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貳先生123
-
2 # 真君解歷史
我是真君,我來回答。
選擇追隨劉備,既符合諸葛亮的政治理念推行儒家仁政,又有一展胸中抱負、不負平生所學的空間。再者,說諸葛亮在曹操手下發展空間不如劉備,不過是以後來人的眼光看問題。而諸葛亮,終究選擇了劉備,明顯不只是為了自己的發展空間那麼簡單。
第一,諸葛亮的為人。諸葛亮之所以深受歷代知識分子的推崇,一個重要的原因就在於他是一個地地道道的知識分子,是榜樣,是標尺。這個榜樣和標尺,主要是指高風亮節,功業卓著。在諸葛亮這樣的楷模身上,古人提出的人生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都有值得稱道之處。以位列第一的立德來說,儒家的忠孝仁義,就是他們畢生踐行的標準。作為一個有眼光、有頭腦的知識分子,諸葛亮當然看得出曹操把持的中央政府已經不是大漢的政府,要想踐行忠義,自然不能投靠曹操為虎作倀。
一個人做什麼決定,最根本的因素是內因,在於其為人,在於其理念。可以說,以上兩點是諸葛亮不選擇曹操的最根本的因素。
選擇追隨劉備,既符合諸葛亮的政治理念推行儒家仁政,又有一展胸中抱負、不負平生所學的空間。因此,諸葛亮自然更加傾向於劉備。
有一種說法認為,諸葛亮選擇劉備主要是看上了發展空間。依據是赤壁戰前諸葛亮出使東吳,張昭挽留他跳槽到孫權手下打工,他推辭了,給出的理由是:“孫權是個很不錯的老闆,不過不能充分發揮我的才能,所以我還是不跳槽了。”(孫將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
這個依據其實根本經不起推敲,約幾個朋友在酒場飯桌上隨便侃侃就行了,拿出來忽悠人,就有點不負責任了。
試想,諸葛亮怎麼可能當著孫權員工的面說人家老闆不好?何況此時諸葛亮代表劉備一方有求於孫權,說孫權的不好不是沒事找抽麼?諸葛亮註定只能說孫權是個好老闆,然後再找一個委婉的理由拒絕。大家都是聰明人,理由編得太離譜了沒有人會相信,因而諸葛亮以發展空間為理由來拒絕。這的確是一個原因,但絕對不是最重要的原因。
-
3 # 戴口罩的雨樓
曹操手下真真的算是“猛將如雲,謀士如雨”
孫權手下有大都督周瑜、張昭、魯肅
劉備當時手底下有誰?簡雍?
你再看看諸葛亮跟了劉備之後,有沒有一個謀士的權利能大過諸葛亮的?
我這麼說,你懂了嗎?
-
4 # 夜雨煩聲123
曹操、孫權手下多能人,選擇他們只是錦上添花;劉備弱小,選擇劉備是雪中送炭,當然對自己的發展不同。和職場一個道理,如果你對自己本事很有信心,那麼會選擇一個精英雲集、制度完善已經走入正軌的公司還是選擇一個初創的、有發展前景的、領導又有著很強的背景的公司呢,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
5 # 漁樵之人W
1.劉備仁義。諸葛亮報答劉備三顧茅廬的知遇之恩,使諸葛亮不好再選別人。
2.劉備是漢景帝之玄孫。劉備比漢獻帝長一輩,號稱劉皇叔,諸葛亮認為打劉皇叔的旗號,響應的人肯定多。
3.郭嘉早逝。郭嘉的死,使諸葛亮奪取天下增強信心。諸葛亮是佩服郭嘉的,二人才華旗鼓相當。
4.關羽、張飛是虎將,可以一當十,益州易守難攻,有利於興復漢室帝業。
-
6 # 百姓堂甘戈
我有幾點看法,供諸君指正。
〈1〉未出隆中,每每自比管仲樂毅。志向遠大,內心狂傲。
〈2〉張良運籌,也少不了陳平詭計。曹操孫權,根基紮實,不僅謀士如雲,而且競爭激烈,諸葛亮如供職其中,很難彰顯其獨特才能。
〈3〉唯有劉備,雖武有關張趙,但卻文無高謀,更容易獲得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之地位。
〈4〉曹操據北,孫權以長江為天塹雄盤江東,三足鼎足之努呼之欲出。〈5〉恰逢劉備三顧,遂順勢而出,何樂而不為。
〈6〉劉備,劉邦一脈子孫。幫其謀劃,政治上可謂名正;亂世出英雄,成王敗寇,只要結果成功,世俗間可謂言順。
-
7 # 黃蓉的郭大俠
曹老闆人才眾多,看他不上眼,孫老大是鼠目寸光,難忘別人長大,孔明這二貨只能選劉備,其實諸葛也就是渣渣,若關張把孔兄攆走,鳳雛上位,蜀國可成大事。
諸葛這渣天天愁眉苦臉,做人沒有什麼Sunny,不是在算別人什麼時候見閻王,就是在算自己哪天掛,心眼太小太小。
看看人家司馬家,人才輩出,天下一統,重要的是老爺心態好高壽,活出了別人三代人的精采,實在是高手中的高高手。
-
8 # 羅從相
我個人認為
劉備個人求才的渴望。
古今上下猜忌提防人與人,君與臣的家常便飯,“先帝不以臣卑鄙,位自往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信任。
皇權下內閣外相,謀士同僚,爭功上爬,陷害離間。謠傳暗箭不能傷諸葛己身。
真才實學不會受到壓抑,排劑。
曹,孫都有能人謀士,不會一見便識諸葛之才,委以重任。
-
9 # 忘憂自在
1、劉皇叔沒有厲害的謀士,必定會對自己言聽計從,便於自己施展才能;
3、劉備是當代皇叔,佔據大義,正所謂“師出有名”。
-
10 # 架構師筆記
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1.正統大義
2.聽話,有利於施展才華。
3.曹家和孫家都由諸葛家的人了,分散投資
回覆列表
諸葛亮選擇實力最弱的劉備,按如今的人才自我營銷角度看,堪稱經典。
所謂自我營銷,說白了就是把自己賣個好價錢,為自己賺個好前程。我覺得諸葛亮選擇劉備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
諸葛亮自我定位清晰,起點設定比較高我們都知道,當年諸葛亮雖然年輕,但喜歡“自比管仲樂毅”。管仲是誰?春秋戰國時期的大牛級人物。他幫助齊桓公成就了春秋五霸裡的第一霸。樂毅先生也不簡單。他是燕中國人,曾率軍連下齊國70餘城,差點把齊國給滅了。
從諸葛亮的這個自比我們可以看出,他是一個自視甚高的人。而且自我定位非常清晰,那就是要輔佐明君成就一番霸業。這就對他要輔佐的物件有了明確的要求,那個人必須把他放在重要的位置。在他眼裡,已經稱雄北方的曹操和世居江東的孫權是不符合他的要求的。
先來看曹操。曹操原本不姓曹,姓夏侯。只是因先人過繼給了曹姓太監而改姓曹。從家世淵源來講,雖也是公卿後人,畢竟也有汙點。
另外,曹操世人皆稱之為“奸雄”,彼時已成“挾天子以令諸侯”之勢。先不說他手下謀士如雲,單就他那句“寧可我負天下人,毋使天下人負我”,就足以讓諸葛亮pass掉他了。
再看孫權。“生子當如孫仲謀”,可見孫權是個人才。但以諸葛亮的精明,他豈會不知道,孫權那個“家族企業”是比曹操還難以融合進去的。當年小霸王孫策臨死前的“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早就把如諸葛亮等後來之人進入中樞之路給堵死了。他若是去投孫權,不是自討沒趣?
劉備就不一樣了。雖曾織蓆販履,但畢竟是“皇叔”啊!當年青梅煮酒論英雄,“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爾”,能從曹操嘴裡說出這樣的話,可見劉備絕非泛泛之輩。雖說當時劉備寄居荊州劉表門下,但身邊有關羽、張飛、趙雲等猛將輔佐,如果再有他的加入,一旦風雲際會,大業可成。
在《隆中對》中,諸葛亮早就明白天下三分,即使當時的劉備連安身之所都是借的。在他看來,劉備終將會成為這三分天下的其中之一。他要實現自己的抱負,最佳選擇就是劉備。他需要做開國的勳臣。
事實也如諸葛亮所預料的一樣,加入劉備團隊後,劉備以“魚和水”的關係來定位他們兩個的關係。雖然後來在收取蜀地的過程中,有龐統、法正等人的加入,一度曾經弱化過他的地位,但作為白帝城託孤的重臣,諸葛亮還算是基本實現了當初的理想與抱負。
可見,選對人是取得成功的關鍵性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