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三味新知

    核心區別就一個詞——“蒸餾“

    中華文化中,酒古已有之。先秦三代,夏商周均有關於酒的記載。比如《戰國策‧魏策:“儀狄作酒,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而絕旨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說的就是夏代大禹飲了儀狄釀的酒。至於之後的商代,大家都知道商紂王“酒池肉林”的昏庸和最終因此亡國了。

    但是,中國古代的直到宋朝之前的酒,是以水果或者穀物發酵製作,是甜度較高,但酒精度不高的甜酒。可以理解為和今天的“酒釀”或者“米酒”比較接近。

    也正是因此,我們有“千杯不醉”之說,因為酒精度不高;也有明代寫《三國演義》的“一壺濁酒喜相逢”,因為喝的就是這種未經蒸餾提純的米酒。

    宋代開始,酒的蒸餾技術逐漸進入中國,猜測是阿拉伯商人將其引入。由於酒精的沸點是78攝氏度,低於水的100度沸點,所以將酒加熱到78度-100度區間,會使得酒精蒸汽從水中逸出,然後冷凝便可得到高濃度的乙醇。再勾兌,便可得高濃度的烈酒,如中國的白酒,歐美的威士忌、白蘭地。

    酒的蒸餾技術在宋代並未大規模推廣,但在元代已成風氣,也正是從那時開始,華人更多的開始飲用白酒。高度酒的文化,從那時開始才具備了技術基礎。

    所以,以後再看到“千杯不醉”,千萬別誤會成喝千杯白酒。古人說的,那是千杯米酒,基本就是喝低酒精度飲料而已。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冰鮑的做法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