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聖陽文化藝術組織者

    方言是任何一個戲曲劇種都無法脫離的根基,對於戲曲發展有重要推動作用。戲曲發展不需要和方言平衡,而應該儘量多從方言中汲取養分,當然也不排斥從其他地區方言、其他語種中汲取養分,但這個汲取養分的行為是需要以本劇種方言為根基來進行衡量的。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它是戲曲發展的原動力。沒有方言就沒有戲曲,更談何發展?

    地方戲曲與地域方言緊密相連地方戲曲與地域方言都屬於地域民族特色,戲曲是地域民族特色的具體表現,而地方方言則是一個地區內民族特色的主要代表。二者以地域民族特色為媒介,兩者之間有著密切的關聯。

    (一)地域方言與地域民族特色戲劇緊密相連人類作為文化的創始者,在各自的地域文化背景創造出了屬於各自的語言。而地域方言作為某一地域獨具特色的語言見證了這一地區文化的創造與變遷。英國語言學家帕默爾曾經說過:“語言忠實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全部歷史文化,忠實反映了它的各種遊戲和娛樂,各種信仰與偏見……語言不僅是思想和情感的反映,它實在還對思想的感情產生種種影響。”語言身處如此重要的地位,甚至代表著一方的文化,地域方言更能代表著某一地域的民族文化,而地域文化的集中體現或是具體表達有更為形象的代表——戲劇。

    地方戲曲創作依據地方戲曲的創作首先會為了地方戲曲在當地能有所影響亦或有所盈利而順應本地居民的審美癖好,因此該地人民對地方戲曲的認可度可以成為地方戲曲好壞的評判標準。而劇作家們的取情取景也自然是要來源於該地的文化背景。我們都知道很多地方未形成龐大體系的小劇種都會以街頭賣藝的形式進行展演,其戲劇創作的背景必定取材於該地的特色文化,同時由於劇情與演出時語境的需要加強欣賞者的文化認同感,其會使用大量的地域方言。由此我們得以發現接地氣的地方戲曲的創作背景及創作素材源自於生活中的常見題材,也就是以能夠表達地方文化的地域方言作為地方戲曲之根基。

    中國文化,有很多就是從漢語方言裡孕育出來的,比如京劇、崑曲、秦腔、東北小品、粵語相聲、粵劇、粵語歌、川劇等,滅絕漢語方言,對於中國文化而言,是災難性的損失。

    正如,著名的義大利歌劇,不可能用普通話來唱,許多獨特的中國文化,一旦用普通話來演繹,也會立刻失去韻味。

    如果方言被消滅,那麼,許多從方言孕育出來的中國文化地方戲曲,也會宣告毀滅。這對於中華文化的建設,並無好處。

    其實我很欣慰現在人們保護方言的意識覺醒,廣播和電視裡用方言主持的節目非常有親切感,在外省讀書時,每次放假回家看到這些節目,聽到熟悉的方言,才真正感覺回到家了。

    也許方言會隨著時間遷移而日漸消亡,但我有生之年能做的,就是盡己所能,把方言傳給下一代,在我的小家庭裡建立溫馨的感覺,讓我的孩子知道,說方言不可恥,沒有方言就沒有家鄉,保護方言就是保護傳統文化。

  • 2 # 弓心月苑

    方言,故名思意就是地域性語言,地方話。方言的特點是言簡意賅,生動有趣。缺點是不利於更大範圍的人際間交流。

    先有方言後有地方戲不容置疑。地方戲是在方言基礎上產生髮展的。地方戲又對方言的傳播和更大範圍推廣發揮了作用。像粵語和吳儂軟語都是粵劇越劇使地方話在全國得以傳揚。即便是在全國傳播普及最廣的國粹京劇仍保留了山東山西等地方話,且有專門的節目和角色。如白眉大俠徐良,龍鳳呈祥中的門子等都操著濃重的地方口音。

    致於“方言消失之時,就是地方戲曲消亡之日”,其實未必盡然。

    首先方言是不會消失的。方言經過世世代代使用發展,已經深入人心。國家推廣普通話的目的不是為了消滅方言,是為了提供一種易於在更大人群中交流的工具。況且方言確有簡練生動的優點,應該不會輕易就消失了。正如世界通語言英語儘管掛行了幾個世紀,但全球語言仍豐富多彩,遠不會消失。

    再有就是地方戲雖在方言基礎上產生髮展的。但經過一、二百年的發展,像豫劇、越劇等大劇種受眾已不是小範圍人群,在保留地方語音的基礎上,語言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人能聽懂。加上多媒體同步字幕,語言已不是溝通障礙。

    再者戲劇講究唱唸做打舞。除念唱與語言有關外,其它做打舞幾乎與語言不挨邊。因此說方言消失了地方戲就消亡了不免過於悲觀,且可能性不大。

  • 3 # 使用者漢南菜場123

    這是個假設命題,很不容易驗證。因為中國地域廣大,歷史悠久,至今教科書上所承認的八大方言區哪個地方的方言消亡了呢?更別說每個方言區還有更小眾的方言。我想說的第一個意思是方言消亡不了。語言是社會交往的工具,只要能夠實現工作交往、感情表達就有它存在的合理性。比如天津話、北京話同屬北方方言,絕不會因講普通話就失去了它們地域語言的特奌。第二個意思是方言的消亡與否不能與地方戲曲的興亡直接掛鉤。地方戲曲的興亡不是與方言有直接聯絡的,而是與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的娛樂消費需要密切相關的。比如同是用武漢話作戲曲語言的漢劇、楚劇,其發展階段和目前現狀就有很大不同。上世紀三十年代漢劇在武漢是一統天下,楚劇還被封殺。現在湖北全省只剩一個半漢劇團,而楚劇還有近二十個劇團。從劇團數就說明了各自受歡迊的程度。第三個意思是反過來講,即使地方戲曲消亡了,也不意味著地方方言會消亡,它們之間不是必然的等號。因為沒有地方戲曲了,當地人還會找到符合人們習慣和喜愛的其他文娛消費藝術形式。

  • 4 # 高萍女士

    不能消失吧,方言和戲曲都是代表一方水土的人情世故,是歷史留下的文化產物。有方言的地方,不一定形成戲曲,有戲曲的地方一定是依據方言而延伸的,方言和大眾戲曲還要大眾來傳承,後繼有人,就能得以發展和傳承。

  • 5 # 青墨007

    語言從來都是流動的,不是一成不變的,包括方言。隨著人員的更大流動和社會的更大程度融合,方言或許會式微,或許會改變某種形態而存在,但因其適用土壤、適用文化的延續性存在,個人認為不會完全消失。

    地方戲劇是地方文化的一種,依託於地方文化而存在。與其說它和方言的存在與否是一種因果關係,不如說它和方言一樣,和地方文化構成一種因果關係。

  • 6 # 珍惜友愛1

    方言是各地方區城的語言,由於沒有官方正音,沒有音標,沒有象現代化的錄音裝置,方言是人與人交說通過口傳自由發展傳承,地方戲劇也是如此。使用全國通用的標準語普通話的同時,地方戲劇不會消失,而且可發揚光大,普通話不影響戲曲樂譜,也不會影響坐念唱打。唱和念用普通話更易傳承和被大眾接受,更具有特色和魅力。

  • 7 # 使用者308535641538侯偉

    相信方言不能消失,地方戲更不會消失,方言是根深蒂固的家鄉話,不管你打工走出多遠,回家說的還是家鄉話,地方戲是住守心靈雞湯,不論是留守在家裡的老者成天不閉的電視機,還是打工在外的務工人員手上的華為,每天支撐他們的精神支柱之一定是方言,親們虛寒問暖時用的都是方言,閒暇時聽的定是地方戲,哼的定是家鄉小曲,這是我華夏五千年文化傳承,所以我堅信方言和地方戲是不會消失的。

  • 8 # 秦豫合弦

    方言消失這是個假設題。不能說推廣了普通話地方方言就消失了。現在很多人都在外地打工,他們到那個地方就學那個地方方言這樣才能和當地人交流,久而久之他就成了當地人說當地的方言。回到老家還說老家話,他就會說兩種方言。再加和外邊交流多了普通話是必須會的。能聽懂幾種方言很正常。就像英語在歐美也分英式和美式嗎?再一個同樣的漢字因各地發音的聲調不同,發出聲音就不同。地方戲劇也跟地方方言的發音一樣。方言消失我想看誰能等到方言消失。只能在那裡假設吧!

  • 9 # 戲劇體驗分享

    我也聽過很多戲,也唱了很多戲。戲卻都是從傳統不斷的發展,跟著變化而改變。不管是怎麼變化。他只會圍繞著。戲曲的原汁原味。改變了一下片語而已。能把社會的愛情生活一些文化演藝唱出來。關於方言 地方戲曲,他始終會保護在文化遺產之中。

  • 10 # 山東梆韻魯西南

    方言和戲曲確實是代表了一個地方和區域的特色和文化,他們是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都是一方水土養育的物體形象。

    各地方言的缺點就是難聽難懂,南北東西有著很大的差異,國家花費大力氣普及普通話,相信不久的將來,方言會隨著普通話的普及而逐步的退出歷史舞臺的。

    而地方戲曲它又優越於方言的推廣和接受。地方戲曲雖然是地方的特色產品和傳統文化,它有它的歷史地位,它的旋律的音符,音節,意律全國都是一樣的,地方戲曲已經經過了歷史的綜合和選擇,融入到中華民族樂曲這個大舞臺,地方戲曲也是鄉音,鄉愁,它不會消失的,只能是越來越好,越漂亮。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既得臥龍,劉備為何沒有成就大業,諸葛亮真的是徒有虛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