戰,擊敗了金國與南宋,建立元帝國。元帝國其疆域北至今西伯利亞,南至南海,東北至今黑龍江下游、跨外興安嶺、烏蘇里江以東,接鄂霍次克海和日本海,西南包括雲南、今緬甸北部、中部、東部;泰國北部、寮國、越南西北部,都納入元帝國的行省建置。元帝國對確立現代亞歐版圖的確立作出了巨大貢獻。

    由於南下或西征,蒙古民眾被徵調各地,因此,蒙古人的分佈散及全國。元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率領漢族獨立,成立明王朝,元帝國退居漠北,力量退回蒙古草原。後期蒙古分為東西兩部:東部蒙古遊牧於漠北和漠南,其首領為元室後裔,被視為蒙古的正統;遊牧於漠西的瓦剌部(即原斡亦喇部)被稱為西蒙古,與東蒙古有姻親關係。

    15世紀,蒙古南北被達延汗重新統一,分東部蒙古為喀爾喀、兀良哈、鄂爾多斯、土默特、察哈爾、喀剌沁(永謝布)六部。明末清初。蒙古處於分裂割據狀態,以大漠為界,分為漠南蒙古、漠北(喀爾喀)蒙古、漠西(厄魯特)蒙古三部分。漠南蒙古西部的俺答汗注意與明朝修好,發展貿易關係。俺達汗駐地庫庫和屯(今呼和浩特)修建城郭,商旅幅湊,成為漠南蒙古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清帝國為了掃除後方的威脅,大舉用兵,花了一個半世紀的時間統一了蒙古各部,實施盟旗制度。加強了對蒙古人的統治,保證了蒙古地區的穩定與發展,但清朝在蒙古地區實行“蒙禁”。

  • 5 # HuiNanHistory

    有些人可能喜歡胡謅,說蒙古人的祖先是匈奴,這顯然是毫無民族史的常識。

    早在上世紀80年代,民族學界就已經確定了蒙古族的起源問題。蒙古民族的起源是東胡。

    首先說一下“胡”是什麼。在秦漢時期,胡其實不是泛稱,而是一個特指概念,這個詞就是指匈奴。例如,在《漢書·匈奴傳》中匈奴單于就曾這樣自稱道:

    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

    胡既然是指匈奴,那麼所謂的東胡就是指匈奴駐地以東的部族。他們的活動地域覆蓋了從昭烏達松漠到額爾古納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區。

    其實,歷史上被視作東胡成員的部族包括:鮮卑、契丹和室韋。

    公元7世紀左右,在室韋部落中的蒙兀室韋人中,出現了一個名叫孛兒帖·赤那的領袖,他帶領著部族,趁著契丹南下的機會,從額爾古納河遷徙到了蒙古高原,並在不兒罕山安居下來。

    這個孛兒帖·赤那,就是成吉思汗的二十二代先祖。他率領的這次大遷徙,影響到了蒙古族的形成。

  • 6 # 班達拉姆之重溫歷史

    最早時期的匈奴演變成了後來的蒙古族。先別急於反駁,並不是把匈奴和蒙古族劃等號,而是兩者之間有著深厚的淵源。

    蒙古族自古以來就有著十分濃厚的民族色彩和文化,在傳說之中,蒙古族的歷史十分久遠,長達三千多年,就光是記載在文獻中的歷史就已經長達一千多年之久。那麼這樣的一個民族究竟從何而來呢?這件事情十分具有爭議,很多專家們的意見不同,也一直沒有達成一致的意見。歷史方面的專家們根據史書中的記載得出了不同的結論和結果。

    中國在最早的時候,曾經對一個民族有著一個稱呼,就是——韃靼。有學者提出這個稱號就是對於以前蒙古族的稱呼,學者們認為韃靼就是蒙古族的前身,但是也有學者提出異議,認為另外一個稱呼——鐵勒才是蒙古族的前身。但是不同的是,在蒙古國,很多專家們都保持著相同的意見,他們認為由最早時期的匈奴演變成了後來的蒙古族。

    那麼匈奴又是什麼呢?早在公元前200多年,東胡就被匈奴族的首領帶領手下的將士們所攻破,之後,東胡就一直被匈奴人統治著,這樣的時間長達整整三世紀之久。之後在公元前一世紀的末期和二世紀開始的這段時間裡,匈奴人的統治終於走到了盡頭,是因為這是的匈奴部落被漢朝攻了下來,最早的東胡的人是鮮卑人,他們在匈奴統治之後就轉移到了其他的地方居住。在這裡統治的匈奴人自稱為鮮卑人,所以鮮卑這個部落逐漸的興盛起來。早公元四世紀中,居住在其他地方的鮮卑人的一部分,改稱為“契丹”,居住在另一片區域也就是興安嶺附近的鮮卑人也同時改了稱呼,就是——室韋。根據史書記載,蒙古族就是室韋人的一小部分,這個早在唐朝時期就有記載,總稱為蒙兀室韋部落。

    《史籍》中曾經記載過,蒙古族最早時期只有兩個氏族,分別是捏古斯和乞顏這兩個部落。這兩個部落在之後分別被突厥所打敗,最終整個部落的人只剩下了兩對男女,他們一起逃走,找地方住了下來,居住了長達四百多年,在這四百多年中,部落也逐漸的興盛起來。由於在這四百多年的時間裡一直沒有遷徙過,所以隨著人數越來越多,已經沒有更多的地方能夠居住,所以不得不開始了遷徙。在這個時候,這個大部落已經形成了大概70多個分支。這70個分支有一個大的總稱,就是——迭兒勒勤蒙古部落。

    在遷徙之後部落之中出現了很多優秀的蒙古族人,而且還有很多原生的蒙古人。

    在後期,蒙古地區就已經衍生出了三個十分強大的部落,分別是突厥語族,乃蠻和汪古。這三個部落也是最早的蒙古族。我們大家都熟知成吉思汗,成吉思汗是在十三世紀的時候才開始統一蒙古族,成吉思汗統治之後,開始按照體系對蒙古人進行統一的劃分。蒙古人之間開始有了區別,族系的不同,地區的不同都造成了這些部落的區別。這些風格不同的很多部落一起構成了整個蒙古族,在統治之下最終形成了在共同的地區,有著相同的語言和共同目標的統一的民族,這也就是後來的蒙古族。

  • 7 # 癸辰淼淼淼

    蒙古族要論族源,很早了。

    匈奴時代的東胡,以及後匈奴時代的鮮卑、柔然都與蒙古族有密切的傳承聯絡,但真正奠定蒙古民族的,還是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也不是憑空就變出一個民族的,首先,得有個傳統的並不穩定的草原部落聯盟式民族的架子。

    而這個部落聯盟式民族最核心的組成因子:是由血緣紐帶聯絡的氏族、政治紐帶聯絡的部落構成的。

    比如突厥人的最初因子,就是阿史那部和阿史德部,接著團結了執失部、蘇農部等。依靠這些藍突厥的團結力量,一步步發展壯大,先吞併鐵勒各部,在推翻柔然。到最後,鐵勒人都被刻上了突厥的印記,一步步發展出今天繁多的突厥語民族。

    再比如回鶻人的最初因子,就一個藥羅葛部,在突厥內亂的過程中,藥羅葛部不斷團結其他部落,拉攏了胡啜葛、啜羅勿、貊歌息訖、阿勿嘀、葛薩、斛嗢素、藥勿葛、奚耶勿這九小部落(或氏族),最終形成回鶻人,接著又在歸順唐朝和後突厥的過程中,團結僕固、渾、拔野古、同羅、思結、契苾等鐵勒部落,征服拔悉密和葛邏祿(當然拔悉密和葛邏祿又叛出去了),最終形成龐大的回鶻,回鶻滅亡後,龐大的人口填入了契丹人、乃蠻人之中。西遷的人口,最終形成裕固族、東部維吾爾族、部分中玉茲哈薩克人等等。

    而成吉思汗之前、已經形成了初步民族認同的“蒙古人”的最初因子,就是“尼倫蒙古”。

    按照《蒙古祕史》的記載,蒙古族最早的先祖,是一個叫蒼狼的男人和一個叫白鹿的女人,他們夫妻渡過呼倫湖,來到了斡難河的源頭肯特山,過著小日子。

    接著我們說蒼狼和白鹿,他們並沒有像其他民族傳說中的人類先祖一樣,直接就繁衍出一個民族,而是過了好幾代,還是一個小家庭而已,連家族都算不上。

    直到有一天。

    這個小家族的小兒子朵奔篾兒幹,有一天在肯特山附近的一笑小河邊看到了一群外族人,這些外族人的一輛車上,坐著一個美貌的貴族少女。朵奔篾兒幹被少女迷住了,但他沒有搶親的實力,只能跑上去主動提親。

    而這個貴族少女,就是尼倫蒙古的超級祖母——阿蘭豁阿。也就是說,尼倫蒙古各部,都是她的後裔。

    阿蘭豁阿,是一個豁裡·禿馬惕人,豁里人是唐代骨利幹人後裔,禿馬惕是唐代都播人後裔。

    骨利乾和都播,雖然都屬於古代突厥語系共祖鐵勒人集團,但這兩個部落聯盟勢力弱小,既沒有在後突厥搞出什麼大事,也沒有入股回鶻汗國,所以他們一直默默無聞。既不被突厥人認可,也不被鐵勒人認可,也沒有被回鶻當自己人。所以他們最終都在蒙古語部落興起的時代,蒙古化了。

    這時候很多人可能問了,你不是說阿蘭豁阿是蒙古的超級祖母嗎?阿蘭豁阿同時代怎麼被蒙古化啊,蒙古人都沒生出來呢!

    上面這個理解,是大大地錯誤的。

    因為阿蘭豁阿只是尼倫蒙古(即黃金家族直系血親)的超級祖母,而阿蘭豁阿的同時代,蒙古人已經繁衍了好多了,只是那時候他們不叫蒙古人,而是被突厥人叫做韃靼人,被漢人統稱為蒙兀室韋,意思就是蒙兀(蒙古、韃靼)和室韋融合而來的。

    而阿蘭豁阿的父親,一個當時還說不清到底是突厥人還是蒙古人的豁裡·禿馬惕部落的小貴族,是來肯特山投奔當地的一個大部落——烏梁海部的。

    烏梁海部,這個名字大夥肯定熟悉,他們的的確確是蒙古人,但不是黃金家族直系血親,他們在阿蘭豁阿出生以前,這個蒙古語部落就已經在肯特山繁衍了。

    而阿蘭豁阿的父親為什麼要帶著家人南遷呢?

    因為豁裡·禿馬惕部落的首領,下了一條禁止狩獵貂鼠的禁令,大夥都知道,這極北地區的遊牧部落,就指著弄點貂皮去當商品換東西呢。這個禁令下達,還讓不讓人活了?所以阿蘭豁阿的父親,是帶著家人,逃離部落來肯特山討生活的。

    大概阿蘭豁阿父親最想攀附的人,是烏梁海部落的貴族,但他目前的狀況是又窮又缺勞力,所以阿蘭豁阿就被父親嫁給了朵奔篾兒幹。畢竟,朵奔篾兒幹這個小家庭雖然弱,但也是個地頭蛇嘛。

    結果……

    朵奔篾兒乾和阿蘭豁阿結婚後,不幸發生了。

    朵奔篾兒乾的哥哥死後,四個侄子轟走了朵奔篾兒乾和阿蘭豁阿夫婦。這四個侄子形成的氏族進一步繁衍,最後形成了蒙古朵魯班部落,曾經在成吉思汗統一蒙古的戰爭中和成吉思汗為敵。

    換句話說,蒼狼和白鹿的嫡系後代,卻是黃金家族的敵人。

    朵奔篾兒乾和阿蘭豁阿被轟出去後,繼續在周圍生活。朵奔篾兒幹又收留了一對逃難差點餓死的父子做奴僕,這對父子也是蒙古語族的,是伯牙吾部落的。這個伯牙吾部落大大地有名,有研究說伯牙吾氏源出於契丹的親緣族群——庫莫奚人。曾經有一股在遼朝時期西遷,融入欽察突厥,成了欽察突厥的一個強大家族,該家族的後裔更是出了元朝後期的著名董卓燕鐵木兒。

    阿蘭豁阿也生了兩個兒子。這時候,加上丈夫朵奔篾兒幹。以及兩個伯牙吾部落來的難民奴僕父子,現在已經有了六個人了。

    阿蘭豁阿為了撫養兩個孩子,就和伯牙吾部落來的那個難民父親(名叫馬阿里黑)一起生活。但平日裡還是保持著主人和奴僕的關係,兩人生了三個私生子,最小的孩子叫孛端察兒,就是黃金家族的直系祖宗。

    《蒙古祕史》雖然借阿蘭豁阿教訓孩子之口,託辭說三個私生子是“神靈”的後代,並不是她和馬阿里黑的孩子。但仍然毫不忌諱地記載了這件事,而且也毫不忌諱地記載了他們公認的祖宗蒼狼白鹿的嫡系後代為朵魯班部落。所以說《蒙古祕史》基本上是蒙古族自述的真實歷史,即便是傳說,也是保留了傳說原味的,而不像某些民族那樣,一遍遍篡改自己傳說中的祖宗,讓自己的祖宗永遠是嫡系,不斷把祖宗包裝成真主選中的世界征服者那樣無聊。

    在這一點上,《蒙古祕史》難能可貴。

    阿蘭豁阿死前,拿出五支箭,勸說五個兒子要團結。而這個故事,大夥可能是從這裡得知的:

    而這個拿箭勸說孩子要團結的故事,最早見於鮮卑慕容部在西遷建立吐谷渾汗國的時代,故事主人公是吐谷渾的可汗阿豺,這個故事可能來源更早。這個故事的流傳,大略能反映出蒙古語各部落對鮮卑時代的一點點歷史記憶。

    但是,阿蘭豁阿的兒子們違背了母親的教導,四個成年的哥哥趕走了年幼的孛端察兒,平分了家產。

    年幼的孛端察兒獨自在野外成長曆練,終於成了一個有見識的猛男。

    孛端察兒在流浪時,仔細觀察了肯特山最強的烏梁海部落的組成,他暗暗覺得烏梁海部落是可以被征服的。

    但孛端察兒一個人是無法征服烏梁海部落的,於是他找到了趕他出門的哥哥們,表示自己願意第一個上,讓哥哥們協助他搶掠烏梁海人。

    哥哥們覺得,嗯不錯,這傢伙長大了不但不記仇,還要給哥哥們當炮灰搶東西,太好了。於是兄弟五人一拍即合,先找了一個烏梁海人的小據點,開始搶掠,結果大獲成功。

    由於孛端察兒是發起者,而且立功最大,膽兒最肥,也最能打,所以分配戰利品時,哥哥們覺得他應該分得的最多吧。

    結果,孛端察兒出乎意料地把搶來的馬匹、食物和奴隸都給了哥哥們,自己只要了一個懷孕的女俘虜。

    哥哥們大喜過望,覺得孛端察兒就是公平,於是孛端察兒從此在這個家庭中逐漸就有了領導地位。在孛端察兒的領導下,這個家庭不斷搶掠烏梁海部落,逐漸強大起來,便形成了了尼倫蒙古的雛形。

    而孛端察兒只要一個孕婦,也是深謀遠慮啊。為什麼啊,草原上什麼資源最珍貴?不是馬匹、不是食物、也不是財寶。而是可靠的人啊!

    這個孕婦肚子裡帶來的孩子,就是孛端察兒的孩子了啊,以後他就是孛端察兒就可以指望這個孩子養老了啊!!!

    這個孩子也果然不負父親厚望,這個孩子的後代在繁衍了四代之後,人口眾多,居然形成了一個部落,就是赫赫有名的“札答蘭部”。也就是成吉思汗的宿敵兼基友札木合的部落。

    這個孕婦跟孛端察兒生的孩子,後代也是繁衍眾多,數代之後,繁衍出了八鄰部落。忽必烈時期的第一名將伯顏,就是八鄰部落出身。

    而孛端察兒,在做了這個從家庭轉變為部落過程中的帶頭人的同時,也迎娶了自己的正牌老婆。正牌老婆的嫡系後裔,就是孛兒只斤部落,也就是黃金家族。

    孛端察兒正牌老婆帶來的陪嫁丫頭,生的兒子,最終也繁衍出了一個部落,就是照烈部落。

    孛端察兒的嫡系後裔孛兒只斤氏繼續繁衍,其旁支散支開花,分散出那牙勤、八魯剌思、不達阿惕、阿答裡急、兀魯兀、忙兀惕、失主兀惕、朵豁剌惕(即杜格拉特)、別速惕、斡剌納兒、晃忽答、阿魯剌、雪你惕、合卜禿兒合思、格泥格思等部落(氏族)。

    這其中,就有後世在中亞和新疆大放異彩的八魯剌思、杜格拉特。跛子帖木兒就是八魯剌思部出身。

    尼倫蒙古在逐漸強大後,孛兒只斤家族的嫡系,也開始出現分裂。遼朝統治者曾經拉攏尼倫蒙古首領俺巴孩,封其為太師。俺巴孩的後代覺得“太師”更榮耀,於是改氏族為“泰赤兀”。

    尼倫蒙古首領禹兒乞的兒子,覺得自己的爸爸非常偉大,於是改氏族為“主兒乞”。

    你看,繁衍得這麼厲害,而尼倫蒙古之所以能從無兄弟繁衍出這麼多的根本原因,應該就在於回鶻西遷、契丹南遷的大背景下,而在這個草原民族主體西遷南遷的時代,原本只是蒙古高原一個不起眼的小家庭,利用了七代人的時間,終於到了合不勒的時代,尼倫蒙古躋身為蒙古高原的強大部落聯盟之一。而這時候,尼倫蒙古的核心亦即孛兒只斤部落,這個部落的名稱來源孛端察兒,已經被合不勒可汗認為不夠古老而高貴了,於是合不勒可汗用了“乞顏”這個更古老的稱呼,於是孛兒只斤部落,就又稱為“乞顏部”了。

    對……

    之一

    因為此時,蒙古高原上最強大的部落聯盟,依然是突厥語的乃蠻部。

    而在回鶻西遷,大批迴鶻融入契丹,契丹又南遷關內的這個漫長的大時代下,除了尼倫蒙古外,其他蒙古語部落也是趁機大量繁衍,一些位置偏東的突厥語族部落也被蒙古化,蒙古語族的人口在草原上超越了突厥語族。除了尼倫蒙古外,蒙古高原上還形成了這幾個強大的蒙古語部落聯盟:

    克烈、塔塔爾(唐代韃靼直系後裔)、札剌亦兒、蔑兒乞、巴爾虎(唐代鐵勒人拔野古部落蒙古化後的後裔)等等。

    所以,尼倫蒙古是否能最終統一蒙古,還是個未知數。如果克烈統一蒙古了呢?那麼蒙古人這個詞可能就不存在了,可能就叫克烈人了。如果蔑兒乞人統一蒙古了呢,也是同理。蒙古語族這個概念,其實是一種概括而已。

    而這個時候,這些未來都有可能創造新草原帝國的部落,就開始相互競爭,吞併其他小部落。

    於是,迭列斤蒙古就出現了。

    我們知道,尼倫蒙古,是阿蘭豁阿的後代。但還有一些屬於蒙古,但不是阿蘭豁阿後代的部落。而這些部落,就是尼倫蒙古在擴張中或收服、或政府、或結盟的部落。其中就有世代和孛兒只斤氏聯姻的弘吉剌部、被尼倫蒙古收服或征服的速勒都司部、烏梁海部、許慎兀部、輕吉惕部等等。

    接著在合不勒的太爺爺海都年幼的時代,本來有能力在草原上參與最後爭奪站的札剌亦兒部,由於作死得罪了遼朝,被遼朝討伐,損失慘重。札剌亦兒人逃到尼倫蒙古的地盤,居然殺害了尼倫蒙古的君長,終於在尼倫蒙古新首領海都的努力下,尼倫蒙古征服了札剌亦兒人,從此札剌亦兒人加入了迭列斤蒙古。

    尼倫和迭列斤的概念在合不勒的時代形成了,於是“蒙兀國”就此形成,但克烈、蔑兒乞、塔塔爾、巴爾虎等等使用蒙古語的部族,還沒被納進蒙古的範圍內呢。

    所以,此後才有了蒙兀國的興起與衰落,以及到成吉思汗年幼時,蒙古各部互相征戰,也不管誰是尼倫誰是迭列斤了,總之蒙古藥丸。

    結果成吉思汗發威了。

    也就是在合不勒可汗在金朝冊封下, 創立了蒙兀國(蒙古國)的時候。其實蒙古語各部落,也就是蒙兀室韋,並沒有都歸附這個蒙兀國。與蒙兀國並存的,除了西邊最強大的突厥語部落聯盟乃蠻,以及南邊給金朝看守長城的突厥語部落汪古,以及西北邊的突厥語活化石吉利吉思(黠戛斯)之外,還有克烈、蔑兒乞、塔塔爾這些強大的與蒙兀國並立的蒙古語部落,以及並存其他的弘吉剌、八剌忽(巴爾虎)、斡亦剌惕(衛拉特)、豁裡禿麻(豁裡禿馬惕)等等其他勢力較弱的蒙古語部落。

    所以合不勒的蒙兀國,並不穩固。更可怕的是,合不勒可汗在朝拜金朝時,把金太宗的鬍子捋了一把,得罪了金太宗。合不勒的這一無意之舉,使得金朝改變了扶持蒙兀國的國策,變為扶持塔塔爾部,打擊蒙兀國了。

    合不勒可汗死後,為了蒙古各部的團結,讓泰赤烏部的首領俺巴孩做了可汗。

    而塔塔爾部,雖然在地圖中看似很小,但人口眾多,實力很強。在俺巴孩可汗送女兒出嫁時,塔塔爾部落聯盟中的兩個部落,合力襲擊了俺巴孩可汗的送親隊伍,把俺巴孩可汗活捉,獻給了金朝皇帝。然後被金朝皇帝:

    俺巴孩死前,呼籲蒙古人(當時只包括蒙兀中國人,並非全部的蒙古語部落),就算磨盡了十個手指,也要為他報仇。

    俺巴孩死後,蒙兀國的可汗繼續由泰赤烏部的俺巴孩之子忽圖剌擔任。

    忽圖剌擔任可汗的時候,成吉思汗的爸爸也速該搶掠了一支蔑兒乞人的迎親隊伍,搶來了成吉思汗的媽媽柯額侖夫人。

    柯額侖,是尼倫蒙古聯姻物件弘吉剌部落聯盟中的一個旁支,斡勒忽納兀惕部落出身。弘吉剌部落聯盟雖然不受蒙兀國管轄,但時代聯姻的關係,使得弘吉剌人也被視為迭列斤蒙古。

    但弘吉剌人卻是跟誰都聯姻,這不,就跟蒙兀國的宿敵蔑兒乞人聯姻了。不過還是被蒙兀國的也速該給搶了。

    也速該此時已經成為乞顏部的首領,但他還要服從蒙兀國可汗忽圖剌(泰赤烏部)的管轄。

    忽圖剌做可汗的時候,也速該出兵攻打塔塔爾人,俘虜了一個叫鐵木真兀格的勇士。介於蒙古人的傳統,也速該就將剛出生的兒子取名為鐵木真,也就是後來的成吉思汗。

    此後也速該就一直跟蔑兒乞、塔塔爾打打打,逐漸打出了名望,乞顏部的風頭蓋過了擔任蒙兀國可汗的泰赤烏部。

    然而,粗心的也速該過於膽大,在送鐵木真去弘吉剌部定親回來的路上,看到塔塔爾人在開野餐party。膽兒非常肥的他以為沒人認識他,反正蒙古人和塔塔爾人同文同種,他就混進去蹭吃喝,以為沒事。結果就被人認了出來,然後毒死在了塔塔爾人的party上。

    也速該死後,柯額侖婦人接回了鐵木真,然而此時能打的首領也速該已死,部落貴族中沒有一個強有力的領導,乞顏部的境遇每況愈下。作為蒙兀國可汗候選人的泰赤烏部的首領、忽圖剌可汗的侄子塔裡忽臺,這個傢伙竟然趁火打劫,奪走了乞顏部的部眾,把柯額侖孤兒寡母幾個人,就這麼丟棄了。

    雖然塔裡忽臺搶走了乞顏部的部眾,但這些年蒙兀國跟蔑兒乞人、塔塔爾人的戰爭也並不順利,蒙兀國的各部很多都不服塔裡忽臺,塔裡忽臺也不敢稱汗了。

    於是蒙兀國,基本上就是沒了。

    柯額侖母子就這麼在外飄零,好不容易鐵木真快長大了。塔裡忽臺聽到了這個訊息,就派人抓了鐵木真。鐵木真在泰赤烏部落的奴隸、迭列斤蒙古-速勒都司部出身的鎖兒罕失剌幫助下逃跑後,帶著弟弟和母親又開始了四處流亡,不得已又逃到了他定親的媳婦孛兒帖的孃家弘吉剌部落聯盟。

    弘吉剌人也很義氣,給鐵木真在孃家結了婚。

    弘吉剌部落聯盟並不強大,至少是沒有塔裡忽臺那麼強的。所以鐵木真得找更強的靠山,於是鐵木真就想到了他爸爸也速該的安答(結拜兄弟)王汗。

    王汗是克烈部的首領,克烈部也是蒙古語部落,勢力非常強大,一點也不比合不勒可汗時代的蒙兀國弱小。鐵木真的爸爸是如何攀上這個外援的呢?原來王汗曾經和他叔叔爭奪克烈的可汗之位,在這個時候,鐵木真的爸爸雪中送炭援助王汗奪位成功,於是就攀上了關係。

    克烈人的首領已經是可汗,從此也能得知克烈人的強大。

    但是,鐵木真想投靠王汗,卻窮的連個見面禮都沒有。

    這時候,鐵木真的丈母孃,拿出了一件黑貂皮的皮襖。原來這是鐵木真爸爸帶著鐵木真第一次見孛兒帖(鐵木真老婆)時送的禮物。於是,鐵木真拿上這個皮襖,就帶著弟弟合撒兒和別勒古臺,跑去拜見克烈人的可汗——王汗了。

    克烈人也是蒙古語部落,而且也非常強大,早就想吞併蒙兀國了。

    而這個時候,蒙兀國最有資格做可汗的,一個是泰赤烏部首領塔裡忽臺,可是塔裡忽臺不敢稱汗。而另一個,就是眼前這個看似一無所有的年輕人——鐵木真了。

    所以王汗許諾幫助鐵木真奪回部眾,但這也意味著,無論奪回的是乞顏部還是蒙兀國,蒙古人就要聽從克烈可汗的命令了。說不定,蒙古族便就沒了,蒙古語族現在就叫克烈語族,蒙古族就叫克烈族了。

    聽到鐵木真投靠王汗,有了靠山後。乞顏部的一些比較忠誠的奴僕,就跑來投奔了。

    投奔的第一個人,是鐵木真爸爸生前賞給鐵木真的第一個兵,叫者勒蔑。

    者勒蔑是烏梁海人,烏梁海部作為被尼倫蒙古第一個征服的部落,部眾已經大多淪為尼倫蒙古的奴僕,者勒蔑就是這樣被賞賜給鐵木真的。在鐵木真爸爸死後,乞顏部被泰赤烏部吞併,然而還是有一些人終於孛兒只斤家族的。

    者勒蔑就在他父親的引導下,來投奔了鐵木真。

    然後鐵木真就開始帶著兄弟和者勒蔑,一起去勸說流散在草原上的原乞顏部部眾,這時候他們依然非常困難,鐵木真的老婆孛兒帖連騎乘的馬都沒有。但投奔鐵木真的人也越來越多,乞顏部逐漸又恢復了。

    然而,壞訊息傳來。蔑兒乞人襲擊了他們的營地,老婆孛兒帖和老媽柯額侖被蔑兒乞人抓走了……

    王汗這個老狐狸雖然口口聲聲說要幫鐵木真,但也只能起一個靠山作用,王汗並沒有出兵出力的意思。鐵木真急需真正的盟友。

    這時候,鐵木真想起了蒙兀國還有一個領主,這個領主手下有很多兵馬,這個領主不鳥泰赤烏部的塔裡忽臺,這個領主跟他是好基友,結拜過“安答”。

    沒錯,他就是尼倫蒙古先祖孛端察兒搶來的兒子的後裔——札答蘭部的札木合。

    於是,赤壁中的關羽和白眉大俠徐良就此聚首。

    札木合表示,他願意出兵一萬。鐵木真表示,他就算湊也要湊一萬兵。這麼下就有兩萬兵了。

    老狐狸王汗聽到這個訊息,親自率領兩萬兵趕了來。財大氣粗的王汗也需要讓這兩個年輕人做炮灰,以圖完成他稱霸草原的野心。

    結果到了商議集結大軍的時候,札木合不但超出約定帶了兩萬大軍,還提前三天到達集結地點了。而王汗這個慢吞吞的老狐狸,則遲到了三天。

    這時候的札木合非常義氣,也不負鐵木真日後對他的評價:此人可以共患難,但無法共富貴。

    札木合年輕氣盛,指責王汗不守約定,趁著這個藉口奪取了聯軍的統率權。這一仗如果勝利,那麼揚的就是札木合的名聲了。

    聯軍很快便擊潰了蔑兒乞人,救回了鐵木真的老媽和老婆,可是老婆卻懷了蔑兒乞人的孩子。也就是朮赤。鐵木真發揚了祖宗孛端察兒的精神,對朮赤視為己出。

    聯軍洗劫了蔑兒乞人後,王汗撤軍回了克烈。鐵木真和札木合開始了蜜月期,兩人據說親密到了晚上同塌而眠的地步。

    而在這個時候,由於鐵木真不徇私、賞罰公平,很多人都脫離自己的部落來投靠鐵木真。這期間投靠他的猛人就有來自泰赤烏部的八魯剌思人奴僕忽必來兄弟、原本屬於乞顏部的烏梁海人奴僕速不臺等人。忽必來和速不臺,這倆名字大夥應該熟悉,後來都成了當世名將。

    鐵木真的部眾越來越多,而當時蒙兀國還沒有可汗,塔裡忽臺這個攪屎棍一直沒敢稱汗的。於是很多人提議鐵木真為汗,於是鐵木真就這樣被擁立為蒙兀國的可汗了,這時候他被稱為“鐵木真汗”。

    如果打個比方的話,現在這個汗就是小可汗,只是蒙兀國的可汗,等同於“國王”。而以後的“成吉思汗”就相當於全草原上的大可汗,等同於皇帝了。

    聽到鐵木真稱汗,名存實亡的“蒙兀國”又有復興機會的訊息,札木合的一些部眾也跑來投靠鐵木真了,而鐵木真對他們來者不拒,這一下就惹怒了札木合。

    原來,札木合在聯軍擊敗蔑兒乞人時,主動取得統率權,就是為揚名立萬日後能稱汗。然而他的出身札答蘭部,雖然也勉強算尼倫蒙古,但不是孛兒只斤氏嫡系。

    孛兒只斤氏嫡系,為孛兒只斤、泰赤烏、主兒乞等這幾個氏族,這幾個氏族都是孛兒只斤的嫡系子孫,稱汗名正言順。

    札木合一直想稱汗,但還是被這個無形的規則給攔住了,結果……

    鐵木真這個老婆老媽被人搶走還需要自己幫忙搶回來的廢物、不但稱汗,還撬自己的牆角!

    札木合非常生氣,後果非常嚴重。

    於是,札木合覺得可以利用下他自己這麼多年積累的人望了,果然不出他所料。蒙兀國幾乎所有有實力的部落,都支援札木合。

    很快,札木合便集結了札答蘭部、泰赤烏部(話說塔裡忽臺也真是慫)、亦乞納思部、兀魯吾部、那也勤部、八魯剌思部、八鄰部、豁魯剌思部等十三個蒙兀國的強大部落,集結重兵三萬,向鐵木真發動了進攻!

    三萬人啊啊啊啊!

    可見在鐵木真爸爸死後,塔裡忽臺無能不敢稱汗期間,蒙兀國部落首領中也就札木合最有威望,可惜礙於血統無法稱汗,單證號召力就說明了一切問題,蒙兀國此時真正意義上的可汗,就是札木合啊。

    於是,十三翼之戰打響。鐵木真此時依然缺乏統率軍隊的經驗,耿直地將自己的兵力也分成了十三股,和札木合聯軍的十三個部落一一對決。

    結果自不必多言,鐵木真慘敗逃走。

    札木合架了七十口大鍋,將戰俘全部煮了。

    很多本來準備效忠札木合的部落民,又逃離了自己的部落,以家庭、兄弟、個人、夥伴為單位紛紛投靠了鐵木真。

    而鐵木真就這麼又緩了過來,乞顏部的組成也開始變得越來越複雜,基本上成了蒙兀各部逃難民眾的集合體了。

    鐵木真此時依然不敢招惹札木合,只好先瞅準了孛兒只斤家族的另一個分支——主兒乞部。

    主兒乞部孛兒只斤嫡系中得一部分形成的一個部落,號稱長子的長子,也有稱汗的資格,但此時主兒乞部實力弱小。

    在攻打主兒乞人的時候,鐵木真聽到了一個好訊息。

    那就是,鎮壓內蒙古境內的契丹人反叛的金朝右丞相完顏襄,看到塔塔爾人在金朝的扶持下有了強盛的苗頭,決定打擊塔塔爾部,換一個弱的草原部落扶持,以維持草原永久戰亂,一個強大部落也崛起不了。

    這個訊息被鐵木真知道後,鐵木真大喜,但以他目前的實力,恐怕金朝根本看不上扶持他。於是他就再次派人去找王汗,王汗的克烈部雖然強盛,但在金朝眼裡不值一提,的確是個扶持起來打擊其他草原上冒頭的強大部落的好攪屎棍。

    王汗非常開心,覺得鐵木真這個乾兒子很好,這麼好的訊息都通知他。於是王汗和鐵木真率軍投效了金朝,並和金兵一起消滅了塔塔爾部。

    塔塔爾部,這個傳承自唐代年間的韃靼的古老懞古語強部,就這麼完蛋了。

    唉,這待遇……

    接著,已經有了小靠山王汗、大靠山金朝的鐵木真,以金朝的“札兀惕忽裡”的名義,吞併了主兒乞部,並從主兒乞部的札剌亦兒奴隸中,發現了人才木華黎。

    在鐵木真還在做金朝的小軍官的同時,札木合在額爾古納河河畔,被蒙古語各部落推選為可汗了。

    這次參加選舉的有合答斤、撒勒只納兀、朵兒邊、塔塔爾(殘餘勢力,依附札木合了)、亦乞列思、弘吉剌、斡羅剌思部、乃蠻(突厥語部落聯盟乃蠻是派了一個使者,表示支援札木合為蒙古人的可汗)、蔑兒乞、斡亦剌惕(衛拉特)、泰赤烏(塔裡忽臺這個慫貨啊)這十一個強大的部落,幾乎代表了除了克烈部落聯盟和鐵木真的乞顏部之外的所有漠北遊牧民族。

    這其中有許多是原來蒙兀國的部落,他們推選札木合為可汗,還能理解,畢竟蒙兀國現在最強的首領塔裡忽臺是個慫貨,已經淪為札木合的跟班了。

    而斡亦剌惕(衛拉特)、弘吉剌這些部落原本就不受蒙兀國統治,是獨立存在的蒙古語部落,他們居然也支援札木合了。

    而蔑兒乞人、塔塔爾人這些蒙兀國的宿敵,由於先後被札木合領導的聯軍和金朝領導的聯軍征服,居然也投靠了札木合。而這兩個宿敵,他們都跟王汗和鐵木真不共戴天。

    突厥語族群在漠北的最強大部落乃蠻,居然也派人支援札木合了!

    這說明了什麼問題呢?

    很簡單。

    金朝在蒙古高原上的暴政,是草原各部都無法容忍的。但是,王汗和鐵木真為了抱大腿,接受了金朝的冊封,並夥同金朝,在瞬息之間,沒有任何名義地就把草原上原本強大不可一世的塔塔爾部摧毀了。而草原各部,也逐漸有了團結在一起抵禦金朝的想法,所以札木合雖然殘暴,但札木合不做金朝走狗啊。

    札木合這一個偶然,幾乎就超越了尼倫蒙古所有先祖的功業了。所以札木合不再只稱蒙兀國的可汗了,而是破天荒地使用了曾經耶律大石的汗號“古爾汗”,也就是“菊爾汗”,是有汗號的可汗,在當時就是可汗的可汗。

    札木合這是要日天啊!

    如果札木合在稱汗後,穩固發展,那麼王汗和鐵木真這兩個金朝的“公務員”就在草原上無容身之處了,所以他們來不及召喚金朝大腿,馬上採取行動,集結了主力部隊,趁著札木合剛剛稱汗各部落還不團結的時候,忽然攻打札木合。

    札木合和各部落沒有防備,倉促應戰,結果被王汗和鐵木真擊敗。各部落貴族紛紛逃回自己的部落,札木合這時候卻暴露出了他的政治為0的致命缺點,那就是在各部落貴族逃散的過程中,強行裹挾逃不走的其他部落民眾,沿著額爾古納河撤退。

    剛剛被大夥選舉為可汗,打完敗仗不想著怎麼團結各部落反擊,卻搶掠在選舉儀式上向他宣誓效忠的各部落首領的子民……

    也是夠了。

    而此後,作為草原上的“古爾汗”的札木合,一直在搶掠各部,毫不遮掩地只顧自己的札答蘭部。一點也沒有可汗的樣子,所以也根本無法團結各部落反擊王汗和鐵木真。

    王汗和鐵木真則個個擊破,收攏了大批人民,四面出擊,札木合也被消滅,只得逃去了乃蠻。王汗和鐵木真迅速強大起來,成了草原上的霸主。強大之後,王汗和鐵木真決裂,結果鐵木真擊敗了王汗,吞併了克烈部。王汗逃往乃蠻,被乃蠻的可汗太陽汗殺害。

    吞併了克烈部後,鐵木真已經統一大多數蒙古語諸部了。

    接著,鐵木真率領蒙古大軍,消滅了乃蠻。

    這時候,除漠南的汪古、西伯利亞的一些“林中百姓”外,幾乎所有的蒙古語部落,以及蒙古高原上殘餘的突厥語部落都被鐵木真統一。於是鐵木真被草原人民推舉為“成吉思汗”。

    成吉思汗這時候就頒佈了一道前所未有的政令,宣佈將統治下所有的人民,不分蒙兀、克烈、乃蠻、塔塔爾、蔑兒乞等區別,統稱蒙古人。將所有蒙古人的部落打散再分配,不再以部落為組成單位,而是整合為九十五個千戶。就此,草原上的血統貴族為基礎的部落制度完全瓦解,成吉思汗下轄的蒙古人成了高效的戰爭機器。

    而克烈、乃蠻、塔塔爾、蔑兒乞這些原本不屬於蒙古人的族群(甚至於乃蠻還是個突厥語族群)就此併入蒙古,並在蒙古人中這些部落名都成了姓氏和歷史名詞。而原本是蒙古人的如乞顏、泰赤烏、八魯剌思、札剌亦兒等等部落,也完全成了姓氏和歷史名詞。只有在蒙古汗國邊緣暫時沒有被成吉思汗統治的這些部落的成員、以及西征後襬脫千戶組織而突厥化的成員,才勉強將這些古老部落名按部落遺存了下來,比如哈薩克人中的克烈、蔑兒乞、札剌亦兒、弘吉剌,以及處於蒙古邊緣的衛拉特、烏梁海。

    這一整合,完全改變了蒙古高原民族不斷變化的歷史狀況,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鶻-契丹興亡更迭,草原上的部落也跟著這些強大政權不斷更換族名甚至發生民族變遷,但隨著成吉思汗的整合之後,雖然蒙古人最終還是復辟了血統貴族為基礎的部落制,但蒙古人這個民族認同,就一成不變地傳承至今了。

    再也就沒有匈奴-鮮卑-柔然-突厥-回鶻-契丹這樣一團亂麻的民族變遷了。

    最後再說說以前,有分子人類學的取樣研究,發現內蒙黃金家族後裔的Y染色體多數都是O3,也就是漢族常見的基因,在蒙古族中雖然也比重很高,但不佔絕對優勢(蒙古族佔絕對優勢的是C3)。於是就有人戲謔說達延汗可能血統有問題云云,其實說白了就是對黃金家族來源不甚瞭解。

    我們從《蒙古祕史》能看出,黃金家族的父系先祖孛端察兒,是蒙古超級祖母阿蘭豁阿的私生子,其親生父親,很可能就是阿蘭豁阿的奴僕馬阿里黑。《蒙古祕史》對此毫不諱言,並沒有遮掩這段歷史。

    而馬阿里黑,是源於伯牙吾部落。伯牙吾氏,疑似源於庫莫奚。

    而庫莫奚和契丹,是孿生民族,與契丹同出於鮮卑宇文部。鮮卑宇文部的子民,就有很多是八王之亂時期逃難投靠宇文部的漢人難民,這些漢人難民最終也隨著民族變遷成了部分庫莫奚和契丹人的先祖。

    而為什麼孛端察兒的後裔繁衍了這麼多部落,O3在蒙古人裡並不佔優呢。原因也很簡單,孛端察兒的後裔繁衍出的部落,只是部落上層而已,更多的蒙古人都處於下層,以歸附部落民、和俘虜後代的奴僕身份生活繁衍的。比如木華黎、赤老溫這兩個名將,他們在部落上也是屬於孛兒只斤家族的主兒乞、泰赤烏,但他們在部落都是奴僕出身,真正來源卻是:木華黎源於札剌亦兒、赤老溫屬於速勒都司。

    不過說實話,血統這東西很無聊的。秦始皇就被傳言說他是呂不韋兒子,但重要嗎?不重要,秦始皇無論血統源於何處,他還是嬴姓子孫啊。

    就像黃金家族的孛端察兒,無論他血統來自何處,他的後人編纂史書,第一個追溯的祖先,還是他出生時好多年前就已經死去了的父親的先祖——蒼狼白鹿。

  • 8 # 旅行者說文史

    每一個民族的起源都有一個美麗的傳說,比如,契丹族的起源來自一位騎著白馬的仙人和一位騎著青牛的仙女;女真人的起源則來自一位美少女吞食了神鵲銜來一枚紅果。同樣,蒙古族也有一個極具創意的傳說:

    上古的時候,盤古開天闢地以後,他的右眼化為了太陽,右眼化為了月亮,四肢五體化為了四極五嶽,血液化為了江河湖泊。再後來,太陽還有了兩個女兒。有一天,姐妹倆乘坐一葉小舟,一路觀賞著瓊花瑤草,來到了古老的中國。姐姐嫁到了山清水秀的南方,而妹妹則嫁到了牛羊遍地的草原之上。

    姐姐的兒子出生時,不停的發出“唉咳”的哭喊聲,媽媽就給他起名叫“海斯特”,意為“漢族”。嬰兒出生時手裡就緊握著一把泥土,所以長大了就擅長種植五穀。

    妹妹的兒子出生時,不停的發生“安呀”的哭喊聲,媽媽就給也起名叫“蒙高樂”,意為“蒙古”。嬰兒出生時手裡就緊握著一把馬鬃,所以長大了就擅長放養牛羊。

    蒙古人的傳說不僅富有創意,在蒙古族人民心中可信度也很高。我們雖然不會去考證這個遠古傳說的真實性,但是,我們又不妨撥開歷史的迷霧,走進草原那段揮馬揚鞭的光輝歲月。

    我們在講東胡人故事之前,我們不妨先從匈奴開始說起。匈奴第一個首領叫頭曼,他被秦朝大將蒙恬從河套地區趕跑後不久,就在頭曼城(今內蒙古包頭境內)重組人馬,並建立了像模像樣的匈奴政權。頭曼自稱“匈奴單于”,就是相當於漢語中的“天子”,所以,我們不妨就稱呼他為“頭曼單于”。

    頭曼單于晚年時候,想把愛妃所生的幼子立為繼承人。於是,他就在愛妃的教唆之下,把長子冒頓送到月氏國當做人質。當冒頓到了月氏不久,頭曼單于隨之發動了對月氏國的戰爭,以此激怒月氏王,他想借月氏王之手將冒頓殺掉。

    冒頓洞悉了父親的用意,趁月氏王還沒有動手之際,偷了一匹良馬逃出了月氏國。當頭曼單于正得意洋洋與愛妃交杯換盞,慶賀計劃成功的時候,冒頓瞪著血紅的眼睛,滿身風塵出現了他的面前。

    也許出於悔意,頭曼單于仍然保留了冒頓單于繼承人的位置,並分配給了他一萬多人的兵馬,可是在冒頓心裡,早已恨死了這個要置自己於死地的父親。

    終於,在一次狩獵途中,冒頓帶領自己的親信,果斷地將鳴鏑射向了自己的親生父親。

    過了一段,貪得無厭的東胡大人再次派使臣來到匈奴,公開索要冒頓最寵愛的閼氏(正妻)。冒頓再次找到眾人商議此事,群臣怒道:“東胡欺人太甚,請單于出兵征討!”冒頓說:“我們怎麼能因為一個女人而得罪鄰居呢,把閼氏送給他好了!”

    在匈奴與東胡之間,有一塊空地,方圓數千裡無有人煙。東胡大人想將這塊空地吞併,再次派出使臣來到匈奴,說:“這塊地方,你們也無法管理,不如送給我們東胡好了!”冒頓再次召集眾人前來商議此事。經過前面兩次與東胡的交涉,群臣都以為冒頓是一個貪生怕死,軟弱無能的人,於是有人想拍冒頓的馬屁,說:“反正是塊遺棄的土地,想給就給吧。”不料,冒頓卻勃然大怒:“土地是國家的根本,怎麼能隨意割讓?”說罷,就將主張割讓土地的大臣推出帳外斬首。

    冒頓一聲令下,匈奴騎兵的馬刀高高揚起,東胡大人頓時身首異處。即便如此,冒頓仍不解恨,將東胡大人的腦袋鑲上牛皮,製成了自己專用的尿壺。

    東胡大人死後,東胡人不願意在匈奴人的奴役下生存,兵分兩路,繼續向東逃竄。一部分逃到烏桓山(今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旗的罕山),故稱之謂“東桓”;一部分逃到鮮卑山(今內蒙古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一帶),故稱之謂“鮮卑”,這一部分人就成為了後來契丹人和蒙古人共同的祖先。

    蒙古人的崛起

    蒙古人雖然和契丹人同宗同源,屬於鮮卑人兩個不同的分支,但是,史書關於蒙古人的記載遠不如契丹人那麼久遠。記載的時間晚,並不等同蒙古人出現的時間晚於契丹人,而是缺少一個舉足輕重的草原領袖。

    室韋部落經過漫長的發展,雖然一直默默無聞,但是也逐步發展了南室韋、北室韋、缽室韋、深末怛室韋、大室韋等多個部落。到了公元7世紀,唐朝中期的時候,室韋的一個分支,蒙兀室韋在首領孛兒帖·赤那的帶領下,離開了祖源地額爾古納河,西遷到斡難河源頭,開創了後來的蒙古民族蓬勃發展之路。

    孛兒帖·赤那就是成吉思汗鐵木真的二十二世祖。孛兒帖·赤那雖然離開了苦寒之地,來到了水草豐滿的新牧地,但是,也隨之被迫捲入了戰爭的漩渦。在接下來的歲月的,他們先後被突厥、回紇、黠戛斯、契丹的統治,直到那個叫鐵木真的天之驕子的出現。

    蒙古人崛起了!

  • 9 # 正派歷史強檔

    提到蒙古族,大家最先想到的大概就是成吉思汗麾下的蒙古鐵騎。蒙古族到底從何而來,一直備受專家們爭議。

    蒙古族的歷史長達三千多年,文獻有記載的也有一千多年。由於歷史過於悠久,歷史方面的專家們根據史書中的記載得出了不同的結論和結果。

    有學者提出蒙古族以前的稱呼是——韃靼。但是也有學者提出異議,認為另外一個稱呼——鐵勒才是蒙古族的前身。唯一意見相同的是蒙古族是由最早期的匈奴演變而來的。

    因為在公元前200多年,東胡被匈奴族的首領帶領手下的將士們所攻破,之後,東胡就一直被匈奴人統治長達整整三世紀之久。

    後來匈奴部落被漢朝攻下,匈奴人對東胡的統治才徹底結束。

    由於最早的東胡的人是鮮卑人,他們在匈奴統治之後就轉移到了其他的地方居住。在這裡統治的匈奴人自稱為鮮卑人,所以鮮卑這個部落逐漸的興盛起來。

    早在公元四世紀中,居住在其他地方的鮮卑人的一部分,改稱為“契丹”,居住在另一片區域也就是興安嶺附近的鮮卑人也同時改了稱呼,就是——室韋。

    根據史書記載,蒙古族就是室韋人的一小部分,這個早在唐朝時期就有記載,總稱為蒙兀室韋部落。

    《史籍》記載,蒙古族最早時期只有兩個氏族,分別是捏古斯和乞顏這兩個部落。

    這兩個部落分別被突厥打敗,最終整個部落的人只剩下了兩對男女,他們找地方逃亡,居住了長達四百多年,部落也逐漸的興盛起來。

    隨著人數的增多,沒有足夠的地方居住。所以開始了遷徙的生活。這個時候形成的大部落大概70多個分支。總稱就是——迭兒勒勤蒙古部落。

    在遷徙之後部落之中出現了很多優秀的蒙古族人,而且還有很多原生的蒙古人。

    在後期,蒙古地區衍生出了三個十分強大的部落,分別是突厥語族,乃蠻和汪古。

    這三個部落也是最早的蒙古族。我們大家所熟知成吉思汗,就是在十三世紀的時候才開始統一蒙古族。

    成吉思汗統治蒙古族之後,開始按照體系對蒙古人進行統一的劃分。蒙古人一開始由於族系的不同,地區的不同。

    這些風格不同的部落構成了蒙古族,在成吉思汗的統治下,變成了有相同的語言和共同目標的統一的民族,這就是後來的蒙古族。

  • 10 # XIZS解答

    蒙古族是一個傳統遊牧民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同時也是蒙古國的主體民族,主要分佈於東亞、中亞地區。 蒙古族始源於古代望建河(今額爾古納河)東岸一帶。13世紀初,以成吉思汗為首的蒙古部統一了蒙古地區諸部,逐漸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為生計,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蒙古族在科學文化事業上比較發達,其音樂、舞蹈在藝術上居於相對顯赫的地位。

    中文名

    蒙古族

    外文名

    Mongols

    人口

    約1000萬

    人口分佈

    中國,蒙古國,俄羅斯等

    語言

    蒙古語

    文字

    回鶻式蒙古文,西里爾蒙古文

    信仰

    薩滿教,藏傳佛教,回教

    別稱

    蒙古人,草原驕子,馬背上的民族

    方言

    內蒙古,衛拉特,巴爾虎布里亞特

    節日

    蒙古族新年、成吉思汗紀念節

    1226年成吉思汗帥大軍出征西夏。路經水草豐富的鄂爾多斯,他的馬鞍忽然掉地­大汗讚歎這裡的景色,並說死後葬於此地。1227年正月,成吉思汗大軍兵圍西夏­國首都中興府,圍而不攻,半年之久,隨後西夏滅亡。­

    1227年7月,成吉思汗病逝於清河水縣西江駐地,享年六十六歲。蒙古軍將成吉思汗­遺體運回草原。全體蒙古以最隆重的方式祭祀這位偉大人。成吉思汗葬地為千古­之謎。­

    1229年夏,在克魯倫河雕阿蘭召開了忽勒臺大會。成吉思汗之子窩闊臺被推舉為蒙­古汗。1229年窩闊臺汗遵照成吉思汗的“連宋滅金”的方略,親率大軍倫發金­國,至1234年金國滅亡。­

    1235年至1243年,由朮赤子撥都統帥的蒙古大軍進行第三次西征,橫掃亞洲西和歐­洲東部各國。途中遠征軍強渡伏爾加河。1238年,蒙古西征軍攻破佛拉基米爾城­.

    1243年,撥都在佛兒加河下游建立了大蒙古國四大汗之一的欽察汗國

    1251年6月,成吉思汗之孫蒙可被推舉為貴由汗之後的大蒙古國第四代大汗。1252­年6月,蒙可汗命其弟忽必烈遠征大理,意圖繞道大理攻擊南宋。1255年平定大理­.

    1239年至1249年,窩闊臺之子闊瑞積極聯絡吐蕃僧俗貴族,隨後西藏地區正式納入蒙古帝國版圖。1252年初蒙哥汗命弟旭烈兀進行第三次西征,1259年,征服了­母河以西至波斯的廣大地區。蒙古大軍攻入巴格達皇室。

    1260年,旭烈兀在波斯建立了大蒙古國四大汗國之一的伊利汗國

    1258年,蒙哥汗帥大軍征戰南宋,攻破四川眾多城鎮,1259年蒙哥汗在四川病逝。­蒙哥汗之弟忽必烈宣佈即汗位,1271年建國號為“大元”。1276年滅南宋,從此­全國統一於元朝。­

    忽必烈即位後平定內部叛亂,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忽必烈在元上都舉行宮廷盛會­召見各國使節。­

    建元大都(今北京)。1287年工程告竣。忽必烈大都召見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

    元朝科技,農業,商業,手工業大發展。忽必烈視察大運河工程。元朝擁有當時最­大的交通運輸業。四通八達的驛站,草原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三路,使東西方經­濟文化大交融,元朝城為歷史上最開放的朝代。

    元末宮廷腐敗,整日沉迷在歌舞昇平中,朝政荒廢。­

    元朝後期,民族矛盾和社會委和激化,引發農民大起義。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國­號大明,同年八月明軍攻入大都。元惠宗妥歡鐵木爾棄守大都,退回草原,史稱­北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吉他自學難嗎?有沒有什麼方法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