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一個人年輕的時候就作惡多端,他到老了是不是就會變成慈眉善目的善人。我覺得不會,那同理,如果一個人老的時候依舊作惡多端,那麼他是什麼時候壞的?這裡的惡善通俗理解,區別於哲學意義。
所以人性本善良後天變壞,還是人性本惡後天變好?
回覆列表
-
1 # 6011311786
-
2 # 我愛幸福樹
我的理解是這樣的。
一,有一個哲學名詞叫,“相對真理",依據這個概念,把題主的題目放在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範圍內,我認為,青年,中年,老年各個階段,都有惡人,也就是都有違法犯罪的人和事。只不過,中青年違法犯罪的多一些,老年人少一些。不過,國家法律對七十歲以上的犯罪的處罰,相對輕一點。還有一個名詞叫“虎老不傷人”,絕大多數老年人是守規矩樹形象的。
二,為什麼作惡犯罪,周邊環境也是重要因素。例如:有些老資格的幹部,剛出山時,可能根紅苗正,由於缺乏監督,導致貪汙受賄。其中,監督就是周邊環境。還如:七十年代以前,有些農民偷集體的莊家,財物,沒有人真管,敢管也是周邊環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管理方法,導致有些農民不守法。假設,當時的村幹部,像管理自己家產一樣,估計,就不一樣了。
三,至於題主的最後一句,我想,歷史名人是有答案的:“人之初,性本善”人在兒童時期是天真無瑕的,犯點小錯也是無知的,這個時期,也有個周邊環境,就是後天的受教育程度和思想改造,其中,家庭教育也舉足輕重。
也就是說,有些人變壞,是因為缺乏監督,周邊環境和思想改造不到位所致。
答:人的好與壞不分年齡段,有的從根瓤裡壞,有的跟著壞人學壞,有的受不良社會風氣影響變壞,還有的見財起意利益驅動變壞。其中社會輿論導向也很重要。社會風氣好,正氣壓邪氣,好人好,不受欺,社會風氣不正,壞人擋道,正不壓邪,小偷遍地,好人受屈,社會秩序亂糟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