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演宗

    篆書向隸書的演變即“隸變”,是透過兩條途徑來實現的。

    一條是草率化的途徑,即篆書透過草篆演進成草隸,經整理成隸書,這可以從戰國至秦漢的竹木簡牘中看得一清二楚。

    另一條是規整化的途徑,即小篆變圓轉為方折,演成繆篆,進而變為隸書。

    重要的是二者間又互相滲透,互相影響,才完成了書體筆法的最大變革——隸變。

    其中,繆篆,多出現於器物之上,而“重道輕器”的傳統意識,使前人論及隸變之時,往往忽略了這一篆隸之間的過渡性書體,以為繆篆是專用於印章之上的,其實繆篆也是同樣活躍於磚文之中,如西漢“官秩磚”“夏陽扶荔宮磚”等等。在結構上,繆篆一直沒有固定下來,所以總是遊移變化著的。它可長可短,可簡可繁,在各書體中具有最廣泛的適應性,故多用於器物。繆篆的遊移變化性格,使它能充滿活力地存在於篆隸之間的廣闊地帶。我們把變化著的繆篆在篆隸之間排列一下,不是可以從某個角度探尋到一條隸變的軌跡嗎?

    西漢的書法遺蹟十分匱乏,尤其是石刻,宋人曾斷言:“前漢無碑。”所以,近世出土的西漢磚文,對我們來說就顯得更珍貴了。在書法史中,限於既有的資料,一般都將隸書的成熟斷在東漢初期。我們目前所能見到的隸書體勢比較明顯的石刻,時代最早的屬“楊量買山地記”與“五鳳二年刻石”,前者在公元前六十八年,後者在公元前五十六年,都處於西漢中晚期。二者雖隸意較濃,仍不能體現出成熟隸書的基本特徵。

    所以康有為肯定地說:“西漢未有隸書。”但是,比上述書跡稍早的“元平元磚”的出現,卻證實了至少在公元前七十四年(西漢中後期),隸書已經初步成熟,其後的西漢“涼廿八磚”和西漢“長樂未央磚”中的“樂未央”三字,都能說明隸書的出現,在當時並非孤立事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富二代不是罪過,但是有的人太過任性,觸碰法律的底線就是罪過了。可究竟是誰之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