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宏傑

    清代的地方官頻繁上奏下雨的情況,其實也是制度規定。清代皇帝大多重視農業,特別關心地方雨水糧價情況,經常向地方官詢問。

    與此同時,清代皇帝把奏摺制度當成一種特務制度,要求地方官多彙報地方瑣事。對紅學感興趣的讀者可能知道,江寧織造曹寅寫給康熙的密摺,其中不乏地方八卦,甚至還有笑料。這是因為康熙對江南三織造有專門要求:“以後有聞地方細小之事,必具密摺來奏”。“近日聞得南方有許多閒言,無中作有,議論大小事。朕無可以託人打聽,爾等受恩深重,但有所聞,可以親手書摺奏聞才好。”因此江南三織造的奏摺,真的有很多八卦和傳聞。

    到了多疑且精力過人、被人懷疑得位不正的雍正,更是希望臣下事無鉅細多加彙報,因為經他手製度化的密摺制度,就是一種“小報告”制度,他希望藉此掌握更多的地方資訊。比如蘇州織造李秉忠奏報蘇州油菜、小麥長勢良好,雍正批示:“深慰朕懷,凡如此等之奏,務須一一據實入告,毋得絲毫隱飾。” “蘇州地當孔道,為四方輻輳之所,其來往官員暨經過商賈,或遇有關係之事,亦應留心體訪明白,密奏以聞”。

    因此“在密摺陳奏中值得一提的還有地方官員定期奏報雨雪、年成和糧價的制度。從現存資料考察,康熙三十二年(1693)蘇州織造李熙是此事的最早發端者,並得到皇帝的肯定。”(白鋼主編:《中國政治制度史》,天津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60頁)孫文成奏摺中多有此項內容。比如“麵粉一斤,需銀七釐八釐左右,今年雨水適合稻穀甚好,謹此奏聞”之類。以至於從乾隆開始,要求地方官每月彙報晴雨糧價等情況,形成固定制度,為今天研究清代物價及氣候情況積累了寶貴資料。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果媳婦讓你管錢,你會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