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毒刺劍客
-
2 # 鬆哥移動咖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秦始皇以殘暴著稱,但他對六國貴族卻太仁慈了。
這個群體大概有十二萬,他們在秦朝眼皮下不能有什麼動作,但他們這些旗幟仍然在召喚著六國的人心。
陳涉對秦的威脅並不大,很快就被剿滅,真能吹散秦朝的就是六國遺風,後來成事的劉邦,一開始也只能是跟風的小弟。
加上秦軍守長城、守都城的主力動不了,徵嶺南的主力又玩失蹤,鎮壓造反只能把民工、囚徒臨時組成軍隊,被打敗亡國也就不奇怪了。
-
3 # 上官燚璘講風土人情
中國歷史規律性。大戰亂後是大統一,可這大統一後面還有無數隻眼睛在覬覦著這個大統一,稍有不慎這個大統一就會換了主人,經過再次的大統一,許多梟雄被消滅,人民更渴望和平,所以就會迎來一個三四百年的穩定大統一王朝!
-
4 # 丁見龍
秦和隋都是改革的先驅者,漢承了秦、唐襲了隋,造就了漢唐雄風。
但改革就要觸動固有階層的利益,秦隋立國太短,沒有消化這些利益集團的能力,也就天下大亂了。
一場統一天下的戰爭,反過來又成了消化這些利益集團最有效的途徑。所以漢唐順利的實現了改革,而秦隋成了犧牲的先驅。
《讓子彈飛》中葛優有一句話很好的總結了這一現象:步子邁大了,容易扯著蛋!
-
5 # 房產老男孩
秦朝和隋朝的滅亡都有兩個共同原因:一是暴政,二是舊勢力死灰復燃藉著農民起義顛覆現有帝國。
首先說說秦朝,大秦帝國自商鞅變法以來,從一個羸弱的諸侯一躍成為超級強國,最終在秦始皇時期,一統全國。秦始皇統一全國後,修長城,修皇陵,大肆徵用民力,財力,橫徵暴斂,礙於始皇帝的餘威,在他生前並沒有爆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秦二世這個傀儡皇帝,沒他父親治國的本事,卻有著收刮民脂民膏的本領,再加上趙高亂政,最終引發農民起義,並且迅速滅亡。
如果,只是單純的農民起義也很難對抗大秦帝國,可是,六國沒落貴族也藉機起事。那些沒落貴族很多也是有能力的人,參合在農民起義當中,自然形成了一股可怕的力量,比如埋葬大秦帝國的項羽。
所以,劉邦建立漢朝以後,雖然保留了部分王侯制度,但是在劉徹時期全部被清除,真正意義上的繼承了秦朝時期大一統的集權政策併發揚光大。
隋煬帝面臨的問題也是如此。但是隋煬帝卻比秦二世有本事得多,三徵高句麗,開運河從長遠看是利大於弊,削弱敵國,解決外患,加強南北貨物流通。
但是,在征戰和開通京杭大運河的過程中過度透支國力,導致民不聊生,生靈塗炭。引發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尤其以瓦崗軍為首,給隋王朝予以了沉重的打擊。
同時,大門閥豪強因隋煬帝的一些政策比如科舉制度,嚴重威脅到他們的權利。他們也利用農民起義帶來的動亂,進而起事。
隋煬帝不是個昏君,但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暴君,屠戮功臣,大肆殺戮有能力的戰將,而且性格多疑。以至於面對農民起義,隋煬帝幾乎無兵可用。因為隋煬帝的猜疑,晉陽李淵也反叛了隋煬帝。
最後,以李淵領導的唐軍獨佔鰲頭,建立了強大的大唐帝國。大唐帝國初期,門閥勢力依舊肆無忌憚,直到武則天時期才逐漸銷聲匿跡。
所以說,秦二世和隋煬帝都是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暴政引發的農民起義加舊勢力的推動而滅亡!
-
6 # 三水煮茶
呵呵,秦朝和隋朝為什麼二世而亡?
不是秦始皇,隋朝楊堅給繼任者留下的家底不夠強大,而是繼任者不會經營,打爛了一手好牌。
不論是胡亥二世的指鹿為馬,還是隋煬帝的窮奢極欲的運河巡遊,都形象的說明了這兩個敗家子的昏庸無道。在沒有建立民主制度的古代,一個封建王朝能不能夠清正廉潔治理得法完全依靠運氣。運氣好的遇到一個好皇帝勤政愛民,招賢納諫,垂手而治自然就天下太平百姓擁戴。如果遇到了不好的皇帝,而在古代也並沒有一個好辦法來制約這個皇帝的錯誤,那就只能天下大亂。
從秦二世,隋煬帝的執政表現來看,這兩人都缺乏足夠的政治能力,即使是在起義軍已經席捲天下後,以當時他們的家底還是足夠應付的,可惜的是一錯再錯,終於人心盡失。
補充說明,最後時刻秦二世被趙高殺死,隋煬帝被宇文化及殺死。都死於信任的奸臣之手,之後殺死他們的奸臣也被部下所殺,可見他們的統治已混亂不堪。
一個不能自我糾正錯誤的封建王朝,遇到好皇帝還是壞皇帝,都靠運氣
回覆列表
先說大秦帝國吧,始皇帝一統天下後,商鞅變法的法令已經不適合和平時期的社會治理了,但是始皇帝卻在全國範圍內推廣執行,導致被征服的各國百姓苦不堪言。商鞅變法的特點就是權力集中在最高統治者手中,而且秦法十分殘酷,動輒割鼻,砍頭,百姓怨恨很深。
其次,六國被統一沒多久,民心還不穩定,此時特別需要安撫民心,但始皇帝開始修建皇陵,修建萬里長城,修建阿房宮,秦國百姓徭役繁重,而且多數徭役都是有去無回。有記載顯示,秦國百姓要把每年收入的2/3以上以納稅的方式交給政府,如此敲骨吸髓的壓榨下,百姓揭竿而起就一點也不奇怪。
無獨有偶,大隋帝國在文帝楊堅的治理下空前強大,倉庫裡儲存的糧食五年都吃不完,但是在隋煬帝楊廣弒君篡位後,就開始大興土木,開鑿京杭大運河,驕奢淫逸,極度奢華,就在隋朝已經開始民怨沸騰時,隋煬帝又連續三次遠征高麗,前兩次大敗而歸,第三次隋煬帝徵集近200萬軍民遠征,幾乎把隋朝的青壯年全部徵集起來,雖然勉強獲勝,但隋朝也因此耗盡了最後一絲元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