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虎頭山小妖
-
2 # 古今歷史展望未來
01、鄭和,明朝著名Nautilus、外交家
鄭和(1371年-1433年),原名馬和,小名馬三寶,回族,雲南昆陽人。
鄭和出生於洪武四年,十歲時被進攻雲南的明軍副統帥藍玉(就是那個給朱元璋帶了綠帽子,最終被朱元璋以謀反罪五馬分屍的一代名將)掠到南京,閹割成太監後,進了燕王朱棣府上當差。
靖難之役中,鄭和為朱棣立下戰功。永樂二年,朱棣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鄭和為姓,以紀念戰功,史稱"鄭和"。並升任鄭和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
鄭和有智略,知兵習戰,朱棣對他十分信賴。
1405到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
宣德(明宣宗朱瞻基年號)六年,明宣宗朱瞻基欽封鄭和為三寶太監(金庸在修改《笑傲江湖》時,將“葵花寶典”的作者改為三寶太監)。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鄭和在印度西海岸古裡去世,賜葬南京牛首山。
02、王振,大明王朝第一個專權亂政的太監王振(?-1449),漢族,河北蔚縣人。
王振這貨是個知識分子,識文斷字,做過教官。但這哥們覺得中舉人、考進士這條榮身之路對自己而言有些不靠譜。於是乎便揮刀自宮做了太監。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這哥們絕對沒有練習《葵花寶典》或者《辟邪劍譜》之內的高深武功。
王振為人狡黠、善於伺察人意。
入宮後,宣宗皇帝很喜歡他,便任命他為東宮局郎,服侍太子,也就是後來的英宗皇帝。英宗登基後,王振脫穎而出,逐漸專權,幾年間便權傾朝野。
一代名相於謙,因為進京朝拜皇帝時沒有給王振送禮,便被王振羅織罪名,關進了監獄,並判處死刑。後來在山西、河南兩省官民進京伏闕請願的壓力下,王振才免了于謙死罪。並向外宣稱,抓捕于謙是個誤會。要怪就怪于謙的名字起的不好,偏偏跟得罪自己的一個屌絲同名同姓。
正統(明英宗朱祁鎮年號)十四年(1449年),瓦剌首領也先率大軍進攻大同。王振慫恿正統皇帝親征,結果正統被瓦剌人俘虜,明朝20萬軍隊被擊潰,從徵的100多名文臣武將幾乎全部戰死沙場。
史稱這場悲劇為“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中,王振這個禍國殃民的死太監被正統的護衛將軍樊忠用鐵錘砸碎了腦袋,終於落了個罪有應得的可恥下場。
03、汪直,明朝第一個掌管皇城禁軍的太監
汪直(?-1487),瑤族,廣西大藤峽人。
汪直是明代權宦之一,自幼入宮,曾伺奉明憲宗、萬貴妃。
汪直歷任御馬監掌印太監、西廠提督。因為在遼東監軍有功,總領皇城京兵精銳"十二團營"。成為明朝第一個掌管皇城禁軍的太監。其牛逼程度可想而知。
後來,汪直因為長時間坐鎮遼東,與明憲宗逐漸疏遠,失去寵信,被東廠提督尚銘等人彈劾,遭貶到南京。汪公公從此退出歷史舞臺。
04、尚銘,明成化年間東廠總管太監尚銘(生卒年不詳),漢族,籍貫不詳。
尚銘曾擔任二十四衙門中司禮監的主管。王振、馮保、劉瑾、魏忠賢等人都曾做過司禮監主管。
尚銘很善長於欺壓土豪、大款,這個太監非常貪財,為了錢,無所不做。絕對的金錢至上主義者。
成化(明憲宗朱見深年號)十七年,尚銘聯合上林監丞李孜省彈劾西廠總管汪直,後來風光不久,便被李孜省給陰了。
李孜省嚮明憲宗上書彈劾尚銘,結果尚銘被抄家,本人被罰到孝陵(朱元璋的墓地)掃地,最後玩失蹤不見了。
05、劉瑾,正德朝權宦,時人稱他為"立皇帝"劉瑾(1451-1510),原名談瑾,漢族,陝西興平人。
劉瑾六歲時被太監劉順收養,後來淨身入宮當了太監,從此改姓劉。
劉瑾曾在弘治年間犯過罪,赦免後走了狗屎運,被派去侍奉正德皇帝朱厚照,得到朱厚照的寵愛,數次升職,官至司禮監掌印太監。
劉瑾大權在握後趁機專擅朝政,作威作福,魚肉百姓。和馬永成、高鳳等七名太監被稱為“八虎”。劉瑾則為”八虎“之首。
當時大家稱呼劉瑾為”立皇帝“,意思是“站著的皇帝”;稱呼正德帝為”坐皇帝“,意思是“坐著的皇帝”。
劉瑾並非無能之輩,也未曾將國事當作兒戲。專政期間,他針對時弊,對政治制度作了不少改動,推行過一些新法。即所謂"劉瑾變法"。
劉瑾被捕後,從他家中查出金銀數百萬兩,並有偽造的玉璽、玉帶等違禁物。他被認為是當時的”世界首富“,十個馬雲都沒他有錢。
不過這個劉公公的下場也很慘,正德(明武宗朱厚照年號)五年(1510年)八月,劉瑾被凌遲處死。
-
3 # 小郭讀歷史
我們先來說說宦官得以存在的原因?
第一,為了保證皇帝血脈的純潔唯一性。在深宮內院中,除了皇帝一人而外,不讓第二個男人出現。最穩妥的辦法,是讓既是男人,卻因生殖器官被閹割而成了“半個女人”的人在宮內當差,這種不男不女、半雌半雄的人,就是宦官。
第二,希望最大限度地將君權、夫權合而為一。封建統治者幾乎沒有一個不追求妻妾成群的淫逸生活。最高統治者皇帝更毋庸論,他既是全國最高政治權力的代表者,也是夫權的最大代表者。對於封建帝王來說,維護其夫權的神聖不可侵犯,當然也是至為重要的。漢代仲長統說過:“宦豎傅近房臥之內,交錯婦人之間。”因為只有經過腐刑成了特種男人、“半個女人”的宦官,在與宮中婦女接觸中,才不會發生大的問題。
就題主提出的問題我們談談明朝最大的五個宦官是如何在皇權的卵翼下,逞凶肆虐,鬧得天下雞飛狗跳,河決魚爛,“把人的血肉廉恥當饅頭似的吞噬”,直到明朝滅亡的。
王振(?-1449年)是明英宗時期的著名宦官,也是明朝第一代專權太監,山西蔚州(現今河北蔚縣)人。永樂末年,王振入宮當了太監,最初入宮時是位負責在內書堂教小太監讀書識字的宦官。
宣宗在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病死,英宗即位,次年改元正統。英宗即位後,很自然要重用自己喜愛的人,王振便越過原司禮太監金英等人,出任宦官中權力最大的司禮太監。
之後一段時期,“三楊”等元老重臣德高望重,張太后對他管制又特別嚴格,他想控制朝政的願望難以實現,心中著實不快。但也毫無辦法,只好在干預朝政的道路上停一下腳步,採取以屈求伸的辦法,等待時機,以求一逞。
正統七年(1442年),王振的最大障礙物——太皇太后張氏病逝,英宗是一個常常發昏的皇帝,他並不是貪求淫樂不理朝政,而是過於相信王振,凡是王振說的,他馬上就相信,而且認為是最好聽、最正確的。王振之後大權獨攬,接著提拔自己的親信,打擊政敵。這樣,從中央到地方迅速形成了一個以王振為核心的朋黨集團。
王振擅權,不但不佈置加強北方邊防,反而接受瓦剌賄賂,與瓦剌貴族進行交易。正統十四年(1449年)二月,蒙古族瓦剌部落首領也先遣使2000餘人貢馬,嚮明朝政府邀賞,由於王振不肯多給賞賜,並減去馬價的五分之四,沒能滿足他們的要求,就製造釁端。遂於同年七月,大舉分兵攻明。
根本不懂軍事的王振,對瓦剌的軍事進攻沒有足夠的認識,以為讓英宗親征,就能把瓦刺兵嚇跑。所以,他為了僥倖取勝,冒濫邊功,便在明朝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下,慫恿英宗親征,讓英宗效仿宋真宗親征的榜樣,以便青史留下美名。
土木堡之變,英宗被俘,20萬軍隊被擊潰,王振終惡有惡報死於亂軍之中,從徵的100多名文臣武將幾乎全部戰死沙場。
成化三年(1467),晉升為司禮監僉書,並受命前往勘查武岡、蘄州等藩府的大案。成化二十三年(1487)憲宗去世時,為躲避牽連,蕭敬主動請求幹宦官誰也不願乾的事——到裕陵司香。
弘治十八年(1505),孝宗病危,把太子託付給蕭敬,這就是後來的武宗。
正德七年(1512),武宗起用他為司禮監掌印太監,賜給他繡著坐蟒的袍子,准許在宮中乘小轎出入。這時他已經七十四歲了,但對時事仍然能常常提出好的意見。
正德十六年(1521),武宗病逝,無子,由藩王朱厚入承帝位,就是世宗。世宗因為蕭敬德高望重,又熟悉宮廷各種事務和禮制,所以特地詔令他入宮,管理機務。這時蕭敬已經是八十五歲高齡了,但仍然頭腦清楚,精力充沛,在宮中進退周旋,行步不差尺寸。
嘉靖元年(1522),蕭敬屢受廷臣彈劾,請求告老退休。世宗準了他的請求,並念他過去的功勞,除年俸外,每月再加米十石;每年撥人夫十人給他役使;逢年過節都像過去一樣賜給時令食品。這樣的待遇,比退休的內閣大學士還要好,也是以前的宦官從未得到的。
嘉靖七年(1528),蕭敬在宮外私宅病逝。世宗命司禮太監賴義負責喪事的禮儀,御馬監太監韓錫等綜合辦理有關喪葬的事。諭祭三壇,賜新鈔三萬緡。敕命要切實辦好棺木、造墓、建享堂等事。皇太后賜給白金一百兩,文綺四表裡。大學士翟鑾為他撰墓誌銘,楊一清為他寫墓表。
蕭敬歷侍六個皇帝,仕途也有起伏曲折,但亦四次任司禮監秉筆太監,四次任司禮監掌印太監,前後長達五十年。他名下的宦官有百人之多。蕭敬雖然也幹了些違規的事,但還不至攬權謀利,拉幫結派。他不滿其他權宦的斂財,雖然在皇帝身邊幾十年,但第宅始終還是原來那一間,沒有為自己添置什麼產業。退休後更是甘於林下之樂,杜門不出,絕口不談時事,只和相知的來客賦詩、鼓琴、下棋。像他這樣不斂財,不濫用權力的宦官,在明中葉後是比較難得的。
但他的權利是非常大的。
劉瑾在景泰年間(1450—1456)初進宮時,只是乾清宮中一個普通的廝役(“答應”)。孝宗在位時,他犯了宮內的規矩,幾乎被處死,後來僥倖得到赦免,由權宦李廣引薦,轉到東宮侍候太子朱厚照,即後來的明武宗。
在正德元年(1506)十月,劉瑾打入了明代宦官二十四衙門中權力最大的司禮監,在三年(1508)六月,謀得了司禮監掌印太監的職位。之後權利越來越大,大肆培植黨羽,處死和他作對的官員。
武宗上朝時,劉瑾站在他的右方。群臣拜完君王,都得向東北作一揖,故人均稱武宗為“坐的皇帝”,劉瑾為“立的皇帝”,隨著權力的日漸膨脹,劉瑾把武宗視為傀儡,公然把奏章帶回家中。甚至有時候還假傳聖旨。
1510年四月,武宗派都御史楊一清和八虎之一太監張永去平定安化王的叛亂。楊一清平定叛亂後與前來監軍的張永商討除劉大計。叛亂平定之後,太監張永利用獻俘之機,向武宗揭露了劉瑾的罪狀,揭發了劉瑾的十七條大罪。武宗不禁大吃一驚,命令將劉瑾抓捕審問。在李東陽的幫助下,明武宗最終動了殺心。第二天,武宗親自出馬,去抄劉瑾的家。從其家中查出金銀數百萬兩,並有偽璽、玉帶等違禁物。在劉瑾經常拿著的扇子中也發現了兩把匕首,武宗見了大怒,終於相信了劉瑾謀反的事實。
經會審,劉瑾被判以凌遲。同年八月,劉瑾伏誅,結束了其罪惡的一生。惡貫滿盈的明朝太監劉瑾,被判凌遲3357刀,分三天割完:劊子手先從其胸脯割10刀,然後對著他大聲吆喝,怕他昏過去,等醒過來,再割10刀,如此反覆.第二天,劉瑾熬不住氣絕身亡.第三天繼續割屍,直到割足3357刀。
行刑完畢,割下的小肉塊被受過其害的人家搶著買下吃掉,一文錢一塊肉。
據說,魏忠賢雖已閹割,但並未割盡,懂得房中術,加上年輕時就是個在女人堆裡廝混的傢伙,因此深得明熹宗朱由校奶媽客氏歡心。後經天啟皇帝親自幹預,按客氏的心願,和魏忠賢成了合法的“對食者”,不久,魏忠賢便從惜薪司提升為司禮秉筆太監兼主管寶和等三大店鋪,從一個睜眼瞎,當上了司禮秉筆太監這樣權勢傾國的要職。
天啟三年(1623年),天啟皇帝詔令魏忠賢和客氏的兒子侯國興所蔭封的錦衣官都世襲。這樣一來,魏忠賢更加肆無忌憚,把參加宮中內操的宦官增加到萬人,穿著護身鎧甲出入宮廷,恣意耀武揚威。他還公然假傳聖旨,賜光宗朱常洛的選侍趙氏自殺。裕妃張氏,性情剛直,懷孕後,客氏和魏忠賢將她囚於冷宮,不給飲食,剛好天下雨,裕妃喝屋簷水充飢,中毒死。成妃李氏,被客氏、魏忠賢禁閉半個月,雖然身邊預先藏有食物,未餓死,也被貶為宮人。張皇后多次在皇帝面前說客氏、魏忠賢的過失,客、魏對她恨之入骨,用詭計使張後流產,致使天啟皇帝絕後。宮嬪馮貴人曾勸皇帝停止內操,客、魏假傳聖旨,說她犯了誹謗罪,迫使她自殺身亡。被他倆殺害的宦官,除了王國臣外,還有當年選張皇后的司禮監太監劉克敬,以及馬鑑等很多人。這年冬天,魏忠賢又兼管東廠,權力更大了。
魏忠賢獨攬朝廷內外所有大權,心腹眾多,核心心腹“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四十孫”。投靠魏忠賢的死黨分子崔呈秀之流的人,更是無法統計,從內閣、六部到各地的總督、巡撫,都遍插死黨。
天啟六年(1626年)冬,皇極、中極、建極三大殿建成。李永貞、周應秋奏告皇帝,說這完全是魏忠賢的功勞,於是魏忠賢又晉升為最高一級國公,加恩三等。
天啟七年(1627)八月二十六日,朱由校病死於懋勤殿,魏忠賢很快便如坐鍼氈,惶惶不可終日。據說,朱由校放浪縱慾,魏忠賢私進一種春藥後,益發放縱,沒過很久,終於一病不起。他沒有後嗣,臨終遺言立其弟信王朱由檢繼承皇位,即崇禎帝。朱由檢一向熟知魏忠賢的罪惡,非常警惕。嘉興貢生錢嘉徵拍案而起,彈劾魏忠賢十大罪狀:一、和先帝並列;二、危害皇后;三、大搞內操;四、目無高祖、成祖和皇帝其他祖先;五、扣削減對藩王的封贈;六、目無聖人;七、濫收爵位;八、掩蓋邊疆將士的功勞;九、搜刮百姓;十、行賄、走後門。
十一月,崇禎帝將魏忠賢發配鳳陽當淨軍。魏忠賢賊心不死,在去鳳陽途中,仍率領一批平時豢養的亡命之徒,身懷利刃,前呼後擁。崇禎帝得知後,立即下令兵部,讓錦衣衛派人火速將魏忠賢一夥統統逮捕,押回京中審判。這時,魏忠賢正宿在阜城南關尤氏旅店。他自知難逃一死,遂與同夥李朝欽痛飲至四更,一起吊死在店中。後來,崇禎帝下令將魏忠賢的屍體碎割,把頭掛在河間府西門示眾。
成化十二年,北京城爆出所謂“妖狐夜出”的離奇傳聞,成化帝朱見深見汪直“為人便黠”,靈活機警,便令他易服出宮,率一兩名錦衣衛化裝成老百姓“密出伺察”。汪直外出刺探,不僅將城內情況摸了個底清,就連其同行、那些東廠太監及外派鎮監們揹著皇上做的壞事,也都被他一一打探分明,密報回宮。通過這件事,成化帝朱建深堅信汪直“能摘奸”,由此“益幸直”。
成化十三年(1477年),明憲宗成立西廠,明朝繼錦衣衛、東廠後又一特務機構誕生;太監汪直任提督,繼王振後又一專權宦官登上歷史舞臺。汪太監年輕得志,如願以償當上西廠頭目,一時豪興十足,急於“立功”。
為了與自己的假想敵東廠競爭,他不僅在短時間內建立了比東廠更為細密的特務網路,還設法從錦衣衛挖掘“精英人才”、引進“領先技術”為己所用,進而“屢興大獄”以製造影響。愈發的成化帝對汪直“益委任之”,汪直“遂權寵赫奕,都人側目”。
汪直每出必是“隨從甚眾”,公卿百官“皆避道”,惟恐被他撞上。兵部尚書項忠因逢之不避,被百般“迫辱”。明人呂毖《明朝小史》載,汪直巡查邊地,所在都御史“皆鎧甲戎裝將迎,至二三百里,望塵跪伏”。又有人作雜劇,劇中一丑角說:“吾知有汪太監,不知有天子。”
汪直等人的胡作非為終於引起士人反抗。內閣大學士商輅率萬安、劉珝、劉吉等閣僚聯名參奏其所行不法,要求斥退汪直,罷黜西廠。成化帝“不得已”而罷西廠,命汪直重回御馬監。
但成化帝仍“眷直不衰”,汪直也申辯說內閣的彈奏是出於“為楊曄報復”,加上御史戴縉為之遊說,不久竟又下詔“復開西廠”,致使汪直氣焰“愈熾”,先後“誣奏項忠”,將其罷官為民,又將左都御史李賓“褫職”。
一時九卿中尚書董方、薛遠及侍郎滕昭、程萬里等數十人皆遭“劾罷”,大學士商輅亦被罷去。
俗話說,薑是老的辣。正如商輅等人當初上疏中所指“汪直年幼未諳世事”,他果然“栽”在自己這個短處上。
傳載:汪直“年少喜兵”,也想學著前輩王振的樣子“立邊功自固”,於是自任監軍,到邊境線上四處尋釁滋事,導致境外異族首領頻頻犯邊,先後有“伏當加寇遼東,亦思馬因寇大同”,皆“殺掠甚眾”。
成化帝見汪直太不懂事,對他漸漸疏遠,最終將他調到南京降為奉御,“罷西廠不復設”,一時“中外欣然”。
-
4 # 黃小莊
說到明朝的宦官,恐怕大家都沒有好的印象,明朝也是宦官在中國歷史上權力最大的一個朝代了。明朝宦官以用事之久、握權之廣著稱,不僅皇上對他們言聽必從,而且還掌握著國家的政治經濟各領域,將閹宦之患發展到叄千年歷史之極致。那麼明朝有哪些宦官呢,讓我們來看一下。1.鄭和鄭和最出名的事情就是鄭和下西洋,其實鄭和也是一名太監。鄭和原名馬叄保,是明朝偉大的Nautilus,為明朝對外交流做出了傑出貢獻。鄭和在10歲時被擄進皇宮成了太監,後來進入朱棣的燕王府。鄭和的一生也發生了轉變,在靖難之變中,為朱棣立下戰功。但由於馬姓不能登叄寶殿,因此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叄保鄭姓,改名為和。鄭和隨後被認命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鄭和在1405年到1433年的期間內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2.劉瑾劉瑾是明朝第一大宦官,陝西西平人,六歲時被太監劉順收養,後淨身入宮當了太監,從此改姓劉。劉瑾在弘治年間因犯罪被抓,但這件事卻成了劉瑾一生的轉折點,劉瑾不但被特赦,還受到了明武宗的寵愛。於是數次升遷,官拜司禮監掌印太監。在掌權後朝政,作威作福,魚肉百姓,為“八虎”之首,時人稱他為“立皇帝”,武宗為"坐皇帝"。在他被抓時,竟然搜出了金銀數百萬兩,並有偽璽、玉帶等違禁物。他也被認為當時的世界首富。3.魏宗賢魏宗賢原名李進忠,北直隸肅寧(今河北滄州肅寧縣)人。由才人王氏複姓,出任秉筆太監後,改名魏忠賢。魏宗賢也是明朝的一大宦官,在明熹宗時期,出任司禮秉筆太監,極受寵信,被稱為“九千九百歲”。他最擅長乾的就是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但是朱由檢繼位後,嚴懲閹黨,並且列舉了魏忠賢十大罪狀,魏宗賢知道自己氣數已盡,於是自縊而亡4.汪直汪直,廣西大藤峽瑤族人,明代權宦之一。汪直在很小時候就進入宮中,服侍過明憲宗萬貴妃, 歷任御馬監掌印太監、西廠提督。因監軍遼東有功,總領京兵精銳“十二團營”。汪直也是第一任的“提督西廠”,但在位期間經常搞一些無中生有的案子來為自己謀福利,導致朝廷上下對他怨聲載道。最後被東廠提督尚銘等人彈劾,貶往南京,從此退出歷史舞臺。5. 王振王振,明朝蔚州人,本是一名教書先生,但幾次考進士都以失敗告終,於是他便自閹入宮。王振很會伺察人意,入宮不久便得到了宣宗皇帝的賞識,便任他為東宮局郎,服侍皇太子也就是後來的英宗皇帝。在英宗即位後,掌司禮監,以防備大臣罔上為由,勸皇帝以重典治理。太皇太后死 ,王振勾結內外官僚,擅作威福,在京城東造豪華府第,享樂至極。但是沒多久瓦剌大舉入侵,王振鼓動帝親征,行至土木堡,被瓦剌兵追至,全軍覆沒,英宗被俘,王振被明將樊忠錘殺。
-
5 # 傷無雪
洪武初年,朱元璋規定宦官不得讀書識字,不得干預政事,對宦官控制很嚴。朱棣因奪帝位曾得助於宦官,故視他們為親信,設東廠,由宦官主持。宦官開始取得出使、專征、分鎮等大權,為後來的宦官專政提供了條件。明朝宦官在軍事方面擁有權力始於明初尤其明成祖朱律的永樂年間,但到正統年間,便發展到登峰造極的程度。下面說說個人認為明代權利最大五個太監。
一,明朝正統年間王振專權時期,宦官在軍事方面的權力(王振所擁有的一項大權則是軍事權。)包括提督京營之權、統兵出征之權、監軍監響之權、鎮守地方之權、守備要害之權等等。王振專權是明朝第一次內官攝政,對明朝歷史有著深遠的影響。明朝中葉的汪直擅政與劉瑾擅政、明朝末年的魏忠賢擅政中,朝廷外臣與內臣相互勾結,至使朝綱敗壞,官員陷入黨爭,其影響甚至延至整個明朝。
二,陳矩以掌東廠兼掌司禮監印,集糾政、監察大權於一身,這在明代宦官中也是少有的。雖然如此,他並沒有濫用權力,而是力圖救正時弊缺失。當時礦稅使流毒天下,民不堪命,許多廷臣先後疏諫,神宗都給予重懲。當大學士沈鯉進諫時,陳矩支援他,亦幫助進言,於是礦稅在不久後得到停止。陳矩集糾政、監察大權於一身,位高權重得在宦官雲集的明朝也少有,但陳矩只守著“祖宗法度,聖賢道理”八個字,廉潔安靜,不擾官不害民,從不濫用權力,僅是力圖救正時弊缺失,被人稱之為“佛”。
三,馮寶是萬曆皇帝時期的司禮監掌印太監,與名臣張居正聯手,開創了“萬曆中興”。說馮寶是好太監,他配合張居正進行改革,確實為明朝延續了壽命;說馮寶是壞太監,馮寶擔任司禮監掌印太監期間,貪汙受賄的事情一樣也沒少幹。在張居正死後,馮寶就遭到了萬曆皇帝的貶責,最終病死在南京。
掌權後他支援張居正推行的“一條鞭”法,使大明政權一度出現復甦局面。張居正固然有大才,但之所以能被委任內閣首輔,施展政治報負,是因為有馮保的全力支援。但是,馮保貪財好貨,廣收賄賂,張居正也曾送給他不少寶物。馮保後來又花費鉅款,給自己建造了生祠,雖然馮保驕橫,即使皇帝有所賞罰,馮保不開口,誰也不敢執行。
但馮保也常常做一些識大體的事。如內閣產白蓮花、翰林院有雙白燕,張居正弄來給皇帝賞玩,馮保派人對張居正說:“皇帝年幼,不應該用這些奇奇怪怪的東西,使皇帝貪玩。”又能約束其子弟,使他們不敢胡作非為。京中百姓也覺得馮保此人不錯。
四,劉瑾有個八人太監集團,他是老大。官拜司禮監掌印太監。他們在劉瑾的領導下胡作非為。內閣也都是親劉派操控,朝中直臣們受到了強烈的打壓。(司禮監掌印太監)是明朝十二監中最具權勢的職位,有“內相”之稱。在司禮監中排名第一,位在秉筆太監之上,(魏忠賢才是秉筆太監)負責完成明朝國家決策中“批紅”的部分最後的稽核蓋印。
他掌權後趁機專擅朝政,作威作福,魚肉百姓,為“八虎”之首,時人稱他為“立皇帝”,武宗為"坐皇帝"。劉瑾被捕後,從其家中查出金銀數百萬兩,並有偽璽、玉帶等違禁物。他被認為是當時的“世界首富”。
五,魏忠賢。明熹宗時期,出任司禮秉筆太監,極受寵信,被稱為“九千九百歲”,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魏忠賢做的事都讓熹宗很滿意,熹宗也對他非常信任,慢慢的魏忠賢已經快和他平起平坐了,甚至很多人都不知道熹宗的存在,只知道魏忠賢,這時候,魏忠賢也把自己封為了九千歲。《明史》說:“內外大權,一歸忠賢。”這其實一點也沒錯,當時所有的奏書都不敢直呼魏忠賢名字,而稱“廠臣”。
-
6 # 耳間奇說
感謝誠邀回答這個問題,我是一個歷史領域的創作者。說起大明朝,立馬能讓人聯想到的一個特殊群體就是——太監。而大明朝的太監們要不就是流芳百世、後人敬仰,要不就是禍國殃民、遺臭萬年的形象。而要論權力最大來排名前五個,我覺得以下五個太監絕對毋庸置疑。
要說起太監王振,其實本來是個正常的男人,在明宣宗年間進入皇宮。1435年,明英宗繼位後,王振因為早期陪伴時為太子的英宗,而被封為掌管司禮監的太監頭子。明英宗統治初期,張太后和著名的三朝元老“三楊”掌權下,王振沒有機會動用這個帝國賦予他的權力。到1442年,張太后已死,三楊也是老的老去的去,王振才逐漸掌控朝堂的權利。大權在握的王振不甘於平凡,於1449年,蠱惑教唆明英宗帶頭滋事,最終導致了大明的一場浩劫出現:“土木堡之變”!明軍三十萬人全軍覆沒,連皇帝明英宗也被瓦剌俘虜,可以說是悲哉痛哉!可以說這場大明的浩劫,有90%的責任要怪這個手握權柄又愛出么蛾子的太監。
太監劉瑾是明武宗時期掌管司禮監的太監頭目,甚至有網上一些人公開說其應該為歷史上最有錢的太監,其當權期間貪汙受賄了數千萬兩的白銀。劉瑾是否真的聚攏了數千萬兩的銀子我持保留意見,但劉瑾的下場確實捱了千刀萬剮、凌遲而死。說到明武宗,也就是正德皇帝,可以說是歷史上最不可靠和最會玩樂的皇帝之一。劉瑾身為正德皇帝身邊的“八虎之一”,充分利用了正德的頑皮性,逐漸地掌握了朝堂的權力。掌握權利的劉瑾為了斂財的需要,竟然伸手到了軍戶制度上,可見無知者無畏啊,最終被功臣勳貴和文官勢力聯合起來所滅。
說起太監魏忠賢,如果我們要在歷史上評選最強大的太監排行榜,那麼魏忠賢肯定會榜上有名,並且遙遙領先於其它太監們。縱觀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太監們,無論是漢,唐,明,唯有他魏忠賢敢稱皇帝之下唯他獨尊,是為“九千歲”!可見這個太監當得那是相當成功了。不論是在漢,唐,乃至魏忠賢之前的明朝,太監都只是掌管皇宮中內廷的權利和事務。但到了魏忠賢時期,無論內廷還是外廷的朝堂上,魏忠賢都是兩手抓,“閹黨”一詞由此而來。
大明朝萬曆皇帝時期,馮寶是也是掌管司禮監的太監首領。但我個人認為這個太監雖然也有著一些缺點,但其所辦的事確實利在當下。他與萬曆年間著名的名臣張居正聯手實現了“萬曆中興”的局面,確實可以說是功德一件,大大延長了大明朝的國運。有人說馮寶也是一個壞太監,貪汙受賄的事兒一點也沒少幹,張居正死後,馮寶也遭到了萬曆皇帝的處罰,並最終死於南京的流放之地上。
明朝的太監除了鄭和、王承恩以外,我最敬仰的就是這位叫做懷恩的太監了。懷恩懷恩,名字也是名副其實,心懷感恩、憑良心做事。在明憲宗年間,掌管司禮監的懷恩是個不折不扣的好人,也是個好太監。在明憲宗的晚年,萬貴妃和樑芳等人作怪,多次要害甚至合謀要廢除當時的太子明孝宗,最後都是懷恩在背後妥善處理,才保得皇帝僅有的龍子得以順利成長並且繼位。明孝宗當上皇帝后,為了彰顯懷恩的善名和忠義,下旨為其建造忠祠。
-
7 # 落寶王ff
說實話,明代的“太監”的權力其實不大,完全是“皇帝”放任不管、有的是“皇帝”年幼、或是怠政、或被矇蔽!或者是“皇帝”默許去對抗“文官集團”!最後造成他們的權傾天下!
權力是“皇帝”的,可以隨時收回!看似難以企及的權力就像“泡沫”,轉眼之間灰飛煙滅!
所以這幾個人最後的下場也不太好!
簡單的分析一下,明朝的權力架構!皇帝的權力有多大?1.內閣的“票擬權”
明朝前期,權力都集中在“帝王”手中,“明宣宗”時,授予“內閣大學士”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擬權”。
就是官員向“皇帝”上奏摺,要先送“內閣”,由“內閣輔臣”做出初步的處理意見,批閱建議寫在“紙上”並貼在各“奏疏”的對面上以進呈就叫做“票擬”!然後再交給“皇帝”批閱!
隨著“票擬”的出現,“皇帝”的權利慢慢受到限制!到後來演變成,如果沒有內閣的“票擬”那麼“皇帝”發出來的“旨意”是不具有“合法性”的!
2.皇帝的“批紅權”
雖然“票擬”的權利越來越重要,但皇帝手裡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批紅權”!
就是交給“皇帝”的票擬,最後的“決定權”還是需要而“皇帝”用紅字做批示,最後的“拍板定案”仍決定於“皇帝”的御批!
但是由於皇帝“怠政厭政”以及“幼小”等原因,“皇帝”經常讓“司禮監”代自己批紅,“司禮監”也會利用這一機會,不斷擴大自己的權力
3.“廠衛”制度
“廠衛”是中國“明代”直屬皇帝的“偵訊機構”,其作用是偵察“各級官員”的言行舉止,和違法亂紀!在“皇帝”特許下,可以不經由正式“司法機構”審判,而自行“審判”並“處罰”犯人!
廠衛包括“明太祖”所設立的“錦衣衛”、明成祖所設立的“東廠”、明憲宗時由“汪直”所設的“西廠”、明武宗時“劉瑾”設立的“內行廠”!
說到這裡,我們在說回主題!“太監”想要獲得最大的權力,必須得到“皇帝”信任,把屬於“皇帝”的“批紅權”和廠衛“監察權”拿到手裡!這樣才能獲得了權力!以上那幾位“大太監”基本上都有“批紅權”,有了這個權力就可以和“內閣”進行利益交換!你不同意“太監”們的條件,太監們就用“批紅”的權力敲打“內閣”!
除了“批紅權”,還得身兼“廠衛”領導!沒事就挑“官員”的毛病!誰反對“太監”,誰就是被“打擊”的物件!
長此以往下來,“皇帝”也不管!這幾位就慢慢的走上了人生“巔峰”!“皇帝”在當的“迷糊”一點兒,“太監”們就像“開掛”一般的“神擋殺神,佛擋殺佛!”
直到有一天,“皇帝”稍微清醒那麼一下,彈指間“太監”就會灰飛煙滅!
總得來說,明朝“太監”沒一個能翻的出“皇帝”的手掌心!這和明朝的制度有很大的關係!太監最終只獲得了“行政權”,而沒有“軍權”!
權力在大!也如空中樓閣,水中明月!
-
8 # 林慮散人
1、 鄭和:世稱“三保太監”(又作“三寶太監”),雲南昆陽州(今雲南省昆明市晉寧區昆陽街道 )人。永樂三年(1405年)至宣德五年(1430年),鄭和七次作為正使太監出使西洋,是十五世紀初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溝通和加強了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各國之間的聯絡,對中外經濟、文化交往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2、王振:明朝第一代專權宦官。宣德十年(1435年),英宗即位後升王振為司禮監掌印太監。正統七年(1442年)後,盡攬朝政大權。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大舉入侵,王振力勸英宗親征。途中又邀英宗幸其蔚州宅第,以致耽誤行程,行至土木堡時被瓦剌兵追至,致使全軍覆沒,英宗被俘,王振也被殺死。
3、汪直,第一任西廠廠公,廣西大藤峽瑤族人,歷任御馬監掌印太監、西廠提督。因監軍遼東有功,總領京兵精銳“十二團營”。開明代禁軍掌於內臣之先河。
4、馮保,衡水市趙家圈鄉馮家村人。明代著名太監、政治家、音樂家、書法家。萬曆皇帝即位,歷任司禮秉筆太監和司禮監掌印太監,明穆宗駕崩時成為顧命大臣。掌權後支援張居正推行的“一條鞭”法,使大明政權一度出現復甦局面,史稱萬曆中興。馮保是一名出色的政治家,萬曆新政的一等大功臣。
5、魏忠賢(1568年-1627年),北直隸肅寧(今河北滄州肅寧縣)人,明熹宗時期,出任司禮秉筆太監,極受寵信,被稱為“九千九百歲”,排除異己,專斷國政,以致人們“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崇禎帝繼位後,治魏忠賢十大罪,命逮捕法辦,自縊而亡,其餘黨亦被肅清。
-
9 # 佳佳侃世界
明朝太監干政現象非常嚴重,甚至將太監干政制度化。明朝設定有司禮監,司禮監掌印太監的權力甚至不次於內閣首輔。可以說,明朝歷任司禮監掌印太監都都擁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權力。具體到哪五個太監權力最大,按照時間順序應該是王振、懷恩、劉瑾、馮寶與魏忠賢。其中,王振、劉瑾與魏忠賢是臭名昭著的壞太監,而懷恩則是青史留名的好太監,對於馮寶的評價,則是褒貶不一。
壞太監王振。王振原本是一名舉人,在明宣宗時期入宮。1435年,明英宗繼位,王振成為了司禮監掌印太監。在明英宗即位之初,太皇太后張氏猶在,加上有著名的“三楊”掌權,王振一直沒有染指外朝權力的機會。等到了1442年,太皇太后張氏去世,王振逐漸掌握了大權。1449年,王振慫恿明英宗御駕親征,導致了著名的“土木堡之變”!
好太監懷恩。事實上,明朝有很多掌權的太監並不是壞太監,反而是好太監。只不過,好太監的名聲不容易流傳,而壞太監卻容易遺臭萬年。明憲宗時期的司禮監掌印太監懷恩,就是一位青史留名的好太監。舉個例子,在明憲宗晚年,萬貴妃與樑芳等人合謀要廢除時任太子的明孝宗,懷恩就據理力爭,因此被貶到了鳳陽看守明太祖的皇陵。在懷恩死後,明孝宗下詔為其建造顯忠祠。
壞太監劉瑾。劉瑾是明武宗時期的司禮監掌印太監,甚至有些網路文章稱其為歷史上有錢的太監,貪汙了幾千萬兩銀子。劉瑾是否貪腐了幾千萬兩銀子不得而知,但劉瑾確實捱了幾千刀,被凌遲處死。明武宗就是正德皇帝,堪稱歷史上最不靠譜的皇帝之一。劉瑾利用正德的貪玩,掌握了朝政大權。但劉瑾好死不死竟然想要改革明朝的軍戶制度,最終被勳貴勢力與文官實力聯合絞殺。
褒貶不一的馮寶。馮寶是萬曆皇帝時期的司禮監掌印太監,與名臣張居正聯手,開創了“萬曆中興”。說馮寶是好太監,他配合張居正進行改革,確實為明朝延續了壽命;說馮寶是壞太監,馮寶擔任司禮監掌印太監期間,貪汙受賄的事情一樣也沒少幹。在張居正死後,馮寶就遭到了萬曆皇帝的貶責,最終病死在南京。
壞太監魏忠賢。如果評選歷史上最有權力的太監,魏忠賢絕對位居第一。中國歷史上太監掌權最嚴重的是漢朝、唐朝與明朝,但僅僅有魏忠賢一人敢稱九千歲!不論是在漢朝還是在唐朝,乃至魏忠賢之前的明朝,太監都是掌握內廷的權力,在外朝的文官涇渭分明。而魏忠賢打破了這個規律,不僅僅將權力觸角伸向了外朝,還發展出了龐大的閹黨!
-
10 # 設計師講歷史
專指男子被閹割後,喪失了效能力,成為不男不女的陰陽人,爛屁股。
作為一個不可忽視的群體,太監一直被視為封建政權的毒瘤。
鑑於歷史,明太祖朱元璋唯恐宦官專權,於是在洪武(明太祖朱元璋年號)十七年,老朱專門鑄造了一塊鐵牌,懸掛在宮門上。上書十一個大字:
內臣不得干預政事,犯者斬。
但老朱萬萬沒想到的是,他嘔心瀝血建立的大明王朝,恰恰被恥笑為中國歷史上“最大的太監帝國”。
明朝自永樂(明成祖朱棣年號)朝太監逐漸得勢算起,一直到崇禎(明思宗朱由檢年號)皇帝縊死煤山。二百多年間,太監們熙熙攘攘,你來我往,活躍在大明王朝的朝堂之上,上演了一幕幕荒誕劇。我這裡呢給大家介紹十個大名鼎鼎的宦官!
01、鄭和,明朝著名Nautilus、外交家
鄭和(1371年-1433年),原名馬和,小名馬三寶,回族,雲南昆陽人。
靖難之役中,鄭和為朱棣立下戰功。永樂二年,朱棣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鄭和為姓,以紀念戰功,史稱"鄭和"。並升任鄭和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
鄭和有智略,知兵習戰,朱棣對他十分信賴。
1405到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
宣德(明宣宗朱瞻基年號)六年,明宣宗朱瞻基欽封鄭和為三寶太監(金庸在修改《笑傲江湖》時,將“葵花寶典”的作者改為三寶太監)。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鄭和在印度西海岸古裡去世,賜葬南京牛首山。
02、王振,大明王朝第一個專權亂政的太監王振(?-1449),漢族,河北蔚縣人。
王振這貨是個知識分子,識文斷字,做過教官。但這哥們覺得中舉人、考進士這條榮身之路對自己而言有些不靠譜。於是乎便揮刀自宮做了太監。不過可以肯定的是這哥們絕對沒有練習《葵花寶典》或者《辟邪劍譜》之內的高深武功。
王振為人狡黠、善於伺察人意。
入宮後,宣宗皇帝很喜歡他,便任命他為東宮局郎,服侍太子,也就是後來的英宗皇帝。英宗登基後,王振脫穎而出,逐漸專權,幾年間便權傾朝野。
一代名相於謙,因為進京朝拜皇帝時沒有給王振送禮,便被王振羅織罪名,關進了監獄,並判處死刑。後來在山西、河南兩省官民進京伏闕請願的壓力下,王振才免了于謙死罪。並向外宣稱,抓捕于謙是個誤會。要怪就怪于謙的名字起的不好,偏偏跟得罪自己的一個屌絲同名同姓。
正統(明英宗朱祁鎮年號)十四年(1449年),瓦剌首領也先率大軍進攻大同。王振慫恿正統皇帝親征,結果正統被瓦剌人俘虜,明朝20萬軍隊被擊潰,從徵的100多名文臣武將幾乎全部戰死沙場。
史稱這場悲劇為“土木堡之變”。
土木堡之變中,王振這個禍國殃民的死太監被正統的護衛將軍樊忠用鐵錘砸碎了腦袋,終於落了個罪有應得的可恥下場。
03、汪直,明朝第一個掌管皇城禁軍的太監
汪直(?-1487),瑤族,廣西大藤峽人。
汪直是明代權宦之一,自幼入宮,曾伺奉明憲宗、萬貴妃。
汪直歷任御馬監掌印太監、西廠提督。因為在遼東監軍有功,總領皇城京兵精銳"十二團營"。成為明朝第一個掌管皇城禁軍的太監。其牛逼程度可想而知。
後來,汪直因為長時間坐鎮遼東,與明憲宗逐漸疏遠,失去寵信,被東廠提督尚銘等人彈劾,遭貶到南京。汪公公從此退出歷史舞臺。
04、尚銘,明成化年間東廠總管太監尚銘(生卒年不詳),漢族,籍貫不詳。
尚銘曾擔任二十四衙門中司禮監的主管。王振、馮保、劉瑾、魏忠賢等人都曾做過司禮監主管。
尚銘很善長於欺壓土豪、大款,這個太監非常貪財,為了錢,無所不做。絕對的金錢至上主義者。
成化(明憲宗朱見深年號)十七年,尚銘聯合上林監丞李孜省彈劾西廠總管汪直,後來風光不久,便被李孜省給陰了。
李孜省嚮明憲宗上書彈劾尚銘,結果尚銘被抄家,本人被罰到孝陵(朱元璋的墓地)掃地,最後玩失蹤不見了。
05、劉瑾,正德朝權宦,時人稱他為"立皇帝"劉瑾(1451-1510),原名談瑾,漢族,陝西興平人。
劉瑾六歲時被太監劉順收養,後來淨身入宮當了太監,從此改姓劉。
劉瑾曾在弘治年間犯過罪,赦免後走了狗屎運,被派去侍奉正德皇帝朱厚照,得到朱厚照的寵愛,數次升職,官至司禮監掌印太監。
劉瑾大權在握後趁機專擅朝政,作威作福,魚肉百姓。和馬永成、高鳳等七名太監被稱為“八虎”。劉瑾則為”八虎“之首。
當時大家稱呼劉瑾為”立皇帝“,意思是“站著的皇帝”;稱呼正德帝為”坐皇帝“,意思是“坐著的皇帝”。
劉瑾並非無能之輩,也未曾將國事當作兒戲。專政期間,他針對時弊,對政治制度作了不少改動,推行過一些新法。即所謂"劉瑾變法"。
劉瑾被捕後,從他家中查出金銀數百萬兩,並有偽造的玉璽、玉帶等違禁物。他被認為是當時的”世界首富“,十個馬雲都沒他有錢。
不過這個劉公公的下場也很慘,正德(明武宗朱厚照年號)五年(1510年)八月,劉瑾被凌遲處死。
06、馮保,一個文藝範、有逼格的“太監政治家”
馮保(1543-1583年),字永亭,號雙林,漢族,河北衡水市人。
隆慶皇帝駕崩時任命馮保為顧命大臣。
一個太監竟被任命為顧命大臣,牛逼指數,世所罕見。
萬曆(明神宗朱翊鈞年號)皇帝登基後,馮保歷任司禮秉筆太監和司禮監掌印太監。
馮保是萬曆首輔張居正的政治盟友,他掌權後支援張居正推行“一條鞭”法,使大明政權一度出現復甦局面。
馮保有很高的文化修養,他在司禮監任上刻了許多書,如《啟蒙集》、《帝鑑圖說》、《四書》、《通鑑直解》、《帝鑑圖說》、《經書音釋》等,直至崇禎年間,還在宮中流傳。
馮保的書法頗佳,通樂理、擅彈琴,並造了不少琴,“世人鹹寶愛之”。
萬曆四年五月,馮保會同三法司進行全國“大熱審”,平反昭雪了許多冤獄。
張居正評價馮保說:“勤誠敏練,早受知於肅祖,(世宗)常聽為“大寫字”而不名。”
馮保最後因為萬曆皇帝對他的忌恨被放逐到南京,後因病而死,家產亦被抄收。
07、王安,一個為人正直的司禮監秉筆太監
王安(1592-1621),漢族,河北省雄縣人。
王安最早隸屬於馮保手下的小太監,萬曆二十二年,由陳矩推薦給萬曆皇帝,做了皇長子即明光宗的伴讀。
明光宗登基後,王安被提升為司禮監秉筆太監。之後,王安勸明光宗實行各種有利於國家的政治措施,朝廷內外都異口同聲的稱讚他品德好。都很尊重他。
明光宗駕崩後,王安騙李選侍把皇長子搶了出來,並擇吉日登帝位,是為明熹宗。
天啟(明熹宗朱由校年號)元年,王安遭到明熹宗的乳母客氏與魏忠賢的謀害,被降職充當南海子淨軍。
客氏與魏忠賢讓南海子提督劉朝殺死王安。劉朝下令不準給王安送食物,王安只好刨取籬笆底下的蘿蔔吃。三天後劉朝見王安還沒有被餓死,便直接殺死了他。
08、魏忠賢一個被稱為"九千九百歲"的太監
魏忠賢(1568年-1627年),原名李進忠,字完吾,漢族,河北肅寧人。
魏忠賢是個市井無賴出身,超愛賭錢,曾將自己的女兒賣了還賭債。可見這是一個沒底線的爛人。
後來因賭博欠了人家很多錢,被逼的揮刀自宮做了太監(又是一個自宮的死太監,跟王振很像。如果說王振是嶽不群的話,那麼這魏忠賢便是林平之)。
魏忠賢入宮後,在宮中認了太監魏朝作“幹父”,而後改姓魏。
後來巴結上了王安,成了王安的心腹,受到王安庇護。
期間又認識了朱由校的奶媽客氏,兩人搞起了不正當男女關係(一個女人和一個太監啪啪啪,想想都他媽噁心)。
泰昌元年,朱由校即位,是為明熹宗,年號天啟。升魏忠賢魏閹為司禮監秉筆太監。
魏閹無所不用其極,以各種手段拍明熹宗馬屁,受到明熹宗的信任。
大權在握後,魏閹在宮中樹黨攬權,排擠不依附的宦官,逼迫妃嬪,甚至誣陷皇后和正直的大臣,排除異己,專斷國政。被稱為“九千九百歲”,以致於世人“只知有忠賢,而不知有皇上”。
其時,有很多不要臉的讀書人建議為宦官魏忠賢修生祠。
一代名將袁崇煥為魏忠賢建生祠名列第七。袁崇煥曾兩次寫信給魏忠賢請立生祠。他稱頌魏忠賢“從古內臣誰有出其右者,通侯之世賞宜也!”袁崇煥跟魏黨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
金庸在《袁崇煥評傳》中,為袁崇煥辯解道:“各省督撫都為魏忠賢建生祠,袁崇煥如果不附和,立刻就會罷官,守禦國土的大志無法得伸,因此當時也只得在薊遼為魏忠賢建生祠。”
“天啟年間,魏忠賢權勢熏天,各省督撫都為魏忠賢建生祠、塑像而向他跪拜。當時袁崇煥在寧遠也建了魏忠賢的生祠,時勢所然,人人難免。”
崇禎皇帝朱由檢繼位後,打擊懲治閹黨,治魏忠賢十大罪,命逮捕法辦。魏忠賢聽說後,就上吊自殺了,其餘黨亦被崇禎皇帝肅清。
09、曹化淳,一個揹負了數百年惡名的太監
曹化淳(1589年-1662年),字如,號止虛子,漢族,天津市武清縣王慶坨鎮人。
很多人和我一樣都是通過的金庸小說《碧血劍》知道曹化淳這名字的,小說裡曹化淳被作者醜化成一個開城投降的小人。尤其是香港TVB版的電視化成一個開城投降的小人。尤其是香港TVB版的電視劇《碧血劍》中,更是對其形象大幅度的抹黑。
歷史上真實的曹化淳並非如此,據靠譜史料記載,曹化淳幼年時,因家境寒微淨身入宮當了太監。曹化淳精通詩文書畫,深受司禮太監王安賞識。後來進入信王府,陪侍五皇孫朱由檢。
1628年,崇禎皇帝朱由檢繼位後,曹化淳極受崇禎皇帝寵信,負責處理魏忠賢時的冤案,平反昭雪兩千餘件。
崇禎十一年,任司禮秉筆太監、東廠提督,總提督京營戎政的曹化淳因病乞準告假,向崇禎帝連上三疏。
大清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在昆明殺了永曆皇帝朱由榔,至此,統治中國二百四十七年的朱明王朝正式滅亡。
同年,鄭成功迫於抗清壓力,從廈門揮軍臺灣,荷蘭人撤退,臺灣被收復。
同年,曹化淳逝世,臨死前寫了一首叫《忽賭南來野記內有捏誣感懷》詩,原文如下:
報國愚衷罔顧身,無端造誣自何人?
家居六載還遭謗,並信從前史不真。
10、王承恩,一個受到清朝皇帝稱讚的明朝太監
王承恩(?-1644年),漢族,河北邢臺市邢臺縣人。
王承恩隸屬曹化淳名下太監,官至司禮監秉筆太監。
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闖王李自成攻克北京。三月十九日早上,崇禎皇帝朱由檢在王承恩陪伴下登上煤山(景山),吊死在山腰壽皇亭附近的歪斜老槐樹上。王承恩也吊死於旁邊的海棠樹上。
中午,李自成進入皇宮,下令“獻帝者賞萬金,封伯爵。匿者滅族”。意思是說出崇禎皇帝下落的人賞賜黃金萬兩,封為伯爵。藏匿崇禎皇帝的人將會被滅九族。
三月二十一日,在樹上吊了三天的崇禎和王承恩屍體才被發現,被停放在東華門外,裝入柳木棺內。李自成命令於四月四日埋葬崇禎。並將王承恩附葬陵側。
南明弘光帝聽說後,賜諡王承恩“忠愍”。
清朝順治皇帝為王承恩題碑“貞臣為主,捐軀以從”;康熙大帝也曾在思陵附近為王承恩豎碑立傳。
明朝的太監在整個歷史上都是出類拔萃的厲害和出名!而且是非常多的!
回覆列表
奇葩年年有,明朝特別多,不論是當朝的天子,還是宮中太監,都讓人耳目一新,在眾多出名的太監當中,這五位太監可以說已經達到了權傾朝野的地步。
一、魏忠賢
提到魏忠賢,想必大家都不陌生,人稱“九千歲”,只是比當朝的天子少幾歲而已。
當然了這也只是明朝的東林黨給予的稱號,其實魏忠賢並不這麼想,畢竟這可是天子身邊,萬一讓當朝的天子聽到,自己以後還能活嗎?
但是不管怎麼說,用權傾朝野四個字來形容魏忠賢並不為過,因為他確實能達到這個效果。
這一切都跟愛玩木匠的天啟皇帝分不開,朝常之上所有事全部都扔給了魏忠賢,自己只是安心的在後宮當中修木頭,我只能說你放著一個皇帝的身份,只是玩一些木頭,你的人生是有多無聊啊。
也正是天啟無聊的人生,造就了手握大權的魏忠賢,然後開始了對朝中百官各種火拼,但不管怎麼說魏忠賢掌權的時候,明朝還是可以支撐下去的,等他死後,大明朝也直接玩完了,這其中到底有多少問題,真心不太好說。
不過魏忠賢在天啟在位的時候,權勢從來沒有削弱過,所以被排在第一位。
二、劉瑾
劉瑾又是一個被明朝的奇葩天子給養出來的另類,也許是朱厚照每天只知道玩,也沒時間去管什麼朝政大事,所以就把朝中大事全部扔給了劉瑾。
然後自己去玩一些飛禽走獸,可以說他跟玩木頭的天啟是一個型別的,後宮的妃子們不香嗎?非要去玩一些稀奇古怪的東西。
但是別看劉瑾掌權的時候鬧得很凶,可是這一切的權勢都在朱厚照的一念之間,今天還讓你權傾天下,明天直接把你送入大牢之中。
只能說當時的劉瑾吃相太難看,自己飛黃騰達後,卻把宮中的其他太監打壓到了極點,最終引起了其餘太監的群起而攻之。
雖說曾經讓自己達到過權傾天下的實力,但是這一切都在朱厚照的掌控之中,所以只能把他排到第二位,因為劉瑾還達不到讓天子百分百信任自己的地步。
三、王振
王振是一個很神奇的太監,明明是一個舉人,卻放棄了自己正常人的身份,投入宮當了一個太監。
這是有多想不開,才會幹出這麼無良的事情。難道說漂亮的老婆不香嗎?
也許自知傳承無望,所以才想著如何讓自己的家族更風光一些,於是就開始引誘英宗親征,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讓當朝的天子去他的老家看一看。
然後讓自己老家的那些人都明白,現在誰才是真正受天子待見的重臣。
想法很美好,並且也成功的讓英宗去自己的家鄉看了一眼,卻也因為耽誤了行程,直接被敵人活捉。
只能說王振從表面上來看,權勢很高,實際上只是天子身邊的一個跟屁蟲而已,想要實際什麼事情,都要靠自己的腦子去引導。
所以王振這個太監所擁有的權勢只能排在第三位,畢竟他的話當朝天子不是百分百的相信,還需要去引導,並且結果又不是一般人可以承受得了的。
四、汪直
大太監汪直在成化年間倍受明憲宗的青睞,能覺查到帝王心意的汪直曾被憲宗易服出巡,瞬間讓憲宗刮目相看,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並且還是“西廠”的建立人,也不知道憲宗的腦子怎麼想的,反正就是認為天下人都對自己不忠,屬於被迫害妄想症的一種表現。
所以這個能時刻為憲宗傳達重要情報的汪直,就成了憲宗身邊最受寵信的太監,尤其是“西廠”剛剛成立之時,一時間風光無限。
明憲宗的想法是讓他們形成平衡,但是在汪直的手中,卻直接凌駕於“東廠”與錦衣衛之上,從此汪直的權勢一發沖天。
但明憲宗的寵信也是有限度的,自從知道汪直的權勢過剩之後,為了平衡,開始打壓起了汪直,可以說後期的汪直很不好過,所以只能排到第四。
五、王承恩
其實王承恩的權勢並不大,但是我依舊把他放進來,因為相比之前的所有太監,這是唯一一個有閃光點的太監。
崇禎皇帝是一個很矛盾的人,一開始認為太監誤國,所以將魏忠賢給斬了,等之後才發現朝中的東林黨派比這些太監更無恥,隨後又開始重用太監。
但是太監的權勢在中間斷了一層,想要重新回到以前的風光地位,並非一朝一夕就可以改變的,所以崇禎就開始提撥王承恩。
理論上來說,當時的王承恩權勢極大,只是崇禎這個天子對於權勢過於依賴,所以在明面上大家看不到王承恩有何作為。
所以在這五個人當中王承恩的權勢可以說最小的,但是他的忠心卻也最大的一個,崇禎皇帝自盡於煤山,最後身邊唯一陪同他的人就是太監王承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