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道似無道

    當是韓信,唯一被稱為兵仙的人,已經不是聖了,而是仙,仙在人類眼中可是無所不能的,光這點就可以看韓信的領兵能力。

    就大的戰役來說,就沒有失敗過。每次看到有人搞什麼排行榜的時候,不用猜,韓信總會上榜,甚至排名不低。實在是因為他的故事充滿傳說、他的戰績太過驚人,從未領兵打仗的執戟之士,直接被劉邦拜為大將軍,獨領一軍,橫掃七國(秦、魏、代、趙、燕、齊、楚)。大小七十餘戰從無敗績的西楚霸王,也正是遇到了韓信,才一戰敗北,自刎烏江。韓信的戰爭藝術,讓人驚歎,每次打勝仗,都創造出成語供後人仰視,今天我們就來從成語中看看,韓信到底有多牛!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起初,劉邦到巴蜀就國的時候,聽從張良的建議,為打消項羽的防範,燒燬了入蜀的棧道。拜韓信為大將軍後,採用韓信計策,表面上派周勃、樊噲修復棧道,吸引章邯等人的注意,實際上,漢軍主力則翻越秦嶺,攻擊關中重鎮陳倉。章邯知道後也晚了,倉促救援,被漢軍以逸待勞,打的大敗,最終自殺身亡,劉邦因此平定關中。

    “臨晉設疑”、“木罌渡軍”:劉邦56萬聯軍在彭城被項羽3萬精兵打的大敗,各路諸侯也紛紛反水,重新投靠項羽,其中就有魏王豹。劉邦於是派韓信出馬,北上伐魏,魏豹早有防範,布重兵防守住渡河的重要河關臨晉關。韓信用兵靈活,故布疑兵,派人收集船隻擺出就要在臨晉渡河的假象,實際上主力從另外地方,用木桶之類渡河,打了個出其不意,俘虜了魏豹,魏國平定。

    “背水一戰”、“拔幟易幟”:攻打趙國時,太行山有條狹窄的通道叫井陘口,被古人稱為天下九關之一,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最狹窄處只能兩輛馬車都不能並行。而二十萬趙軍就駐守井陘口,照理,擁有優勢兵力還是防守雄關,必然趙軍勝利,可惜,趙軍統帥陳餘不聽廣武君李左車的計謀,這就給了韓信取勝的機會。韓信計謀如下:派一路人馬帶上漢軍旗幟,等自己把趙軍引出營後,進入把趙旗全部換成漢旗,造成後方已被佔領的假象。又派一路人馬背水而列,等待引來趙軍。自己率領軍隊,與趙軍決戰,佯裝不敵,引兵而出,與背水而列的軍隊一起抗住趙軍攻勢。果然,和韓信計劃的一抹一眼,趙軍全軍出動,乘勝追擊,又被背水一戰的漢軍死死抵抗,打不下就想回營休整,結果發現營地都被佔了了,趙軍大亂,將軍控制不住,被韓信收割,陳餘自殺,趙王被俘,韓信一天破趙,威震天下!

    “沈沙決水”、“半渡而擊”:韓信攻下齊國之後,項羽緊張了,不能給漢軍包餃子啊,急忙派得力干將龍且率二十萬楚軍前來爭奪。龍且向來輕視韓信,沒把他放在眼裡,加上立功心切,拒絕了謀士合理建議,決定找韓信決戰。龍且率領的楚軍與韓信率領的漢軍隔著濰河擺開陣勢,韓信連夜派人用裝滿沙土的袋子在上游攔住河水,然後主動率一半軍隊渡河進攻楚軍,龍且迎戰,韓信佯裝不敵,重新退回,龍且不知是計,率軍渡河追擊,結果小半軍隊才過河,韓信就放水切斷其後路,然後掉頭痛擊,龍且被殺,軍隊大敗,韓信以此俘獲了大量楚軍。

    “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這兩個成語我們都很熟悉,韓信、劉邦、彭越、英布、周殷、劉賈等人把項羽包圍在垓下,四面八方都是漢軍,不過項羽也並非沒有一戰之力,當時楚軍十萬,漢軍四十萬。於是,韓信又使用“四面楚歌”之計,讓漢軍士兵日夜唱楚國歌曲,以示漢軍盡得楚地,瓦解楚軍將士的鬥志。項羽也確實悲觀了,沒有選擇再戰,而是霸王別姬之後,率領幾百騎兵突圍,最終自刎烏江。

    就兵法而言,韓信真的是把用兵上升到了藝術的層面!能創造如此多體現用兵如神的成語的人,恐怕只有韓信,“韓兵仙”了!其他幾位就用兵而言,敢韓信還差一個等級。

  • 2 # 世界華人觀

    我們逐一介紹,再對比一下,誰才是千古第一兵家!

    1、太公

    不過,按照當時的慣例,做這種改朝換代的大事之前,首先要做的事情應該是通過占卜的方式詢問上天的旨意,請示自己是否可以取代對方,建立新的王朝。

    商朝的時候,貞人(負責占卜的官員)們占卜的工具主要是用龜殼、蓍草以卜筮吉凶,他們相信這兩種生命力強盛的東西,已經能夠通靈。 說起這龜殼占卜一事,很有意思,它的卜辭分作四個部分:前辭、命辭、佔辭、驗辭。

    拿武王伐紂進行占卜舉例,這條卜辭包含的資訊應該有占卜的時間和負責的占卜的貞人姓名,這叫做前辭;命辭指的是武王伐紂這件具體的事;佔辭則是武王伐紂這件事辦了可不可以成功。

    前辭、命辭和佔辭都是在占卜之前,用工具刻在龜殼上的,唯獨驗辭需要等占卜結果出來後,才刻上去,它就等同於最終的占卜結果。

    武王萬事俱備,只欠一個卜算出來能夠支援自己名正言順出師伐紂的理由了,可在萬眾矚目中出來的卜兆卻讓所有人都傻眼了:武王將伐紂,卜龜兆,不吉,風雨暴至。

    這個卜筮的結果,是貞人根據刻著卜辭的龜殼在火焰中,燃燒之後的裂痕痕跡進行判定的,“風雨暴至”也就意味著本次伐紂行動從占卜結果來看是註定要失敗的。

    在我們看來,這不就是龜殼燃燒後,上面的裂痕太大了嗎? 可在當時,這幾乎就是在告訴大臣們:伐紂行動肯定會失敗,你們不要做了。 《史記》記載大臣們看到占卜結果後的態度從伐紂前的“無二心”,轉眼便成了“群公盡懼”,依著這趨勢,本就處於劣勢的聯軍恐怕未戰就先敗了。 幾千年後的史書,也會記載上:某年某月某日,某人率大軍將伐紂,卜筮,大凶,群公盡懼,不戰而降,紂王盡屠之。

    若真出現這結果,紂王做夢都要感謝那個占卜的人。 也正是在這種關鍵時刻,唯太公強之勸武王! 《史記》:“武王將伐紂,卜龜兆,不吉,風雨暴至。群公盡懼,唯太公強之勸武王,武王於是遂行。

    十一年正月甲子,誓於牧野,伐商紂。紂師敗績。” 沒有姜太公的堅持,周武王將會錯失這一次伐商的良機,而原因可能僅僅是源自龜殼上裂痕的問題。 嗯……到底當時有多少大事,是因為這個問題錯過了的呢? 值得深思……

    2、孫武

    再說孫武,最著名的敗楚之戰,類似長平,但是楚國那裡統帥囊瓦是個遠不如趙括的豬隊友,要聽老沈的話,就是千里遠征的吳軍全滅了。可是這位主為了獨吞功勞,竟然全軍度過漢水去作死。

    范雎怕白起搶他位置開始黑白起,那是秦國打贏趙國後,囊瓦怕沈尹戍功高搶他位置,那是漢水之戰前。可見豬隊友的重要性,而楚國當時還有楚靈王、楚平王兩個超級豬頭做死了幾十年。孫武能打贏楚國,只能是天運啊……

    3、吳起

    《孫子兵法》對後世的影響當然極其廣泛,但它最初作用或者說根本作用其實在此,“對前”關閉了一箇舊時代,開啟了真正的軍事戰爭時代。 而吳起的影響力,則主要在於“向後開門”,在軍事戰爭時代的起步階段,開創或者說樹立了“標杆”。

    吳起可能是中國軍事史上最“全能”的人,僅論軍事家層面,他治軍、用兵兩個維度都造詣非凡。同時他又是政治家和改革家,尤其是在楚國的變法運動,對楚國未來的歷史極具影響。

    這大概和他所處的時代有關,畢竟當時“文武分職”的概念剛剛起步,還分得不太清楚。而他的人生經歷又頗為豐富,先後受到過儒家、法家和兵家等思想的深刻影響,難怪他能夠如此全面。 這也使得他很容易認清軍事戰爭在整個國家層面的地位。

    我們現在都知道,“軍事只是政治的延續”,吳起當然沒聽過這句話,然而箇中的精髓卻早已掌握,在吳起那裡,便是——“內修文德,外治武備”。 這應該是吳起軍事理論的最高涵括。

    他從來不是單純地只著眼於軍事戰爭,而是從整個國家發展的角度來看待。 這一點,再結合當時時代漸次興起的變法運動,使得吳起做出了他對軍事史真正的貢獻:軍事改革。

    4、孫臏

    孫臏只是個戰術家,戰略和權謀上均不屬於頂級。 我們首先要給孫臏來個立場分析,孫臏忠於田忌,這是因為田忌把他從龐涓的魔爪中救出來;但孫臏不忠於齊國和齊威王。

    戰略上,孫臏比不上同時代的戰略家商鞅。且不說商鞅變法奠定了強秦基礎,商鞅在移禍齊國上就極具戰略眼光。

    前354年,魏惠王伐趙,圍邯鄲;齊國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圍魏救趙,桂陵之戰擒獲龐涓。秦國趁機出兵在元裡大敗魏師,奪取少樑,又派公子壯伐韓,佔據上枳、安陵、山氏。楚國派景舍救趙,攻取魏國的睢水、 濊水。

    在三面受敵情況下,魏國仍扭轉了局勢,並攻破邯鄲,前352年在襄陵大敗齊、宋、衛聯軍。隨後魏國與齊、趙講和,國力仍鼎盛。 魏惠王意欲率諸侯朝見周天子,西圖秦國。

    這時衛鞅向秦孝公獻了“尊魏為王”之計,並親赴魏國,主動向魏國服軟,移禍齊、楚,以坐收漁翁之利。而魏王受其蠱惑,日益驕狂,還舉行了逢澤之會,召宋、衛、鄒、魯及秦公子少官會盟,竟自行稱王了;同時把注意力集中在在齊楚,忽視了秦國。

    前342年,魏國攻韓,齊國以田忌、田朌為將,孫臏為軍師,救援南韓。馬陵之戰爆發,孫臏在馬陵道設伏,擒殺了龐涓和太子申,推翻了魏國的霸權,戰術可謂精妙絕倫。

    但齊國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得名多於得利;商鞅的秦國卻是坐享其成,趁機攻打河西,以極少的代價取得更多的收益,這才是戰略,戰略上孫臏與商鞅差了十個田忌吧。

    權謀上,孫臏在齊國將相之爭中未能為田忌提供好計。齊威王時期,齊國政壇分成兩派:相國鄒忌主持內政改革,將軍田忌主持軍事,兩派矛盾激化。鄒忌是個權謀家,使用各種詭計暗害。

    田忌靠著縱橫家杜赫在楚國立足,直到齊威王去世才得以回齊,而孫臏也已不知去向了。

    5、白起

    白起依靠自己傑出的軍事能力,在長平之戰給趙國毀滅性打擊,開創了我們戰爭史上的圍殲戰,也為他樹立的戰神的名號。

    白起的身上透著一股狠勁,這種心狠手辣造就了他殺敵百萬的輝煌功績,也使他成為了戰國四大名將之一。

    白起指揮許多重要戰役,平生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伊闕之戰殲滅韓魏24萬聯軍,徹底掃平秦軍東進之路。大破楚軍,攻入郢都,迫使楚國遷都,楚國從此一蹶不振。

    綜觀白起的一生,他低調內斂,卻有著驚人的毅力和創造力,同時他冷酷鐵血,殺人如麻,這樣一個有血有肉的戰國名將,他的一生就像是一出春秋大戲。白起為自己的國家奉獻了一生,殺人是需要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來削弱敵國的力量,他是殲滅戰的始祖,秦國的大功臣。

    6、韓信

    胯下之辱,韓信點兵多多益善,背水一戰等等典故的主角,和項羽的捉對廝殺更是在現在看來也熱血沸騰。後被劉邦猜忌,遭處死。“生死一知己(蕭何),存亡兩婦人(漂母和呂后)”“功高無二,略不世出”。

  • 3 # 獨孤天君

    誰堪千古第一兵家?就這些人入選,恐怕遠遠不夠,諸葛亮,成吉思汗,毛澤東,等恐怕誰也不會服他們。說到第一,排誰上去,恐怕沒有人說服大家。可以每個人幾乎都有資格說他第一。因為時代不同所以他們沒法較量。但是,年代越久遠的,他們越學習前輩的戰列少,這是不容爭辯的。相反越離近代進的人物,越向前輩學習的多。這樣說太公第一?也不近然。但是真正把戰爭與政治連為一體的是孫武。他的孫子兵法影響極深。概括戰術問題到戰略問題,再到政治制度。這是有很高的眼光,比如孟良崮戰役,張靈甫之敗,非張靈甫不如粟裕。白崇禧敗給林彪。並不能說明林彪比白崇禧厲害。當然,成王敗寇大經常用這個去檢驗敗軍。這跟正確的政治主張不能說沒有關係。孫武的孫子兵法被譽為天下第一兵法。那我這樣講孫武排第一,不能這樣說,上面幾乎所有的人,都有兵法流行於世。孫武的兵法如果是公式,套用公式,有很多人做到了兵形似水,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善守者,藏與九地之下。孫賓,韓信,毛主席等。有的做到了甚至比兵法上還好。只能說他們是一個級別的,如果說第一的話,只能說並列第一。如果非要說某某第一人,沒有多大意義。除了兵法這種武功,還有政治武功。而且實現與理論都做到了勝利。勝敗乃兵家常事,沒有保證不敗的人,第一沒有意義了。他們是他們那個時代的英雄。只能說,他們都是精英,給後世留下了寶貴財富。

  • 4 # 溫明昊

    吳起、孫臏、白起和韓信,這幾位要評選出誰是最強的,一個詞難。因為他們的戰績都太輝煌了,光是提起他們的名字就會有一種壓迫感。

    吳起

    吳起,這是戰國最早出名的一批武將。偏偏,吳起還和別的武將不一樣,因為他能文能武。

    戰國初期,魏國啟用李悝開始變法,改革兵制,建立了當時令人聞風喪膽的兵種,魏武卒。而魏武卒的訓練者,就是吳起。

    吳起用兵,在精不在多。經由吳起訓練的魏武卒,可以算是最早的特種兵了。因為吳起對魏武卒的選拔和訓練十分嚴格。

    陰晉之戰,吳起以五萬魏武卒打敗秦軍五十萬,威震天下。當然了,對於這一段歷史中關於士兵數量的描述,我是存疑的,但是這也從側面突出了魏武卒的強大。

    這是吳起武的方面。

    魏文侯死後,魏武侯即位。魏武侯聽信了奸臣之言,迫使吳起離開魏國,前往楚國。到了楚國以後,吳起根據楚國的實際情況,在楚國開啟變法,史稱“吳起變法”。

    眾所周知,戰國時期,是一個變法的時期。以魏國變法為開端,各國紛紛招賢納士,開始變法。但是這些變法者中,從未有過像吳起這樣,帶兵打仗厲害,變法也厲害的人才。

    孫臏

    剛說完吳起,我們再來說孫臏。上文說道,吳起麾下的魏武卒是當時強大的代名詞。如果說,吳起是魏武卒強大的起點,那麼孫臏就是魏武卒強大的終點。

    在遇到孫臏之前,魏武卒就是強大的證明,魏國也藉此延續著自己的霸業。直到桂陵之戰和馬陵之戰。

    桂陵之戰,孫臏破了魏武卒不敗的神話,馬陵之戰,孫臏更是將魏武卒殺得片甲不留,連帶著將魏國大將龐涓也殺死了。

    自此以後,魏國霸業遭到中止,從此淪為二流小國。

    孫臏之強,光是這兩場戰爭就足夠證明了。

    白起

    白起,秦滅六國的最大功臣,殲滅六國有生力量的最大功臣。

    楚國衰弱之戰,鄢郢之戰,白起率領秦軍,打下了楚國的半壁江山,楚國從此再也無力抗衡秦國。

    趙國衰弱之戰,長平之戰,白起誘敵深入,擊敗趙國,坑殺趙軍四十萬人,趙國從此一蹶不振,只能眼睜睜看著秦國一統天下。

    殺神之名,實至名歸。

    韓信

    和上面三位不同,韓信算是秦朝時期的人。

    韓信最大的戰績在於楚漢戰中之中的滅趙、滅齊之戰。

    滅趙之戰中,韓信很好地運用了兵法,背水一戰,以心理戰,在兵力劣勢的情況下機會不費吹灰之力的滅了趙國。

    滅齊之戰也是如此。韓信利用楚將龍且輕敵的心裡,誘敵深入,大滅楚軍。

    可以說,韓信的戰爭,就是一種藝術。如果說項羽是以力破敵的典範,那麼韓信就是攻心為上的能手。

    此四位,孰強孰弱?

    我心中的排名:白起、韓信、吳起、孫臏。

    一、戰績說話

    這四位說實話,輪戰績說話,那麼白起是當之無愧的第一。白起作為一個依靠軍功爵制坐上大良造位置的人,戰功肯定是十分誇張的。

    而另外三位不能說弱,但是他們三人的戰績和白起相比,還是有一定差距的。因此,白起第一。

    二、文武全才

    韓信和吳起,應該都稱得上能文能武。吳起能打仗,能變法,韓信能打仗,也能為劉邦制定東出的戰略。

    但是從戰績上來看,吳起能夠稱得上經典戰役的就是那一場陰晉之戰。但是這場戰爭備受爭議,因為這場戰爭除了在《吳子》中出現外,其餘史書中並無記載。

    因此,將韓信排在吳起前面。

    最後就是孫臏。孫臏很強,可惜,他被龐涓所害,一生的事業也受到了影響,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 5 # 南宮外史

    毫無疑問,姜太公堪為千古第一兵家。

    姜子牙,約生於公元前1156年,死於約公元前1017年,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號飛熊,河內郡汲縣人。根據其號飛熊推測,大概也是黃帝后裔,夏朝後裔。

    姜子牙被西伯侯姬昌拜為"太師",掌管軍事,尊稱太公望,他輔佐姬昌建立霸業。

    周武王即位後,尊為"師尚父" ,成為周國軍事統帥,人稱姜尚。

    他輔佐武王消滅商紂,建立周朝,被封為齊侯,成為姜氏齊國的締造者、齊文化的創始人。

    周公旦輔政時,他又輔佐周公旦,平定內亂,開疆擴土,建立成康之治。

    周康王六年,姜太公病死於鎬京。

    一、姜太公

    姜太公的軍事思想主要體現在他的著作《六韜》之中,《六韜》又稱《太公六韜》、《太公兵法》、《素書》,被譽為是兵家權謀類的始祖。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稱:“後世之言兵及周之陰權。皆宗太公為本謀。”

    二、孫武子

    孫武子,齊中國人,祖姓陳,因戰功被賜姓孫。孫武子曾幫助吳王稱霸,著有《孫子兵法》一部。

    三、孫臏

    孫臏是孫武子裔孫,齊中國人,著名戰役圍魏救趙,打敗魏將龐涓,著有兵書《孫臏兵法》;司馬穰苴,齊中國人,亦是陳姓後裔,姓田氏,著有兵書《司馬法》。

    這三位軍事家的軍事思想都源自於太公,而又有所發展。

    四、吳起

    吳起,也是著名的軍事家,與諸侯大戰七十六次,全勝六十四次,其餘的十二次是平手,無一敗績。闢土四面,拓地千里,輔佐魏文侯、魏武侯稱霸諸侯。

    其軍事思想與《孫子兵法》及《司馬法》如一脈傳承,很可能受到他們二人的影響。吳起著有《吳起兵法》一部。

    吳起不僅有完備的軍事理論,而且還是一位腳踏實地、注重細節的實幹家,對戰國各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兵器裝備、人員素質、戰術心理等,都進行了全面深刻的調查和了解,為每一個國家都制定了一套完備的應敵的戰略戰術。

    五、白起

    白起,秦中國人,楚國白公勝的後裔,出自羋姓。

    白起擔任秦國將領30多年,攻城70餘座,殲滅百餘萬敵軍,被封為武安君。白起善於野戰進攻,善於打殲滅戰,其軍事思想在孫武子的軍事思想基礎上又有所發展。他與廉頗、李牧、王翦並稱為戰國四大名將。

    六、韓信

    韓信是漢王劉邦的軍事將領,善於指揮大規模作戰,其軍事思想依然沿襲的太公、孫子、吳起兵法思想。

    綜上,中國古代的兵論、兵法、兵書、戰策、戰術等一整套的軍事理論思想,按其發展源流來看,都是發端於齊國姜太公的軍事思想。

    歷代皇帝和文史典籍都尊姜太公為兵家鼻祖、武聖、百家宗師。 唐肅宗時期,追封太公為武成王,設立武廟祭祀。

    所以說太公為兵家宗師、齊國兵聖、中國武祖是當之無愧的。

  • 6 # 孫家小姐姐

    白起羋姓,白氏,名起,郿邑人。戰國時期傑出的軍事家、“兵家”代表人物。白起指揮過許多重要戰役。大小70餘戰,沒有敗績,從最低階的武官一直升到武安君,六國之內聽聞白起之名都為之膽寒。

    伊闕之戰

    秦國為開啟東進中原通道,大將白起率軍在伊闕各個殲滅南韓、魏國、東周聯軍。戰爭中,秦將白起針對韓、魏兩軍互相觀望,不願當先出擊的弱點,以少量兵力鉗制聯軍的主力韓軍,以主力猛攻較弱的魏軍。魏軍無備,倉促應戰,迅即慘敗。韓軍震懾,且翼側暴露,遭秦軍夾擊,潰敗而逃。白起乘勝揮師追擊,全殲韓魏聯軍24萬人,攻佔伊闕,奪取魏城數座及南韓安邑以東大部分地區。魏、韓兩國割地求和。伊闕之戰讓白起一戰成名。

    二、華陽之戰

    公元前275年,趙國與魏國進攻南韓的重要城邑華陽,南韓向秦國求救,秦昭襄王便派遣武安君白起、穰侯魏冉和客卿胡陽率軍救援南韓。在華陽之戰中,白起率領的秦軍只有10萬左右。與此相對應的是,趙國、魏國的聯軍則達到20萬人左右。由此,非常明顯的是,和伊闕之戰一樣,華陽之戰又是一場兵力懸殊的戰役。但是,其結果依然是白起以少勝多。對此,在筆者看來,這一方面是因為戰國中後期,秦軍的戰鬥力在商鞅變法後實現了領先,另一方面則是華陽之戰,白起的千里奔襲讓魏國和趙國沒有防備。

    三.鄢郢之戰

    鄢郢之戰發生於周赧王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前279年-前278年),也是一場以少勝多的戰役。而且,相對於伊闕之戰、華陽之戰,白起在鄢郢之戰更加危險。在前兩場戰役中,白起即便戰敗還有退路。不過,在鄢郢之戰中,白起率領數萬秦軍深入到楚國腹地,隨時有被楚國數十萬大軍圍殲的可能。進一步來說,在兵力懸殊的背景下,白起又深入敵方腹地來客場作戰,無疑是犯了兵家大忌。但是,因為楚國將士疏於防備,戰鬥力不足,加上白起率領的秦軍置之死地而後生,所以,在鄢郢之戰,白起攻破楚國別都鄢(今湖北宜城東南)、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重創楚軍主力。

    四.長平之戰

    最後,雖然長平之戰也是以勝利而告終,但是,相對於以上三場戰役,長平之戰的勝利和秦軍兵力上的優勢存在直接的關係。在長平之戰中,秦國總共投入了60萬左右的大軍。與此相對應的是,趙括率領的趙國大軍,則在45萬人左右。正是因為兵力上的領先,秦軍才能夠順利實現對趙軍的包圍,也即趙括多次突圍,都沒有衝破白起設立的包圍圈,這是秦國最終獲得勝利的重要原因。當然,長平之戰的取勝,離不開白起的指揮。只不過,在白起一生的四大戰役中,只有長平之戰是以多勝少,而另外三場則都是以少勝多。對此,你怎麼看呢?

  • 7 # 與閻王對飲李豔青

    我個人認為還是孫武,孫武生於前545至前470年,春秋末期的齊國,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被尊稱兵聖,被後世人成為兵家至聖,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他的作品《孫子兵法十三篇》被稱為兵學聖典。

    孫武生活在春秋末期,他以出色的軍師才能,幫助吳國江南稱霸,後世軍事家都以他為師,學習軍事理論與技能並不斷豐富與完善,《孫子兵法》是當今世界各國軍事專家和軍人的必修課,也是商業精英們的必修課!

  • 8 # 笑侃歷史那些事

    挑選出來一個太難了。

    吳起屬於那種自己訓練精銳,可以以一當百,橫行天下的統帥。

    白起屬於可以率百戰精銳越戰越強,以戰養戰的傑出統帥。

    而韓信領軍則是多多益善,率萬人可戰,率十萬人亦可的統帥。

    如果他們率領軍隊素質相等,而且都是天下無敵的那種強軍,我站白起,因為這種野獸一樣的軍隊只有像白起這樣的鐵血統帥才能發揮其最大優勢。

    如果他們率領的軍隊普普通通,我站吳起,明軍紀,撫士卒,訓練軍隊使之戰無不勝,必孫吳不可。

    如果他們的軍隊強弱不一,鬆鬆垮垮,統帥此軍必韓信莫屬,韓信知道如何用一幫雜牌去打精銳。

  • 9 # 祥和95478

    勝者王候敗者賊。最後勝利者都是軍事家,歷朝歷代都一樣,當你活著時候,有多大的功勞都是一般般。若是死了那可就不得了,什麼偉大烈土,偉大政治家呀,對人類有多大多大的貢獻哪,有啥用?現在的活著的能人有都是,為什麼沒名呢?哈哈,你別擋我鏡頭,你死後我會讓你上鏡的。

  • 10 # 文鵬無不良嗜好

    只有孫子兵法,它繼承和發揚當時的傳統戰爭的十二法。後來毛澤東就用了這些法術方和它的式方法,它是儲存至今的天賦兵書。孫中山建立的黃埔軍校也使用了孫子兵法來進行教學,但其它兵書,也有很多借鑑的很大程度的作用和意義,這些兵書都是高超非凡的製作藝術,它對今後的戰爭作戰而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和重要的因素影響……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左傳》記載晉景公的死法是否說明那個算卦的很厲害?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