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候塞雷的歷史手札

    如果沒有吳三桂,李自成的幾十萬部隊,能否擋住清朝大軍?

    實際上李自成完全抵擋不住。為什麼這麼說呢?

    李自成攻入京師之後,為了更好的籌集軍餉解決當前面臨的財政問題,李自成做了一個非常情緒化的決定,就是允許手下的官兵“助餉追贓”。

    最終的結果就是大順軍“便街提士大夫”,就是照著吏部留下的名冊滿大街抓人,逮著一個就往死裡壓榨,以對他們進行嚴刑拷打為樂,就算這些人都付了錢了,也經常被大順軍折磨致死。

    而且李自成還將崇禎帝與周皇后的屍棺移出宮禁,在東華門示眾,侮辱逝者。

    結果是災難性的。誠然李自成確實在北京掠奪了共計七千萬兩白銀,其他珍寶無數,極大充實了大順軍的糧餉,不過李自成就此徹底得罪了天底下的士紳一族,也把所有老百姓都給嚇了個半死,徹底失掉民心。

    而清軍打入關內之後積極籠絡人心,還給崇禎皇帝舉辦了國葬,可比李自成聰明多了。

    這就是農民起義的侷限性。當初很多農民起義軍之所以參與起義,就是活不下去了。但當他們得到想要的土地之後,便開始迅速墮落腐化,因此早期的農民起義軍在明朝正規軍面前可以說是不堪一擊,如果不是因為滿清入侵,起義軍將被明軍徹底剿滅。

    後來李自成重新集結起義軍捲土重來,這次他就學聰明瞭,收留饑民,開倉而賑饑民。很快李自成軍隊發展到數萬,提出“均田免賦”口號,即民歌之“迎闖王,不納糧”。

    但是在李自成的大順軍攻入京師之後,故態復萌,開始“助餉追贓”,人性的醜類被無限放大,大順軍到處在城內奸淫婦女,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完全沒有一開始進城那時候的紀律性。

    而那些為李自成出謀劃策的文臣謀士也開始腐化,每日只知挾妓取樂,不思進取,整支大順軍從上到下都爛透了。

    大順軍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縊身亡,明朝滅亡,但天下真的太平了嗎?並沒有!

    北有女真八旗和吳三桂的5萬精兵強將虎視眈眈,南有南明左良玉80萬大軍,西有大西張獻忠與李自成不對路,基本上大順政權面臨的是一個三面圍攻的局面,怎麼整?

    李自成建立大順政權之後沒有正兒八經建立一個大本營根據地,經常是走到哪就打到哪搶到哪兒,搶完就走,跟蝗群基本沒什麼區別,經常被稱為流寇;採取遍地開花戰術,導致兵力都分散各地;沒有對佔領地進行有效管理,使這些地區進入“三不管”狀態。

    在起義軍自身隊伍建設上,李自成也拿不出什麼有效的意見和建議,官員制度照搬明朝,什麼都照搬明朝,所任用的文臣武將也多是鄉野之徒,能力很強但是缺乏足夠的大局觀和長遠的戰略眼光。

    當時的吳三桂當然也不是什麼忠君愛國之士,他在進京勤王的時候就是走一步看三步,結果崇禎皇帝都自縊身亡了還沒到北京,最後退到了山海關這一戰略要地待價而沽,等著大順軍和清軍出價,看誰出的價碼高就跟誰混。

    此時的吳三桂兵力只能說一般,5萬兵士加上7-8萬的隨軍民夫家屬,不過因為佔據著山海關這一戰略要地,所以無論是大順軍還是清軍,都在拉攏吳三桂。

    本來是大順軍更有機會拉攏吳三桂的,一方面吳三桂家眷在他們手裡,另一方面李自成開的價碼更加誘人。

    不過也正是因為家眷在李自成手裡,為防有詐,又私下以黃河南北分治為條件向多爾袞求助。

    後來這事情被李自成知道,李自成當即領軍出擊吳三桂,打得吳三桂軍搖搖欲墜。此時清軍趁機脅迫吳三桂,然後趁著李自成和吳三桂談判的時候大軍壓上,在一片石戰役大敗而還。

  • 2 # 一路走來61195714

    在明末,一直是三種勢力互相制衡,此消彼漲。最終,李自成不經意間打破了這種三角平衡,變成蹺蹺板的二個集團的直接對抗,清軍與起義軍互不瞭解,誰都想問鼎寶座,一爭高低。吳三桂的關寧軍只不過是失去了崇禎大老闆的一支前明守關的孤軍,他們在當時不知何去何從,是李自成的一系列誤操作,使吳三桂決心和清軍聯手合作,向李自成的農民軍發出強硬的挑戰,導致李自成在山海關前被打的一敗塗地,狼狽的逃走,最後退出還沒暖熱的北京城,慘死在湖北九宮山上一老農的鋤頭下。這讓清軍揀了個天大的便宜,統一大明的萬里疆土,這是他們根本沒有想過的問題,在李自成的打破僵局下,由吳三桂等帶路黨的協助下,清軍開啟了他們三百年基業的里程。最後說一下,即使李自成操作得當,讓吳三桂與其合作,他也很難蕩平其他各派明末勢力,他領導的農民軍不具備這種實力,我覺得李自成其實應該保留住崇禎這股勢力,讓崇禎和清軍的火拼中,自已從中漁利,把根據地打牢,把農民軍的基本建設搞紮實,在率軍一統江山,否則沒有機會勝出。

  • 3 # 酒醉憶往昔

    即便沒有吳三桂,李自成也擋不住滿清大軍。

    沒有吳三桂,還有王三桂、李三桂,大明派重兵防守遼東的滿清,這股勢力不容小覷。仗著地勢險要,滿清多次進攻都沒有成功。

    既然一定要有個像吳三桂這樣的勢力存在,總兵是不是吳三桂就不重要了。下面看看李自成如何對待吳三桂的,這關係著李自成能否抵擋清朝大軍。

    李自成本來已經說服吳三桂歸順,只因疏忽大意,在嚮明朝三品以上官員索要軍餉時,把吳三桂他爹也算進去,索要20萬白銀,不給就打。加上吳三桂老家先被搶,後被燒,女人也被李自成手下搶走。

    是可忍孰不可忍,換個人也會造反,不過吳三桂根本打不過李自成,吳三桂是仗著地勢險要來阻攔清軍,再堅固的城堡往往都是從內部瓦解,打不過李自成,不能說明李自成就比大清厲害。

    李自成失敗還有一個原因,最後攻入北京時,李自成沒有受到太大的阻礙,所以帶領的農民軍並不多。

    李自成沒有和清軍交過手,根本沒有防備他們,以為中原和遼東沒有關係。這個判斷導致了在吳三桂投靠滿清後,李自成根本沒有兵力來抵擋吳三桂和滿清兩股勢力。還真是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總的來說,李自成沒有看清形勢,忽略滿清的威脅,準備不足,加上對待吳三桂鎮守遼東這樣重要的勢力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最終註定會敗給滿清大軍。

  • 4 # 番石榴不好吃

    公元1644年,發生了一系列匪夷所思的事情。2年前還四處奔忙的李自成,率領20多萬農民軍攻入了北京城。明朝崇禎皇帝自殺,李自成開始稱帝,似乎歷史上著名的南北朝重新出現。但僅僅1個多月之後,李自成在山海關大戰中一敗塗地,清朝軍隊開始入主中原。在這裡,我們做一個簡單的假設,如果吳三桂幫助農民軍李自成能否把清朝軍隊擋在山海關外呢?

    1:看一下各方軍隊的實力,清軍入關之前已經控制了蒙古和東北,他的作戰兵種最為齊全,由蒙古人和熟女真人的騎兵(包括所謂重甲騎兵)和騎馬重步兵,由生女真(野女真)和東北各個少數民族組成的輕步兵(作戰很是勇猛),由明朝叛軍孔有德等帶過去的火器部隊(有清一朝還是比較重視火炮的),由於在征服蒙古和東北各個少數民族以及在和明朝邊軍長期的對戰中積累了大量的作戰經驗和老兵(明朝邊軍屬於精銳部隊了)。而且在對明朝作戰中(掠奪)對俘虜的工匠比較重視沒有像明朝末期那麼無視工匠待遇生死還有嚴格的規定所以清軍的盔甲器械和火器質量要比明朝的質量高很多。

    2:農民軍起家的時候就是以一種流寇的方式起家的,號稱幾十萬部隊其中老弱婦幼很多(炮灰和撤退的時候給敵人阻礙),真正能算的上精銳的也就是李自成那幾個老營,在他打進北京前兩年還被孫傳庭打的四處流竄,後來明朝由於種種原因財政吃緊對內地各個衛所和地方部隊基本是沒有糧餉可發對於地方部隊所做所謂也是睜隻眼閉隻眼(左良玉)。導致後來有很多明正規部隊向李投降,很多都被李當做主力精銳使用(山海關大戰和吳的軍隊使用的陣型類似可見一斑)。不過要注意的是這些降卒在明朝部隊序列裡算不上真正的一線部隊類似於後世的保安團樣子,而且他們投降於李也不是為了什麼安天下全是為了個人利益,忠誠度很是值得懷疑(李失敗後逃亡陝西后山西河北農民軍先後投降了清軍)。而且李手裡的農民軍無論是裝備器械還是兵源素質連明朝部隊都比不上更不要說和長期都在作戰的清軍相比。

    3:關寧集團(投降清朝的時候大概有5萬多人),關寧軍最出名的有兩個,一個是著名的遼響一個是出了名的賣隊友。在單獨和清軍對戰的時候如果是守城還馬馬虎虎能守住,如果是野外浪戰必敗無疑,但是軍事器械很是精良,但是由遼東將門把控一直以來都是以儲存實力為主要目的,而且還有一個很爛的習慣,養家丁。如果他們和李聯手,李對他們的信任度可想而知,而他們有很大的可能會賣了李來儲存實力。

    如果吳三桂真的降了李然後再發生山海關大戰,我相信輸的一樣的李自成。從各個方面來看除了人數之外的軍事器械和軍人素質以及作戰經驗和作戰方式李自成和吳三桂的贏面不大。

  • 5 # 勇戰王聊歷史

    李自成肯定是沒這個能力的。

    首先,李自成不聯合地主階級,還在搞“追贓助餉”。這麼幹,雖然斂財快。但是,失去了地址階級和官紳的支援。而社會資源大都掌握在這些人手裡,底層的老百姓也是為其馬首是瞻。李自成這麼幹,明顯會樹敵太多。

    “鄉紳富戶,皆追贓助餉。視其家資,十欲得七。不應者,輒截人平指殆盡,又割其筋”。出自明末清初士人程正揆《滄州紀事》。

    其次,李自成沒有大局觀。“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他一個也不佔。再看他的兵力部署,整個一個遍地開花戰術。西北、湖廣、河南等地佔了他大部分兵力。他帶去北京的只有七八萬人。跟吳三桂混戰時,只有6萬餘兵力。他根本沒有考慮到,清軍會入關,會成為他最大的競爭對手。

    不過,對於清軍來說,要是沒有帶路黨,他們也不可能佔領整個中國。他們人數太少了,最多就是跟“金朝“一個結果。

  • 6 # 阿首臣

    談及明朝末期的歷史,不少人都認為滿清之所以能奪取明朝的爭權,吳三桂的助力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他們都覺得當年吳三桂要是沒有主動讓出山海關,清軍根本無法控制淮河以北的地區。不得不說,持有這一觀點的人實在太高估吳三桂的關寧軍和李自成集團了。

    那麼,如果吳三桂沒有投降於清軍,李自成能阻擋清軍入關嗎?關於這個問題,筆者希望從當時各方軍事實力情況進行分析論證。首先我們要知道,當時的清軍已經和明軍打了幾十年的仗,但事實證明,明軍實力根本不如清軍。

    而明朝將軍吳三桂所領導的關寧軍當時不過是依靠城池中堅固的防禦體系,才勉強和清軍持於抗衡狀態,如果正面交鋒,他們根本沒有打敗清軍的勝算。更何況吳三桂本人在明軍和清軍最後一次大規模衝突——鬆錦之戰中,只是能勉強死裡逃生,他個人軍事能力可想而知究竟是個什麼水平。

    至於李自成集團領導的部隊呢?只能說,空有數量,沒有質量。李自成最精銳的部隊是前明西軍在陝西地區的士兵,他們在當地不過是負責抵禦蒙古兵的小規模騷擾,和大多數明軍一樣,他們作戰能力低下,而且根本就沒有大規模作戰的經驗。還有那些後來加入李自成的前明軍隊,也不過是湊個人數罷了,畢竟李自成本身也只是個叛兵出身,根本沒有統籌大局,指揮作戰經驗。

    最後我們來說說清軍的軍事結構和能力。清軍的核心軍事單位是八旗,八旗並不侷限於滿人加入,而是面向所有有能力者。只要對滿清政權做出巨大貢獻,或本身就具有非凡軍事實力的人,均可以加入八旗之中。當時蒙古就有不少王爺加入了八旗,而後來掌握著明朝精銳軍事力量和先進軍事技術的明朝將領,也成功加入了八旗。

    在清軍入關之前,他們已經征戰沙場多時,從而建立了一套嚴密的軍事結構,作戰能力和經驗也相當豐富。當時的清軍已經擁有全亞洲最好的重步兵、騎兵和炮兵。重步兵的軍事實力充分展現了結合了滿洲人的軍事能力,滿洲人的弓箭射擊技術在這一兵種中充分展現出來。至於清軍的騎兵則是蒙古人和蒙古化的海西女真組成的,想想元朝時期的蒙古騎兵,就能知道這一騎兵實力有多領先於明軍了。至於清軍的炮兵,則是有西洋教官培訓出來的。

    在軍事實力上,滿清的軍隊充分融入了自身民族和其他民族在軍事上的優點,又將目光防止長遠,從西洋學來了軍事技術,以此提高軍事實力。這樣的清軍與明軍相比簡直是天差地別,打入中原,取代明朝不過是遲早的事情。所以,就算吳三桂沒有投降於清軍,哪怕明朝統治者和李自成攜手合作,也無法阻止清軍南下入侵的步伐。

  • 7 # 歷史的天空好精彩11

    擋不住。原因如下:

    農民軍沒有穩固的根據地。李自成的農民軍是流動作戰,逢強便遁,遇弱便打,專門破壞,不事生產,先天便不足。

    農民軍成分複雜,戰鬥力低下。號稱幾十萬,聲勢浩大,看著挺嚇人。但其中成分很複雜,有跟隨多年的老營,也有老弱婦孺,還有降兵降將,這些人,打順風仗撈好處那是奮勇爭先,碰到硬茬了,戰鬥意志頓時瓦解。

    農民軍沒有得到士紳階級的擁護。農民軍一路走來吃大戶,到了京城通過拷打大臣挖銀子,沒有及時重建社會秩序,搞得士紳階級人人自危,雖然迫於形勢不得不暫時投降,但是一旦有新的選擇,農民軍就會被拋棄。

    李自成本人能力有限。他缺乏像朱元璋一樣的戰略眼光,手下也沒什麼能拿得出手的謀士良臣。李自成什麼都沒有理順就迫不及待地稱帝了,對自己的不足沒有清醒的認識,沒存在的弊端視而不見,這就註定了他走不遠。即使沒有吳三桂,農民軍硬抗滿清大軍也只能處處捱打。

  • 8 # 高高在下喲

    一、關於明降將原明大同守將姜瓖、居庸守將唐通,在大順軍退回西安之後就叛投清廷原開封守將、曾射瞎李自成一隻眼的陳永福,此時為大順鎮守太原,清軍一路由大同南下、一路由固關西進攻陷太原。陳永福突圍而走,不久投降明朝寧夏花馬池副將的董學禮,歸順大順政權後曾奉命沿運河南下,後來撤到河南懷慶地區降於清朝

    這只是山海關之後的,在李自成兵敗撤出西安之後,原明西北將領牛成虎、白廣恩、鄭嘉棟、左勷、謝禎榮、馬科全都先後降清,跟隨李自成南下的只有一個左光先,最後也被俘投降哦,有一個沒能降清——榆林守將王良智(根子),他被李自成處死了

    二、關於明軍他有個屁的幾十萬,他要有幾十萬人就不會被李自成幾個月就給推平了。崇禎十四年,項城之戰,李自成大敗明軍,擒殺三邊總督傅宗龍崇禎十五年二月,襄陽之戰,擒殺三邊總督汪喬年五月朱仙鎮之戰,大破明軍主力十八萬,幾乎盡殲左良玉精銳,督師丁啟睿免官十月柿園之役,大敗新任三邊總督孫傳庭,俘殺保定總督楊文嶽接著又南下擊退左良玉的騷擾,佔領襄陽

    到了崇禎十六年時明王朝只剩下三隻較強的軍隊——東北關寧軍五萬,還要對付滿清;湖北左良玉額兵只有兩萬五千,經過長期招降納叛、大肆擴軍,其嚮明楚王討餉是自稱有二十萬人,且左鎮降清時麾下有總兵十五員。這樣看來十萬人應該還是有的。但完全是烏合之眾,戰鬥力十分低下

    孫傳庭的西北軍是大明朝唯一的指望,所謂“孫傳庭所有皆天下精兵良將,皇上只有此一付家當”。只此一付家當是對的,但精兵就值得商榷,畢竟李自成已經幹掉了兩個三邊總督了……連孫傳庭自己也深感兵非宿練,認為“非練兵二萬,餉百萬不可”孫部的兵力據明實錄說有十萬人,然而郟縣之戰一次就損失四萬多。其部下的眾將除了跟李自成有不可調和的矛盾的高傑帶領幾千人(也有說數萬)逃跑之外全部投降了大順。至於唐通、姜瓖等人以及戰死的周遇吉、南逃的劉澤清都不過幾千人到了崇禎十七年,大明的北方官軍,即使算上吳三桂也不過十萬多一點,而且除關寧軍外都是謝喪敗之餘、驚弓之鳥,還打個屁

    三、關於大順軍題主不要瞧不起農民軍,劉邦、項羽是農民軍一樣摩擦強秦,朱元璋的農民軍打大元也是摧枯拉朽,就連本朝也是可以算做農民軍的

    大順的兵力也不是隻有六萬。六萬只是關於山海關之戰時李自成兵力的最少說法,此外還有十萬、二十萬之說,顧誠先生認為是十萬人。然而這還不是全部兵力,駐守各地的張天琳、袁宗第、白旺、高一功、辛思忠、賀珍、田見秀也有相當兵力。早在崇禎十五年總督軍務的侯恂就報告說“鄉自賊中來者皆言百萬,今且以人五十萬、馬十萬計”。即使不免誇張又豈是幾萬人而已

    李自成南下時尚有十三萬人(顧誠認為是兵員數字),襄陽白旺等部有七萬人,另有李過、高一功等人的西路軍十萬人左右。因此在兩軍會合後《晴江閣文抄》說“渡洞庭湖踞山寨,眾尚三十餘萬”,南明御史錢邦芑的上言也說:“出空爵一日收三十萬兵”,清湖北巡撫的揭貼也說“復立李自成弟,引賊數十萬北下”。數字難免會有所誇張,但眾口一詞明確有數十萬人然而這個數字還不包括被何騰蛟招撫的郝搖旗、王進才。按王夫之的說法僅此二人就有十一萬人……二人本來地位不高是因為其主帥身死才掌握的兵力,然而在李自成死亡前後死掉的大將只有白旺,即使把襄陽一帶的兵力全算在他麾下也不過七萬。在後來的表現中郝搖旗倒還算是可圈可點,然而俱稱有七萬兵力的王進才幾乎毫無成績。因此懷疑可能是王夫之刻意誇大給何騰蛟長臉

    另有投降滿清的王體中以及賀珍等漢中四將。王所部是清朝攻取江西和金聲桓反正時的主力,兵力應該不少。賀珍等四人擊退過張獻忠大軍的進犯,清方曾令“止留黨孟安統兵一萬仍住漢中”,這樣看來總共三四萬兵力應該還是有的

    這樣算來,退出陝西前各部大順軍至少還有三十多萬人。依盧象升當初對農民軍構成的記載:“闖王(高迎祥)之賊大約有七萬餘,婦女可一、二萬,丁壯可一、二萬,精騎可三、四萬”。那麼農民軍此時的作戰部隊尚有二十萬左右,全盛時期大概能有近三十萬。

  • 9 # 開心無窮大

    崇禎十七年(1644年)初,明朝即將滅亡之際,面對李自成率領的大順軍,崇禎皇帝詔徵天下兵勤王,三月五日加封吳三桂為平西伯,命吳三桂火速領兵入衛京城。三月十九日吳三桂率軍到達山海關,繼而率兵西進京畿。二十二日吳三桂兵至玉田(屬河北省唐山市)一帶,這時突獲京師陷落崇禎自縊的訊息。在崇禎和明朝走向滅亡之後,吳三桂的處境,顯然就比較尷尬了,一邊是虎視眈眈,準備入關的清朝大軍,另一邊則是攻陷京城的李自成。在此背景下,猶豫再三的吳三桂,最終投靠了清朝,成為清朝得以入主中原的功臣。那麼,問題來了,如果吳三桂歸降李自成,兩大勢力聯合,能否阻擋清朝大軍呢?

    首先,在崇禎皇帝自縊和明朝滅亡後,大順李自成曾多次招降,吳三桂再三猶豫,曾一度有投降李自成的念頭。對此,在筆者看來,如果李自成能有更多的耐心和誠意,或許真的能夠招降吳三桂。也即此時的吳三桂,倒向李自成或者清朝,顯然就是一線之間的事情。對於李自成來說,沒有給猶豫的吳三桂更多時間,選擇進攻山海關。而這,無疑將吳三桂推向到清朝一方了,也即吳三桂向多爾袞求援。在一片石戰役中,吳三桂聯合清軍擊潰李自成。清兵入關後,封吳三桂為平西王。那麼,如果有吳三桂軍隊的支援,李自成能成功抵擋清朝大軍嗎?對此,在筆者看來,即便吳三桂和李自成聯手,這兩人也很難抵擋清朝大軍,至少無法長期抵擋,原因如下。

    一方面,山海關,又稱榆關、渝關、臨閭關,位於河北省秦皇島市東北15千米處,是明長城的東北關隘之一。在明朝末年,吳三桂率兵四萬原駐守寧遠(今遼寧興城),阻止清軍徑入山海關。在很多人看來,只要吳三桂牢牢佔據山海關,就可以阻擋清朝大軍進入中原。對此,在筆者看來,這顯然是存在誤解的。實際上,在明朝後期,之所以能夠和後金、清朝在遼東地區相持,甚至一度保持優勢,顯然依靠的不是山海關,而是因為關寧錦防線,以及精銳的關寧鐵騎。就關寧錦防線來說,顧名思義,是山海關,寧遠,錦州組成的。其中,山海關是最後的保障,也即一旦寧遠和錦州丟失的話,山海關將是非常脆弱的。

    進一步來說,關寧錦防線的厲害之處,在於山海關,寧遠,錦州等地之間的互相依託,也即清朝大軍攻擊一個點的話,其他關隘和城池可以趁機從側面襲擊,以此讓清朝大軍顧此失彼。不過,在鬆錦之戰後,明朝苦心經營的關寧錦防線已經不復存在了。更為關鍵的是,明朝培養多年的關寧鐵騎,更是消亡殆盡了。基於此,在失去關寧錦防線和關寧鐵騎之後,不僅明朝在遼東失去了存在感,這也意味著清朝只要全力出擊,山海關的失守只是時間上的問題了。另一方面,當然,雖然吳三桂兵力有限,也即只有數萬兵力,但是,李自成可是有百萬大軍的。所以,兩大勢力聯合的話,確實可以利用兵力上的優勢,以此暫時抵抗清朝大軍。

    最後,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儘管李自成有百萬大軍,但是,李自成的大順軍,本質上還是一直流寇,也即李自成無法解決糧餉等後勤供應問題。進一步來說,崇禎的失敗乃至於明朝的滅亡,也和糧餉存在直接的關係。並且,明朝末年和清朝初期,清朝大軍已經基本上征服了漠南蒙古,所以其入關之路已經不侷限於山海關這一個長城關隘了,比如從大同、宣府等地,都是可以攻入長城防線以內。而且,在崇禎自縊之後,這些防線也幾乎進入到防禦真空的階段了。對於多爾袞來說,之所以沒有從這些防線,無非就是不想捨近求遠,但是,如果吳三桂投降李自成,二者全力防守山海關的話,多爾袞完全可以“捨近求遠”,從而大同、宣府,甚至經由山東半島來進入中原。基於此,在筆者看來,即便有吳三桂軍隊的支援,李自成也無法抵擋清朝大軍。

  • 10 # 張唐傑691

    我認為是守得住的,當然前提是李自成先要把自己的軍隊先整頓起來,如果百萬軍隊只是一群烏合之眾,任憑誰來幫都是扶不起的。李自成應該多聽聽李巖的建議,李巖的建議是非常正確,就是收民心安天下,這樣順手也可把吳三桂收入麾下。吳三桂這個人是很厲害的,從小就看著父親與清軍作戰,在青年時期,他父親帶的幾百人的隊伍在寧遠城外被數倍清軍包圍 ,明朝軍隊在城樓上看得清清楚楚,大家都十分著急,但又不敢開城去救,這時吳三桂請戰,願帶五十騎出城救父,得到許可後他便帶著五十騎衝入清軍之中,竟硬生生把清軍撕開一個口子,將父親救回,這五十騎便是後來關寧鐵騎的雛形。

    十幾年後,明朝在東北的據點一一被清軍拔除,唯獨寧遠怎麼拔也拔不掉,後來還是崇禎下旨放棄寧遠才落入清軍的。大家都知道孤城難守,但吳三桂一守就好多年,吳三桂和他的關寧鐵騎的戰鬥能力是毋庸置疑的。

    倘若以關寧鐵騎之勇守山海關之險,清軍將很難開啟山海關之門,山海關是最重要的關口,要是山海關丟了,京城就十分危險了,把吳三桂放在山海關的確是好鋼用在刀刃上。

    除此之外山海關西面的幾個關口李自成也要派得力干將駐守,把長城防線守得牢牢的。這樣的話清軍想要南下就難了。

    可惜李自成不用李巖,重用牛金星這個狗頭軍師,起義軍瞬間變回了流寇,這樣如何能拉攏吳三桂,後來吳三桂成了大漢奸,李自成難辭其咎,李自成千古罪人也。

  • 11 # 嘉1240嘉

    公元1644年,發生了一系列不可思議的事情。

    兩年前還四處奔忙的李自成,率領20多萬農民軍攻入了北京城。明朝崇禎皇帝自殺,李自成開始稱帝,似乎歷史上著名的南北朝又要出現了。

    當李自成進入了京城,明朝崇禎皇帝自殺,這是千載難逢的機會。多爾袞集結了所有的部隊,日夜兼程南下。恰好在這個時候,明朝將領吳三桂與李自成翻臉,為了對抗李自成,吳三桂向清朝求援。在那場著名的山e79fa5e98193e4b893e5b19e31333431373162海關大戰中,吳三桂的3萬多軍隊起到了消耗農民軍的作用。但即使沒有吳三桂的軍隊的幫助,李自成同樣擋不住清朝軍隊。

    然後就是戰鬥力問題,李自成在名義上擁有好幾十萬軍隊。但實際能夠使用的兵力很有限,無論是戰鬥力還是武器裝備,李自成的農民軍都還不如明朝軍隊,與關外的清軍相比差距更大。即使沒有吳三桂的影響,李自成也根本就擋不住清朝軍隊入關。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每天堅持喝蒲公英水,堅持喝一個月會有什麼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