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科技章魚燒
-
2 # 少華有態度
首先,真正高品質的東西往往都是很嚴肅的,並且往往經得起時代的考驗,耳機同樣如此,時尚意味著大眾,大眾往往也就意味著淺層,表面,即時,它能被大眾接受的時間是有限的,能被大眾接受的程度是有限的,並且能接受這個所謂的時尚的人群其實也是有限的,或者準確的說是有侷限性的,它只能停留在某一個層次的受眾中,而不能突破上升到更高層次的受眾市場中。
第二,從人的心理層面上來說,也呼應了第一點,如果一個真正好品質的產品,它的風格和大眾喜聞樂見的時尚沒什麼區別,那麼這是很難接受的;第三,這一點其實很無奈,時下走時尚路線的耳機基本上好幾個能出好聲音,在消費者或者發燒友的固有印象中已經形成了這一概念,時尚,,,呵呵,所以也就導致了好音質的產品越來越嚴肅,音質不行的越來越往表面做文章,走向了兩個完全不同的消費市場。
綜合以上三個原因,就迫使出好音質的耳機廠商不走時尚路線了。
-
3 # 4lb3rt
也不是沒有啊,舉幾個走時尚路線又有硬實力的廠商的產品:
森海都市人索尼h. ear
鐵家,AKG,邦及歐路夫森等也都有類似的走時尚路線的耳機
但這些時尚耳機音質往往比同品牌同價位的耳機素質較差。比如都市人不如木饅頭。而且比起這些廠商龐大的產品庫,時尚類耳機畢竟是少數。
個人認為主要原因是定位時尚的產品需要在設計上和廣告上有額外額外支出。比如魔聲Diesel請迪賽聯名設計也需要錢,自然在音質研發上的投入就要縮減。宣傳對於時尚耳機也很重要。某真音樂品牌據說在自家耳機宣傳上的投入比研發投入還要高。所以定位時尚的耳機在音質上往往與同價位競品有素質上的差距。至於為什麼那些高素質耳機廠商不經常走時尚路線,我想原因跟為什麼華為,小米等手機廠商不走時尚,粉絲路線是一樣的。多年的經營中不同的品牌在人們心中已經形成了不同的印象。想到殭屍馬克兔就想到低音,想到創新Air,陌生人妻就想到女聲,想到逼側就想到動次打次和項鍊。如同在智慧機領域,想到小米就想到發燒,想到錘子就想到情懷,想到藍綠大廠就想到鋪天蓋地的宣傳一樣。如果出的產品不符合品牌的定位,難免會使消費者產生迷惑。比如聯想接手後的ThinkPad,出了過多的S系列,E系列的一些質量良莠不齊的產品,最近還開始做起遊戲本,漸漸模糊了ThinkPad高階商務的定位,所以可以看到近幾年ThinkPad不像前段時間那麼風靡辦公領域了。
-
4 # 1606Tattoo工作室
並不是能做好音質的耳機廠商不願做時尚產品,其實很多老牌耳機廠商比如森海塞爾,AKG,鐵三角,索尼等等都在嘗試時尚款的耳機,比如森海的大饅頭,三葉草系列,AKG的Y系列,鐵三角的鏡面耳機,大法的MDR-100系列等等。
但出了時尚耳機卻並不是很能讓人記住,無論銷量還是話題也並沒有真正熱起來,原因個人覺得在於下面兩方面:
一是時尚並不簡簡單單的好看就行,還需要有潮流的帶動,明星當然是最佳人選,MV裡,廣告裡,球賽裡,電影裡如果都是它,那想不時尚也難。反之沒有足夠的icon去推動,那光是好看是遠遠不夠的。
另外一點則是音質方面的,不可否認,Beats被眾多燒友嚴重鄙視,就因為其調音風格不符合燒友的口味,一般的燒友聽什麼?毒性的人聲,精彩的爵士或小編制,恢弘的交響。而如果以這樣的標準來衡量Beats,那無疑是被踩到地上的。然而恰恰這點也是Beats成功的原因,喜歡潮流時尚的人聽什麼?他們不聽燒友這些的,他們喜歡的是動感的電子舞曲,嘻哈說唱,R&B音樂,而Beats就是為他們準備的。記得我年輕的時候也曾又過青春追過星,那時候剛出道的LadyGaga,黑化的克里斯汀娜,阿姆,錢婆,記得我第一次用錄音師聽他們的熱門新歌的時候那樣的印象深刻…其實Beats的核心也是一些歐美音樂人,他們其實也很明白喜歡他們音樂的人想要什麼,所以Beats成功無疑瞄準了年輕的追星族
-
5 # 飛越南北極
Sony zx2,pha-3,z7,一套西裝,就要花一萬多,有購買意願,大部分是25歲
以上的吧,這類人士,男性,思想成熟,沉穩,喜歡工匠,追求極致,覺得
時尚,五顏六色的東西比較輕浮,不大感興趣。本來追求HiFi 就很小眾,我在
廣州天天坐地鐵,看見用蘋果手機的有很多,但千元以上的耳機就極少了。想
培育,開發這樣一個細分市場,前期投入大,難度,風險都很高吧?
-
6 # 傑長老
時尚的東西就意味著短期內流行。真正的好耳機是有相當生命力的,在外型上通常更追求經典和耐看,而非時尚。
另外,時尚的設計對聲音通常是有害的,比如時尚耳機都是封閉式的,而封閉式基本上沒有好耳機。好耳機在聲音上的不妥協就意味著不會走時尚路線。
-
7 # 曾經有一隻小貓叫小白
突然間發現小便吃飽了沒事幹,先發問什麼耳機好,再發問入耳和頭戴哪個好,又發問好耳機廠不走時尚路線,你是晚上睡不著找樂子嗎?中高階耳機賣顏值,搞時尚,我估計就死的快了,價格那麼高,玩的要麼就是有錢人,要麼就是大齡燒油,你跟這些人講時尚 ,和給和尚說髮型有區別嗎
-
8 # 聲音圖書館
我理解的題主意思,是想問耳機廠商為什麼不能使耳機的音質和外觀兼備?
以下將詳細的解答這個疑問。
我認為,提問者所指的問題應該是定位於消費類級別的(而非動輒幾千上萬的HiFi級別的發燒耳機或監聽耳機)耳機產品。
這道出了很多耳機使用者、耳機設計者、電聲工程師、結構工程師、材料工程師,電子工程師(針對藍芽或遊戲類耳機)各自內心的困惑......
造成這個現象的我又認為有四個原因:
1、耳機產生的系統性配合;
2、審美正規化衝突;
3、男性視角與女性視角;
4、聲音與功能的優先順序。
那麼,接下來我將逐一為大家分析。
壹
耳機產生的系統性配合
通常,一個耳機的產生會由以下幾個角色來完成。
▼
老闆或產品經理
(這個要視公司性質和規模,製造型公司的老闆通常都是產品經理)。
這個角色無論是根據市場的需求也好,自己的主觀意淫也罷,總之他們在負責定義一款耳機產品,從風格、功能到成本。
那麼製造思維下的耳機產品通常要符合產能越大越好的製造邏輯,因此衍生出來的就是:結構簡單、直通率高、拉線不長、易於組裝。
可想而知這樣的產品通常不會有太多創新的工藝材質以及機構外觀。
老闆們往往是在製造邏輯下優先產能,量大意味著成本更低,利潤更高,否則就生氣!
▼ ▼
產品設計師(工業設計師)
產品設計師,尤其是剛畢業的設計師,通常是以美學價值為產品設計的首要追求,甚至形式大過了內容,我所說的內容就是一副好耳機應有的音質空間和結構實現可行性。
所以就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況:老闆抱怨設計師的設計方案不切合實際,設計師抱怨老闆墨守成規+不懂審美。
當然最後一定是設計師的美麗造型在老闆們的改造中得以應聲落地。
這是一個耳機產生過程中唯一一個對外觀負責的工種(或部門)。
要麼就是因為不可實現而流產,要麼就是被改造誕生,總之大部分產品都有較多的遺憾。
品位不熟的產品設計師,很多不俗的作品實現不了,或者實現了卻是面目全非。
▼ ▼ ▼
結構工程師
這個角色對於耳機制造企業幾乎是一個核心競爭力,因為好的結構工程師的數量遠遠少於好的產品設計師的數量。
為什麼結構工程師不多?因為這是一個毫無榮譽感的崗位。
比如說,一個產品設計完最終上市了,產品設計師可以跟自己的親朋好友說,這個產品就是我設計的,並且得了IF、紅點等等獎項。
然而結構工程師卻只能說,這個耳機的結構是我畫的,於是朋友就問了:
“ 結構是什麼鬼?”
“ ....... ”
所以說,結構工程師是一個幕後設計師,無法像產品設計師一樣享受一個產品的最高榮譽感。
結構工程師,負責產品設計師所設計的產品造型的內部結構實現。
幾乎不對“美”負責任,所以在他們的視角里要考量的是來自產品設計師的外觀堅持和來自工程方面的工藝材質及流水線實現的難易程度(這些其實就是成本考量)。
但通常情況下結構工程師都是和工程部及老闆站到一起,把產品設計師的外觀進行調整以便減低實現的難度和成本。
因此,結構工程師更側重於工程端考量而非“美學”考量。
結構工程師通常更側重於工程考量而非外觀的“美”學價值。
▼ ▼ ▼ ▼
電聲工程師
在大部分的耳機制造商裡,原本該被封神的電聲工程師卻被放到了產品的末端。
也就是說產品設計師設計了外觀,結構工程師畫好了結構,產品基本確定了才會讓電聲工程師來為耳機匹配單元和調聲音。
但是這個時候的聲音可能性在很大程度上都已經被限制了。
因為聲音不止取決於喇叭,同樣也取決於和喇叭配合的空間(專業術語叫腔體)。
比如說,耳機的設計為後腔體密封,那麼這個耳機就很難把1000Hz-3000Hz的部分調上去。
所以,原本可以神通廣大的電聲工程師就這樣被戴上了“緊箍咒”,無法施展聲音的魔法。
HiFi廠商的耳機產生過程中,通常聲音定位是至於第一位的。
▲ ▲ ▲
以上
是從耳機產生的系統性來闡述
為什麼一副消費類耳機很難做到音質和外觀兼備。
貳
審美正規化衝突
燒友審美正規化與消費類潮流審美正規化的衝突
■
燒友和Hifi廠牌的審美正規化
燒友和Hifi廠牌的審美正規化通常為經典範式。
經典範式包括了材質、工藝及耳機的視覺聲音表達。
材質
木頭、金屬、皮革及少量塑膠材質。
木頭、金屬和皮革可以說是人類生存的底層材質,為人類帶來了安全、自然、結實耐用的本能感受。
而Hifi廠牌的一些旗艦產品或形象產品通常都是以這些材質的肌理作為產品表達的視覺審美正規化,並且在80多年的歷史裡被全世界的耳機發燒友所認可。
金屬質感表達了一種穩固和專業的視覺感受。
木紋的肌理同樣表達了自然、穩固及返璞歸真(還原)的視覺感受。
皮革與金屬的材質搭配有強烈的厚重感。
視覺聲音表達
視覺化的聲音表達包括了剛才提到的材質,也包括一些小的設計元素。
例如:後腔體的金屬網罩、全包耳的耳罩設計,耳殼通常為圓形或橢圓形(極少用其它造型),較大的體積(入耳式耳機也是如此,橫向比較消費類的入耳式耳機,HiFi的入耳式普遍較大),通常整個耳機的外觀不會有很潮流的設計元素(除動鐵耳塞)。
這就是燒友和Hifi廠牌的經典審美正規化。如果以後有機會會系統闡述這種審美正規化的形成原因。
因為這樣的外觀充分的表達了“聲音第一”的經典設計理念。
消費類耳機(潮流)審美正規化
也就是普通消費者所認為的好聲音和好外觀的標準。
這種需求是大多數人的需求!
▌我來解讀一下大眾心中的好聲音和好外觀。
好聲音
通常是指適合自己的聽感喜好或音樂喜好。
舉例來講,
就是有的人無論聽什麼音樂都喜歡聽低頻律動的部分,那麼這個人心中的好聲音就是低頻聲染較大的耳機(那麼相反也有一些人無論聽什麼音樂都喜歡清晰乾淨——高解析度小聲染);
總結一下,
這樣的好聲音,其實和HIFI的標準相差較遠,但這樣的聲音卻很好的服務了聲音感受力和音樂感受力的差異化需求,而非統一的一個標準。
好外觀
大眾之所以對HIFI耳機敬而遠之,
一是因為價格不菲;
二是因為日常的使用實在是不方便,有的耳機戴在頭上等同於扣了一個頭盔,除此之外還要匹配一系列的其他裝置(如播放器、耳放、甚至巨粗無比的線材等);
三是因為音質過剩;
四是因為這樣的經典設計在他們看來很老土。
即便再美的美女在HIFI耳機面前也只是個笑話。
這副耳機對於這個娃的唯一作用就是用平板單元來按摩臉部肌肉。
▌那麼相對應的好外觀應該是什麼樣呢?
1、小巧便攜,戴在脖子上有一定的裝飾性及與服裝的搭配性;
2、使用方便,即便用手機直推也可以達到很好的音效;
3、耳機的設計能夠融入一些潮流元素或承載一些能夠表達自己文化屬性的文化符號。
小巧便攜,色彩鮮豔可以很好的與服裝搭配。
耳機的設計承載了較重的搖滾元素,滿足了使用者自我文化屬性的視覺表達。
這款充分的融合了街頭設計元素,聲音取向也側重於低頻。
那麼,問題來了。
既然審美正規化清晰可見,為什麼就選不到兩全其美的耳機呢?
因為,
很多人想買一副幾百元的好耳機一定會諮詢一些“專業人士”和一些“專業論壇”。
明明諮詢者線上下已經挑到了一副既美觀又好聽的耳機,結果剛把品牌和型號報給“大神們”,就遭到了鄙視和嘲笑,所以又被“專業人士們”給拉到了經典審美正規化裡。
而小白們寧可相信“專業人士”的“指導”也不敢相信自己的真實感受了。
所以,
這就是被指導過的人找不到好外觀,沒被指導過的人無法判斷什麼是好聲音的原因(明明覺得聲音不錯,但是大神一說不好,馬上就覺得聲音不好)。
叄
男性視角與女性視角
在音訊領域我對女性表示同情。
因為這個領域的設計人員近90%都是男性,所以產品設計幾乎清一色的男性視角。
即便偶爾想設計一款女性耳機也只是簡單的在配色上裝飾一下,毫無誠意可言。
因此,女性在不太介意聲音的情況下想選擇一款適合自己的耳機其實是很難的。
幾乎在男性視角主導的音訊領域裡,女效能夠選到一款符合女性視角的審美正規化和使用差別的耳機簡直比登天還難。
下面我專門找了幾個女性設計師們為女性設計的耳機,對比一下大家就可以感受到男性為女性設計耳機的時候是多麼的敷衍了事。
一般,女性的頭要比男性小,女性的耳道也比男性小,音質的優先順序沒有男性的那麼極致。
充分的考慮到了女性對於高品質飾品化的審美視角。
頭戴式的頭梁如髮箍的設計細膩的察覺到了,女性對影響髮型的介意。
裝飾性的完美場景呈現。
充分的考慮到了女性耳道與男性的差異,設計小巧舒適又有裝飾效果的小耳塞。
◆ ◆ ◆
因此,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女性在男性的建議下買了一副耳機,結果除了對聲音比較滿意外,對佩戴的舒適度以及外觀統統不滿意的原因。
所以,
我們建議女性朋友們,挑選耳機最好去線下親自試戴,因為除了外觀佩戴的舒適度也非常重要!
肆
聲音與功能的優先順序
並不是所有型別的耳機都要把音質放到第一位。
●
無線的需求
很多人對耳機線深惡痛絕,以至於即便知道藍芽耳機的音質遠不如有線耳機也寧願選擇藍芽耳機。
為什麼藍芽耳機就一定音質不好?
我認為並不是傳輸資料的問題(很多無損傳輸仍然音質不好),而是耳機腔體利用的不夠充分(因為鋰電池和電子板佔用了腔體)。
那麼重要的需求優先順序是無線,然後才是聲音。
所以大家就沒必要抱怨藍芽耳機的音質不如有線。
以犧牲音質作為便攜無線的代價被越來越多的人們認可。
● ●
降噪的需求
顧名思義這種耳機設計的優先順序是降低周遭的噪音,那麼在主動式降噪耳機的電子設計上就會以犧牲音質作為代價(因為這種降噪其實是一種抵消演算法),而聽音樂時的音質則放到第二位。
降噪耳機可把周圍的環境噪音降低20dB左右,與煩躁的噪音比起來犧牲些音質確實沒有問題。
● ● ●
運動類耳機
以方便運動場景的佩戴作為首要需求。
因此人機工程、防汗液腐蝕防脫落的工藝材質考量也是重中之重。
第二訴求才是音質。
耳掛式的結構以及軟膠的應用和鮮豔色彩的設計充分的考慮了運動時的舒適度、三防性及安全性。
● ● ● ●
因此,
對於不同功能需求的優先順序因而有了細分耳機產品,
不宜用音質優先順序或外觀優先順序或者雙管齊下的標準去衡量很多功能型耳機。
大總結
源於耳機產品的系統性難度,即便克服了這些難度,
仍然存在審美正規化、文化屬性、聲音(音樂)喜好差異、性別視角、功能優先定義的諸多因素,
導致了擁有好音質和好外觀的這種主觀感受的耳機產品並不多見。
因此我能給出的建議就是,
買耳機前先思考自己要耳機的首先考量到底是什麼?
在線下去體驗,畢竟電商圖片無法驗證佩戴的舒適度、無法驗證真實的聽感、無法驗證觸覺、輕重、佩戴後的美觀度及細節的控制力(因為很多電商內頁圖片和主圖都在用渲染的效果圖而非真實照片)。
要相信自己的真實感受,而不是忽略真實感受一味的追求“大神們”的毒文。
因為我們是人,他們是神,而我們要成為神肯定不是透過耳機。
成為神是要品嚐全國各地的大江湖泊,品嚐全國各地的木材和煤礦,品嚐全國各地的風和雨......
<End>
回覆列表
品牌是需要細分的,不可能一個品牌能吃掉所有市場。
最早的時候,時尚耳機往往和廉價脫不了鉤,大部分好看的耳機在國外的銷售渠道都是像Best Buy這類大賣場,為了追求快速出貨,無論包裝還是價格都很“快消”。大概如此,傳統的一些耳機品牌往往不願意介入這個市場。
這個情況大概是由Beats改變的。
Beats推出的耳機,雖然聲音被人質疑,但是它成功的市場表現,讓“時尚耳機”的定價迅速進入了傳統HIFI耳機佔領的市場,高達四位數的RMB,高溢價意味著高利潤,有那麼大一片新的市場,耳機廠商怎麼可能會不去開拓?
但是新市場開發談何容易,Beats的成功方程式至今無人能成功複製就是很好的佐證。傳統品牌其實沒有少努力去做時尚耳機,但它們的基因內本來就和時尚無關,自然很難讓全部耳機的顏值一下子都提升起來,以至於沒辦法形成一個大範圍的傳播熱度。
而相反,像一些後起之秀,往往都會在自己建立之初就稱為了時尚而服務。例如專注和極限運動結合的Skullcandy,最早還是依靠一個名為飛行員的耳機而火紅起來。這幾年做的耳機則換了一種風格,但是其基調依然是主打各類的極限運動——滑板、滑雪等等。
這些都是傳統大品牌無法做到的,除非他們成立一個新的子品牌,專攻新市場,不過這個做法在音訊行業,除了哈曼集團以外就真的太少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