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現在網上課程很多,是根據孩子特長給他培養還是等發現不足給他補不足的方面好呢?

回覆列表
  • 1 # 法圖曼

    這個問題,家長是在比較投入回報率,看看精力用在哪方面比較合算。

    其實,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有很多的優點和不足體現出來,我們的關注點在哪兒,你的收穫和影響就在那兒。

    從多年的諮詢經驗來看,大部分家長給孩子做特長培訓和課外輔導,都有比較貪心的想法,既想讓孩子查漏補缺,有想讓孩子有一技之長,甚至出類拔萃。

    但是這裡想提醒家長的是,孩子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一定的承受能力的,每個年齡段的心理髮育也需要給予更多關注。

    孩子的特長,一方面因為自己的興趣產生,另一方面因為孩子在這個技能上有比較自信的成績,如果孩子願意,可以繼續培養。

    孩子的不足,如果涉及的到社會生活的能力,就得及時的加強訓練和提升,如果是無傷大雅的興趣愛好,其實不用在乎,比如說,孩子五音不全,非得讓孩子去學音樂學鋼琴學唱歌;孩子身材比例不是很好,非要讓孩子練舞蹈,練體操。這些都是強人所難,不是孩子未來生活的社會技能的必備要素,可以不用做強化補缺。

    所以,我的建議是,要根據不同孩子的不同情況,以孩子健康的身體發育和心理髮展為基礎,幫助孩子建立正確的人生觀,讓孩子更獨立更自信的有用自己的未來。特長也好,不足也好,都不是必然哪個好,哪個對。

  • 2 # lily寶媽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如果父母學會用“放大鏡”尋找孩子的優點,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有所取捨,把鼓勵孩子發揮自己的優勢作為重要的教育原則和方法,那麼親子關係會變得更加融洽,教育孩子會變得更加輕鬆,孩子的優勢會越來越突出,而孩子也會越來越優秀。

    確實,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他們之間的差異是客觀存在的,有自己的優勢,也有自己的弱勢。可是,很多父母為了讓孩子更優秀,非常關注孩子的弱勢,有意無意地忽略了孩子的優勢。

    去年,我一個朋友愁眉苦臉的找我聊天,說起她的兒子壯壯。壯壯上大班,他的數學能力不好,10以內的加減法做得很慢,都快愁死了。我感覺這個問題不嚴重,於是跟她說,給壯壯一些時間多練習就好了。可她一直唉聲嘆氣,說數學不好以後會影響成績。我問她:“壯壯有什麼優點嗎?”旁邊壯壯的老師說:“壯壯能很清楚地制訂遊戲規則,組織其他孩子做遊戲,班裡有很多孩子都喜歡壯壯,他很有小領袖的風範;另外,壯壯的動作能力很強,幼兒園的攀巖牆他不費力氣就能爬上去,跑步是全班跑得最快的,跳繩也是全班跳得最多的。”

    可老師的話並沒有影響到壯壯的媽媽,她繼續說,她給壯壯報了數學培訓班,減少了壯壯的運動時間,以便讓他好好學習數學。

    關於揚長還是補短的問題,一直很有爭議。很多父母不接受孩子的短板,希望把短板儘可能地補起來,在補短上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和精力。壯壯媽媽的做法就是典型的代表。

    直到“習得性無助”概念的提出,大家對這個問題才有了新的認識。20世紀60年代,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馬丁·塞利格曼通過動物實驗發現,一直在籠子裡被反覆電擊但沒辦法躲開的狗,完全放棄了躲避,下一次電擊的訊號響了,哪怕實驗者在電擊前已經把籠門開啟,它也不會逃走。相反,它會在電擊到來前就倒地不起,痛苦呻吟。

    塞利格曼根據這個現象提出了“習得性無助”的理論模型:如果動物在先前的經歷中,習得了“自己的行為無法改變結果”的感覺,即使它們在可以控制的新環境中,也會放棄嘗試。本來可以採取行動避免不好的結果,卻選擇相信痛苦一定會到來,放棄任何反抗。這種消極的情緒就是“習得性無助”。

    壯壯身上也出現了這種消極情緒。媽媽為了提高壯壯的數學能力,為他報了課外班,除了課堂上學習之外,每天晚上都給壯壯複習數學。當壯壯出錯的時候,媽媽會說:“我都告訴你幾遍了?怎麼還學不會啊?”壯壯特別沮喪,覺得自己怎麼努力都學不會。壯壯最喜歡的運動時間減少了,原來在院子裡跑跑跳跳的時間都用來學數學了,他的情緒也變得越來越暴躁。

    當父母把關注點過多地放在孩子的弱勢上,並且缺乏正確的溝通和鼓勵方法,孩子做了一些努力但沒有成就的時候,就會喪失信心,覺得自己做任何努力都沒有用,什麼都做不好,容易產生“習得性無助”的消極情緒。這麼說來,難道要無視孩子的弱勢嗎?當然不是。馬丁·塞利格曼說過:“撫養孩子並不是去改正他們的缺點,找出他們的錯誤,而是要識別和發展他們的優勢。”

    那麼,壯壯的問題該如何解決呢?壯壯喜歡運動,父母可以繼續發揮他的運動優勢,同時把數學滲透到他最喜歡的運動中去。比如,跳繩的時候可以通過數數來比較這次跳的數量和上次跳的數量,看看是多跳了幾個,還是少跳了幾個,回家的時候記錄下來;攀爬的時候,數數自己爬了多少個臺階;組織小朋友一起玩兒的時候,父母可以引導壯壯建立不同的規則,比如,3個小朋友一組,能分成幾組;4個小朋友一組,又能分成幾組……這樣做,是為了提高壯壯對數學的興趣,一旦壯壯有了興趣,就會喜歡學習數學,而學習過程中獲得的成就感,又能進一步增強他學數學的興趣,從而形成良性迴圈。

    從壯壯的案例可以看出,揚長和補短是相輔相成的,如果父母或老師能把孩子的優勢作為彌補短板的基礎和促進條件,補短的效果往往會更好。另外,父母要有這樣的心理準備,培養孩子不擅長的事情,需要運用適當的方法,也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更需要不斷地鼓勵孩子。

  • 3 # 數學爸比

    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核心不在於培優還是補缺,而在於如何適合未來的社會變革和需求。

    培優或者補缺都是基於應試教育的需要,即不要輸在起跑線上。這個當然不錯,起跑線上都輸了,未來的機會就會少。

    然而很多家長卻不會為孩子長遠打算。未來的變化很快,變化很大,孩子會不會輸在終點線上,很少人去考慮。

    舉個栗子,上一輪工業革命,特徵是越來越精細化的社會分工,需要大量的生產線工人和管理人員,即按照規範化管理系統要求,高效執行系統指令的人。在能力上培養的重點,當然是閱讀理解能力,而不是其它。教育的特點是已有知識的分科教育,而不是知識的綜合應用和獲取未知知識。

    而當今隨著技術革命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固定重複工作都會被機器和人工智慧取代,閱讀和理解能力的價值必然下降,能力上培養的重點是創新和創造能力、批判性思維、溝通與協作能力。教育的特點不在於靜態的分科知識獲取,而在於知識的綜合應用,未知知識的獲取能力。

    把孩子的精力時間,都放在閱讀理解能力或者靜態分科知識的培優或者補缺上,對孩子寶貴的時間和天賦潛能,都是一種巨大的浪費。

    比如,現在的很多補習班讓孩子拼命刷題,其實一個數學模型的題目真正理解了,刷個五題十題就足夠了,而不是一知半解的刷它個50道題。這是在低水平的重複,目的是加強記憶而不是通透的理解。

    因此,讓孩子在理解的基礎上,減少重複的刷題量,用多出來的時間去學習適應未來的課程(比如STEM)才是正確的選擇。

    所以,家長教育孩子,最根本的是培養孩子終身學習的態度、能力和習慣,即看到起跑線又要看到終點線。在平衡中找到最適合孩子成長的路徑。

  • 4 # 立恆語文

    筆者以為,家長教育孩子既要培優,也要補缺。原因有四:

    1.從一個人的實際狀況看,任何一個真實的人,都是既有優勢的一面,也有劣勢的一面。作為孩子,其身上的這兩個方面自然也真實地存在著,那麼,面對這種情況,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是不是就可以只關注孩子優秀的一面,而忽視孩子劣勢的一面的呢?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為孩子的可塑性極強,現在看來是劣勢的一面,只要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刻意加強,天長日久,劣勢自會變成優勢,這樣,對孩子未來的發展無疑是好處甚多。

    2.從教育的本質上來看,教育本質上就是發展人、提高人,而發展人、提高人的最主要的含義就是發展人劣勢的一面、提高人欠缺的一面,只有這樣,教育才算是盡了自己的本分,才算是完成了自己必須完成的使命。否則,只在人已經表現出來的很優秀的一面去發展,這樣的教育顯然是不符合教育規律的。

    3.從教育的目的上看,教育的目的就是讓人得到全面的發展,全面的提升,不是隻發展人的某一個方面,比如我們現在的教育方針就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而不是某一個方面得到發展。這個方針也是家庭教育必須遵守的教育方針。

    4.從孩子未來發展的角度看,只有全面發展的人才能在未來更加激烈的社會競爭中獲得更好、更多的發展機會,而那些只擁有某一方面特長的人,其在未來的發展中明顯地會受到更多的限制,這是每個生活在現在的人應該都能感受到的一點。

  • 5 # 琴心李老師

    看到這個問題,我突然想到一個護膚廣告。請別詫異思維跳躍的近乎錯亂,看完了以下文字後,再評我說得有道理沒得。

    有一個容器裡的液體裡,放有正在推廣的護膚品,推廣人將一枚鳥蛋(蛋殼上有很多雀斑,多半可能是鵪鶉蛋)放進一個容器裡,很快地,那些雀斑就消失殆盡。我對這個廣告是百分之一萬的不信,如果將人的面板與鳥蛋殼的質地完全等同看,那裹了一層皮的人,不成了巨型鳥了嗎?

    是否質疑我為什麼還不及題,還在答非所問?請別急,馬上切題了。

    補缺是運用了木桶效應,就是說,孩子如果把“短板”補上來,跟其他木板一樣高,就可以裝更多的水了。

    可是,人不是木桶,好比人面板上的色斑不是鳥蛋殼上的雀斑一樣,沒人有真正把自已的方方面面補得一樣長,即使是影視歌三棲的明星,也有主打的一面,成龍也會唱歌,但他的長板更在演戲,莫言也會寫詩,但他的長板是小說。

    因此,就像不要信面板上的雀斑等於鳥蛋殼上的雀斑一樣,不要信木桶定律等於人的綜合水平,即便是將缺補了不少起來,但孩子也只是比原來的自已高了一點,不能出人頭地。

    要讓孩子與眾不同,在確保基礎知識過得去的情況下,還是要重點在發現並培養孩子的長處,朗朗成為世界鋼琴大師,但未必他的數學成績好,多年前在初中就成了知名少年作家的韓寒,數學考分卻“”掛燈籠“。

    當然,我這麼說,不等於不要求並督促孩子把應該學的基礎知識儘量學好,儘量即可。

  • 6 # 創意行者

    培優。孩子的優點,是他擅長的,有天份的優勢,孩子也更容易學進去,更好的發揮出自己的能力,然後形成競爭優勢,也利於他未來的工作和生活。

    不足是劣勢,永遠翻不了身。比如孩子不擅長學數學,不容易學進去,家長逼著孩子浪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學習數學,那麼效果微乎其微。

    與其把大量時間用在補缺,劣勢上,不如把大量時間用在優勢上。缺點是劣勢,也學不了多出色。花大量時間在補缺上,孩子沒信心,學不好,反而對孩子心理產生不良的影響!

    當然,孩子的優點一定要是含金量高的優點,能夠持續深入下去的優點,可以花大量的時間去轉變成自己的優勢,才能形成強有力的競爭力!

  • 7 # 清楓007

    可能都不對

    最重要的是補心!

    我覺得現在的孩子,最缺少的不是輔導、練習,而是學習的責任心、恆心,這是改變其學習狀態的主要因素,是辯證唯物論中的主要矛盾。

    我們不能跟著磚家、潮流走,要有自己的思想和方法。根據孩子的具體情況,採取特定的引導、約束策略,培養、保護孩子的進取心、自尊心、自信心,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逐步清晰、強化自己的人生理想和定位……

    極少有對學習有興趣的,如有,也是因為孩子對自己過人的成績的一種成功感、自豪感!然後能願意甚至自覺地為之而不斷努力……如此進入良性迴圈。

  • 8 # 久明教你管孩子

    建議培優

    很多人都覺得孩子某個學科差了就要趕緊補,但是往往越補成績越上不來,這會嚴重打擊孩子的學習信心,甚至還影響孩子的學習興趣。

    但是如果這個比較好的學科做到了拔尖兒,那麼孩子在學習上會有很大的信心。

    興趣也隨之而來。

  • 9 # 實戰家庭教育

    我接觸過很多家庭,有個明顯的現象:一個孩子的自我感覺好了,才會越來越有力量,越來越自信,才能激發出孩子無限的潛能。

    父母引導孩子補缺只會讓孩子感覺到不足、挫敗,由此而發出來的力量感會變弱。而父母引導孩子的優點,孩子會感受到被肯定、認同、充滿希望感,這樣的孩子,會自信向上生長,而非自卑退縮。

    所以,家庭教育是一好百好,更傾向於培優,啟用孩子的生命潛力。

  • 10 # 燒烤一家親

    孩子智力正常,培優為主。如果孩子是特殊兒童(自閉等等)補缺為主。

    所以培優應該針對多數孩子。每個孩子都有突出部分,針對這部分重點培養,然後不斷擴充套件到其他領域。

  • 11 # 皓媽課堂

    我一直贊成揚長避短的,家長最重要的是發現孩子吃飯的本領並培養到極致。至於弱科,幾項必須的抓住,其他的不必在意。

    我家兩個寶寶,性格愛好南轅北轍,講講我給他們學的。

    大寶邏輯思維好,是週歲不到沒人教會10以內加法了。情商低,見人不說話,不表達感情,擁抱親吻媽媽都是跟弟弟學的。

    我讓他學了圍棋,自己教他奧數,平時帶他玩數獨,金字塔,華容道等益智遊戲,邏輯思維專注力記憶力的訓練做的多。

    其他的就學了籃球,鍛鍊身體的。

    至於語言表達差,想象力差等,我沒太在意,讓他自主閱讀,每個假期帶他做點閱讀練習冊。其他的初中再訓練就可以。

    二寶情商高,語言表達很好。不到六週歲,能很好作用大人說過的詞語,全樓人都喜歡他。和其他孩子打架,所有孩子大人都像著他。但邏輯思維很差,快六週歲了,數數都費勁。

    我讓他學小主持人畫畫,訓練表達能力,想象力,自己帶他看看圖說話的各種書,陪他聊天,講故事。以後可能把歷史語文地理融起來給他講大語文。

    身體的學了格鬥,而且疫情前是每週四次,他身體很好,加強訓練,以後有機會可能讓他考軍校。

    至於數學的問題,因為是必考科目不能扔,帶他做了點邏輯狗遊戲,大些不會教他奧數,三年級開始讓他做基本題訓練,就是準確,基礎全會就可以了,不用做難題。中考都很簡單,基礎不錯就行。高考學文的話,理化不用學了,數學基礎做對也有100分了。可以了。

    長處可能是吃飯的本事,抓緊了!

  • 12 # 翔翊超爸

    注意力在優點上,火候把握不好,就能給還自稱徒增壓力,當然有壓力沒問題,但這需要根據孩子的年齡水平,給與適當的壓力,壓力過大,產生的後果可想而知。

    注意力在缺點上,同樣會給孩子更大的壓力,如果對優點的重視,是正面的,而缺點的重視,往往是負面的關注。長期在負面關注中長大的孩子,心情自然不會好,在消極的情緒裡怎麼會有成長的動力呢?

    孩子的內心深處,需要的是點燃成長改變的那顆小火苗,而這才是家長需要給孩子最好的東西。

    《遊戲力養育》一書中提到了遊戲力養育模型:連結、向內看、輕推。而這三個步驟,均可以通過遊戲來實現。

    連結

    讓孩子感覺父母是自己人,才能建立良好的連結。而當今卻有多少孩子無法把家長看做是“自己人”啊!在他們心中,父母是監工、是裁判,是主導者。而真正的主導者,是他們自己。

    建立連結的第一步,就是學會用孩子的語言與他們交流,而孩子們的語言就是遊戲的語言。

    當你和一個第一次見面的孩子確立關係的時候,是上去和他做自我介紹管用還是玩一場遊戲管用呢?不言自明,當和他玩一個小小的遊戲,很快就能和他建立良好的關係,增進彼此之間的連結。而家長同樣需要這樣做。

    向內看

    內在的聲音,是最真實的聲音,也是給孩子情緒發洩的機會。書中提到了情緒之桶的概念,就是說每個人的內心,都有這麼一個桶,需要到光了,才能舒暢,接受下面的行動。

    孩子們也一樣,可以通過無條件的傾聽,傾聽孩子說出他們真實的想法,不做評判,不給建議,只是傾聽。這是一個向內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對自己內在做了清理,清空了情緒之桶。情緒洩空了,才有空間看到自己的優點,接受自己的不足。

    輕推

    正面管教中提到:溫和而堅定。但許多家長無法把握其中的奧祕。確實,這不好做到。《遊戲力教養》一書中給出了具體的操作:溫柔的輕輕推動孩子,小步前進,向著自己想要克服或者前往的目標前進。

    這些目標,是通過孩子向內看看到的,而不是家長給與的。在這樣的推動的過程中,無論優勢還是不足,都會成為孩子成長的動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老師講錯了作業題,該不該告訴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