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正成(日語:くすのきまさしけ)(1294年-1336年),正式用名橘正成,小名多聞丸,後世尊稱大楠公,日本鎌倉幕府末期到南北朝時期著名武將,後世敬其忠義多智,譽為軍神。
當時中國南宋盛行的忠孝思想已透過朱子理學傳到日本。楠木正成終其一生的舉兵勤王以及臨死時所謂的“七生報國”(世世代代報效國家)之語都帶有中國儒家正統思想和忠義思想的深刻烙印.1692年編纂《日本史》的德川光國在湊川重建楠木正成墓時樹立了“嗚呼忠臣楠子之墓”的墓碑。碑高三米,碑身背後有中國明朝流亡遺臣朱舜水作的贊(京都書法家岡村元春刻).從此以後,楠木正成被日本人當作忠臣的模範,有口皆碑,特別是幕末志士多受其思想影響,從而造就了一大批立志推翻幕府建立明治政府的中堅力量。
明治維新時代,明治天皇為表彰楠木正成的忠貞報國、捍衛皇室,特地在正成戰死地湊川建立湊川神社來奉祀正成及其餘楠木殉難一族,並在東京皇居廣場前樹立正成的銅像。這樣一來,楠木正成徹底從人變成神,並且後來被日本軍閥、法西斯、帝國主義者利用,作為忠君愛國的榜樣,驅使人民進行侵略戰爭,為他們去賣命。戰前日本小學教科書中楠木正成被尊祟為英雄,向小學生灌輸忠君愛國思想。戰後,楠木正成的名字雖然從教科書中刪除,但日本保守勢力在1952年卻建立了比在戰爭中被毀湊川神社更大的新神社,並規定每年7月12日為祭日,藉機為侵略戰爭中的死亡戰犯招魂,影響極其惡劣。
楠木正成(日語:くすのきまさしけ)(1294年-1336年),正式用名橘正成,小名多聞丸,後世尊稱大楠公,日本鎌倉幕府末期到南北朝時期著名武將,後世敬其忠義多智,譽為軍神。
當時中國南宋盛行的忠孝思想已透過朱子理學傳到日本。楠木正成終其一生的舉兵勤王以及臨死時所謂的“七生報國”(世世代代報效國家)之語都帶有中國儒家正統思想和忠義思想的深刻烙印.1692年編纂《日本史》的德川光國在湊川重建楠木正成墓時樹立了“嗚呼忠臣楠子之墓”的墓碑。碑高三米,碑身背後有中國明朝流亡遺臣朱舜水作的贊(京都書法家岡村元春刻).從此以後,楠木正成被日本人當作忠臣的模範,有口皆碑,特別是幕末志士多受其思想影響,從而造就了一大批立志推翻幕府建立明治政府的中堅力量。
明治維新時代,明治天皇為表彰楠木正成的忠貞報國、捍衛皇室,特地在正成戰死地湊川建立湊川神社來奉祀正成及其餘楠木殉難一族,並在東京皇居廣場前樹立正成的銅像。這樣一來,楠木正成徹底從人變成神,並且後來被日本軍閥、法西斯、帝國主義者利用,作為忠君愛國的榜樣,驅使人民進行侵略戰爭,為他們去賣命。戰前日本小學教科書中楠木正成被尊祟為英雄,向小學生灌輸忠君愛國思想。戰後,楠木正成的名字雖然從教科書中刪除,但日本保守勢力在1952年卻建立了比在戰爭中被毀湊川神社更大的新神社,並規定每年7月12日為祭日,藉機為侵略戰爭中的死亡戰犯招魂,影響極其惡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