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木元
-
2 # 老白瞬間掠影
生老病死,人之常情,也是自然規律。說來說去,還是要以怎樣的心態面對,確實還真不好回答。生命無常,人生苦短。人來到這個世界,其實也是緣分。不是這樣說:“從自己的哭聲中來,在別人的哭聲中離開”。從情感上來說,親人的生老病死誰也無法接受,但又必須面對這一現實生活。
生老病死雖說是自然規律,無可厚非,但作為身邊的人還是會覺得痛苦不堪,對親人的離開無法釋懷,又不得不承受所有,唯有時間可以沖淡一切。失去的不可能再回來,但親人離開到了另一個世界,其精神魂靈會留在我們的記憶中,永遠不會離開。我們說,生活就是一邊擁有,一邊失去;一邊選擇,一邊放棄。人生,哪有事事如意,生活,哪有樣樣順心。生老病死雖說是一種自然現象,它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是必須面對的現實問題。對於這些現象與其說是必然,還不如說他是自然規律,客觀存在的。人的生命是寶貴的,每個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珍惜生命,呵護健康,在快樂中度過一生。生命有長有短,誰都無法抗拒。人的生命中,最值得珍惜和感恩的是自己的親人,尤其是帶給我們生命的父母。其次是兄弟姐妹,還有身邊的的親人。及至自己漫漫的長大後,又成了社會的人,與社會上的人打交道,處理人際關係,與他人友善相處,尊重別人的感情。
不論天晴還是下雨,親人都是無法改變的。所以,人生在世,善待父母,孝敬老人,和睦共處,讓自己的親人幸福美滿的生活。
我們說:“天大地大,不如父母的養育之恩大,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人云:“父母在不遠游。”其實還是說得孝順的意思。如果一個不孝敬父母,不善待親人,這樣的人還能善待別人嗎?不可能。
話又說回來,人是高階的感情動物,七情六慾人皆有之,其情感比其它任何動物都豐富。世界是複雜的,而人類的情感世界卻是相同的,沒有人會覺得自己能脫離情感世界,生而為情是人之本能,也是其獨特的情感方式。
萬物生長無常,人生亦無常。對春夏秋冬可以從容面對,可當面臨生老病死時,大多數人往往是恐懼的。自然中的季節變化是無情感的,但人是有情感的,如何面對生老病死?對於親人的生老離別,這是自然而然的,誰都無法改變,只是人在生存期內,可以健康快樂的生活。在後天的生活中,強身健體,強健體魄,不但身體健康,而且心理健康。預防控制疾病,少給別人帶來麻煩,自己的生活是為了讓別人開心快樂,不給家裡人添負擔。生老病死是自然規律,不是人力所能改變的。
生老病死愛恨離怨,皆乃人之常情不可輕易更變,可當命運它真正來臨之時,歷史上那些名人又是以怎樣的姿態去面對這一問題的。
王陽明:“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明世宗嘉靖八年,王陽明乘船前往南康,自知生命之火將熄,便靜坐待寂,弟子追問有何遺言,他說出了這句話。一生光明磊落,無恨無憾,不需要再留下什麼。此等境界,無愧於“陽明”二字。
豫讓:“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趙、韓、魏三國攻晉,成功擊殺了晉國執政大臣智伯瑤,為了給智伯瑤復仇,豫讓吞炭致啞,以漆覆身,暗伏橋下,刺殺趙襄子。後被捕,自刎前留下了這句千古名言,豫讓是“士為知己者死”的踐行者。
太史慈:“丈夫生世,當帶七尺之劍,以昇天子之階。今所志未從,奈何而死乎!”
人已然燈枯油盡,心卻仍欲建功立業,這才是大丈夫之所為。
劉備:“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而劉備將死卻為兒子留下了大善的道理,只可惜它沒有拯救阿斗,這句名言只能流傳後世,激勵後來人。
由此可見, 作為一個人只有承認這個現實,對親人的生老病死才能夠坦然面對,並從內心深處正確對待和處理。不是說,離開的人已經走了,生活還要繼續,每個人還肩負著責任和義務,沒有什麼可怕的。有時內心的恐慌、精神壓力大反而會減低自身的免疫能力,加速衰老的程序。
人老病死並不可怕,我們常說人到這個世界上,是一份沉甸甸的責任,而不是享福。有的人的人死“重於泰山,而有的人的死卻輕如鴻毛”。人生在世,起碼要做對社會有用的人,為社會創造價值,自己的活著使別人活得更幸福,這樣的話,就不會虛度光陰。
用哲學的眼光看世界,物質是不滅的,它是不依賴於人們的意識而存在,又能為人們的意識所反映的客觀實在。運動是物質的根本屬性。時間和空間是運動著的物質的存在形式。自然界和社會中千差萬別的事物,都是物質的不同表現形態。物質既不能被創造,也不能被消滅,只能在一定的條件下從一種形態轉化為另一種形態。
所以說,現實生活中,我們要正確對待親人的生老病死,繼往開來,儘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完成親人未盡的事業。人生就是不斷地負重前行,最後殊途同歸,做對別人有益的事情,利國利民,以寬廣的胸襟包容萬物,坦然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和挑戰,淡泊名利,就會無牽無掛,不要留下太多的遺憾。人一出生就要經歷生老病死的體驗,人生經歷太多的事情,只有做到問心無愧就好,千秋功過,蓋棺論定,死亦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生前書寫自己的人生軌跡,走完最好的人生。
-
3 # 橙語王志蓉
每一個人都會經歷與親人的生離死別。但我想每一個的心理感受都是不一樣的,從而看待與親人的生離死別的心態也會不一樣。
我人生中經歷的第一次與親人的生離死別是我外婆的去世。我外婆去世的那一年,我還不到十歲,但外婆和外婆的離世我都記得清清楚楚。
我從小是與外婆生活在一起的,和外婆的感情很深很深。 外婆是一個特別善良又能幹的人,家裡面的事情幾乎都是她包乾的,她是在封建王朝統治時出生的,所以她的雙足被裹成粽子一樣,可她天天顛著這樣一雙小小的腳,不辭辛苦地勞作。
我從小就體弱多病,外婆對我的關愛和照顧就更多。不論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都時時顧著我,好吃有營養的東西總是讓我吃,每天晚上睡覺前都要給我講故事,直到我睡著了,她才會睡。
外婆離世的時候,是深秋季節,我記得那晚的月亮特別圓特別亮,把整個黑夜都照亮了。深秋季節的夜晚已經有很深的涼氣了。坐在外婆的靈床邊,我不停地流著眼淚,並且渾身不停地顫抖,不知道是因為外婆離去時的傷心,還是天氣太涼的緣故。那一個夜晚我尤其記得特別清晰,直到現在,都歷歷在目:外婆的靈床、我無聲的流淚、我全身不停地顫抖.……
外婆的離世,對當時的我似乎是迎頭一棒,將我打得暈頭轉向,我感覺我的世界空了,我覺得這世上再沒有人會疼我愛我了。這種感覺一直持續到我上了初中後,離開外婆所在的那個村子,去了我父母所在的縣城才慢慢地緩解,因為進入初中後,進入了新環境,接觸了很多新人和新的事物,從而轉移了我的注意力和情緒。再加上隨著年齡的增長,明白了人世間的生離死別是誰都逃不掉的事,便知道人生就是這樣,便知道了,活著時,就好好活,就好好愛,好好對待自己的親人,朋友以及身邊的每一個人。
-
4 # 蓮子生香
這段時間沉靜了很久,是因為家公病重。所有的活兒都放下,服侍家公病床前。
人世間最怕親人間的生離死別,每個人都會面對。當現代醫學挽不回親人的生命時,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我們能做的就是守護—— 寸步不離的守護,盡心盡力盡責地守護!
再次腦梗癱瘓住院的公公,像個無助的孩子,吃喝拉撒全靠別人幫助,手不能動腳不能走身不能翻。夜晚又鬧騰不停,踢牆扯被亂喊,鎮靜劑都奈何不得。我們做子女的站在床邊安撫,象哄孩子一樣哄著他,夜深人靜時輪流閉一會眼。冬天的夜很冷,七八度的氣溫,雙腿發冷背脊發涼。寒夜裡的靜守是最磨人的。
只要有一線希望做子女的都會去努力。白天打完點滴,帶他做康復訓練,推他去看看室外的Sunny。愛乾淨的公公,我們每天都幫他擦洗身子換上乾淨的衣服,做他喜歡吃的飯菜,一口一口喂他。
孝心也感動不了上帝,一個月後,公公離世了。離世時正是國家抗冠毒的艱難時期。沒有親朋好友相送,沒有鑼鼓聲也沒有鞭炮聲。帶著火溫的骨頭靜靜躺在青花罐裡,與世隔絕,搖曳的燭火默默訴說我們不捨與悲痛。
親人的離去讓我們更懂生命的可貴和親情的寶貴,更珍惜眼前人。
-
5 # 瑾瑜言兮
逝者已矣,來者可追。
生離死別,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總要面對這樣的時刻,這種經歷,或許會讓我們對生命有新的感悟。
該以怎麼樣的心態看待親人的生離死別?要以平和的心態看待,接受親人離開的事實,適度表達內心的痛苦,適應親人離世的環境,要把對離世親人的情感轉移到健在的人身上。我們要明白,生離死別是生命迴圈的基礎,有出生就有死亡,有生長就有衰退,這是自然法則,但我們往往會忘記符合自然法則的軀體是終有一死。你也終將發現,生命的意義在於不斷髮展,服務和創造。
死亡是一扇門,逝去並不是終結,而是超越,你愛的親人不過是到了另外一個世界。我們每個人都在經歷著這一場旅行,由生至死,曾有人說出生時我們在哭,周圍的人在笑,死去時,我們在笑,周圍的人在哭。這不過是一次輪迴,當我們能理解並且接受這個事實的時候,我們就會開始尋得內在的安全和幸福。
逝去,也讓我們更懂得存在的意義,更學會珍惜當下的一切,這才是真正需要我們做的。一味地沉浸在痛苦中,而忽視身邊的人,並不是我們對逝者表達敬意的最好方法,相反,我們應該將對逝者的懷念化作一股力量,集結愛,善待活著的人,善待申報的一起,積極樂觀的面對生活,讓生活更加美好!
願安好!
-
6 # 十三白日夢
我第一次直面生離死別是在我高考完的那個暑假。我爺爺因為尿毒症在醫院永遠的離開了我,我奶奶在我爺爺去世後的三天也離開了這個世界。我號啕大哭,我因為再也見不到他們而感到難受,我害怕時間流逝會沖淡我對他們的記憶。
你問該以怎樣的心態看待親人的生離死別,我客觀的回答應該是:生離死別是世間常態,你可以悲痛,但不要永遠沉浸於悲痛,在未來的某一天,我們終究會和我們的親人在另一個世界團聚的。逝者已逝,願生者堅強。
在《小王子》一書中,當小王子馴服了狐狸後,要離開地球回到他的小星球。當離開的時刻即將來臨,狐狸說:“我一定會哭的。”“這是你的錯”小王子說,“我本來不想讓你難過的,可你卻要我馴服你……”
“是啊。”狐狸說。“那你豈不是什麼好處也沒得到。”“我有收穫的,因為麥子顏色的緣故。”狐狸說
在我看來,親人的關係就像小王子和狐狸的關係一樣。我們與親人之間相互馴服,我們成為了彼此的獨一無二。
小王子的離開對狐狸來說確實是一個很難以接受的事實,狐狸會難過會哭,但狐狸因為小王子收穫了麥子的顏色。我們和親人都是彼此的小王子,我們都是狐狸。生離死別是人間每天都會發生的事情,我們太過於渺小,無力抵抗。
但我相信無論如何,你的親人都希望你永遠開心和堅強。我爺爺在感知他身體情況惡化的時候,他就常常和我們說,如果他離開了,希望我們不要太傷心也不要永遠沉浸於悲傷,生離死別很正常。來人間走了一趟,人的使命就算完成了。讓我們要永遠開心。
儘管我在爺爺奶奶離世的時候特別的傷心難過,但我更想他們安心,我相信他們化作了風雨氣息,一直陪伴在我身邊。
人終將會分離,我們無法抵抗這一宿命,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用心陪伴親人,儘自己所能對他們好。
-
7 # AAA韓如冰
一、要接受親人離世的現實。當親人死去,我們通常感覺這不是真的,會覺得他還活著。所以,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清楚地認識到這個人確實已經不在了,和他重聚在這輩子是不可能了。生命總是有來有去,就像春夏秋冬的轉換,這是大自然的規律,連佛陀都不可抗拒。我們可以通過一些具體的儀式、程式、祈禱等,表示對已故者的懷念和尊重,也幫助我們接受逝者已與我們陰陽兩隔的事實,通過哀傷的表達、抒發,完成心理上的分離與情緒的釋放。二、要適應親人離世的環境。親人在你的心裡和家庭裡有著獨特的位置,他們永遠都不會被取代,但是失去親人的家庭成員最終還要適應沒有他的日子。該來的總會來,該去的總會去,當我們知道一些事是無法挽回的時候,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心理負擔,儘快適應新的環境,從悲痛中走出來。三、要把對離世親人的情感轉移到健在的人身上。很多人對這個問題產生了誤解,甚至以為這是把親人忘記的表現,他們認為這是對死者的不敬。其實你把對離世親人的愛轉移到活著的人身上,這並不意味著你不再懷念他,而是一種更好地懷念他的方式,離世的親人在面對死亡的一瞬間肯定也希望你能善待活著的親人。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對活著的親人好吧。四、要相信親人的離世是去了另外一個空間。其實世間萬物自有定律,一個事物或一個人的離開,是為了更好的新生,他不過是即將換另一種方式存在而已。宇宙中能量是守恆的,他以這種方式消失了便一定會以另一種方式存在著。親人的離世是去了另外一個空間,只是由於時空維度不同你無法和他相遇。中國的傳統文化中的靈魂,現代科學中的多維時空,有它相通性。我想,對於親人,他走的時間平靜、安詳,我們也應該安慰,他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到了另外一個空間。五、要學會適度發洩內心的痛苦。難受的時間,就哭出來吧,哪怕你在黑夜裡偷偷哭泣,哭腫了眼睛哭啞了嗓子,都比你壓抑在心理強。內心的痛苦釋放出來,你就會平靜很多。悲傷的時候,我們號啕大哭,會流下很多很多淚水,這種悲傷和淚水,是有治療效果的,只要悲傷能在我們身體上自然流動,這份療愈就會自然產生。六、你好好活下去相當於離世親人的生命繼續。親人離世了,他的精神,他的音容笑貌還駐留在你心中,還留在你的記憶中。你的血管中也流淌著親人的血液,只要你繼續好好活下去也就相當於他的生命仍然在繼續,不是嗎?幾乎每個人都會遭遇失去親人的打擊,隨之而來的巨大痛苦,無論我們怎麼控制,怎麼壓制,怎麼否認,它都不會消失。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治療痛苦的唯一辦法就是直面並接受現實。親人會離世,愛卻不會失去,只要你愛過,愛你的人無論到了哪個時空都會愛你。只要親人活著的時間,你盡了自己最大努力去愛他,那麼他的逝去就是天定,這是自然規律,樹葉必有黃落,落葉一定歸根,落葉歸根入土,入土才有新生。逝去親人的最大願望是什麼?你生活得快樂才是他最大的願望。你要在追思中感悟生命,於感恩中傳承責任。逝者已登仙界,生者節哀順變,你自己過的開心,就是對逝去親人的最好紀念。
-
8 # 趙氏拖洛夫斯基
我18歲的時候,37歲的舅舅因病去世
25歲的時候,70歲的爺爺去世
26歲的時候,外婆去世
舅舅的離世,真是傷透了家裡人的心,英年早逝,後來兩年間,相繼兩位親人離我而去,那時候我最怕接到家裡的電話,怕是再有惡耗傳來
後來父親說,生老病死都是人這一生的命運,誰也逃不過,只有在生前盡力去為他們做更多的事,實現他們那時候想做而做不了的事。想去去不了的地方,盡最大的努力不讓他們乃至自己留下遺憾,就夠了,別等到子欲孝而親不待,那可真是莫大的痛楚!
所以,放平心態,在親人的有生之年多去關心,愛護他們,陪伴他們安享晚年,或許能做的就只有這些吧!
-
9 # 愚夫80
生命無常,死亡對每一個人都是不能迴避的問題。當親人離去時,從情理上,從感情上,從心理上都是難以接受的現實,這個時候就要把生死看淡些,再淡些,剋制自己的心情,把精力用在照顧親屬和處理後事上。
-
10 # 菲無草
生死是自然規律,但真要面對親人的離去時,心裡多少都有些傷心和不捨。記得我第一次失去的親人是我的姨父,當時我傷心得無法抑制,想到姨父的音容笑貌,想到姨父一生清廉、生活節儉等,越想越不捨越傷心。面對親人的離去,唯一安慰心理的就是姨父擺脫了病痛的折磨,希望他在另一個世界裡沒有病痛,輕鬆自在的“活著”。
回覆列表
你預備好了心態,事到臨頭,可能發現心情全然不是那樣。
我人生中面臨的第一次死別,是我的姥姥。
我從小學到初中的所有暑假都是在姥姥家度過的。小山村裡的整潔小院,幾乎承載了我所有的童年記憶。
我第一次被母雞追著啄,驚慌失措地從土坡上摔了下去,姥姥氣得把雞殺了給我燉湯喝;我第一次看到蛇,第一次看到蠶,造成了我對爬行動物的巨大陰影;夏日的晚上在院子裡乘涼,姥姥用大大的蒲扇幫我趕蚊子,我第一次找到了北斗七星,亮閃閃地掛在夜幕上,清晰可見;姥姥帶我去磨豆子,沉沉的磨盤我得使出全身的力氣才能推動。
那個爽朗和善的老人,滿頭銀髮總打理得整整齊齊,一件淺藍色碎花襯衣,一條淺灰色布褲子,一雙灰色涼鞋,每次暑假放假回到老家,她總是在大門口迎接我。
高中之後,我便回得少了。大二的一天,我在圖書館看書,突然接到電話,媽媽告訴我姥姥走了。
那一刻,我雖淚流滿面,卻並沒有覺得痛苦、悲傷,反而是茫然。
我有條不紊地請假、訂火車票、收拾行裝。我想,我得回去見姥姥最後一面。我又想,我是不是太冷漠,那個伴隨我長大的老人不在了,我竟不覺得悲傷。
在姥姥的葬禮上,大舅作為長子起草並念讀了悼文,我第二次落淚,第一次覺得我是真的不能再見到她了。
自那之後,我就不能閱讀描寫父母親人的文章了,每次一看,即使文章很歡樂,我也必定鼻酸流淚。
此時寫這篇回答,也是哽咽含淚。
我們該以什麼樣的心態去看待親人的離世呢?
我的答案是:順其自然。
逝者已矣,可是記憶卻永遠活在我們心中。這樣說,可能有點老套,但是就像迪士尼電影《尋夢環遊記》中講的,人的一生有兩次死亡,一次是逝世,一次是忘記。
生者如斯,真正經歷過就會明白,疼痛難過不會伴隨一生,剩下更多的是懷念。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