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南野笑情

    首先說諸葛亮——

    三顧茅廬,草船借箭,三分天下,七擒孟獲.......等等

    在三國中所有的神機妙算似乎都和諸葛亮有關,可以說諸葛亮就是三國中的一面集足智多謀,忠貞不阿與一身的旗幟——

    毫不誇張的講,眾人可以不知三國,或者對三國不熟,卻沒有一個不曉諸葛亮的——

    後世人,包括一些演義書籍,對他的評價可說是非常之高。

    為什麼會對諸葛亮有如此之高的評價?

    我認為有兩點:

    一,與其自身能力有關:

    試想一下,如果諸葛亮沒有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的能力,他又怎麼會得到劉備的青睞,繼而放下身段三顧茅廬,如果諸葛亮沒有經天緯地之才,他又怎麼會以很少的兵力在赤壁戰勝了號稱80萬的曹操虎狼之師——

    機會總是留個有準備的人......什麼叫有準備?說白了就是有能力,有本事,而能力與本事如何而來?

    當然是靠日復一日,鍥而不捨,孜孜不倦的學來的。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

    人家諸葛亮小時候便以管仲樂毅為榜樣,後又拜水鏡先生為師,學習計謀攻略,即使隱居山林之時,也不敢有半日的懈怠......說白了,他就是一直在學習的治國方略,一直奔著出將入相這個目標而來的......至於三顧茅廬,三分天下的,只不過是他計劃中的一部分而已。

    百分之九十九的勤奮,再加上百分之的天分與運氣,這才使得後來的諸葛亮逐漸步入了三國風雲人物的行列之中......

    二,與人格魅力有關:

    所謂人格魅力主要表現在忠與義上:

    首先說忠——

    諸葛亮很忠,而且是大忠......

    因為他很忠心於漢室,所以在劉備之前,曹操也來邀請過諸葛亮,但被他拒絕了,自所以會選擇劉備,我覺得其主要原因還是他覺得從道義上來說劉備屬於劉家後人,劉皇叔嗎,而曹操,孫權屬於名不順,言不順的外來戶。

    再說義——

    劉備死後,諸葛亮其實很有機會取代劉嬋的,這個劉備也說過,只是直到後來,他都沒有這樣做,真可以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一個義字被他渲染的淋漓盡致。

    再來看關羽——

    桃園三結義,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等等

    關羽的一生可以用兩個字形容:神勇。

    後人對關羽的評價也是非常之高,稱他為關二爺,甚至是武神......

    為什麼會對關雲長評價如此之高:

    我覺得應該也是有兩點:

    一,與其自身能力有關:

    這個不用贅述,在三國中能夠單挑贏過關羽的恐怕一隻手都數的過來,這個從其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等等中,便足以見得。

    還有就是關羽這個人不但武藝高強,而且膽子也大,這一點可以從單刀赴會中看出。

    二,與他的德行有關:

    關羽不但武藝高強,更難能可貴的還是個極有德行的人。

    這個大家也都明白,關羽一身只忠心於劉備,在三國中可說是很少見的。

    要知道在曹營之中,曹操可是花了很長時間,幾乎是軟硬皆施的,結果都沒有將他給拉攏過來,要知道放在別人,早就叛變了。

    還有就是華容道,他放走了曹操——這也是為了報後者的恩。

    可見在關於的道義字典中根本就沒有好人壞人,友人與敵人之分,有的只是道德恩情。

    總結:三國中,諸葛亮與關羽乃是標誌旗幟般的存在,後世演義中出鏡率最高的兩人,不是因為他們長得帥,高大英武,而是他們深得人心......

  • 2 # joy四夕一

    首先要明白中國的儒家文化中一些被世人認可的道義才能清楚諸葛亮和關羽為何評價這麼高了。那麼儒家有些道義和理論在中國文化的發展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了?

    忠、義、信、智、勇至少這兩位在這五方面都可謂是出類拔萃的楷模吧!諸葛亮草船借箭、借東風、火燒赤壁、六出祁山、火燒上方谷;關羽投漢不投曹、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義放曹操、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這些都是中國儒家最核心的思想,這些已經不單單是思想、道義和品質,更是一種符號一種深深的烙在中國文化和人民心中無法抹去的印記。

    儒家文化是中國的基石。

    再換一個角度去看,古往今來無論是哪個帝王將相誰不想萬世留名,被千古歌頌。這裡面有個最本質的區別就是名字的符號化,什麼叫名字的符號化?簡單點說就是一提到誰人民腦海中就會自動生成一個公認的符號與之配比。比如秦始皇,一提到就自然想到千古一帝,統一全國;提毛澤東就會想到建立新中國;提鄧小平就會想到改革開放,讓中國富裕起來。所以這些看似只是一個名字其實意義已經遠超一個單純的名字了,而是一種儒家文化的代表。因此為什麼諸葛亮、關羽會有如此高的評價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一提諸葛亮,忠臣智慧的代表,一提關羽,忠義勇猛的代表。

    武聖關羽,關雲長!

  • 3 # 朱元刀

    在《三國演義》中,諸葛亮被塑造成了“智絕”,草船借箭,借東風,空城計幾乎無所不能。

    讀《三國志》,你會發現諸葛亮不僅善於治理國家,治軍打仗,發明創造,軍事著作,高瞻遠矚,而且對國家極其忠臣,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什麼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在《三國演義》寫出來之前,後世對諸葛亮的評價就從來沒有低過。

    在唐朝,諸葛亮與秦武安君白起、漢淮陰侯韓信、唐尚書右僕射衛國公李靖、司空英國公李勣、漢太子少傅張良、齊大司馬田穰苴、吳將軍孫武、魏西河郡守吳起、燕昌國君樂毅並列,封為【武廟十哲】

    在宋朝,諸葛亮被列為忠臣在廟堂上祭祀。

    司馬炎、李靖、杜牧、杜甫、蘇軾、努爾哈赤、康熙、乾隆等人都對諸葛亮有較高的評價。

    為什麼呢?

    第一,諸葛亮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能力。

    諸葛亮的《隆中對》,不僅給劉備規劃了一條可行性非常高的戰略路線,並且劉備能靠這個計劃實施,而且成功了。

    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闇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脩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那時,諸葛亮27歲。

    那時,劉備46歲,一事無成,甚至連自己的土地都沒有。

    放在今天來講,作為一個46歲的男人,還依附於別人,一事無成,他的人生有多失敗。

    而作為一個46歲的男人,還能有統一天下的夢想,他的意志力有多頑強!

    在劉備一無所有的情況下,諸葛亮為劉備規劃出了統一天下的戰略方針,這是非常厲害的。

    而劉備僅僅用了14年的時間,就按照諸葛亮制定的方針攻下荊州、益州稱帝,成為一方霸主。

    27歲的諸葛亮,用自己卓越的預見性和戰略意識,如同預言家一般造就了《隆中對》,而《隆中對》也促成了三國鼎立的局面。

    第二,諸葛亮軍功赫赫,治軍打仗非常厲害。

    陳壽雖然說諸葛亮的軍事能力不如他治國的能力,但諸葛亮在正史中的戰績,還是相當牛的。

    首先,諸葛亮謀劃了《隆中對》,勸劉備聯吳抗曹,三分天下;先佔領荊州,再攻打益州——拿下這兩個地方,可以兵分兩路攻擊曹操,又可以守住天險。

    諸葛亮率領張飛、趙雲,參與入川,與劉備匯合後佔領益州,得城約二十四座。

    劉備死後,諸葛亮位居丞相,先是征服雲南孟獲,後又六出祁山,軍功顯著,蜀國的人口相當於魏國的十分之一,但諸葛亮卻斬王雙、殺張郃,佔領武都、陰平,臨死之前軍心不亂,令司馬懿不得不服。

    除了街亭之戰,諸葛亮親自帶隊,正面交鋒的勝率100%,以少勝多,以弱敵強。

    這些戰績都是諸葛亮在正史中記載的實實在在的戰績,如果算上《三國演義》藝術加工的,就不一一枚舉了。

    第三,在治理國家方面諸葛亮賞罰分明,事必躬親,並且平衡了蜀國荊州集團和益州集團的利益,蜀國上下,無人不服。

    成都作為天府之國,得幸有諸葛亮的治理,為蜀國軍隊提供了大量的糧草。蜀國也在諸葛亮的治理下,逐漸發展起來。

    諸葛亮創造了一個極其清廉的政治環境,這在整個中國歷史中都是非常罕見的。

    在這個政治環境下,無人不服諸葛亮,也無人不敢不服。

    諸葛亮還制定了法律,賞罰分明,執法公平,這也是在歷史中不常見的。

    如果諸葛亮統一了三國,那麼我相信蜀國一定是一個接近於天下大同的社會環境。

    第四,從著作發明上看,諸葛亮對後世影響深遠。

    諸葛亮善於研究軍事陣型,發明了八陣圖。

    在軍事理論著作上,《南征》 、《北出》、 《兵要》、《傳運》 、《軍令》、《便易十六策》這些著作都流傳千古,三國裡無人能及。

    在發明方面,八卦陣、諸葛連弩、木牛流馬、孔明燈、木獸、孔明鎖等世人津津樂道的發明,都是歷史可考,並非《三國演義》杜撰

    在著作方面,諸葛亮兩篇《出師表》名震天下,“常使英雄淚滿襟”,《隆中對》和《出師表》都是現在中小學生必背的課文。

    第五,從人格的角度上,諸葛亮塑造了一個完美的君臣人格。

    諸葛亮與劉禪的君臣關係是非常罕見的。

    在歷史長河中,皇帝都是非常忌憚這種位高權重的丞相的,但諸葛亮不是。

    諸葛亮的忠臣,在千古歷史長河中,感動著我們每一個人。

    他二十七歲,就選擇了自己侍奉一生的君主,劉備,並且帶著劉備逆襲,走向了成功。

    劉備死後,諸葛亮並沒有廢掉劉禪,而是像一個父親一樣培養劉禪。

    他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事必躬親,他用他的人格感動著他每一位同事。

    為了劉備的承諾,為了保住蜀國,他六出祁山,不惜被後世冠上“窮兵黷武”的稱號,因為他知道,蜀國不能偏安,一定要北伐蜀國才能生存。

    他追求人格的完美,追求自我犧牲,成就國家。

    《出師表》的文字樸實無華,十分動人,可謂是驚天地,泣鬼神,這篇文章流傳千古,我們至今都在背誦。

    我們至今都能感受到諸葛亮的忠臣,熱愛奉獻,這種精神,已經融入我們中華民族的血液中了。周恩來總理,也是這樣一個精神的人物。

    是的,蜀國是弱小的,諸葛亮是遺憾的,三國的歷史是不完美的。

    但是,在這些不完美中,諸葛亮就是這樣一個有著超人智慧和奉獻人格的人,他值得後人歌頌、稱讚,也值得後來的孩子們,去一遍一遍背誦《出師表》、《隆中對》,也值得我們去書寫,什麼叫“非淡泊無以明志, 非寧靜無以致遠”。

    這些遺憾,就是三國這段歷史,最美好的記憶!

  • 4 # 夜瞳君有話說

    因為實際上關二哥和丞相的真實水平,要比演義和三國志記載的要高,高很多。

    先說關二哥,人生巔峰應該就是水淹七軍那時候了。三國志輕描淡寫,“威震華夏”四個字打發了。

    當時劉備和曹操在漢中對峙,關二哥的對手呢?曹仁滿寵于禁龐德徐晃張遼呂蒙陸遜韓當潘璋,這個陣容才配得上二哥的排面。有時候我甚至覺得麥城才是二哥最好的歸宿,人生巔峰爆發出最璀璨耀眼的光芒,然後流逝。但千秋豪氣留在歷史的天空,未曾消散。

    退一萬步說,威震天下啥的很多,但威震華夏四字只能是關二哥的專屬了,你去搜索這四個字,無一例外指的都是他。

    三國演義不必說,即便是三國志,基本上當時人的認知裡,關張二人就是武將的天花板了。後來的王朝也是認可的,武廟七十二人,關張都在列,丞相更是在十哲之列,啥意思?除了軍事才能如李世民曹孟德這種算是君王的不參加評比,諸葛亮的軍事才妥妥的歷史前十。

    實際上劉備在漢中之戰以後就有點裹足不前了,夷陵之敗更是心灰意冷。但丞相始終不忘初心,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所以要北伐,克復中原。

    以劣勢的綜合國力積極進攻,還打得對手只能防禦為主,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不巧,二哥和丞相都是。

    許多人說三國演義蜀吹,因此要反著來,認為二哥和丞相水分太多,得從三國志裡找真相。哪來的真相啊,三國志作者陳壽的爸爸陳式在街亭之戰時是馬謖的參謀,街亭失守後馬謖被斬,陳式也被處罰,你要說陳壽能有客觀的觀點我不信的。還有,陳壽的老師譙周在當時可是反對姜維北伐的,後來更是主張投降,怎麼說?所以三國志是以魏為正統的,在記錄的時候還有個人因素,在這種情況下,丞相和二哥的事蹟依然在第一梯隊穩如泰山,難道還不能說明他們的實力?

    我們瞎不代表別人也瞎,歷代士人和王朝對此二人的態度都是涉及到意識形態和政治高度的,不要看到譁眾取寵的一些觀點就認為主流的就是錯的,是被塗抹過的。獨立思考不是新奇另類,更不是被帶偏而不自知。

  • 5 # 大海0107

    後世評價歷史人物,其出發點最重要的是需要符合主流價值觀,符合統治階層的利益。歷代統治者都要維護自己的正統地位,這樣劉備一方就被塑造成了漢室的接班人,根紅苗正。這也是劉備自稱中山靖王之後,在古代還是有一些號召力的。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也是這個道理。他要在政治上獲得正統地位,不過他是外姓,就變成了名為漢相實為漢賊。不符合主流價值觀的東西,可能就會是抨擊的物件。

    以上是一個前提條件,為評價諸葛亮,關羽的歷史地位構築了一個好的平臺。

    接下來先說諸葛亮,不可否認,諸葛亮的個人能力很突出,但絕對沒有到三國演義裡描述的近乎成仙的水平。並且根據三國志記載,諸葛亮在劉備入川之前地位並不太高,功業也不太大。他最大的亮點其實是白帝城託孤,他沒有像曹操、司馬懿那樣大權獨攬,而是盡力輔佐幼主,匡扶漢室,雖然北伐未成,但鞠躬盡粹,死而後已,這個太符合皇家主流價值觀了!!!

    再說關羽,其功業可圈可點的主要有斬顏良,水淹七軍俘于禁,其它的演義杜撰的成分比較大。但為什麼他被後世不斷加封,直到與文聖並列成為武聖,化身為忠義楷模?以其功業並不是特別突出,但其為保劉備家小,以降漢不降曹為條件委身曹營,斬顏良以報曹恩,得知兄長下落,毅然掛印封金,捨棄榮華富貴,不遠千里去投奔,並且當時劉備的境況還很落魄,此等忠義實為難能可貴。這才是其一生最大的亮點,嚴重符合主流價值觀,不捧他捧誰。

    為了突出典型人物,後續的溢美之詞也就自然的累積,逐漸神話,拔高了更多,也就成為了人們效仿的物件,社會價值的重要取向。

    在符合主流價值觀的基礎上,又能作出一些貢獻,正是需要宣傳的典範,即使到現在也是這樣。比如雷鋒、焦裕祿、孔繁森,都是我們時代的楷模。

  • 6 # Zh上善若水W

    三國時期,群雄爭霸,諸葛亮是蜀漢的重要人物,他輔佐劉備,從劉備一無所有到建立蜀漢,一直忠心耿耿,小說當中諸葛亮被刻畫成了一個無所不能的人,幾乎沒有失策國,那麼歷史上的諸葛亮究竟是怎麼樣的?

      然而,實際上,諸葛亮時的軍事能力還真不怎樣,在軍事上所取得的成就,其實是不高的。他北伐五次,基本上是勞而無功。勞而無功的結果就是勞民傷財,極大地消耗了蜀國的國力。就算他被人津津樂道的蜀國戰略規劃“隆中對”,由於關羽失荊州,以及數次北伐勞而無功,也被證明是有問題的。連偉人也對“隆中對”提出質疑說:“其始誤於隆中對,千里之遙而二分兵力。其終則關羽、劉備、諸葛三分兵力,安得不敗。”

    一、諸葛亮有極高的“武德”。

      “武德”這次詞,今天的理解和古人的理解是不一樣的。今天我們說一個將領有“武德”,是說他打仗是為了正義而戰,是說他戰場上不濫殺無辜,侵擾百姓等等。但是在古代皇權社會裡,對“武德”的理解不是這樣的。

     古代皇權社會認為,一個將領有“武德”,就是他雖然手握重兵,但是絕不擁兵自重。絕不因為手中有兵,威脅皇帝的安全。

      而諸葛亮當時在蜀國可以說擁有絕對的兵權,劉禪也沒有任何限制諸葛亮兵權的措施。諸葛亮但凡有那麼一絲想造反的想法,他早就當了蜀國的皇帝。但是,諸葛亮雖然興兵五次北伐中原,卻從來沒有任何要擁兵自重的行為。這就是諸葛亮的“武德”。

      唐肅宗的時候,之所以要把諸葛亮列入“武廟十哲”之中,就是因為諸葛亮極為忠誠這一點。唐肅宗也是有感而發。當初唐玄宗那麼信任安祿山,可安祿山卻造反了。如此一比較,可見安祿山的“武德”是極為低下的。

      比如在第一次北伐中,當馬謖失街亭後,本來諸葛亮並不是沒有再戰的機會。但是,由於當初大家都對諸葛亮任用馬謖為先鋒,造成街亭失守這件事很不滿。如果諸葛亮再打下去,將士們的怨氣可能更加大。而且,像魏延這樣的大將,因為沒有被選為先鋒,心中不滿,肯定還會故意搗亂。這樣一來,蜀國軍隊裡的團結就很成問題。諸葛亮認為,保持內部的團結比打勝仗更重要。因此,他選擇了退兵。

      因為諸葛亮在任何時候,都重視內部的團結,因此,在諸葛亮執政時期,整個蜀國基本上沒有內部鬥爭。這也使得諸葛亮能夠持續不斷北伐,不出現任何雜音。從這個角度來說,諸葛亮這方面的軍事能力,也是很突出的。

      三、諸葛亮追求的“十全”戰爭有遠瞻性。

      從戰功及用兵奇謀來說,諸葛亮確實不能和白起、韓信這樣的軍事天才相比。但是,諸葛亮的軍事思想也並不是一無是處。他追求的是“十全”戰爭。

      所謂的“十全”戰爭,就是確保整個戰場高度精密配合的戰爭,先鋒、中軍、側翼、糧草,各方面都要協調配合,及時到位,這樣才能打勝仗。如果某一方面不到位,諸葛亮寧願不打,也不願意冒險。

      包括第四次北伐,李嚴說糧草運不到,諸葛亮除了考慮政治因素外,同時也是害怕後勤保障不到位,影響戰爭推進。

      諸葛亮追求的這種“十全”戰爭,並非毫無道理。現代化的戰爭,其實就是一種“十全”戰爭,是一種各種因素協調配合的結果。只不過,當時蜀國確實還不具備打這種戰爭的能力。

      諸葛亮的軍事思想,雖然顯得有些超前了,但是有一點是肯定的。諸葛亮就算北伐了五次,五次失敗,蜀國依然沒有崩潰。這也算是諸葛亮軍事的一種巨大成功吧。

    一個人對別人言行苛刻不難,但是能做到對自已也是一樣就很難了。但是諸葛先生在選擇將領馬謖上不夠明智,影響了整個大局上的問題,為此他進行了自我檢討,將自己貶下一級。

    他的這種自責的舉動,在歷代的執政者中都很少見。他的以身作則,公平公正的執政風度,讓即使被他貶責的官員聽到他去世的訊息,仍然留下了遺憾的淚水。

    他在執行政令中張弛有度,嚴於律己的態度,讓有才能的人能快速的被得到重用,有悔改機會的人能馬上認識到自己的錯誤,讓對社會有威脅的人能及時得到處罰,還了蜀漢朝堂一個清明公正的風氣。諸葛先生也正是憑著自己高尚的德行以及實施的公平的政策,才在後世留下備受尊崇的地位。

  • 7 # 午夜奢華

    你技術大牛,世界500強給你千萬年薪,美女別墅豪車,讓你跟他幹。你不要,去了個創業公司,公司創始人已經50多歲還一事無成寄人籬下,只因為他三顧茅廬請你加盟。

    公司制度混亂,管理能力差,論資排輩現象嚴重,你好不容易把公司打理得井井有條,業務上能跟行業兩大巨頭三分天下,公司創始人因為一次衝動投資損失過半,公司創始人,二股東,三股東都死了。

    競爭對手給你的出的工資水漲船高,你堅決不跳槽,依然扶持創始人兒子繼位,員工到點下班,你997,只因為當初公司創始人的一場三顧茅廬。

    你累死在崗位上,最終家產只有老家的幾棵桑樹,以及留給兒子的幾櫃子書,兒子還沒有來得及得到你的教導。

    這樣的人才能沒有人格魅力嗎?

  • 8 # 天晴愛睡覺

    中國人骨子裡是柔情的,是同情弱者的,是崇尚精神甚於物質的!

    中國人有熱血,崇尚英雄,但並不以成敗論英雄!唯強者論的人奴性太強,往往是欺善怕惡的!

    刑天雖死,卻死而不倒仍然反抗;精衛雖小,卻矢志不渝以填東海;愚公雖愚,卻有移山的壯志!

    諸葛亮雖然沒能統一三國,關羽雖然慘死,但是他們的忠義能夠鼓舞后人繼續奮鬥!

  • 9 # 強朋友

    諸葛亮只是三分天下,且根基最弱。世人同情弱者的原因,無意將他們撥高。

    統治者編寫歷史時為了統治需要在南宋開始將蜀國作為正統,可能暗示南宋最弱才是正統。因此民間與作者受其影響使後世與演義對其價甚高。

  • 10 # 歷史的謎團

    主要跟統治者的宣傳有關。

    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忠的代表;關羽千里走單騎,義薄雲天,是義的代表(實際上也是忠)。宣講忠義,褒忠貶奸,是專制社會宣傳的主旋律。

    除此之外,還跟本人的實力有關,諸葛亮忠,典韋護主而死,未嘗不忠;關羽義氣,徐晃未嘗不義氣;主要是正史上,諸葛亮確實能力出眾,影響巨大,其他人難以企及;關羽張飛都是當時第一流的猛將,呂布、趙雲的勇猛確實不如他們。《三國演義》神化了關羽,卻壓低了他的武力值。

    後世的相關評書和《三國演義》等,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對他們進行刻意塑造與神化。通俗小說和評書最容易在廣大的群眾中流傳,而廣大的群眾人數多,範圍廣,久而久之,自然深入人心。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二戰時,德國納粹離勝利有多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