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單泓達

    答:這個問題很深奧,可以探討、引用、羅列、統計、但很難總結。首先用心的“心”不是狹義上的一種器官,而是廣義上的一種狀態。此時的心既不是胸腔內的心臟,也不是腦腔中的大腦+小腦+腦幹。是一種思想、語言、行為完全合一的一種狀態。比較接近但不限於“全神貫注”,此時的狀態已經沒有時間和空間的感受,而是完全沉浸於萬物一體的喜悅中。在這種狀態下創造出來作品,往往會帶著一種強烈的磁場,能夠吸引人或事。在各類名人自傳,大師訪談中經常可以看到這樣的描述。所以此刻的“心”如果非要找一個位置,只能概述為存在於體內的每一個細胞中。沉浸在此類狀態中,無論是寫的字、說的話、做的方、編的案、還是炒的菜、繡的花、種的地……,都會比自己平時不在這種狀態下的呈現要好的多。如果一個人能有自己的方式經常能夠進入或連結這種狀態,他的人生的自由度和喜悅感就會多很多。此時的喜悅跟權力、財富、地位、經驗無關。而無聊、鬱悶、空虛往往出現在身心分裂的時刻,所以此時會去尋找各種外在的刺激和炫耀去填補分裂產生的不滿足感。如何進入這種狀態?這不僅需要方法,更需要信念。當把與人計較或比較轉換為自我超越和利他濟眾的信念時,比較容易進入。大師往往不是指經驗多、能力強。大是一種無限的狀態,師是轉化傳遞,體驗過無限,又能在有限的時空內應機的轉化傳遞,一定是有心、用心、心心相印。在物質至上的年代裡,與其被動地向外追名逐利,不如主動的向內覺醒修正,讓用心的狀態進入生命的各個時刻。因為名利也是用心狀態下的能量轉化。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買房人沒有違約,就一定能夠拿到房子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