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明天我就下凡

    越是小時候很乖長大越容易累,因為在他應該擁有無憂無慮的童年開心的玩耍的時候 學了太多的道理。

    你看黃磊的女兒黃多多,黃磊問她這次旅行想帶什麼,多多說想帶玩具,黃磊有點不高興 ,引導她,“你最好帶一點可以跟大家一起分享的東西。”

    其實多多可以帶兩個東西的,她可以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一個跟大家分享的 ,雖然黃磊這樣做是為了教會她分享,但是這種教育容易讓孩子失去童年的純真,太早去取悅別人。

    可以感覺到多多是比較取悅爸爸的,一次黃磊給她拍照,多多居然問他,“爸爸我要笑嗎?”

    連要不要笑都要問黃磊意見,這不是一個純真自然表現自己真實想法的孩子,甚至有點缺少自我。

    分享確實要教,比如多多手裡有玩具和食物,這時候教會她分享是好事,但是每件事都要孩子放棄自己喜歡的東西,也許你會得到乖小孩 但她真的會累。

    教育還是要適度,大部分孩子都是純真可愛的,也有很小就很乖巧的,但是更多人只是被環境要求要乖巧,不然就會被懲罰,長大能不累嗎

  • 2 # 東陽孤帆

    小的時候很乖,是大人看小孩子很乖。大人對孩子乖的定義是孩子聽話,大人讓做什麼就做什麼,如果不按照大人的想法去做,就會被認為這個孩子不乖,可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乖”與“不乖”是大人下的定義。

    “乖”的孩子,在遇到事情時往往會尋求大人的看法,大人們會對他們的選擇做出干預。在這樣的孩子心目中,大人的想法是對的,我應該按照他們的想法做事,就算最後結果不好,大人也不會怪我,因為是他們讓我這樣做的。相應的,大人就會認為這樣的孩子很乖,很聽話。

    “不乖”的孩子,在遇到問題時往往採取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的一種模式,他們往往不會聽從大人的意見或者很少聽從大人的意見。所以如果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對了事情,大人會不以為然或者沒有意識到,如果做錯了,大人會認為這個孩子沒有聽自己的話,不乖。

    長此以往,“乖”孩子長大之後往往容易在遇到困難時表現出沒有主見,拖延,選擇困難,需要有人幫她們做出決定,如果沒有人幫助她們,她們會認為這件事情很難,做起來很累,說白了是一種依賴的表現。“不乖”的孩子從小在遇事時喜歡自己思考,做對了會繼續做下去,做錯了會積累經驗,下次避免錯誤。長大之後相比於“乖孩子”有著相對豐富的處事經驗,領先於“起跑線”一步。同樣一件事情,在“乖孩子”可能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可是“不乖”的孩子可能早就經歷過了,有了經驗,處理起來也就更加得心應手。

  • 3 # 情之所繫心之所依

    作為父母,真的需要對孩子的“乖”好好靜下心來想一想了,這到底是好是壞?毋庸置疑,乖孩子對父母來說是一種修來的福氣,因為這樣會讓父母很省心,當然也滿足了家長們的虛榮心,因為別人都會這樣誇自己的孩子,但其實有不少家長已經發現了,“乖”孩子可能長大後反而問題越來越多,最終只會導致他們自己越來越痛苦,問題出在哪裡呢?

    1.只是在大人看得到的地方“裝乖”

    有些孩子根本都是不大人看到的那麼乖,但他們心知肚明只要在大人面前表現得乖乖的,大人們不僅會讚賞他們,甚至會給予獎勵,當然這些行為並不是他們主觀想表現的,只是為了哄大人開心而裝出來的,久而久之他們也會厭煩疲倦,甚至如果大人的讚賞戛然而止了,他們也終有一天會露出原本的樣子。

    2.太乖的孩子沒有辦法表達真情實感,也沒多少主見

    孩子有時候太乖會壓抑自己的真實情緒,而乖也成為了約束他們自我發展的阻力,所以長此以往,他們漸漸失去了表達真實情緒的能力,當然也變得很容易順從別人的想法看法,變得人云亦云沒多少主見,遇到事情可能真的會慌得六神無主。

    3.孩子太乖可能漸漸社交能力變得欠缺,性格孤僻難融入社會。

    通常情況下,比較乖的孩子相對來說都是比較安靜的,平日裡花不太多,所以可能相對來說他們的表達能力沒有那麼強,甚至有些孩子只喜歡待在父母身邊,從小就不怎麼跟外界接觸,所以漸漸地社交能力就變得很欠缺,但社會上覆雜的人心也會讓他們痛苦不已,甚至有些人本身性格就很孤僻,很難融入這個社會。

    4.乖孩子或許動手能力比較差,獨立得也晚。

    比較乖的孩子都是不願意瞎倒騰的,所以相對來說他們的動手能力相比較好動的不聽話的孩子來說,一定是差一些的;再者,乖孩子基本上做事都是循規蹈矩的,長久以往容易墨守成規,所以做事情想法不太容易創新突破,而獨立自理能力也比較差一些。

    5.孩子乖反而更容易落後於時代

    其實這樣的狀況還是源自於乖孩子們的思想模式,你一定會發現,這個社會上有些混得像模像樣的人,說不定在孩提時代真是皮到“狗都嫌”的地步,這樣的孩子往往思維不禁錮比較活躍,他們甚至也不害怕失敗,擅於總結,所以有時候放開手去幹還容易出成績。相反,比較乖的孩子比較容易安於現狀,甚至工作上一心求穩,不敢接受比較大的挑戰,所以很難抓住時代的先機,甚至會落後於這個時代。

    6.乖孩子在生活中容易不懂得變通,太過程式化

    都說比較乖的孩子家教都比較好,當然可能這樣的乖寶寶一輩子的路線都是根據父母設計好的藍圖走的,很多外界負面的因素父母都替他們擋掉了,所以當他們踏入社會之後發現和自己三觀有悖的人,會無法理解和變通,泰國程式化的他們會極為痛苦。

    7.太乖的孩子接受挫折的能力較差,所以常會有挫敗感

    太乖的孩子通常都被父母保護得很好,所以成長過程中有些什麼挫折都被父母擋掉了,但社會的大課堂就是殘酷的,有些人和事就是那麼不近人情,所以這樣的孩子長大之後會很容易受挫,甚至會導致他們想不開,走上痛苦的絕路。

    其實家長們對於自己孩子特別“乖”這一點真的不要再沾沾自喜了,在這個時代“乖”真的不單純地表達褒義了,所以孩子從小皮一點思維跳躍一點,可能反倒不是什麼壞事情,當然給孩子適當的挫折教育也是有必要的,為了長大後的他們著想,家長們是時候改變觀念了。

    熱點推薦

  • 4 # 晴天的日常生活錄

    在很多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大人們常會有意無意的用「乖」,來形容一個孩子的好壞。

    這孩子好乖,在學校聽老師的話,在家裡對聽父母的話。

    而這種對孩子的評價,真的好嗎?

    在這種評價體系裡,久而久之,孩子就會知道,自己表現的乖,大人就會高興,自己依照大人的臉色行事,大人就會喜歡自己,誇自己懂事。

    家長們都希望孩子能聽自己的話,遵循自己的意願過一生,但那些乖乖聽話循規蹈矩的孩子,為了得到家長的表揚,漸漸會將自己真正的感受壓抑,做出乖的模樣去討人喜歡。

    有一位媽媽,分享了自己對於“乖”孩子的心得感悟:

    我很清楚地記得,我小的時候,奶奶帶我出去玩。

    路過路邊的糖果攤,奶奶指著說:“想要嗎?”

    我搖搖頭說,“不想要。”

    奶奶滿意了,說:“這孩子最乖,從來不亂要東西。”

    從心底來講,小小的我,其實是想吃那色彩繽紛、酸甜可口的糖果的。

    只是,“懂事”和“乖”,是那個年代對小孩子的最高讚譽。

    我從心裡模模糊糊知道,我“乖”就會讓大人高興,於是,敏感的我把自己真正的感受壓抑到了一邊,努力做出那個“乖”的模樣讓自己討人喜歡。

    長大以後,我成了一個不懂拒絕別人、疲憊不堪的“好人”。

    當我自己成為母親後,我還是經常看到長輩對孩子說:“你再淘氣我就不喜歡你了。”或是“再這樣做我就不愛你了。”

    孩子眨巴著眼睛,馬上安靜下來,以證明奶奶還愛著自己。

    每次看到我都心裡一酸,彷彿看到幼年的自己。

    很多心理分析師通過實驗和調查得出這樣的結論:

    小時候表現越乖的孩子,長大後越有可能患有心理疾病。相反,小時候越自由越叛逆的孩子,長大後心智越成熟。

    乖,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說,是討好大人,忽視真實的自己。

    很多情況下,從小乖乖長大的孩子,在成年之後一般都會面臨「不懂拒絕」別人的窘境。因為他們習慣於滿足他人意願,以獲得他人首肯為生活主導,失去表達自我的能力。

    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然的,很容易心理痛苦。

    很多家長不允許孩子哭鬧,會嚴厲的指責或者威脅孩子,其實這並不是正確的做法。

    壓抑孩子的情緒,是讓孩子失去對自己真實情緒表達的勇氣。

    與其說是孩子聽話乖巧,不如說是孩子沒有安全感。

    正常情緒下的孩子,沒人願意去幼兒園。因為3歲的孩子還不明白為什麼去幼兒園,以為去幼兒園就是見不到爸爸媽媽了。

    如果孩子不哭不鬧,說明她覺得要做一個你們父母眼中的“乖”孩子,就不能哭鬧。她知道不哭鬧才會讓你們更喜歡她。

    換句話說,她在壓抑自己真實的內心想法。可是,孩子的感受只能通過其他的方式宣洩出來。

    她上幼兒園以後愛打人、半夜哭醒,都是內心的宣洩。

    有的家長會訓斥孩子,讓他們忍住眼淚,強塞他們入園。

    但對於孩子來說,因為不知道在陌生環境裡將會面臨什麼,這個時候哭鬧是再正常不過的反應。

    和孩子一起面對他們的真實情緒,去疏導而不是去壓抑,這才是父母該做的。

    我們會發現,乖孩子在讀書的時候學習成績一般都比較好,但是進入社會之後,取得大成就的卻往往是小時候叛逆的孩子。

    這是因為越乖的孩子依附性越強,他們的身上有太多家長的影子。

    乖孩子的成長路徑,一般是從不敢提問的乖學生,到事事都答應的乖員工,再到人生大事都聽家長安排的「大孩子」。

    所以,獨立意識較差的這些乖孩子,長大後通常難以獲得大成功。

    家長愛孩子,不是因為孩子乖才愛他,而是愛那個原原本本的他。

    這一點,相信家長們都是贊同的。

    家長應該希望孩子成長為能表達自己的獨立個體,他們在面對世界的各種誘惑、困難時,能自己做出決定,哪怕只有自己一個人也能堅強和堅韌。

    孩子終究是不屬於父母的,父母能給予的是生命和必要的生活支援, 孩子與自己不同,這再正常不過。

    接納孩子與自己想法的不一致,尊重他們的訴求和聲音,這是培養健康孩子的過程中,至關重要的一步。

  • 5 # 星辰十二樓

    乖是一種態度,是一種潛意識想得到別人認可的渴望,同時,乖也是一種失敗,不哭的孩子沒有糖吃,因為乖,我們得到的東西是另一層面的東西,我們失去的也終會回來

  • 6 # 舒苒123

    小時候乖那是因為她活在父母的保護中,不知道世道的險惡!長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世界那麼大,總想去看看!所以大了有自己的主見與想法了!

  • 7 # 尚層空間尚小芯

    很乖是因為聽父母的話,不願意違背父母讓他們難過,同城這樣的人長大後沒什麼主見,人也很敏感脆弱,做事不能夠獨立。

  • 8 # 會跳的小豆子

    長大成人涉及到情感的體驗。

    如果一個小朋友小時候很乖可能他對別人的情緒有所反應,說髒話,會被父母斥責,懂禮貌會有糖吃。他會開始顧及到別人的情緒,在意別人的看法,久而久之會變得很敏感。長大成人顧慮更多,面對形形色色的人對他可能是種負擔,不能很好表達自己想法,舒緩自己的壓力。看著別人放肆表達自己,會很羨慕,為自己的膽怯,又會很苦惱。

  • 9 # hlod2000

    我就是從小都很聽話,小學四年級開始到初中、高中父母不在家,都是自己一個人住校,按部就班的學習、生活,從來沒有做過任何出格的事。長這麼大(包括大學期間)沒有曠過一次課,沒有去過酒吧等地方,也沒有早戀。感覺自己失去了很多那個年齡該有的樂趣,別人會覺得你是好孩子,什麼都端著。而且自己已經習慣了這個模式,性格上特別放不開。有時候太乖,太按部就班也不是什麼好事。

  • 10 # 知宛

    小時候媽媽總是和我說,你要乖,你要聽話,你不聽話,我們就不喜歡你了,於是我一直很乖。長大以後就像你說的,活得非常累。

    生活上,從小到大我已經習慣了一直聽媽媽的話,聽從父母的安排,幾乎他們讓我做什麼我就做什麼,不敢有絲毫的反抗。這就導致了我一直都缺乏自己的主見,即使是長大了,也經常人云亦云,遇事猶豫不決,不知所措,沒有良好的獨立判斷能力。處理不好生活中的大小事情,心累是常有發生的事情。

    感情上,作為一個乖乖女,當然也是聽媽媽的話,不能早戀。於是每當身邊有男孩子向我表示好感時,我都能敏銳地察覺到,然後減少和他們的交流和接觸,避免一切可能。久而久之,對異性產生了一種排斥心理,一旦發現哪個異性喜歡我,我就會條件反射地拒絕他。但是另一方面年齡一到,父母又會催婚,自然也心力交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鄰居三天兩頭打孩子,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