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夜瞳君有話說
-
2 # 孟曉初
有傳聞,當愛新覺羅滅掉葉赫部時,挖出來一塊石頭,上有亡清者葉赫的咒語。其實大清帝國之亡未必是慈禧之腐敗。
腐敗在中國從來就沒有盡斷其根,明初,朱元璋曾痛下殺手,對腐敗官員剝皮塞草沉屍官衙之外。這種震懾下,仍有部分官員前仆後繼。殺之不盡以至於帝國朝堂為之一空,官員上朝前均與家人含淚而別。
慈禧攬政四十八年間,出現過同光中興。往前追溯,道光帝節衣縮食,甚至龍袍上滿是補丁。這都擋不住大清國在風雨飄搖中走向衰落乃至滅亡的腳步。
大清是從白山黑水的遊牧民族奴隸社會迅速轉型去統治一個有幾千年儒家文化薰陶的旁大中原帝國,從思想及正統的觀念上都遠遠的未能準備好。歷代帝王雖說是勵精圖治,但還是缺少應有的信心,具體的表現就是閉關鎖國,故步自封,絕不敢接受和麵對新事物。禁錮人民的思想同時,也使自己好大喜功,惘自尊大。
朝氣蓬博的精銳八旗鐵騎僅三十年就變的不堪一擊。而世界確在這期間有翻天覆地的變化,工業革命,科技成果等都在飛速發展。
所以,無論慈禧是否那麼腐敗,大清走向滅亡是必然。
-
3 # 鬥哥說史
時代的腳步不會停下。晚清依然會滅亡。
一是封建專制與民主潮流越來越不相適應。慈禧太后察覺身體異樣,大限已到,立下非常荒唐的遺囑。其中一條就是,命令後人,女人不可干預朝政,這和慈禧太后的所作所為倍道而行,非常的諷刺;並且吹捧立下的功勞,美化自己的獨裁專政,還立只有三歲的傅儀為帝,要知道一個剛會走路的小奶孩兒懂得什麼?只不過是被人利用的傀儡罷了。
三是沒對西方文化進行積極的吸收。封建迷信,思想迂腐。我們都知道,鐵路交通對於一個國家擁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無論是經濟建設發展,還是用於軍隊運送,當李鴻章建議修鐵路的時候,慈禧太后一直不同意,認為修建了鐵路破壞了龍脈,會影響國家的運勢,簡直是無稽之談。
四是閉關鎖國、狂妄自大。愚昧無知,不接受新鮮事物。清王朝不是沒法接觸到國外新鮮科技,而是新東西,到了慈禧太后那裡不被認可,不去推行,就拿汽車來說。慈禧太后生日時,袁世凱送來了一輛汽車作為其中一樣禮物,想來討得太后歡心,可慈禧太后坐不慣汽車,她認為司機坐著開車,這樣平起平坐,體現不到自己地位的高貴,非常不尊敬她,就讓司機跪著開。可是這樣無理的要求怎麼做到?在賓客的百般勸說下,慈禧太后放棄了坐車,選擇了坐自己的奢華轎子,封建的思想真是無知。
在歷史的洪流中,逆流而上註定是行不通的,即使是慈禧也只是延緩了清朝的滅亡,延緩了清朝的滅亡直接導致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工具所以對於整個中國來說慈禧的存在就是禍國殃民了。
-
4 # 以史為鑑漫浸生活
我們對晚清中國衰敗的認識,注意力被吸引到慈禧奢靡生活的方向,這似乎沒有抓住問題的關鍵。
封建帝制的衰敗,中華文明的落後從明晚期萬曆朝逐步顯現出來了,當時世界範圍之內的工業革命和大航海時代在全球興起。明朝中葉也悄悄萌發了資本主義萌芽,但逐步的被官府壓制下去,甚至出現了片板不得下海的禁令。
進入清朝後,對思想解放和文明進步的壓制進一步嚴厲起來,受愚民政策的禁錮,中華與世界徹底隔絕,於是世界工業化大潮的發展始終沒有湧動到中國,現在有人提出清朝誤我中華,也不無道理。實際上明朝中後期,全面落後於西方的種子就已經種下了。清太祖努爾哈赤在與明軍作戰中,被紅衣大炮擊中深受重傷而亡,當時明軍袁崇煥部所使用的紅衣大炮就是明末從西班牙購買的,那麼明朝初年我們在火器方面還優於西方,經過明朝270多年,我們的火器已經需要從西方購買,作為農業國家的手工作坊式的傳統經濟模式,絲毫沒有發展。
慈禧太后作為清末當家人,見證了封建社會退出歷史舞臺的大部分過程,關於大家關注的,皇室享用的奢靡生活,哪朝哪代不如此呢!這是皇權至高無上的表現,如果沒有這個排場從封建禮法上還不符合禮儀要求。所以說他必然要退出歷史舞臺。在此過程當中西方趁火打劫,出現了我們的老百姓為八國聯軍搬運戰爭物資,為他們攻城架設梯子等愚昧無知,荒唐可笑的場景,而在老百姓的思想當中,天下是皇帝的與我又何干,誰給我飯吃,我為誰出力,老百姓愚昧至此,和延續2000多年的封建社會愚民政策有不可分割的關係,所以清未亂局不是慈禧一人造成,而是中華民族封建帝制徹底退出歷史舞臺的必然過程。
-
5 # 北邊江城
無關於慈禧腐敗與否,首先我們要認清這是制度之間的優劣,是國體上的根本區別。晚清本身處於一個衰弱期,封建制度的壓迫使社會生產力底下,與西方工業國家差距過大不是一個人的能力能逆轉的。
1、假設慈禧英明神武,促進改革,引進先進技術發展生產,確實可以短時間內提升國力,比如北洋艦隊,以及戊戌變法時期出現的一系列舉措。都在短時間內提升了國力。
2、國力的差別:封建制的弊端在每個王朝末期會顯得尤為明顯,此時的西方工業歷經工業革命生產力以及科技已遠遠超出清政府,基礎工業是追不上的,即使新中國建立也花了數十年才在製造上出頭,在科技上依然落後。
3、制度的優劣:很清楚我們知道封建制為了便於統治,一般會使用愚民政策,使社會分工明確,階級體制不可打亂,而早起不成熟的資本制卻已然新星升起,出現了大量的科技成果促進人民思想開放,出現的人才也越來越多,這一點也比不了。
4、最重要的一點是,當時是少數民族執政,清政府經過兩百年的思想清洗,中國很多優秀傳統被遺棄,這也是為什麼抗戰時期漢奸那麼多。當然也出現了許多優秀的人傳承了下來。
-
6 # 石榴君說歷史
清朝是中國的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很多人都認為是因為慈禧太后干政,才最終導致的清朝的覆滅。那麼如果沒有這個統治清朝47年的慈禧太后,清朝還會亡嗎?
首先朝代的興衰是歷史的必然走向,可能也就是富不過三代的原因。古代的皇帝是實行世襲制的,開國皇帝自然是頂天立地的人物,但是他是無法保證自己的後代是如自己一般有很強的本事的。自乾隆後期,清朝的國勢就日漸衰落,到了嘉慶、道光帝的手上,更是你呈現出江河日下之勢。慈禧太后入宮時,道光帝已經駕崩兩年了,所以說清朝的沒落並不是慈禧直接導致的。
當時的八國聯軍入侵就已經暗示了時代發展的趨勢,走封建傳統的道路是肯定不行的,當時資本主義才是世界的潮流,當時的清政府玩完全是脫節的。雖然說李鴻章的洋務運動堅持了三十年,但是始終受到那些清朝的腐朽頑固份子的掣肘,這才最終無法繼續進行下去。
在政治上面,慈禧太后只能說她是一個識時務的人,而不是明智的統治者。她敢於任用李鴻章、曾國藩、左宗棠等人,但還是堅持的自己腐朽的那一套作風,平日裡的生活也是相當的腐敗。當時的甲午戰爭打的正酣,適逢慈禧太后六十大壽,慈禧甚至從軍費中抽取一千多萬兩白銀來過生日。上層領導就這麼腐敗了,更何況是那些手底下打雜的。
在思想上也是相當落後的,像隋朝流傳下來的科舉制,以及後來的八股取士,這在當時的那個大環境下都是非常不適用的,讀書人的思維也受到了限制。當時的內閣大學士徐桐,甚至連葡萄牙和西班牙都沒有聽說過。這也主要是因為清朝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吧!不向時代的發展趨勢看齊,最終的沒落也是必然的結果。
如果沒有慈禧太后,清朝還會亡嗎?答案自然是肯定的,只是時間上的早晚問題了!
-
7 # 舊史新說1314
晚清慈禧太后,實際掌權的時間達到40多年,這麼長的時間裡,她如果稍微有點能力的話,是可以扭轉晚清的局面的!
但是慈禧所面臨的挑戰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戰!乾隆面臨的可能是雛形的工業革命衝擊!
但是慈禧面臨的就是,當時已經處於壯年的工業革命資本主義衝擊!這個女人抵擋不住內憂外患,各種挑戰!
慈禧,在中國近代歷史上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滿清政府在後期面臨著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慈禧太后在不斷的維持著滿清的統治。那麼,在慈禧太后主持大局的時候,在外國的不斷侵略與騷擾下,慈禧都跟外中國人簽訂過哪些不平等條約?
1875年1月,同治帝病逝。慈禧立她的侄子兼外甥4歲的載湉為帝,改年號為“光緒”,兩宮太后再次垂簾聽政。
1865年—1870年中亞浩罕汗國侵略者阿古柏侵入並且竊據了新疆大部分地區;1871年,沙俄出兵佔領伊犁地區。1875年,慈禧採納陝甘總督左宗棠的建議,出兵新疆,清軍於1878年1月收復新疆。1881年,中俄通過談判,簽訂《伊犁條約》,中國收回伊犁大部分地區。
1883年—1885年爆發了中法戰爭,雙方在軍事上互有勝負,但以慈禧為首的清政府卻主張“乘勝即收”,與法國簽定了《中法新約》,又使法國獲得了不少侵略利益。戰爭之初慈禧借戰事不利,把責任推給以奕欣為首的軍機處大臣,將他們全部革職,史稱“甲申易樞”,從此慈禧完全掌控了朝政。
1900年8月14日,八國聯軍攻入北京。次日凌晨,慈禧帶著光緒帝倉皇出逃北京。令奕劻、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與列強進行談判。把戰爭的責任推到義和團身上,下令對義和團“痛加剿除”。第二年2月14日批准《議和大綱》,併發布上諭,表示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1901年9月7日與11個帝國主義國家簽訂了《辛丑條約》,規定39年內賠款4.5億兩白銀,懲辦主戰官員,拆除大沽到北京沿線所有炮臺等。1902年初,慈禧與光緒帝回到北京。
-
8 # 石山郎空間
這是社會發展的規律,清朝已不適應社會發展的變化,就算慈禧太后英明不腐化,也只不過是拖延歷史程序而已,終究還會被時代淘汰。
-
9 # 汐於子
清朝的滅亡不是慈溪一個人造成,當然慈溪只是加快了滅亡的步伐。
政治上清政府的黑暗腐朽。經濟上清朝後期不順應歷史潮流,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當世界各國完成工業革命的時候,中國還是男耕女織的自然經濟,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限制社會發展進步,商品經濟被打壓,導致國內經濟日漸衰落,清朝實行海禁政策,中國開始與外界隔絕,導致中國跟不上時代潮流。
雖然在也曾變法過,但是本質上,中央集權下的統治者,不肯放棄自己所擁有權利。使得所有的改變都未能挽救清朝。
-
10 # 天上龍肉地下驢肉
西太后即使不腐化大清也是要亡的,大清的腐朽並不是慈禧造成的,但她卻加速了清朝的滅亡。
首先她並沒有支援大清的改革,前前後後的戊戌變法,洋務運動也好,要不就是殘忍的鎮壓,要不就是表面支援,沒有真正的做到改革,說的簡單點歷史是前進的誰又能阻止
其次慈禧還是封建社會力量的典型代表,它的所有思想及思維都是代表著封建勢力的,清朝如果想存在下去就必須改變而改變會觸及到封建勢力的利益
慈禧當政時中國已經到了風雨飄渺的境界,她的腐敗只是加速了清王朝的滅亡,即使不腐敗也只是暫緩清王朝的滅亡而已,因為歷史前進的車輪任何人都不能阻止。
當然如果慈禧不腐化也許大清會變法成功,也許中國能像日本那樣,成為強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可能很多歷史會改變,她也許會讓光緒帝真正親政,為了國家放棄一些利益也許那樣的中國將會強大,這都是也許,歷史終是歷史無法改變。
回覆列表
事實上並不會有太大改變。
也許你並無自覺,在提這個問題的時候,你已經把清王朝覆滅的最大責任安到慈禧身上了。但客觀地說,將一個王朝命運和某人掛鉤,本身就不嚴謹。
兩次鴉片戰爭不說,從1894年甲午戰爭到1912年清廷被推翻,中間還有將近20年時間,慈禧死亡時間是1908年。
中國近代史始於鴉片戰爭,但各種文獻在描述這段歷史的時候基本上都會往前追溯,一直到1793年8月,馬嘎爾尼訪華。從巨集觀歷史來看,這件事其實是一個開端。兩種思想和制度的第一次交鋒。結局大家都知道了,十全老人贏得了面子,維持了天朝上國的體面。但同時,也把這個帝國的虛實暴露無疑,並且之後數十年,這個古老的帝國將為傲慢和無知付出巨大代價。
正是這樣的認知錯誤,讓雙方在很長時間裡都互相覺得匪夷所思。而工業革命讓資本主義生產力大爆發,組織能力和科技水平都不是封閉小農社會能抵擋的。如果只盯著雙方武器裝備,戰術,軍隊近代化改革,君主立憲和帝制等要素來看,基本上都無法窺見全域性。這些東西先輩們都看過想過,從魏源開眼看世界到維新,再到立憲,最後滅亡,都做了嘗試。從“師夷技”,到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再到制度性改革,我們全面潰敗。
太平天國以後,漢人勢力崛起,開始和滿清離心離德,最後東南互保,實際上清廷已經完全喪失 對地方的掌控。取消科舉,士人失去了上升通道,更是恨之入骨。底層百姓更是水深火熱。
制度上的東西,不是慈禧或者某些人不腐敗就能解決的。歸咎於某人,這是思想上的誤區,越是想從這方面入手找答案,離真相就越遠。好比今天,我們如果還是覺得西方擊敗我們的標誌是佔領我們土地,奴役我們人民,依舊會犯錯。列強們甚至很歡迎清廷進行政治體制改革,因為在當時,各種國際制度和規章已經有了成熟的運作模式,名存實亡的清廷朝貢體系更像是一個格格不入的殭屍。比如在某次國際場合,各國奏的是國歌,清廷並無國歌,情急之下李鴻章唱了一曲家鄉的廬劇。真是個小機靈鬼!
資本主義對國土的訴求相對來說並不是第一位的,更重要的是原材料產地,廉價的勞動力和商品傾銷市場。
這幾個詞眼熟嗎?改革開放以來,我們是不是這樣過來的?但我們並不會永遠如此,我們要往上游去,這就到了他們把持的領域。你們好好出賣勞動力,為我們提供物美價廉的襯衫好了,玩什麼5G?就是這樣。
但我們想站著把錢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