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太陽D
-
2 # 2許雲輝
小學語文課本中砸缸救人的神童司馬光,後來高中進士,入仕後在地方任職期間“政聲赫然,民稱之”,入朝累任要職。因在宋神宗時期反對王安石變法,離朝十五年,於六十六歲時編纂完成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鑑》。
十歲的宋哲宗即位後,司馬光強烈主張廢除新法,進言將因反對新法被貶的呂公著與蘇軾等人召回朝廷任職。拜相後,他全面廢除王安石新法。六十八歲病逝後,獲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宋哲宗賜碑“忠清粹德”。
太后崩,宋仁宗親政後,啟用支援新法的章惇(《宋史》歸入“奸臣傳”)為相。章惇全面恢復被司馬光廢止的新法後,先支使黨羽彈劾司馬光,又“請發司馬光、呂公著冢,斫具棺”。對如此窮凶極惡的請求,“哲宗不聽,惇意不愜。”
但是,宋哲宗褫奪了司馬光的贈諡,毀了碑文。章惇意猶未盡,唆使宋哲宗繼續貶司馬光官位直至“崖州司戶參軍”這樣的小官位。其後,宋徽宗“復太子太保。蔡京擅政,復降正議大夫。”
直至宋欽宗即位,司馬光才得以平反,“還贈諡。建資中,配饗哲宗廟庭。”
-
3 # 主天安
司馬光身後,是否被挖墳掘墓鞭屍呢?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當年章慞攜嫌報復,公報私仇,意欲將司馬光挖墳掘墓,曝屍鞭屍,以洩私憤。
同僚勸阻,章惇罷手。其實是未遂的鬧劇!
坊間為何有鼻子有眼,傳為掘墓鞭屍的?原來,都是文字惹的禍!
坊間斷章取義,將<發司馬光墓〉,解讀為<發掘司馬光墓>
中華漢字,博大精深!
關於《發司馬光墓》,如何解讀?關鍵字眼即……發!
發:有十七種意思。和發墓相關的意思,有兩種解釋:
一:開啟,開啟。按此解讀,肯定扒墳掘墓,曝屍鞭屍!
二:發覺,發現!發現其墳墓。司馬光自知樹敵頗多,恐遭報復,刻意設定疑冢,隱藏墳墓。
但是,紙包不住火,司馬光墳墓終於被發現了!
發現司馬光墳墓之後,章慞欲扒墳掘墳,被同僚勸阻!
發司馬光墓……究競是發掘呢?還是發現呢?發掘……是扒墳盜墓,曝屍鞭屍發現……考古,考證。發現!千鈞一髮之際,一個發字,引發爭議,引發深思!
-
4 # 記錄歷史人生
因為宋哲宗支援變法,將反對變法派的司馬光奪諡、砸碑、追貶,但是宋高宗支援舊黨,將北宋滅亡的原因歸結於王安石變法,將司馬光移進哲宗廟庭。
司馬光可謂是家喻戶曉,可能大家知道司馬光這個歷史人物,都是源於小學課本的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事實上,在這之後,這個天資聰慧的孩子成為了北宋的宰相。然而,司馬光的結局卻令人唏噓不已。
司馬光的結局與王安石變法息息相關,王安石用超前的眼光制定了新的法規,但是由於歷史和時代的限制並不適合當時的宋朝,遭到了司馬光等人的強烈反對,司馬光認為這場變法弊大於利,而且司馬光生活在封建社會是沒有辦法理解這麼超前的理念,更何況王安石變法最主要針對的就是官僚地主,嚴重損害了司馬光自己的利益。
司馬光就成了反對變法革新的舊黨派代表。但是由於變法受到了阻力,王安石罷官請辭。而作為支援變法一派的章惇,和司馬光政見不合。後來黨爭最終以舊黨取勝,舊黨對新黨趕盡殺絕、斬草除根,將章惇等三人斥為“三奸”,為了打擊新黨,製造了車蓋亭詩案,它也是宋代立國以來最大的文字獄,章惇被逐出了朝廷。
後來章惇晚年重回朝廷,自然對司馬光為首的舊黨恨之入骨,章惇將司馬光斥為奸臣,進行報復,當時司馬光已經去世了,但是章惇不可能放過他,章惇數落司馬光生前的種種罪名,控訴司馬光讓朝廷失去了西夏,宋哲宗剝奪了司馬光的追封,掘開司馬光的墳墓對其鞭屍。
靖康之難後,北宋滅亡,宋高宗建立南宋。宋高宗認為北宋滅亡是王安石變法造成的,於是重用舊黨,而死去的司馬光也配享哲宗廟庭。
-
5 # 跪射俑
宋神宗去世後,年僅九歲的哲宗繼位,太皇太后高氏垂簾聽政。高氏反對變法,任用保守派大臣司馬光為相,幾乎罷盡新法,新黨官員被貶黜出京,史稱“元祐更化”。
在司馬光等人廢除新法,舊黨控制朝政的時候,幾乎沒有人在意年幼的哲宗的想法。
大臣們奏事時都是向高氏稟告,直接忽視了皇帝。由於哲宗的座位和高氏的是相對的,所以哲宗只能看到大臣的背景,這在年幼的哲宗心理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後來哲宗親政後在談及高氏垂簾聽政時,還不忘說他只能看朝中官員的臀部和背部。
大臣和高太后幾乎不會諮詢他的意見,據說某次高太后突然問哲宗為何不在朝堂表達自己的看法,哲宗答道:“娘娘已處分,還要我說什麼?”
這句話中,已經暴露出了極大的不滿。
此外,高氏對他的管教也很嚴厲,對他進行了各種限制。司馬光和高氏希望把宋哲宗培養成像宋仁宗那樣謹守祖宗法度的皇帝,而不是像其父宋神宗那樣肆意改動祖宗之法的皇帝。
但是在兒子眼中,父親通常都是他的第一個偶像。
這些都增加了宋哲宗的叛逆心理。
到了宋哲宗十七歲時,已經可以親政,但是高太后卻沒有還政於哲宗,仍垂簾聽政,朝中的大臣更是沒有人站出來勸諫高太后還政的,仍一切聽從於高太后。這使得宋哲宗對朝中的大臣心生強烈不滿。
直到高太后去世,宋哲宗終於得以親政。
上臺之後,他就對控制朝政的舊黨大臣進行打擊,盡數罷黜,重用新黨大臣,實行元豐新法,史稱“紹聖紹述”。
司馬光在哲宗初年僅執政一年半便去世,但是在這一年多時間內,司馬光“以母改子”,藉著太皇太后高氏的名義廢除新法,
司馬光
而常理是“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司馬光的做法無疑是“以子改父”,對哲宗孝道是不利的,但是司馬光搬出“以母改子,非子改父”的說辭來說服反對者也說服自己,堅持廢除宋神宗的新法。
這為日後宋哲宗清算司馬光留下了由頭。
司馬光去世時,朝廷“贈太師、溫國公”,諡“文正”,哲宗親臨其喪,更賜碑曰“忠清粹德”。
當然這一切都是在高太后控制下進行的。
什麼是黨爭?黨爭就免不了相互報復,為了反對而反對。
元祐更化時期,舊黨廢除新法,對於新黨不斷打擊迫害,進行了近乎斬草除根式的清洗,甚至將王安石和蔡確一黨的官員名單公開張貼,將蔡確、章惇和韓縝斥為“三奸”,以儆效尤。
舊黨為了打擊新黨,更是製造了宋代立國以來最大的文字獄——車蓋亭詩案。
現在新黨重回朝廷,自然不會放鬆對舊黨的打擊,章惇立刻斥責司馬光為奸黨,進行報復。
哲宗親政後,御史中丞黃履首先指責司馬光:
“前宰相司馬光,昨自先帝識拔,進位樞庭。光以不用其言,請歸修史,先帝盛德優容,曲從其欲。……迨垂簾初,朝庭起光執政,當時士論翕然稱之,以為光真能弼成聖德,上報先帝。不謂光深藏禍戾,追忿先朝,凡有所行,皆為非是。”
御史周秩也指責司馬光“司馬光以元祐之政,以母改子,非子改父,失宗廟之計。朝廷之政,必正君臣之義,以定父子之親,豈有廢君臣父子之道而專以母子為言”,怒斥司馬光“誣謗先帝,盡廢其法”。
“詔司馬光、呂公著各追所贈官並諡告及所賜神道碑額,仍下陝州、鄭州各差官計會本縣於逐官墳所拆去官修碑樓,磨毀奉敕所撰碑文訖奏。”
宋哲宗
哲宗下詔對司馬光“奪贈諡,僕所立碑”,“追貶清遠軍節度副使,又貶崖州司戶參軍”。
司馬光的太師、溫國公的追贈和“文正”的美諡全部被收回,哲宗御賜的“忠清粹德”碑也對推倒,更是不斷不斷追貶。
章惇、蔡卞更是對司馬光恨之入骨,利用哲宗的報復心理,他們慫恿哲宗“發冢斫棺”,要將司馬光挖墳掘墓,好在哲宗並沒有失去理智,沒有容許。
宋哲宗時期的“紹聖紹述”,雖然繼續進行改革,但更是黨爭激化,更像是以牙還牙的打擊報復。
元符三年正月(1100年),在位十五年的宋哲宗病逝,年僅二十四歲。
-
6 # 桌布運輸工
對於司馬光的瞭解,大多數人對他的記憶都是來自於司馬光幼年時候砸缸的故事,其實在此之後這位聰明的孩子非常有出息,成為了北宋時期的宰相,然而相比於名垂青史,司馬光在死後的結局卻有些慘不忍睹
開啟網易新聞 檢視更多圖片
而司馬光之所以在死後被人彈劾應該以鞭屍來解恨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於北宋年間的黨爭而引發的一次失敗變法
北宋熙元二年,王安石開始變法,這次的變法被稱為熙元變法,他將自己曾經無比賞識的一位人才章敦推薦參與到了這次的變法之中
變法到後來無疑升級成新舊黨爭問題,相比於王安石變法中日後的無限願景,擺在他們眼前的是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這之後的章敦也經歷了數次貶謫一直到宋神宗晚年再次得到重用
作為王安石變法最忠實的支持者,司馬光因為黨派與章敦不同的原因常常和章敦在朝野之中爭論不休,甚至於在北宋後期司馬光提出了割地給西夏,而對此當時章敦是極力反對的,但是司馬光還是得到了舊黨的支援使章敦在朝廷之中處境更加尷尬
黨爭最終以舊黨取勝,章敦也被逐出朝廷,此時的章敦已經和司馬光等人結怨,以至於在晚年章敦再次得到重用的時候,他首先做的一件事就是要翻舊帳
此時的司馬光已經與世長辭,而章敦卻在其死後數落其著名,控訴司馬光生前割地給西夏的罪責,不僅如此還讓宋哲宗剝奪了司馬光的追封,還勸諫宋哲宗應該掘開司馬光的墳墓對其鞭屍來彌補其生氣所犯罪責,這一事件針對的當然不僅僅是司馬光一個人
還包括了當時很多保守黨在內的大臣,牽連人數眾多
而司馬光也因自己生前的黨爭問題最終落得了一個如此悲慘的境遇!
-
7 # 忘憂奇談
司馬光死後,為何會被人鞭屍?成功了嗎?
我先告訴你,成功了。
我是語文老師,要給學生講“發”的意思,其中有一句就是“發司馬光墓”,“發”就是“開掘”的意思。學習要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是個例子。這是歷史上有記載的。具體哪本史書,我沒記住。
司馬光是“舊黨”領袖,當時王安石變法,數司馬光反對的最厲害。北宋當時的政壇是“新黨”和“舊黨”輪流掌權,王安石變法的時候,“新黨”掌權,王安石變法失敗辭官後,司馬光就掌權了。
不過他也沒能持久,因為王安石後邊還有兩個姓蔡的,蔡京和蔡襄,數蔡京是大奸臣,新黨重新掌權後,司馬光的噩運就來了,被開掘墳墓。
有兩個事需要提一下。
第一,蘇軾算是司馬光這一派的。他的多次被貶也很新舊黨爭有關。
“新黨”變法,蘇軾說變法有很多弊端,於是被貶。
“舊黨”上臺,蘇軾說其實變法也有好處,於是又被貶。
不懂得“站隊”的蘇東坡是不幸的。
第二,司馬光砸缸的故事耳熟能詳,給人的感覺是他是個會靈活變通的人,那為什麼後來會抵制變法呢?
其實,我覺得人們在歷史上的位置和處境,決定了他們的行為,而不是思維。“舊黨”領袖反對“新黨”變法,跟“變法”是否有正確其實無關,他要做的就是,“新黨”支援的,他就反對就行了。
-
8 # 瞰哥說歷史
首先要指出的是,對司馬光的鞭屍最終沒有成功,總算入土為安。
北宋宰相章惇並不十分有名,但在當時的北宋政壇,他卻是掀起過滔天巨浪的,其對朝政的影響力,絲毫不亞於王安石、司馬光這些響噹噹的人物。章惇到底是個怎樣的人物?有什麼經歷?最後怎麼死的?帶著這幾個問題,我們走近今天的主人公章惇。
1057年,章惇22歲,參加了當年的科舉,中了進士。但是,他卻因為自己的侄子章衡是這一科的狀元,不肯屈居晚輩之後,竟然拂袖而去。兩年後,他再次參加科考,果然考得比上次還好,考了進士甲科,出了一口惡氣,朝野也為之震驚。
王安石和宋神宗推行“熙寧變法”後,他因非常堅定的支援變法,被提拔為編修三司條例官、三司使,後升參知政事,當上了副宰相。
正當章惇做官做得風生水起的時候,他的家人卻給他帶來了仕途上的麻煩,有人告狀,說他父親佔用良田,橫行鄉里。告狀被起訴之後,章惇動用手中權力,為父親的事給人打招呼,結果他同僚彈劾,章惇因此被罷官。直到1082年,宋神宗特別關照,他才從被貶之地召回,出任門下侍郎。
然而,這並沒給他帶來多久的好運。宋神宗去世後,宋哲宗繼位,因為宋哲宗當時還小,便由太后高氏垂簾聽政。高氏非常厭惡變法,她當政期間,任用司馬光為宰相,全盤廢除改革,還著手清算改革派,章惇因此又被罷官,並趕出了朝廷。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1093年,也即宋哲宗元祐八年,太后高氏去世,宋哲宗親政。宋哲宗的偶像是父親宋神宗,所以他一開始親政,就推行改革,並任命章惇為宰相。
章惇當上宰相後,不但把司馬光搞的那一套全盤廢止,還以牙還牙,對於那些同他有仇怨的,無論官職大小,一律報復,死了的人,也要報復到人家的家人身上。削奪司馬光和呂公著等老臣他們的封號,甚至還上書要求宋哲宗對司馬光掘墓鞭屍。
1100年,宋哲宗去世,宋徽宗上臺,章惇又一次失勢,結果被貶到嶺南雷州,後來又移至其他地方,最後在貶所含恨去世。
章惇此人雖然貴為宰相,但是在處理朝政問題上始終夾雜著個人的情感,甚至連死去的人也不肯放過,這種行為簡直有點喪心病狂,最後的結果也不是很好。
-
9 # 爾以1
司馬光是“舊黨”領袖,當時王安石變法,數司馬光反對的最厲害。北宋當時的政壇是“新黨”和“舊黨”輪流掌權,王安石變法的時候,“新黨”掌權,王安石變法失敗辭官後,司馬光就掌權了。
不過他也沒能持久,因為王安石後邊還有兩個姓蔡的,蔡京和蔡襄,數蔡京是大奸臣,新黨重新掌權後,司馬光的噩運就來了,被開掘墳墓。
-
10 # 戰利88
不知道你問的成功是什麼意思?問清楚一點
司馬光為何被鞭屍?因為他的變法觸犯了很多人的利益,皇帝在沒人敢動他,後來皇帝死了,所以他沒人護了 ,下場就慘了 ,和商鞅一樣的道理。
回覆列表
司馬光被鞭屍,是砸缸的那個司馬光嗎?沒錯,就是他。而他被鞭屍的原因就是當時北宋年間的黨派之爭了,最終的結果當然是沒有成功了,畢竟死者為大入土為安嗎。
大家對於司馬光的瞭解,大多數人對於他的記憶應該都是司馬光砸缸的故事了吧,其實司馬光的事蹟不僅僅是砸缸這一件,我們所熟悉或者聽過的史書《資治通鑑》也是由司馬光主編的。我們上面說的司馬光死後差點被鞭屍,原因就是來源於北宋年間的一次變法——王安石主張的熙寧變法,再加上黨爭失敗,就差一點被人掘墓鞭屍了。
他可以說是出身世族,博學善文,相貌俊美,高傲自負。嘉佑二年(1057年),進士及第,任職地方,政績顯著。經略南北江,平定湖北,大規模開發湖南,設立州縣,開拓西南,統一內地割據勢力,對江南的發展做出卓越貢獻,又因為十分支援熙寧變法就被宋神宗提拔為編修三司條例官,後來甚至升官成為副宰相。
之後因為自己的父親和別人起爭執,章惇利用權力參與其中,結果被人彈劾,被罷免,雖然後來宋神宗又把他招了回來,但是在宋神宗去世之後,宋哲宗因為年紀太小,就讓高太后親政,而親政的高太后十分厭惡變法,慢慢的章惇又被罷免。
在之後,高太后去世,宋哲宗親政,作為自己父親宋神宗的小迷弟,親政之後就重新推行變法。一直到1100年,宋哲宗去世,宋徽宗(就是靖康之恥那位)上臺,章惇又失勢了,被貶到了嶺南雷州,最後含恨去世。
慢慢的,隨著高太后的支援,關於變法和不變法雙方的黨派之爭,局勢漸漸地明朗,舊派取勝,而章惇作為失敗者自然而然的被貶出了朝堂,所以章惇對於司馬光等人的態度十分不好甚至產生怨恨。
以至於章惇被宋哲宗啟用的時候,第一件事就是要報復。這個時候的司馬光已經去世了,而章惇對於司馬光的怨恨不會因為司馬光的與世長辭而消失,反而因為報復的物件都沒有了導致恨意加重。
因此章惇開始大肆的蒐集證據,數落司馬光生前的罪名,控訴司馬光生前割地給西夏的罪責,不僅如此他還讓宋哲宗收回司馬光死後的那些追封,甚至勸說宋哲宗開啟司馬光的墳墓,因為章惇打算對司馬光鞭屍。
但令人欣慰的是,最終章惇的這個想法沒有得到實施,讓司馬光能夠真正的入土為安。
結語黨派之爭是朝堂上沒有辦法躲避的事情,但是因為爭鬥而發生怨恨甚至打算掘墓挖墳的做法其實是有一些過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