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名地質專業出身的人,我想我還是有資格回答此問題的。
首先,地球自轉軸可認為是南北極所在軸,而公轉軸並非是該軸。其間存在一個夾角。這就直接導致地球不可能一直以某一直徑所在平面繞太陽旋轉。
地球公轉與自轉的夾角其實就是黃赤交角(見圖)。黃赤夾角一般認為是23°28′,其實它並非是一直不變的,只是黃赤交角一直在22°00′到24°30′做週期變化,而週期約為4.1×10^4年。上次黃赤交角最小值約距今2.8萬年,所以現今的夾角正在漸漸遠離23°28′,走向24°30′。
此夾角的存在,在地球表面最直接的一種體現就是南北迴歸線。南北迴歸線之間的範圍就是地球上太陽直射的變化範圍,這就直接導致了春夏秋冬的產生。另一種體現就是南北極的極晝極夜現象的產生,而極圈的度數是迴歸線度數(黃赤夾角)的餘角。黃赤夾角的變化也直接影響到太陽直射點緯度的大小,黃赤交角變大後,冬至和夏至時的太陽直射點的緯度變大,各地晝夜長短的年變化幅度增大,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晝更短、夜更長,晝夜長短的差值也更大。
另一個直接的影響是對地球五帶的產生。熱帶是指地球上有太陽直射的地方,寒帶是指地球上有極夜和極晝現象的地方,溫帶是指沒有太陽直射及極夜和極晝現象的地方。即:迴歸線和極圈是五帶的劃分界線。因此黃赤交角擴大,熱帶和寒帶的範圍擴大,溫帶的範圍縮小;黃赤交角減小,熱帶和寒帶的範圍也將減小,溫帶的範圍擴大。
綜上,這是自轉和公轉的軸不一致造就的,不是哪一方能造就的。
如覺回答不錯,請採納。
作為一名地質專業出身的人,我想我還是有資格回答此問題的。
首先,地球自轉軸可認為是南北極所在軸,而公轉軸並非是該軸。其間存在一個夾角。這就直接導致地球不可能一直以某一直徑所在平面繞太陽旋轉。
地球公轉與自轉的夾角其實就是黃赤交角(見圖)。黃赤夾角一般認為是23°28′,其實它並非是一直不變的,只是黃赤交角一直在22°00′到24°30′做週期變化,而週期約為4.1×10^4年。上次黃赤交角最小值約距今2.8萬年,所以現今的夾角正在漸漸遠離23°28′,走向24°30′。
此夾角的存在,在地球表面最直接的一種體現就是南北迴歸線。南北迴歸線之間的範圍就是地球上太陽直射的變化範圍,這就直接導致了春夏秋冬的產生。另一種體現就是南北極的極晝極夜現象的產生,而極圈的度數是迴歸線度數(黃赤夾角)的餘角。黃赤夾角的變化也直接影響到太陽直射點緯度的大小,黃赤交角變大後,冬至和夏至時的太陽直射點的緯度變大,各地晝夜長短的年變化幅度增大,冬至日,北半球各地晝更短、夜更長,晝夜長短的差值也更大。
另一個直接的影響是對地球五帶的產生。熱帶是指地球上有太陽直射的地方,寒帶是指地球上有極夜和極晝現象的地方,溫帶是指沒有太陽直射及極夜和極晝現象的地方。即:迴歸線和極圈是五帶的劃分界線。因此黃赤交角擴大,熱帶和寒帶的範圍擴大,溫帶的範圍縮小;黃赤交角減小,熱帶和寒帶的範圍也將減小,溫帶的範圍擴大。
綜上,這是自轉和公轉的軸不一致造就的,不是哪一方能造就的。
如覺回答不錯,請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