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常棣tandy
-
2 # 江南御史臺
吳王張士誠是元朝末年最富有的地方割據勢力,在消滅元朝的過程中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元朝大軍為什麼偏偏要攻打張士誠?1353年,張士誠利用各種手段趁機偷襲了高郵,並在高郵自立為“誠王”,國號大周。張士誠大張旗鼓的搞起義,由於太過招搖,引起了元朝政府的注意。次年,元朝丞相脫脫率領百萬大軍攻打高郵。得知訊息的張士誠恨不得抽自己兩個嘴巴子,悔不當初太過高調。
元朝的百萬大軍為什麼沒有滅掉張士誠?張士誠與脫脫在高郵城外大戰,不敵,只好回退到高郵城中。在元朝大軍的重重包圍下,張士誠束手無策,沒有辦法,只好向脫脫投降。但是沒想到脫脫拒不接受,下定決心要弄死張士誠,以達到敲山震虎的目的。張士誠此時心灰意冷,只好死守高郵。
沒想到轉機來了,元朝後院起火。
率大軍在外征戰的脫脫受到了哈麻的陷害,而元順帝聽信讒言,降下聖旨,將脫脫免去官職,並押至吐蕃,行至半路就被賜死了。此時元軍群龍無首,好像無頭的蒼蠅亂飛,張士誠一看機會來了,趁機將元軍擊潰。
張士誠為什麼被朱元璋幹掉了?張士誠被朱元璋滅掉,純屬目光短淺。
張士誠自號吳王后,由於江南地區經濟發達,且戰事較少,張士誠開始不理朝政,每日過著奢侈懶散的生活。而一些朝廷的將官們也開始不務正業,即使打了敗仗,丟了土地,張士誠也不一概不過問。
後來陳友諒跟張士誠約定一起滅掉朱元璋,等到了行動的時候,張士誠鼠目寸光,坐看陳友諒被朱元璋吞併。而後朱元璋率領幾十萬精兵,集中力量攻打張士誠,此時的張士誠怎麼會是朱元璋的對手。最後張士誠被俘虜至南京,自縊而死。
所以不是張士誠抗住了元朝的百萬軍隊,只是元軍自亂陣腳,被張士誠鑽了空子;而被朱元璋幹掉就純屬是咎由自取了。
-
3 # 不書公子
至正十三年,起義後戰果頗豐的張士誠定都高郵,稱“誠王”,國號“周”,年號“天佑”!
天無二日,國無二主。歷來急於稱王稱帝的起義勢力,都會受到當朝統治者的特殊照顧:消滅。朱元璋採納朱升的建議,以“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九字為戰略,不可謂不高明。反觀張士誠,很快就為稱王付出了代價:
元廷宰相脫脫領兵百萬,壓向高郵。以張士誠當時的勢力,與百萬元軍死磕,貌似是嫌命太長了。但張士誠沒有氣餒,他積極組織軍隊抗擊元軍,並堅持了三月之久。這份戰績,幾乎可以媲美后來朱文正的“洪都之戰”了。
張士誠總算命不該絕,在被元軍攻下大半佔領的城池後,元廷內部再次出現了矛盾,領兵出征在外的脫脫被權臣哈麻誣告擁兵自重,脫脫被撤職查辦,元軍不戰自潰。壯志未酬的脫脫,落得個被皇帝賜毒酒自盡的結局!
元廷內部的矛盾,為義軍提供了絕佳的發展機會,很多勢力就此崛起,一直被元廷壓著打的張士誠也趁機攻下江浙大片富庶之地,並於至正十六年建都平江(今蘇州),實力脫胎換骨。從此,元廷只能在各路義軍的磅礴攻勢下疲於應對,再也組織不了有效的軍事打擊了!
張士誠與朱元璋正式對決,開始於至正二十五年。朱元璋及麾下將領率領軍隊步步為營,先攻克了張士誠在江北的勢力,繼而南下,攻取了杭州和湖州,平江羽翼盡失,只剩下一座孤城!
至正二十七年,歷時八個月的平江攻擊戰以朱元璋的勝利而告終。平江城破,盤踞於此的張士誠被俘後拒降被殺!
張士誠之所以能扛住百萬元軍的攻擊,是因為元朝統治者內部的勢力分裂,元軍主動撤退所致,並非是張士誠完全靠自身能力打贏了這場戰爭。而面對打敗了陳友諒、麾下兵精將勇的朱元璋時,張士誠的好日子就到頭了。不過,張士誠能以一城之力,屢次扛住敵軍的強大攻勢,防守水平還是值得肯定的!而一味守成,不思進取,也恰恰是張士誠失敗的主要原因之一!
-
4 # 楊紫姐姐
張士誠這個人在元末的梟雄中絕對是一個異類,他既沒有陳友諒的陰險狡詐,也沒有朱元璋的殺伐果斷。只可惜他出生在了元末,這個時代不屬於他,屬於陳友諒和朱元璋。
1279年,南宋丞相陸秀夫抱著宋王朝的最後一位皇帝跳海自盡,至此漢家王朝第一次滅亡。元朝建立了對全國的統治,這不過這群人會打天下,卻不會治天下。胡虜無百年之運這句話一點也沒錯,元朝的統治剛剛60多年,聲勢浩大的紅巾軍大起義就開始席捲全國。
這麼短的時間,在中原王朝中還處於建國的前期。紅巾軍席捲全國之時,元廷卻在忙著內鬥。此時以販鹽為生的張士誠也趁機帶著一幫兄弟發動了起義,販私鹽雖然風險大,但是利潤也大。
張士誠的祖上就是販私鹽起家,因此張士誠應該接受過基本的文化教育。張士誠起義的時機把握的相當不好,他剛剛起義,元朝宰相脫脫就統帥百萬大軍南下。
槍打出頭鳥,張士誠眼看就要被脫脫生擒活捉。此時元朝再次幹了一件蠢事,宰相脫脫被鎖拿進京,隨後被殺。失去了主帥的元軍開始撤退,在此之後,元廷再也沒有組織起大規模的反擊力量。
各地的起義軍開始迅速壯大,其中佔據安徽和河南的劉福通一直處於抗擊元軍的最前線,這是專門扛雷的。在他的南方,陳友諒、張士誠、朱元璋都在逐步崛起。
這三個人都得好好謝謝劉福通,這才是抗擊元軍的主力。陳友諒控制著兩湖地區,位於長江中游。朱元璋佔據了江蘇西部、江西的部分地區和安徽的部分地區。而張士誠控制著江蘇東部和浙江大部,天下最富庶的地區都控制在張士誠的手裡。
張士誠這個人有那麼一點君子的感覺,對待他治下的百姓相當好。他統治江浙時期,這裡百姓交的賦稅只有原來的十分之一。明朝建立一二十年之後,還有人祭奠張士誠,懷念他的恩德。朱元璋的謀士劉伯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張士誠不足為患,頂多就是劉表或者袁紹之類的人物。
在張士誠集團中,沒有森嚴的等級制度,將領們在張士誠的面前大大咧咧,而張士誠一點也不生氣。張士誠手下的將領打仗從來不擔心自己的腦袋,即便是大敗而歸,張士誠也繼續留用。不要說心狠手辣的陳友諒,即便是也將兄弟義氣的朱元璋也絕對不會忍受。這種有些婦人之仁的性格最終害了張士誠。
1366年,陳友諒和朱元璋傾巢出動,在鄱陽湖展開決戰。此時雙方都在拉攏張士誠,如果無論張士誠加入哪一方,都會獲得很大的好處。但是張士誠的態度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他就向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他眼睜睜的看著朱元璋一步步吃掉了陳友諒,而自己沒有絲毫的動作。
直到朱元璋已經佔領了中國中部,即將掉頭東進,他才如夢初醒命令軍隊阻擊朱元璋。在命令加固城池,準備抵禦朱元璋的進攻。
1367年,朱元璋統帥這50萬大軍和他那群名將們包圍了張士誠最後的根據地蘇州。此時張士誠平時積累的人脈發揮了作用,他屬下的將士們拼死守城,城中的百姓也支援張士誠軍守城。
不得不說,張士誠守城的本事還是很強的,朱元璋的軍隊整整進攻了10個月,才得以佔領蘇州。隨後,朱元璋打垮了浙江東部的方國珍,正式統一了中國南方,即將開始中國歷史上的又一次北伐。放下朱元璋,說說張士誠,張士誠在對待屬下和人民的態度上確實要好於朱元璋。
但是他不具備帝王應有的雄心和手段,江南地區的文風很濃,很多百姓都識文斷字。他們希望張士誠能夠成為漢光武帝劉秀那樣的君王,這可惜最後他們等來了洪武大帝。
張士誠最後被自己的將領李伯升出賣,交給了大將常遇春。最終張士誠被朱元璋殺害,朱元璋痛恨江南人支援張士誠,將江南地區的稅負提高到了每畝七鬥五升,這高出了其他地區的好幾倍。7月三十是張士誠的生日,江南人每到這一天就會去燒九四香。
-
5 # 歷史揭祕博物館
張士誠是淮南泰州人。泰州地近海濱,民眾多靠晒鹽過活,但官府賦稅勞役很重,民怨沸騰。張士誠年少時是會武術、講義氣的小流氓,兄弟幾個以撐船販私鹽為業。販私鹽利潤高,張士誠又輕財帛,樂意賙濟貧困,很得人心,私鹽販子公推其為頭目。
1357年,朱元璋派徐達率大軍掃蕩江南、圍攻宜興之際,連戰不利的張士誠只好接受元朝江浙右丞相達識帖木兒的勸誘,再次降元,被封為太尉。
張士誠與元朝的關係反反覆覆,時叛時降,這大約跟他的流氓出身和鹽販經歷有關。明史專家吳晗評價他“生性遲重,不多說話,待人寬大,但沒有一定主見,只想守住這塊基業,怕冒險吃虧出差錯。大將大臣們都是當年走私的江湖兄弟,做錯事以至打了大敗仗,也不忍責備,賞罰不明”。
張士誠此番降元,其實也是三心二意。在此後六七年裡,他打著官軍的招牌,南侵江浙,北逾江淮,南邊佔領了杭州、紹興,北邊勢力一直伸展到濟寧(今山東境),擁地兩千餘里。
元朝方面的達識帖木兒之所以急於招降張士誠,且容忍他不斷擴張地盤,也有自家的苦衷。原來自從紅巾軍縱橫江淮一帶後,南北漕運斷絕,大都(今北京)缺糧,快支撐不下去了。他們要解決南糧北運的難題,不能不對控制江南的張士誠及稱雄江浙沿海的方國珍實行安撫政策。
從1360年到1363年間,“士誠出糧、國珍出船”,總算每年能海運十幾萬石糧食北上大都,為苟延殘喘的元朝多續了幾年命。期間,張士誠也曾試圖大舉進攻,收復被朱元璋奪去的失地,可是在修築一新的宜興城下遭到楊國興挫敗,洩了元氣,再無餘力反撲。
朱元璋與張士誠相持十年,打來打去,誰也佔不了對方便宜。直到1363年“鄱陽湖之戰”朱元璋一舉擊潰陳友諒,再順勢攻取武昌城後,揮師東向,劍指江浙,氣節有虧且只顧自保的“私鹽大王”張士誠,也就朝不保夕了。
1367年年底,朱元璋大軍包圍平江城,張士誠率餘部死守拒降。經過十個月的攻堅戰,平江城破,張士誠自殺不成當了俘虜,被押解至應天府。他拒絕宿敵朱元璋的問話,且不進飲食,朱元璋一怒之下,命人亂棍將其打死(一說自縊身亡)。
-
6 # 當代曹植
張士誠剛剛起義,元朝宰相脫脫就統帥百萬大軍南下。
槍打出頭鳥,張士誠眼看就要被脫脫生擒活捉。此時元朝幹了一件蠢事,宰相脫脫被鎖拿進京,隨後被殺。失去了主帥的元軍開始撤退。
張士誠目光短淺胸無大志,坐視朱元璋吞併陳友諒,隨後五十萬大軍東進,張士誠的地盤與人口遠少於朱元璋,最終被消滅。
綜上,張士誠抗住百萬元軍,那是因為元軍主動撤退。後來,朱元璋吞併陳友諒後,實力大增,張士誠自然抵擋不住。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我來回答:
張士誠之所以能夠抵抗住元朝百萬大軍在於剛剛起事之時,為了生存下去,整個起義團隊都能團結一致,做毫無保留的抗爭。
然而張士誠從至正十三年(1353年)起兵,稱誠王,到至正十七年就投降了元朝,後於至正二十三年復自立為吳王,但這時張士誠和其大臣將領們,惟知修府第,建園池,吃喝玩樂,已經腐朽變質。
吳政權只不過是一個封建割據政權而已。張士誠也沒有遠大的抱負,被劉基譏為“自守虜”。當朱元璋與陳友諒於鄱陽湖大戰時張士誠竟不出平江一步,坐等朱元璋來逐個消滅。這樣的情況焉能不敗?
下面我從抗擊元朝和隕滅於明朝兩部分對張士誠做一分析:
一、抗擊元朝建立大周政權
1.建立大周政權
張士誠,小字九四,江蘇泰州白駒場亭人。有弟三人,“並以操舟運鹽為業”。他們販鹽賣給富家,往往遭到侮辱,有的買了鹽不給錢。“士誠不勝憤”,遂於至正十三年(1353年)正月,與其弟士義、士德、士信以及李伯升等十八人起事,“滅諸富家,縱火焚其居”,併到附近的鹽場招人起兵。遇到地主武裝劉子仁的襲擊,士義中矢死”。
這時“鹽丁方苦重役”,聽了張士誠的動員,大家都表示願意起義,致推他為主。他們打跑了劉子仁的地主武裝。鹽丁和貧苦人民前來參加起義軍的越來越多,很快發展成為萬餘人的隊伍。同年二月攻下了泰州,接著攻下了興化,五月攻下了高郵。到第二年正月,張士誠自稱誠王,國號大周,建元天柏。
六月,張士誠率兵進攻揚州,打敗了達識帖睦邇的元軍。高郵原屬河南江北行省揚州路管轄,後來因為汝穎、蘄黃紅巾軍在兩淮起義,元朝政府為了加強兩準地區的統治,“析河南地,立淮南江北行省於揚州”。張士誠佔領高郵後遂連興化,接德勝湖,舟艦四塞,蔓延入寶應縣”。南北運道梗塞,這使仰賴江南財賦供應的元朝政府十分恐慌。
當張士誠剛起事攻下泰州時,元朝淮南行省就派遣軍隊去鎮壓;鎮壓不得手,就派高郵知府李齊去招降。張士誠殺了李齊和參知政事趙璉,拒絕投降。
2.高郵之戰
至正十四年(1354年)九月,元朝政府派遣中書右丞相脫脫總制各路軍馬前來鎮壓,甚至連“西域、西番”皆發兵來助。旌旗累千里,金鼓震野,出師之盛,未有過之者”。同時,南方的不少地主武裝也積極地參加了這次圍剿。如浙東地主戴國彬當脫脫攻高郵時,就“率子弟,攜義旅,不憚海運,從事金革。舳艫之供,鞬橐之需,皆所自給”。
浙西的地主武裝也日夜聚集出動,“近報大軍屯六合,義兵日日點行頻”。張士誠部起義軍面對強敵,毫不氣餒,英勇抗擊,固守高郵城,使得元軍頓兵堅城之下,一籌莫展。
為了敷衍元順帝,脫脫接受了部將董摶霄的建議,“先攻其易”,於是分兵攻陷了天長、六合,但高郵卻仍巋然不動。這時,脫脫的政敵哈麻正與順帝的母舅老的沙、順帝之弟巴郎太子以及哈麻的妹婿禿魯帖木兒等相勾結,用導其淫樂的方式向順帝獻媚,取得順帝的歡心,並在順帝面前不斷攻擊脫脫。
至正十四年十二月,元順帝就以“老師費財,已逾三月,坐視寇盜,恬不為意”的罪名,削奪了脫脫的官爵和兵權。哈麻怕脫脫不奉行詔旨,因此他在發出詔旨之前,就要朝中諸大臣領軍從徵者之家,陰遣人先來軍中,告訴他們說:“詔書且至,不即散者當族誅。”所以詔書一到軍中,“大軍百萬,一時四散”,“其散而無所附者,多從紅軍”。張士誠的起義軍乘勢奮擊,大敗元軍。
高郵戰役在元末農民戰爭史中是一次重要的戰役,從此以後“元兵不復振矣”,而農民起義軍則推向一個新的高潮。在北方,劉福通領導的紅巾軍擁立韓林兒為帝,分兵三路,進行北伐。在南方,徐壽輝領導的紅巾軍則立即組織反攻,很快地重新攻佔了湖廣、江西等大部地區。而朱元璋和張士誠則先後渡江佔領了浙東、浙西的大片土地。
二、張士誠的敗亡
張士誠自至正十四年十一月於高郵大敗元軍以後,乘勝向外發展。至正十六年二月,張士誠率軍由通州渡江,攻佔了平江、湖州、松江及常州諸路後,改平江為隆平府,建都於此。
1.佔盡地利優勢
張士誠自進入江南地區以後,就與朱元璋接鄰,互相不斷髮生戰爭,後來朱元璋攻佔了長興、江陰等地堵住了張士誠西進的道路。其南面又有苗軍元帥楊完者部駐守,士誠之弟士德進攻杭州的部隊,為楊完者所敗,無法南進。
至正十七年八月,張士誠投降元朝,被封為太尉。從至正十九年開始,“士誠自海道輸糧十一萬石於大都,歲以為常”。張士誠雖然接受了元朝政府的官爵,但“擅甲兵土地如故”。
至正二十一年七月,張士誠乘元江浙右丞相達識帖睦邇與楊完者的矛盾,派兵襲據杭州,以後勢力不斷擴張。到至正二十三年,張士誠又自立為吳王。張士誠全盛時期,其所據土地,“南抵紹興,北逾徐州,達於濟寧之金溝,西距汝、潁、濠、泗,東薄海,二千餘里,帶甲數十萬。
張士誠所統治的地方,盛產糧食魚鹽,又有蠶桑之利,物產豐富。士誠之弟士德,小字九六,“善戰有謀能得士心,浙西地皆其所略定”。士德於至正十六年(1356年)在常州被徐達所擒,到應天絕食死。
2.內部腐化
此後由士誠的三弟士信(小字九七)作丞相,其貪汙無能,日夜歌舞自娛,疏遠舊將,上下隔絕。張士誠也養尊處優,怠於政事。而“諸將帥亦偃蹇不用命,每有攻戰,輒稱疾,邀官爵田宅然後起”。“及喪師失地還,士誠概置不問。已,複用為將”。
朱元璋瞭解到了這些情況,對他的臣僚們說:“我諸事無不經心,法不輕恕,尚且有人瞞我。張九四終歲不出門,不理政事,豈不著人瞞。”張士信專門信用黃、蔡、葉(即黃敬夫、蔡彥文和葉德新)三個人作參謀,朋比為奸,弄權舞弊,東吳有一首民謠諷刺說:“丞相做事業,專憑黃蔡葉,一朝西風起,乾癟。”
當時楊維楨曾寫信給張士誠,說:“況為閣下之將帥者,有生之心,無死之志矣;為閣下之守令者,有奉上之道,無恤下之政矣;為閣下之親族姻黨者,無祿養之法,有奸位之權矣。”最後指出張士誠“釁闕多端,不有內變,必有外禍”。“閣下狃於小安,而無長慮”。楊維楨的這些批評,切中要害。
3.朱元璋滅張士誠過程
朱元璋對張士誠的用兵,先是掃除他在淮水流域的據點,欲先取通、泰諸郡縣,剪士誠肘翼,然後專取浙西”。從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十月,命徐達總兵出擊,經半年多時間的戰鬥,到至正二十六年四月,就攻佔了通州、興化、鹽城、泰州、高郵、淮安、徐州、宿州、濠州、邳州、安豐諸州縣。
接著,朱元璋就全力轉向張士誠的政治中心江南地區。至正二十六年五月,傳檄聲討張士誠的罪狀:
惟茲姑蘇張士誠,為民則私販鹽貨,行劫於江湖,兵興則首聚凶徒,負固於海島,其罪一也;
又恐海隅一區,難抗天下全勢,詐降於元,坑其參政趙璉,囚其待制孫扐,其罪二也;
厥後掩襲浙西,兵不滿萬數,地不足千里,僭號改元,其罪三也;
初寇我邊,一戰生擒其親弟。再犯浙省,揚矛直搗其近郊。首尾畏縮,又乃詐降於元,其罪四也;
陽受元朝之名,陰行假王之令,挾制達丞相,謀害楊左丞,其罪五也;
佔據江浙,錢糧十年不貢,其罪六也;
知元綱已墜,公然害其達失帖木兒,南臺大夫普化帖木兒,其罪七也;
恃其地險食足,誘我叛將,掠我邊民,其罪八也;
朱元璋在這一篇檄文中聲討張士誠的八條罪狀,除了四、八兩條是指責張士誠侵佔自己的地盤和誘降自己的部將以外,其他六條都是指責張士誠背叛元朝政府的罪狀。這說明朱元璋是站在封建正統的立場來聲討張士誠的。
同時在這一篇檄文中朱元璋競大罵紅巾軍是“不幸小民,誤中妖術,不解其言之妄誕,酷信彌勒之真有,冀其治世以蘇困苦,聚為燒香之黨,根據汝潁,蔓延河洛。妖言既行,凶謀遂逞,焚蕩城郭,殺戮士夫,荼毒生靈,千端萬狀”。
並且提出了“舊有田產房舍,依前為主”這一維護地主土地所有權的政策。這些都表明了朱元璋已經完全從農民起義領袖轉化為封建統治者了。
八月,朱元璋命徐達為大將軍,常遇春為副將軍,率師二十萬伐張士誠“先攻湖州使其疲於奔命,羽翼既披,然後移兵姑蘇”。同時命偏師朱文忠帥師攻杭州以牽制之。
到十一月就攻下了湖州、嘉興、杭州、紹興等地。掃清了外圍,從四面包圍平江。“其屬縣相繼來歸惟,蘇州孤立而已”,張士誠幾次想突圍均被朱元璋的軍隊堵了回來。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六月,張士信於城樓上被“飛炮碎其首而死”。
九月,徐達破葑門,常遇春破閶門,張士誠“倉皇歸府第,拒戶自縊”,被其將解救,做了俘虜。徐達幾次派張士誠的部將李伯升和其女婿潘元紹勸他投降,士誠瞑目不答”,後被解“至金陵,竟自縊死,年四十七”。
於是吳地悉平,“所得城中兵民二十餘萬”。平江固守十月,才被攻破。朱元璋改平江路為蘇州府,命何質任知府。
(正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