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犧牲小國利益的典故是:“弭兵之盟”。
春秋後期中小諸侯國要求停止爭霸戰爭的會盟,晉、楚分別尋找機會,兼併小國,擴張勢力,弭兵是由受大國爭奪之禍最深的宋國發起的,前後共兩次。
春秋中葉後,晉、楚爭霸日趨激烈,楚聯秦、晉聯齊,南北對峙,旗鼓相當。長江、黃河流域大小諸侯國幾乎全部卷人戰爭,終年爭鬥,兵連禍結,幾無 寧日。受害最深者,是鄭國和宋國。晉、楚兩國經常長時間戰爭,也感覺力不從心,疲憊不堪,願意暫時停止戰,休養生息,於是出現了結束大國爭霸的弭兵局面。
公元前579年,宋國大夫華元約合晉、楚於宋相會,訂立盟約,此為 第一次弭兵之會; 三年之後,楚乘晉國發生內爭之機,撕毀盟約,再度與晉爭霸,楚、晉經過一系列戰爭,晉連敗楚國,並侵入齊、秦等大國,國勢再度上升。但不久,晉國六卿趙、 韓、魏、智、中行、範氏之間,內爭再起,無力外顧,這時楚國也受制於吳國。
宋國大夫向戌再次約合晉、楚於宋都,齊、秦、魯、鄭、衛、曹、許、陳、蔡、邾、滕等國也積極參加,舉 行了 14國諸侯共同與會的第二次弭兵之會。
弭兵之會,弭兵會盟是以犧牲小國利益來滿足晉、楚兩大國貪慾,但此後40多年,晉、楚之間再也未發生較大規模的戰爭,對社會經濟發展和恢復有促進作用。
比喻犧牲小國利益的典故是:“弭兵之盟”。
春秋後期中小諸侯國要求停止爭霸戰爭的會盟,晉、楚分別尋找機會,兼併小國,擴張勢力,弭兵是由受大國爭奪之禍最深的宋國發起的,前後共兩次。
春秋中葉後,晉、楚爭霸日趨激烈,楚聯秦、晉聯齊,南北對峙,旗鼓相當。長江、黃河流域大小諸侯國幾乎全部卷人戰爭,終年爭鬥,兵連禍結,幾無 寧日。受害最深者,是鄭國和宋國。晉、楚兩國經常長時間戰爭,也感覺力不從心,疲憊不堪,願意暫時停止戰,休養生息,於是出現了結束大國爭霸的弭兵局面。
公元前579年,宋國大夫華元約合晉、楚於宋相會,訂立盟約,此為 第一次弭兵之會; 三年之後,楚乘晉國發生內爭之機,撕毀盟約,再度與晉爭霸,楚、晉經過一系列戰爭,晉連敗楚國,並侵入齊、秦等大國,國勢再度上升。但不久,晉國六卿趙、 韓、魏、智、中行、範氏之間,內爭再起,無力外顧,這時楚國也受制於吳國。
宋國大夫向戌再次約合晉、楚於宋都,齊、秦、魯、鄭、衛、曹、許、陳、蔡、邾、滕等國也積極參加,舉 行了 14國諸侯共同與會的第二次弭兵之會。
弭兵之會,弭兵會盟是以犧牲小國利益來滿足晉、楚兩大國貪慾,但此後40多年,晉、楚之間再也未發生較大規模的戰爭,對社會經濟發展和恢復有促進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