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歷史吃瓜客

    首先,這個問題需要明確兩點:一是從歷史看還是從小說來看,畢竟《三國演義》影響太大了,繞不過去;二是從政治上看還是軍事上看,軍事是政治的延伸。

    小說角度

    從《三國演義》來說,無論軍事上還是政治上大家都得往後稍一稍,讓孔明站出來。諸葛亮在赤壁大戰期間的主要工作是:舌戰群儒——看周瑜演戲——草船借箭——看周瑜演戲——和周瑜共同制定火攻計——看周瑜演戲——借東風——看周瑜演戲——回家收麥。

    小說裡諸葛亮吃著火鍋唱著歌就把曹操收拾了,沒人敢來爭功。

    從歷史上看

    就《三國志》記載來說,造成曹操失敗的最大原因肯定是“疾疫”,開戰前已經傷亡過半。《周瑜傳》:“初一交兵,公軍敗退,引次江北。”。由於這不是人乾的事兒,就是頒獎也沒人來領,就不多說了。

    政治先行,諸葛亮和魯肅是雙方的媒人,共同促成了孫劉聯盟,雙黃蛋,並列第一,不要再爭了。

    結語:大家在一起共事,功勞肯定人人有份,千萬不要學羅貫中,為了他摯愛的孔明,謊話連篇。所謂“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當時東吳強盛,主力肯定是周瑜統轄的部隊,一錘定音,軍功肯定是周瑜、黃蓋的。同時劉備的牽制作用也很明顯,主戰場開啟僵局後再出來收尾,功勞也不小。雙方都有功勞,這個合力就是政治的分內事,具體到人那就是:諸葛亮和魯肅。

  • 2 # 仁杰說史

    孫劉聯盟主要是三個人的功勞,魯肅、諸葛亮、周瑜。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大家普遍認為諸葛亮的功勞最大。其實不然,赤壁之戰主要是孫權集團打的,諸葛亮是去求援的。當然要看孫權集團的意志,這當然的是孫權集團的人。

    而在孫權集團之中周瑜只是在軍事層面解決了問題,而把握東吳集團戰略方向,最終促成孫劉聯盟的是魯肅。

    受小說影響,大家以為魯肅是個無用的老實人。其實不然,歷史上的魯肅性格豪爽,仗義疏財。魯肅曾經在初次見到孫權的時候,就提出來“建號帝王以圖霸業”的塌上策。堪比諸葛亮的《隆中對》,場景極其相似。孫權更是將其比喻成自己的鄧禹(東漢開國元勳之首),而魯肅也不負眾望,,在東吳大多數人反對,曹操來勢洶洶,孫權猶豫不決之時,挺身而出,在孫權上廁所的時候向其進言“將軍降曹,欲安何歸”,短短八個字將孫權的處境說的一目瞭然,也向孫權指明瞭方向,使孫權下定決心聯劉抗曹。

    所以魯肅才是孫劉聯合的第一功臣。

  • 3 # 林宋IF

    你好,這個我覺得應該是魯肅和諸葛亮的功勞最大。

    這兩個人在沒有碰面的時候,對天下形勢的看法,就驚人的一致,後來歷史發展的走向也證明了他們的預見,比如他們對曹操的看法,魯肅說的是“漢室不可復興,曹操不可卒除”,諸葛亮的說法是“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正是因為他們都看到了曹操的強大,所以才會產生聯合的想法,畢竟弱者只有聯合起來,才能對抗強大的敵人,他們兩個人在這一點上,看的非常清楚。

    但是起初的時候,魯肅的想法並不是聯合劉備,而是在吞併荊州和巴蜀之後,聯合關中的馬超韓遂,在隨著劉表去世,曹操率大軍南下荊州,劉備逃亡夏口之後。魯肅就意識到了先前的謀劃已經很難實現,主要原因就是曹操介入荊州,讓孫吳的發展受到瓶頸,甚至對孫吳的生存都產生了很大的威脅,這個時候,他希望聯合劉備共抗曹操,所以在劉備逃到夏口之後,他主動提出以弔喪為名去聯絡劉備,打探訊息。

    在劉備這一方面,諸葛亮是一直堅持聯吳抗曹的,這在他的隆中對裡就很明確,等魯肅一來,諸葛亮與他一會面,雙方就不謀而合,產生了聯合的意願,劉備這個時候就不必說了,他甚至想繼續往南跑到今天的廣西那邊去,如果能聯合孫權這樣一個大軍閥,他自然求之不得。接下來,就是做通東吳方面的思想工作,於是魯肅和諸葛亮一起去見孫權,諸葛亮正式向孫權提出聯吳抗曹的建議,他主要是從抗曹的角度來尋求聯合,而不是從聯合的角度來謀求抗曹,最終讓孫權下定了決心連劉的是魯肅,抗曹的是周瑜。

    孫權是一個少年老成的人,聯不聯合劉備打不打這一仗,恐怕他心裡早就有底了,是周瑜最終讓他下定了跟曹操打仗的決心,同時周瑜也是赤壁之戰的第一功臣。但聯合劉備,是諸葛亮和魯肅的功勞。

    周瑜可能並不想聯合劉備,而是想獨自對抗曹操,吞併荊州,在赤壁之戰前,周瑜給孫權的軍事分析裡面,從沒有提到過劉備集團,他說的主要意思是:曹操託名漢相,實為漢賊,將軍繼承父兄基業,英明神武,正要橫行天下,除殘去穢,怎麼能投降曹操。接著分析了曹軍的破綻和諸葛亮的分析差不多,最後周瑜說曹操這是自己來送死,我願得三萬精兵,前往夏口,為將軍破敵。這裡面沒有聯合劉備的意思,周瑜就是想自己幹,確實是豪氣干雲。

    不過,在孫權看來,聯合劉備也多了一個盟友,反正他力量弱小,將來也不過是給自己打工的而已。所以也支援了魯肅和諸葛亮的意見,結成孫劉聯盟。這樣來看,支援孫劉聯盟共抗曹操的主要是諸葛亮和魯肅,周瑜是一個鷹派,無論對曹操和是劉備,都是比較強硬的。

    所以,我的看法是赤壁之戰的功臣是周瑜第一,但孫劉聯合是諸葛亮和魯肅努力謀劃的結果。

  • 4 # 白龍赤子

    赤壁之戰爆發於建安十三年(208),是東漢末年的“三大戰役”之一,它的結果讓人出乎意料。但其中也有一定的必然性,無疑,孫劉的聯盟的達成是孫劉聯軍勝利的重要因素。那麼,促成孫劉聯盟的人物中誰的功勞最大呢?我覺得是魯肅。

    魯肅

    可能是由於小說的影響,使大家對魯肅這個人沒有太多的印象,給人的感覺他就是一個文弱的書生,那可就大錯特錯了。實際上,魯肅是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應屬這一時期第一流的人物,通過兩件事可以體現出來。其一,在諸葛亮未出山之前的建安五年(200),此時魯肅跟隨孫權後不久,被孫權召見,雙方進行了一次長談,魯肅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時局觀。在某種程度上,這次長談左右了以後幾年的國際關係。

    其二,魯肅是促成孫劉聯盟的最大功臣。劉表死後,劉備逐漸成為益州地區的重要政治力量。於是魯肅向孫權建議:我們應該去弔唁劉表的兒子,劉備是當世梟雄,他是撫慰劉表部下的主要人物,同時劉備和曹操有間隙,我們應與他聯合,共同對抗曹操。孫權擔心曹操早日拉攏劉備,於是馬上派魯肅前去與劉備談判,這才有了後面的孫劉聯盟。

    儘管《三國演義》中有“諸葛亮舌戰群儒,魯子敬力排眾議”的這麼一回,但在促成孫劉聯盟的過程中,魯肅的功勞大於諸葛亮,這是事實。魯肅是一個傑出的政治家,在建安五年(200),魯肅就提出了東吳版的“隆中對”不得不令人佩服!同時,劉備、孫權、諸葛亮和周瑜等人作為孫劉聯盟的主要參與者,也有著重要的地位。

  • 5 # 緣來有此

    赤壁之戰孫劉聯合,這裡面誰的功勞最大?

    《三國演義》作為中國著名四大名著之一,主要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105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和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塑造了一批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上演了無數的膾炙人口的軍事戰爭,今天來聊聊“赤壁之戰”,赤壁之戰主要指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八十萬曹軍並由此奠定三國三足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

    這也是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這麼著名的一場大戰役那都有哪些英雄人物的功勞呢?其中誰的功勞最大呢?

    說到“赤壁之戰”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孔明借東風,周瑜打黃蓋,孔明舌戰群儒等等,那麼到底這裡面都有誰,他們的功勞哪一個最大呢?

    赤壁之戰”主要關係人物

    周瑜,諸葛亮,曹操,孫權,劉備,趙子龍,小喬,龐統,魯肅,關羽,張飛,黃蓋。

    周瑜、黃蓋

    赤壁之戰從頭到尾都是周瑜一個人策劃和實施的,採用火攻方法,和大將黃蓋上演苦肉計,蔣幹盜書實施反間計等計謀。而且真正讓孫權下決定起兵抗曹的人物也正是周瑜。如果沒有周瑜在背後支援孫權的話,給他信心東吳一定能夠打贏曹的決心,可能孫權絕對將會投降於曹操。孫策曾經對孫權說過,萬事一定要多多問周瑜,可見周瑜的重要性。個人覺得赤壁之戰如果沒有周瑜,必敗無疑。那麼結果也就可想而知,自然是曹操南北一統,進而稱帝。不過曹操的美夢,周瑜和諸葛亮徹底的抹滅了。最終曹操也是敗走華容道。

    最後說明古代作戰講究天時地利人和,而這場戰役天時,地利,人和皆佔有,怎能不勝。(1)天時:烏氣迷濛,東風相助。(2)地利:佔據河道,曹操百萬北方大軍不習水性,瘟疫盛行,水土不服;東吳擅長水戰。(3)人和:龐統連環計,蔣幹中計,黃蓋苦肉計詐降等,天時地利人和註定了這場戰役孫劉勝曹魏大敗的結局。

  • 6 # 一米八的皮卡丘

    赤壁之戰功勞最大的人,功勞堪比周瑜大,才氣不輸諸葛亮!

    說起三國時期的赤壁之戰來,可能很人多都會認為功勞最大的是諸葛亮,甚至就連三國演義中都把赤壁之戰的功勞歸咎於諸葛亮,但是三國演義也畢竟僅僅只是演義,然而歷史上的赤壁之戰還真就沒諸葛亮什麼事。因為赤壁之戰是東吳和曹操之間的戰爭,跟劉備諸葛亮的蜀國沒有多大關係,而且最關鍵的一點就是,當時的諸葛亮是代表劉備依附的東吳,自然不管東吳和曹操之間怎麼爭鬥,更不管是輸還是贏都和諸葛亮沒關係了。

    然而,雖然周瑜能代表東吳跟曹操開戰,但是赤壁之戰勝利的背後,還有一個人的功勞要比周瑜的還要大,這個人就是赤壁之戰最被忽視的人——魯肅!說起魯肅這個最被赤壁之戰忽視的人,那他可就真的是非常的厲害了,其實如果歷史上真要沒有魯肅的話,那麼很有可能曹操就早已經一統天下,更不會有後來的三國鼎立了,別的暫且不用多說什麼,就單憑這一點也就足以證明魯肅的功勞到底是有多大了。

    所以,諸葛亮就找到了魯肅,讓魯肅給他搭個線,魯肅這個人何其的聰明,一眼就看破了諸葛亮的小心機。但是,此時的東吳同樣也面對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就是對於曹操的來犯,到底是求和還是反抗?其實,大家應該都知道,曹操是一個深明大義的人,他之所以出兵南下,無非也就是讓東吳歸順朝廷罷了,如果說東吳求和歸順朝廷的話,那麼對於東吳來說肯定是一件好事,對於曹操來說自然也是一件好事。

    但是,這其中就牽扯到了東吳吳王的利益,自然大王變成大臣又有誰能願意呢?當然,這也是人性自私的原因,別說是東吳吳王不願意了,即便是換做誰那也是誰都不願意的,畢竟習慣了吃肉的人,如果天天給他喝湯,那他肯定也是會有個人情緒的。可是,除了東吳吳王之外的群臣以及百姓,他們都是非常想投靠曹操跟曹操講和的,因為對於他們來說,不管是跟曹操,還是跟東吳吳王,反正每年的稅賦都是要交的。

    而且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跟了曹操之後,還真就說不準能升個官什麼的,對於自己的職業發展來說是具有優勢的。說不準曹操背後的漢朝廷一高興,還能免掉歸順的吳國百姓幾年稅賦也說不準,所以跟曹操講和投靠朝廷又何樂而不為呢?然而,魯肅卻把這一切都看在眼裡,結果魯肅就站出來慫恿吳王跟曹操開戰,並且還是寧死不降不求和的那種,所以後來才有了赤壁之戰。

    很顯然,如果沒有魯肅的話,那自然就沒有赤壁之戰了,就單憑這一點也就足以證明魯肅的功勞要堪比周瑜還大了,試問如果沒有魯肅的話,那麼周瑜還打什麼的赤壁之戰,周瑜連赤壁之戰都不能打,他又哪來的什麼功勞呢?最後,再稍微說一下,魯肅之所以利用諸葛亮,無非也就是把諸葛亮的劉備方面,當成是慫恿吳王的一個藉口罷了,其實在赤壁之戰中完全是可有可無的。

  • 7 # 陳情未來

    根據史實資料分析,應該是周瑜的功勞最大。

    曹操率領八十萬大軍來襲之時,吳國諸位將領、官員是一片恐慌,紛紛表示降曹是保住大家的最佳方案。曹操攻吳之前,曾在官渡之戰以少勝多戰勝袁紹大軍,獲取袁紹大部分物資戰士;之後,曹操又獲取劉表之子劉琮獻城降書,在長阪坡大敗劉備,擷取大量輜重士兵,可謂是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吳國目前為止只有十萬戰士,精兵不過三萬,如何抵擋住曹軍八十萬?

    即使劉備前來合作,他也只有精兵一萬,劉琦盡江夏郡全力招兵也只能湊齊一萬來人,還不是精兵。

    周瑜則不然,他力排眾議,與諸葛亮的觀點一致,認為曹操雖然擁有兵士眾多,但是質量未必高;雖然士兵配置精良,但是未必用的上。

    首先,曹操是北方人,曹操軍隊的大部分士兵也都是北方人士,基本不習水性,更不用提水戰,那更是曹操他們所不擅長的;其次,曹操大軍遠道而來,人疲馬乏,士兵們的戰鬥氣勢通過長途跋涉已經磨滅的近乎於無;第三,北方人不適應南方的潮溼悶熱天氣。北方乾燥少雨,南方雨多水多蚊蟲也多,北方人初到南方很容易病痛纏身,尤其是在疲憊不堪的情況下;第四,曹操大軍不僅僅只是他們自己的士兵,還包括來到南方之後收攏過來的兵力,譬如劉琮的兵馬,劉備的兵馬,人心不齊,容易產生內亂。

    此等分析一出,獲得了吳主孫權的最高評價,為了吳地不失,為了吳國十萬兵馬,跟曹操幹了!

    於是,命令周瑜率領三萬精兵屯於赤壁,與曹操大軍隔江相望。眼看戰爭一觸即發,曹操大軍旌旗招展,人頭攢動,密密麻麻戰船幾乎佈滿整個江面。周瑜部隊官兵不由膽顫,即使對方不戰鬥,只用人力碾壓也可以壓死我方!

    周瑜與黃蓋並沒有被這些兵馬所震懾,而是仔細觀察對方的戰鬥模式。這時黃蓋發現,曹操大軍為了在江面上如履平地一般,把所有的船隻連結在一起,形成類似於橋的設計,不由得靈機一動,轉身稟報周瑜,周瑜大喜,這可是天賜良機。於是與黃蓋策劃一番。

    轉天,黃蓋派人向曹操遞交了投降書,示意自己要偷偷率部分兵馬投奔曹操。曹操自然是如獲至寶,迴文表示歡迎之至。

    傍晚時分,黃蓋趁天色漸暗攜同幾十個士兵划船奔往曹操大營方向,船上佈滿油脂與箭矢,在離曹操大營幾十米距離的時候,黃蓋密令士兵射出火箭,瞬間,曹操大營的船隻就佈滿火苗。當時的風向也特別給力,火苗在風的作用下逐漸燒向整個曹家大營,風力太大,救火不及,戰士們死傷無數,包括燒死、淹死,讓人慘不忍睹。曹操無奈退兵!

    這就是史書記載的經典戰役,赤壁之戰。周瑜黃蓋功不可沒!

  • 8 # 記錄歷史人生

    周瑜的功勞最大。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東漢末年名將,廬江舒縣人 。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起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後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的身份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江東孫氏集團軍隊與劉備軍隊聯合,赤壁之戰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病逝於巴丘(今湖南嶽陽),年僅36歲。正史上週瑜"性度恢廓""實奇才也",范成大譽之為"世間豪傑英雄士、江左風流美丈夫"。宋徽宗時追尊其為平虜伯。位列唐武廟六十四將、宋武廟七十二將之一。赤壁之戰,是指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八十萬曹軍並由此奠定三國三足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迴,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

  • 9 # 趙記0418

    當然是魯肅。只因當時劉備落魄,吳主孫權本不願結盟。便讓魯肅去探聽軍事情況,諸葛亮知道魯肅為人,而且分析利弊。後又隨魯肅過江,舌戰群儒,技壓江東英才。

    魯肅拜訪周瑜,告知孫劉就像脣齒,脣亡則齒寒。周瑜感激魯肅大恩,非常相信魯肅,經過分析,認為結盟抗曹乃是當下的正確出路。

    所以孫劉聯合,魯肅功勞最大。

  • 10 # 池漢66

    魯肅魯子敬,安徽定遠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戰略家、外交家。性格豪爽、喜讀書、善騎射。周瑜病世後,代周瑜之職。

    東漢末年,曹操統一北方,揮師南下,取荊州,與東吳隔江相望,曹操以80萬大軍自詡,致信勸降孫權,嚇壞了張昭等東吳的一大片將領,時有魯肅力排眾議而主戰,後魯肅與周瑜一起勸說孫權,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最後孫權抽刀斷案,曰今後不要再提投降之事,堅定了抗曹信心。之後魯肅往於孫劉之間,確定聯劉抗魏之計,赤壁之戰的最後勝利和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與魯肅有很大的關係。孫劉聯合抗曹,當屬子敬居功首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滸傳》裡的事情與真實的歷史差別大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