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果果的寶寶驢

    歷史上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封建王朝的統治一般都不超過300年,這個現象看似偶然,實則必然。

    一般封建王朝都是滅亡於內憂外患。有的人認為是統治者最後脫離群眾 不得民心,導致眾叛親離;也有人認為外族侵略也會導致王朝的覆滅。我則覺得這種特殊的現象背後肯定有著其本質的原因---社會生產力和人口之間的嚴重失衡。

    為什麼這麼說呢,首先封建社會沒有計劃生育,如果沒有天災和人禍的話,人口會逐年增長,而且隨著人口基數的增大,人口的增長速度會非常的驚人!

    而封建社會的生產力是比較地下的,主要就是農業,也就是說土地是最最重要的資源。但是隨著人口的快速增長,人均土地資源越來越少,再加上統治階級土地嚴重兼併,會導致沒有土地的流民越來越多。底層人民一般不會輕易的造反是因為造反成本太高,但是一旦遇到災年,連吃飯都成問題的話,那麼就會形成大規模農民起義。

    歷史的輪迴不斷地上演,一個封建王朝轟然倒塌,另一個封建王朝又會迅速崛起。其本質不過就是土地的流轉,封建社會的皇帝是全國最大的地主,他擁有土地的分配權和使用權,“風水輪流轉,皇帝輪流做”這句話最好詮釋了王朝的更迭。

    一般王朝的初期都會出現盛世,社會生產力水平迅速發展。那是因為一個王朝的建立會經歷多年的戰亂,戰亂會導致人口銳減。王朝的初期,人口較少,土地兼併不嚴重,很多農民都會有自己的土地,再加上統治者出臺的一些減少賦稅的政策,農民生產積極性的很高,生產力恢復快。比如說唐朝初年的貞觀之治,相比隋末5000多萬的人口,唐初的人口只有1500多萬,而且隋末的糧倉都沒有被破壞,盡數收入李世民囊中。如果皇帝不是李世民,我相信換成“昏君”隋煬帝也會剛出個盛世來,只能說隋朝的底子打得太好了。

  • 2 # 青年史學家

    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徵是雖然整體上是土地公有,但是允許土地私有和自由流轉的存在,像宋代就不抑兼併。這樣就導致了在王朝初期實行打擊大土地地主的政策,實行均田制,修生養息,輕徭薄賦。因為戰亂之後人口減少,無主拋荒地比較多,所以百姓只要勤勞,基本上能夠解決溫飽問題,社會矛盾不會那麼尖銳。這樣經過一段時期的積累,容易出現盛世,比如經過文景之治到漢武大帝,通過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等。

    但是在王朝中期,隨著土地兼併的日益嚴重和生齒日繁,農民的土地被不斷的兼併,成為附庸農民,不僅土地,而且人身關係也存在很強的依附性。農民吃不飽穿不暖,就會激化社會矛盾,引發農民起義。因此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不管是陳勝、吳廣起義,還是張角起義,還是黃巢起義,還是宋江起義,還是李自成起義,還是洪秀全起義等,都是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和土地兼併關係有著密切的聯絡,而且經過長期歷史經驗的積累看,這個兼併週期最長是300年。

  • 3 # 行天下134441752

    古代封建王朝不到三百年,原因:得民心得天下,古代王朝不把人民放在眼裡,從不關心民眾疾苦,各種苛捐雜稅民不聊生,以及天災人禍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水能載舟、也能覆舟”先後出現了不少起義大軍揭杆而起,紛紛與朝廷抗爭,歷史經驗告訴人們:古代王朝沒有一個可以持續下去的,改朝換代是必然。

  • 4 # jordan25

    凡事總是有生有滅,封建王朝更不可能逃脫這一自然規律。專制的制度不斷積累社會矛盾,終究有無法控制而爆發的那一天。應該說明的是,自然災害往往是觸發這一社會鉅變的導火索。有研究表明,300年地球有一次大的氣候變化,造成大範圍的自然災害。也是老天爺都看不下去了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開始健身,跑步很累。早上走5公里,晚上走5公里可以嗎有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