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青溪疏桐
-
2 # 冷卻的菸蒂
不管是自由體詩還是古體詩都是一種文學載體,表達了作者的人文情懷,不需要華麗的辭藻。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每次寫完詩作都讀給老叟和兒童,他們聽懂了才定稿,還有我們耳祥能熟的作品,無一例外都是通俗易懂的,所以也才能夠代代傳頌。
也許我不懂自由體詩有多自由,也許我不會古體詩平平仄仄仄平平,但是,是不是好作品還是能分辨出來。寫文章有中心思想,寫詩要有詩魂,你想表達什麼,就圍繞什麼,只要語句通順工整真情實感,再適當運用一些修辭手法就不失為一個成功的作品,我想自由體再自由也不能天上一腳地上一腳吧。
當然作者的水平有高低,作品質量也參差不齊。有的人什麼是律詩什麼是絕句都不懂,有的人連形散而神不散都不明白,就看不起別人,埋怨別人看不懂,別人的點贊和誇獎更應該看做是一種鼓勵和希望,切莫沾沾自喜地認為自己有多了不起。
唉!這真是個得罪人的問題,各位看官切莫對號入座,如果不幸有得罪之處敬請原諒
-
3 # 怡心室一叟
題主所謂自由體詩,應該是指現代散文詩一類的體裁吧。
拙見以為,自由詩是近現代以來,隨著歷代流學生增派現象,而逐漸興發起來的。伴隨著對傳統文化,尤其是對格律詩詞的批判,而走向繁榮的。它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產物,為詩歌走出文人小圈子,走向工農大眾,打下了紮實的基礎。它與早先中國傳統民歌體自由詩碰撞、融入後,也誕生出了一批中國式自由體詩人。
早期優秀的自由體詩人,如留學英國的徐志摩,是劍橋大學高材生,是著名的民國教授,更是一代風流才子、抒情詩人。他的一首《再別康橋》: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雲彩 ……你看,他的詩歌是不是充滿靈性,描繪著夢境般的畫面?
再如延安時期的人民詩人臧克家,他的一首《有的人》: 有的人死了 他還活著 有的人活著 他已經死了 有的人 騎在人民頭上 呵 我多偉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給人民當牛馬……詩人滿懷對犧牲的戰士,無比祟敬,而對作威作福的統治者,又是何等憎惡的激情,寫出了時代的不朽詩篇!讓人振奮啊!
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建國時期,我們不少著名詩人、民間詩歌愛好者,都順應時代大潮,寫下了一大批頌歌、諷詩、情歌,或吶喊歌辭,或勞動號子。其中,各時代流行歌曲唱詞,就是億萬人民,對新自由詩歌的最靠譜的投票!
當然,隨著前些年改革深入,人們利益多元化後,主旋律旗幟一度時期彰揚不明,詩歌創作中也隨之亂象叢生。不可否認,這些年在一批先行者示範引領下,詩歌從體裁,到題材,都出現了程度不同的大膽探索。但我們同樣看到,一些離經叛道的極端亂象,對當代詩壇的無情衝擊!
至於意識流、朦朧詩等等,這些詩詞表現手法,由於跳躍性大,普通人看不明白,責怪讀者有幾分道理。包括我自己,自身詩詞修養不夠,確實有待普及提高。.但是,其實看的多了,多少也能知道,詩者究竟是邏輯思維奇幻,還是歇斯底里,無病呻吟?這是我的一孔之見喲,大可批評!
近段時期以來,網上流傳的“廢話體詩”,如迅速走紅的一首比較典型的《對白雲的讚美》
天上的白雲真白啊
真的,很白很白
非常白
非常非常十分白
極其白
賊白
啊
從以上這段呻吟聲中,我們明顯看出詩者的創作傾向了!對這類歌者,很難讓我們一大批讀者認可!這種神經質似的叨叨不休,也能充詩?那,哇哇學語的乳兒,邊哭邊喊“嗯哼!媽媽!媽媽!嗯哼!媽媽!媽媽!”,簡直就是美妙的配樂詩歌!失憶老人喋喋不休的嘮叨,可要去申請諾貝爾詩歌大獎了!
-
4 # 意宗禪韻
陽春白雪還是故作高深
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所以,自由體詩一般人看不懂,也屬正常。真正的陽春白雪,又豈是村夫莽漢能會其意而明其志,自然曲高和寡。當然,世上也有一些故作高深、玩弄技巧、無病呻吟的存在,讓人味同嚼蠟,不知所以。這裡有一首打油詩,或許有點意思。
平平仄仄仄仄平,閒來無事學打更。
若是當年詩仙在,滿口白話也笑人。
下里巴人往往才是真性情
現在,網上有很多被視為下里巴人的詩,或者乾脆叫打油詩,其實很有煙火味道和真性情,也很討喜。儘管,那些高雅人士看不上眼,但並不妨礙它的流行。
話說,那個“奉聖旨填詞柳三變”的慢詞,大多屬於當時的下里巴人,連最普通的歌妓都能會意吟唱,所以傳送至今而不衰。說一首大家耳熟能詳的鵲橋仙,你看看是不是堪稱經典呢?
【鵲橋仙】柳永
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很顯然,就是到今天,這首鵲橋仙無需解釋一般人也都能讀懂,不是嗎?所以,陽春白雪可流芳百世,下里巴人也可成為千古經典。只是有一點,故作高深實在沒有必要,提高一點修為卻是必要。
-
5 # LLY947513
提問者所說的“自由體詩”,指的是什麼沒說清楚。我想,如果是指傳統的詩,那麼近體詩絕句和律詩是絕對自由不起來的。古風當然相對要寬鬆自由一點,但也不是一點規矩不講的。詞更不用說,嚴格到了連蘇東坡寫的都有人(李清照)看不上。那麼,只有古時的打油詩算是自由體了。我猜,提問者不會想讓大家來討論打油詩罷?
真正是看完不知所云的,多半是指這些年來產生(我不想說“誕生”,因為它配不上這詞)的一些所謂“新詩”,我這裡就專說新詩了。
新詩從五四新文化運動誕生,不是沒出過好詩人好作品,胡適郭沫若算是開創者,奠基人了,但今天來看他倆當年寫的新詩,那實在是不敢恭維,但有一點,他倆的詩誰都讀得懂,至少不故弄玄虛。早年象徐志摩戴望舒等人,寫出過一些可稱為詩的新詩,留下了一些頗有詩意的句子,象不帶走一片雲彩之類的,至今還為人津津樂道,顯然是可以傳世的。到了抗戰及解放後,新詩亦曾一度繁榮,出了不少好詩人好作品,而且涉及的都是時代主題,拿今天的話來說就是正能量。這新詩從什麼時候開始越來越讓人看不懂了呢?我認為是從粉碎四人幫以後。
十年大革文化的命使當時的中國成了一片文化荒漠,十來億人就一個作家(浩然)一個詩人(張志民)。等到四人幫一完了蛋,許多拿得起筆桿的人要一吐胸中鬱積,小說領域就出了一個“傷痕文學”時期,而寫詩的人,可能“詩言志”不便“言”得太直接,就在藝術手法上玩起了朦朧,用一些形象物象意象抽象玩起了雲山霧罩,讓讀詩的人自己去心領神會。經過朦朧處理的詩往往美感較強,於是爭相效仿就使勁往朦朧裡去朦朧。弄到今天,就越來越讓人不知所云了。
新詩吃虧在沒有一個規範格式。當今中國,不知道找不找得到一個人,能用簡單的幾句話給新詩下個定義,直截了當告訴大家,什麼是新詩,新詩的形式要求是什麼?
句子可長可短,長可以長到換行,短可以短到一個字。一首詩要幾句,不知道,可以兩句,也可以幾百句。標點符號可以用可以不用,自己去悟,因為用和不用還是有所不同的。音韻上,平仄是講不起來的,但句子最後一個字要不要押一下腳韻?悉聽尊便。是直抒胸臆象郭沫若那樣去站在地球邊上放號?還是先把舌頭打個結,使勁往人聽不懂的話去說?隨便,從現在的新詩行情看,是讓人越不懂越好!
這就是新詩的現狀。
當前的新詩還有個毛病,容不得新人出現。一些自稱為大詩人前輩詩人的人,特別不待見年青人嘗試寫新詩,象餘秀華似的,還有個叫黍不語的,人家又不礙著誰,寫幾首得到了好評,一些渾身毛孔冒著醋酸氣的人就跳出來打壓甚至討伐威脅,這種人頗有舊時代山大王黑社會氣質,上次在百度,有人可著勁跟黍不語過不去,我忍不住寫了句評論,我說:“黍不語,你是不是忘記交保護費了?”
現在新詩乏善可陳。我認為大家都在摸索,誰也比誰強不到哪去。什麼時候,新詩內容能通俗暢達,語言能雋永有意味,物象意象能貼切有美感,整首詩讀起來音韻和暢齒舌留芳,那麼,大家肯定都願意讀了,新詩才有希望。別象有些“大”詩人,脾氣大詩卻大不了,專門擋年青人走路,想從“大”變成“霸”,那就不好了。
最後回答提問者一句,你要是讀當前的新詩“不知所云”,你安心吧,那不是你的事,你挺正常,是寫“詩”的人出毛病了。
-
6 # 草田張
由於學歷的關係,又長期生疏。自然對許多含義高深的詩句難以理解。
文學是為大眾服務的。詩詞文學也一樣。有些作者故弄玄虛,羅列一些生僻的字詞,自然無法讀懂。須知,最接地氣的文學才是最好的文學。才能贏得更多的受眾,才能得到更多人的膜拜。
當然,也不排除一些詩詞水平較差勁的人七拼八湊的詞句。他們動筆寫作時即沒有想到要寫什麼,要表達心中的某個想法。寫出來的話是東溝一犁,西溝一耙。驢脣不對馬嘴,前後句子表達的意思不連貫,自然而然,讓人看過後不知所云,不知道他想表達的是什麼,想給讀者傳遞什麼資訊。
更有一小部分人,語句不通,詞語生澀,生編濫造。更是讓人不知所云。
天下之大,各色各樣的人皆有,我們不能一概論之。紅花還需綠葉陪襯,何況人乎?對於佼佼者,喜而納之。對於較差者,我們可掠過不聞。在文學這個自由的國度裡,我們可以自主地選擇自己的品位,不能求全責備。更不能將自己的意志強加到別人頭上。白菜豆腐,各有所好。也許正是你不以為然的東西,卻是別人的喜好。
做好自己,寬容別人。在文學這片天地裡時間久了,人人都會進步的。近墨者黑,近朱者赤嘛。
-
7 # 印真1975
這種情況,常見。主要是作者寫自由體詩的時候,圍繞″自由″兩字大.跨度跳躍。忽視了主題的限集,元素採集超量隨意,並且出現多中心點。為著行數的多而無重點,使讀者失去主綱線索。
寫與讀,經與緯沒有交點。寫詩的人要換角度,化為平凡人去讀自己的詩。如果不是大主題包小中心,或出現三個中心以上的詩,可廢而修改潤色。
詩是自我工作生活情愫的臨界特情的抒懷。可記錄,可感想。
詩既要表意,更要讓人讀順讀懂。不是做作的出猜題和晦澀文字的堆砌。如何在互動中,意境,韻律,平仄,散腳,局勢,結陣,音和,題明中做到統一,是一個學習,再學習,提高的過程。
自由,自由體。不是漫無邊際的天馬行空。有其相對的陣法與控量。
無規不成構,作與讀在交纏裡進步而益彩相互的心靈。
詩,應該是要使人明白道理的事情。當然,並非是大白話的排列。
包容中海納賦和,明心見性!
-
8 # 古庸張駿驊
自由體詩,顧名思義,就是句式相對靈活,表達手段多樣的一種詩歌體裁。
就個人理解而言,這一類詩一般應該泛指新詩較好。古體詩無論是古風還是近體詩,都遵循了一定的規則,並不是完全的天馬行空。至少在韻腳上比較講究,這也是便於讀來琅琅上口,更易於為讀者接受。
新詩則不然。雖然近年有人提倡作格律體的新詩,要求押韻,但實際上,新詩作為五四運動後被廣泛運用的詩歌體裁,已經逐漸引領了白話文的詩歌創作,並呈現出了一派五彩紛呈的繁榮氣象。應該說,無論是在句式變化、語言風格、思想內涵、意境表達上,都體現了其“作無成法”的特點。而同時,這樣多元化的創作局面,不但反映出創作者在形式與內容上的探索和創新,也給讀者帶來了審美困惑。
因此,單純說讀者鑑賞力不夠,恐怕只能代表一小部分的觀點。
自由體詩的創作者,不乏大玩意識流之輩,也不乏附庸風雅、故弄玄虛之徒,更不乏膚淺粗陋、糟踐藝術之人。良莠不齊,加上審美偏差,總有些人寫的東西,讀來不知所云。而本身,詩歌是著重於意境營構的藝術,該直白時方才直白,其對語言的要求,是力求凝鍊和含蓄的。如果脫離創作者的創作環境和心理背景去作解讀,是會有一定的困難的。
故,一方面,自由體詩的創作,要更多地思索,如何在雅與俗之間完美諧和; 一方面作為讀者,在有意提高自身鑑賞力的同時,也要有選擇地找自己心儀的作品,那些晦澀含混之作,可能作者自己都搞不明白,你又何必過於上心呢!
-
9 # 神馳
看不懂自由體詩很正常啊,我也寫過一些自由體詩,別人也說看不懂,而我有時也看不懂別人寫的自由體詩。就這個問題,過去與網友進行過一些探討,基本上可以歸結為以下四個原因。
一、現代詩創作手法比舊體詩更為豐富,有很多流派,如果對各個流派瞭解不多,許多詩歌確實很難讀懂。
比如意象派的龐德,寫過一首《在一個地鐵車站》:
人群中這些面孔幽靈一般顯現;溼漉漉的黑色枝條上的許多花瓣。
整首詩就這麼兩句,在網上大約有18個翻譯版本,解釋也是多種多樣。如果對意象派沒有什麼瞭解,對於地鐵車站這首詩,就可能不知道從什麼角度去見上它。
意象派詩歌創作有三大原則:(1)直接描繪主觀的或客觀的“事物”;(2)決不使用無助於表達的任何詞語;(3)關於節奏,依附於音樂性詞語的順序,而不是依照節拍的順序進行寫作。
瞭解了這三個原則,再回過頭看《在一個地鐵車站》,可能就不那麼難懂了。
從表面上看,“溼漉漉的黑色枝條上的許多花瓣”是在比喻“人群中這些面孔”,但在意象派的解釋中,兩句詩不是喻體與本體的關係,是兩個獨立意象直接的呈現,是兩個意象的疊加,當完成這種疊加之後,詩人認為這首詩就結束了,前後都不需要有附加說明,沒有任何多餘的東西,這兩句詩就是它們自己,讀者完全可以通過他們的自我呈現去理解詩意,至於你理解出來的結果是什麼,這是讀者的事情,與作者無關。
二、詩歌創作是個性化的創作,有些人的個性表現不符合我們的習慣,讀這些詩人的詩,你就會感到很不適應。無論是他寫的內容,還是他表現的方式,你很可能都不理解,不喜歡,因為不喜歡不想理解,因為不理解更加不喜歡。這很正常,生活中也常有特立獨行的人,我們不理解,不喜歡,但是他也有存在的價值。
古人說詩無達詁,評價詩歌不可能有一個標準答案,更何況現代人更加有個性,思維更加跳躍。
三、作者表達能力不好,讀者自然看不懂。
寫詩的人都自以為把話說清楚了,但是鑑賞能力高的人,很容易發現詩歌中的文字表達問題,只不過寫詩的人大多不肯承認。無論你怎麼說,他是很自信的,甚至會說“你既然知道我在說什麼,那就說明我已經表達清楚了”,對於這樣的說法,我往往如此回敬他:“我理解是因為我理解能力強,我善於理解,並不代表你表達得好,一個母親能聽懂嬰兒的呀呀學語,並不代表那孩子表達得好,因為其他人根本聽不懂。”
四、讀者理解能力不夠。
讀者不能理解作者,這是比較普遍的事情,無論是音樂繪畫,書法,小說,詩歌,都存在這樣的問題。原因是各種各樣的,個人經歷、文化背景、教育水平,甚至個人習慣,宗教信仰,都很可能導致我們對於他人的藝術創作格格不入,難以理解。
作者不要指望每一個人都理解你,如果人人都理解你,你該有多麼平庸!
讀者不要指望讀懂每一個人,因為你不是神,請不要把自己抬得過高,給自己帶來不必要的煩惱。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愛己所愛,已經很好。對不瞭解的有所涉獵,也最好隨性自然一些。陶淵明講他“好讀書,不求甚解”,因為為了不理解的東西而殫精竭慮,費盡心思,往往容易走偏,容易入魔,讀不懂的先放一放,隨著閱歷增長,見識更多,偶然心領神會,也就讀懂了。我很欣賞陶淵明這句話,不在看不懂的東西上浪費過多時間,但是也不是放棄,因為我知道了解它需要時間,需要更多的積累,急不得。
-
10 # 詩畫同源
已經有幾天了,一直在想,怎麼回答這樣一個問題。
作為詩歌的愛好者,生活中,關注詩的時候相對其它文學作品要多一點點。
尤其是讀傳統經典的時候,更是會對文中的詩文,回眸、再回眸。
品味其意,關聯原文故事,感動其契合和韻味。
通常,人們欣賞詩歌,都要有“身臨其境”和“感同身受”之意。
同時,又驚歎——
詩人的視角獨特、聯想豐富、以及用詞精美等等…
這一切,以讀懂,為前提!
詩詞是有格律和平仄,以及韻腳要求的。
對字數也有限制,比如:
傳統的“五言詩”、五言絕句、七言絕句等等。
到了“詞”,更是有了詞牌的限制要求,難度可想而知。
究其原因,詩歌是以“說唱”為“要素”的文體,因此上,
節奏、韻律和字數,都要與“樂”合拍,呈現旋律。
可以不用“譜曲”,朗朗上口的“誦讀”就是一種賞美形式了。
漸漸地,格律詩,已經不能“滿足”現代人的“需求”。
現代人,“需要”無拘無束的,奔跑和飛翔——
於是,自由體詩歌“應運而生”。
從最初的“自由奔放”,
到後來的“不知所云”……
行業有“瓶頸”,詩人,有沒有“江郎才盡”呢?
我們有時候能夠拜讀到“不知所云”,“莫名其妙”的“佳作”,
毫無疑問出自“名家”之手。
會有一種,著名書法家,寫了一條爛字的感覺。
“讀不懂”,有幾種情況,語言不通是一種。
除此之外,學識淺薄也在其中,但不常有。
多數想讀詩,欣賞詩詞的人,都是有一定水準和品味的雅士。
讀起詩歌來如同嚼蠟,興趣全無或莫名其妙,晦澀難懂……
這恐怕就不是讀者的“品味”和文化欣賞出了問題。
我們不排斥“抽象詩”,
也不會“小瞧”現代自由體詩,
正所謂: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
現代人的生活理應是豐富多彩的,
有傳統、寫實具象的,
也有抽象、意象、非傳統的創意性的“超越型”……
但是,一定要具備“美”這樣一個元素。
毫無美感的東西,有什麼“藝術價值”可言呢?
一張抽象畫,你雖然看不懂,但也沒有那麼糟的惡感。
一首從意象到抽象,再到不知所云,韻律皆失……
想說什麼?還是什麼都沒說?
哲理的深邃就在於它是心靈的感知者,
共振在人類的心靈深處。
長得醜,可以說是“天災”,
但“天災”遮不住心靈美。
心地純淨、善良、美好,
傳遞出來的一定都是正能量。
詩,是心花的怒放!
詩的簡約、精煉,是內涵的高度濃縮,
唯有花香,能呼喚蜂蝶齊舞。
欣欣向榮,是未來世界的追求所在,
詩,這樣一顆文學王冠上的明珠,
怎麼可以是晦澀難懂,黯然失色的石頭呢?
回覆列表
有些自由體詩,看完不知所云,有兩個方面的問題:
1.作者寫作水平的優劣。自身知識,文化涵養,寫作技巧,創作靈感,生活閱歷等諸多因素的影響。
2.讀者鑑賞水平的能力。自由體詩和古體詩詞一樣存在著難易的差別。例如,唐代的詩,白詩易懂,賀詩相對難一些。
僅此青溪個人拙見,參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