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回覆列表
  • 1 # cz424

    個人以為,高俅在水滸傳中,他的意義是十分重要。整部作品開篇,中途,結尾都有他的動作,也就是說貫穿始終。他代表的是一種勢力,梁山好漢正是在這種黑惡勢力的迫害壓詐下,流離失所,家破人亡,造成社會混亂不安,民不聊生,四處紛紛而起尋找活路。當然與他同夥的還有蔡京,童貫,楊戩等。正因為他是書中的主要角色,許多發生的人與事都與他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如王進,林沖,高廉,殷天錫等。直到書臨結尾,害死了宋江,盧俊義。所以,水滸的第二回目就讓其暴光亮相。先交待他的身世,品行,初始的經厲。由於引誘生鐵員外的兒子不學好,每日三瓦兩舍,風花雪月。被告後受仗脊,被攆出東京。幾經顛波,轉換門庭。最後,憑著一腳好球踢到端王門下,一步登天,躍上殿帥府的寶座,成為徽宗皇帝的寵臣重臣。正是這種品德敗壞的小人竊據了要權,依權枉法,殘害忠良,造成各種不正常的狀態也就不奇怪了。先寫高俅的目的也就是為了讓讀者先有個總的概念,認清高俅是什麼樣的人物,而後再一步步具體敘寫其行為,尤其是殘害林沖一章。再從文學寫作方面看,寫高俅發跡,引出王進,寫王進又引出史進等。內容環環緊扣。

  • 2 # 碎語閒說

    北宋末年,宋徽宗和他的親信大臣高俅、蔡京、童貫、楊戩(合稱“四賊”)構成最高統治階層。“四賊”的黨羽心腹又成為統治中層,如樑中書、蔡九知府、慕容知府、高廉、賀太守之流。在他們下面,則是貪官汙吏,如黃文炳等;土豪惡霸,如鎮關西、西門慶等;吏役獄卒,如董超、薛霸等。這樣一來,上起皇帝、朝臣,下至地方貪官汙吏、土豪惡霸、吏役獄卒,朝廷內外,全國上下,大小官吏狼狽為奸、公然作惡、殘害忠良、欺壓良善,對人民進行殘酷的剝削和壓迫,形成一個黑暗腐巧的統治網。要向讀者揭示這張網,就要有一個切入點。道德品質敗壞,又身居高位的高俅就是一個最好的突破口。因為高俅本就是個社會底層的小混混,或許他自己從來都沒想過能當什麼官,就更別說當什麼大官了。但令高俅萬萬沒有想到是,自己僅憑娛樂絕活—蹴鞠,就被現在的端王,後來的宋徽宗看中,從此青雲至上,竟一直做到殿帥府太尉。高俅為什麼能迅速發跡呢?

    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宋徽宗和高俅一樣,也是個浮浪紈絝之徒。這樣的人,管家,誤家;治國,誤國。

    高俅發跡說明了什麼?

    說明宋徽宗用人毫無標準,全憑個人好惡。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浮浪紈絝、誤家誤國的宋徽宗看中的人,能是什麼樣的人?由這樣的人組成的朝廷,又能是什麼樣的朝廷?沒有昏君,何來奸臣?

    因此,《水滸傳》開篇不寫其他,先寫高俅的發跡史,意在用他的所作所為向讀者說明,社會動盪、民不聊生、百姓被迫鋌而走險的根本原因是政治腐敗,以此確立“亂自上作”的主題,揭示“官逼民反”這一深刻的社會根源。金聖嘆說過:“不寫高俅,便寫一百零八人,則是亂自下生也;不寫一百零八人,先寫高俅,則是亂自上作也。”

    高俅發跡,有何危害?

    其一,損害國家形象。在一般百姓眼中,官史代表國家。官吏好,國家就好;官吏不好,國家就不好。高俅這樣的痞子流氓都能當上太尉,百姓如何還會對這個國家產生敬畏和愛戴之情?

    其二,敗壞政風官風。高俅僅憑一腳好球就做了高官,這是個極壞的導向,意思是要在官場混出名堂,何須日理萬機,何用真才實學,陪皇帝玩好,討聖上開心,才是最重要的。於是,好官變壞,壞官更壞。

    其三,破壞統治團結。高俅混入統治集團,使集團內部一些優秀成員要麼遠走他鄉避禍,如王進;要麼揭竿而起造反,如林沖、楊志等。

    其四,加速北宋滅亡。一個政治形象本就不好的朝廷,有了高俅,形象會更加惡劣;一個風氣本就不正的官場,有了高俅,風氣會更加汙濁;一個本就矛盾重重的社會,有了高俅,矛盾會更加激化。如此,北宋朝廷離滅亡還會遠嗎?

  • 3 # 文發揚

    為何《水滸傳》要先寫高俅?據金聖嘆說,先寫高俅,是為了先寫宋朝上層的腐敗,導致下亂,梁山起義,是官逼民反。

    笫二個原因是正史上對高俅著墨少,便於作者發揮。

    這些說法我以為都是正確的。我要補充的是,施耐庵這樣寫,首先是追求歷史的真實。

    小說是文學作品。小說要反應生活。寫梁山起義,必須符合歷史的真實或藝術的真實。施耐庵此人,與劉伯溫同時進士及笫,做過官。與元末張士誠一起起義打過仗。因此,他對世事歷史必有獨到的見解。而《水滸傳》為施的封筆之作。作品合乎歷史的真實非常重要。(《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是施耐庵徒弟)。

    北宋末年的歷史真實是∴帝國輝煌。北方強鄰如虎。而北宋統治,都處汴京,無險可守。不僅無險可守,而且年年向北納貢。當家人趙佶呢,確是會玩而不知治國,不知國之危險。從高俅會踢球為官入手,符合歷史真實。

    北宋,治國的宋微宗趙佶,是畫家,書法家(瘦金書體的發明者),詩人,足球愛好者,名妓李師師的地下情人。這樣的人,自然不適合擔任國家領導人。居安而不思危。這就是趙佶。所以,北宋以經濟文化笫一而滅國,誰之罪?不是臣子蔡京,不是童貫,而是趙佶。

    寫高俅,容易入手寫趙佶。也避開了寫大臣。明確了北宋滅亡的責任。

    最後,加強小說的悲劇色彩。

    小說寫宋江等人反貪官而不反皇帝。這就是說宋江等英雄,不知北宋最大的壞人其實是趙佶。這就是宋江等人之可悲之處。

    《水滸傳》本來是悲劇。由於英雄們至死不反皇帝,使其更為可悲。

  • 4 # 煙雨江南話紅樓

    《水滸傳》是一部描寫北宋末年,宋江等人在梁山起義的故事,作者在開篇並沒有先來描寫梁山好漢,而是先寫了高俅,主要原因是:

    表明梁山好漢的起義,是“亂自上作”

    在小說一開始,作者就先描寫了高俅的“發跡史”,一開始,高俅不過是一個到處幫閒的潑皮破落戶,因為機遇好,最後居然成為了皇帝的寵臣,還當上了殿帥府的太尉,這樣的一個人做了高官,可見當時朝廷的任人唯親,埋沒人才。

    金聖嘆在他的批語中也寫道:

    “乃開書未寫一百八人,而先寫高俅者,蓋不寫高俅,便寫一百八人,則是亂自下生也;不寫一百八人,先寫高俅,則是亂自上作也。”

    這樣寫,就給小說定下了一個“官逼民反”的基調,如果不是皇帝昏庸無能,權臣對上奸佞諂媚,對下欺壓良善,好漢們是不會起義的,“亂自上作,不可長也,作者之所深懼也。”

    高俅是一個貫穿整部小說的重要人物

    高俅不但無能,他還是一個心胸狹窄,睚眥必報的人,他剛上任就要先公報私仇,想要把教頭王進打上一頓,直接就導致了王進的出逃,後來,高俅還陷害了林沖,阻擋了楊志迴歸體制內的理想,對他們後來選擇走上梁山道路,起到了推進的作用。

    在梁山後來的招安過程中,高俅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導致了大多數梁山好漢們最後的悲慘結局。

    就小說的結構來說,高俅是一個貫穿始終的人物。

    小說以高俅為引子,逐漸引出了眾多的梁山好漢們

    小說中的梁山好漢,一共有一百多人,雖然作者寫的有詳有略,但是總得有一個開頭的,既然因為要描寫“亂自上作”,先寫了高俅,那麼作者就由對高俅的描寫,引出了一系列的好漢來。

    因為高俅來了,所以王進走了。因為王進的出逃,所以中途遇到了史進,然後就是朱武、陳達、楊春等小人物,緊接著,就是大英雄魯智深的出現了,眾多人物的出場自然而又連貫,一氣呵成。

    在小說中,高俅是一個反面角色,作者為了體現出小說中“亂自上作”的狀況,所以才要開篇先來介紹高俅,而且高俅這個人物,在小說的結構中還起到了貫穿始終的作用。

  • 5 # 三千字

    這個問題在金聖嘆批註的《水滸傳》中早就給出了答案:

    蓋不寫高俅,便寫一百八人,則是亂自下生也;不寫一百八人,先寫高俅,則是亂自上做也。

    簡而言之寫高俅就是為了說明統治上層裡小人當道,天子被奸臣遮蔽了耳目,所以才不聖明。這樣的話宋江等人梁山為寇起兵造反全都有了官方理由,朝廷無道,官逼民反,整本書的基調也由此奠定——《忠義水滸傳》

    高俅發跡史之深思

    高俅,本名高毬,本來是個不務正業的小混混,被自己親爹告了一狀,府尹把他打出了開封城,還要求城裡人家都不許收留他,當時高毬真是人憎狗嫌

    但隨之高毬的境遇就急轉直上了,一路被人引薦,直到通過駙馬當上了端王的親隨,端王后面就成了皇上。端王得道,高毬昇天,名字也改了,去了“毛”字旁,添了“人”字旁,高俅。

    從名字就可以看出作者對於高俅的蔑視、厭惡是從始至終的。“毬”的代指意味可不是什麼好詞,而高毬做了朝官後添了“人”旁,就成了個人了,內裡卻是不變的衣冠禽獸

    我們再回顧高俅被人踢來踢去的這一路,真像個球一樣,但是這裡作者還隱含了更深的意思。藥鋪老闆董將仕看他不是好人不敢留他,偏說怕耽誤高俅前程,讓高俅去小蘇學士處,小蘇學士是誰,大名鼎鼎的蘇東坡啊,蘇軾同樣不接高俅這個燙手山芋,推薦高俅去駙馬府了,駙馬王晉看到高俅,大喜,立馬收了高俅。後來高俅又因為踢了一腳漂亮的足球,馬上成了未來皇帝的心腹。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時人對高俅這種人的態度,小有頭臉的生意人不敢收留,更不敢得罪,作為學士的蘇東坡同樣不收留,但也要“做人情”,而到了駙馬處就被留用,及至皇上身邊就是“寸步不離”。

    這就是當時社會的風氣,潑皮破落戶人人都怕,不敢招惹,還要好吃好喝好言好語的送走。但高層卻喜歡這種人,因為潑皮唱歌、跳舞、踢球、武功,甚至寫詩作詞都會,只一點,他們不會仁義禮智信行忠良。

    《出師表》有云“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徽宗皇帝身邊全是這樣的潑皮小人:蔡攸穿紅戴綠扮醜做痴引得皇上開心,官至宰相;王黼長的好看能言善辯會唱曲,進少宰;蔡京因神宗喜愛書法而習之,任宰17年。後人評說“徽宗即位以後,所用宰輔,除韓忠彥外,無一非小人”。

    水滸一百單八將的結局中,眾將星散讓人神傷,但有幾個人卻留在京中侍奉了,鐵叫子樂和被王太尉要去唱曲,聖手書生蕭讓被蔡太師徵用寫書法,朝廷留下了相馬的黃甫瑞和刻金石印章的金大堅,而其他好漢卻大多死的死,殘的殘。這無疑是作者留下的另一處諷刺。

    來了高俅,走了王進

    書中高俅發跡後構陷的第一個人,就是禁軍教頭王進。王進在書中是怎樣的形象呢?

    第一,好武藝。王進只點撥了九紋龍史進半年,史進就十八般武藝樣樣精熟。史進已經是梁山不出前十五的好手,那他師父王進的武藝可見一斑。可惜的是,王進這樣一身本領的人,卻被高俅排擠,不能為朝廷所用。

    第二,大孝子。書中用大量筆法寫了王進孝順母親、出走東京時一路侍奉老母的畫面。古人云“事親孝故忠可移於君,求忠臣必於孝子之門”。孝,自古就是選拔人才衡量才幹的一項重要指標,漢董仲舒提倡的舉孝廉制度便是如此。孝賢王進被趕走,小人高俅入朝廷。

    先寫高俅的其他原因

    1.作者自保

    雖然要寫“亂自上做”,但是這個“上”卻絕不能是皇上,只能是皇上近臣,而且是臣子矇蔽了聖聽。古代臣子庶民絕對不能妄議皇帝是非,就算是影射,被發現了也是大罪。有些版本的《水滸傳》中還加了這麼一句話“水滸而忠義也,忠義而水滸也”,因為“忠義”的名號太有用了,是保命牌。著書立說循君意,訓詁審言遵古風,作者只能如此寫。

    2. 施耐庵筆法

    《水滸傳》情節跌宕起伏,故事引人入勝,這和施耐庵的文筆分不開。縱覽全書我們不難發現施耐庵在寫故事發展之前善於鋪墊,好漢們分散各地境遇不一,但卻可以用串珠式文筆勾連起來。

    先寫高俅敗壞朝綱,才有後面綠林起義,先寫高俅排擠好人,再寫林沖發配滄州,情節合理,邏輯通順,如果寫到林沖再寫高俅一節,那筆法就落了下乘。

    高俅引出王進,王進引出史進,史進引出魯智深,魯智深又結拜林沖,這樣一環扣一環,施耐庵心中有線,連起處處珠璣,情節如奇峰突起,但節奏又如行雲流水,不愧是名著。

  • 6 # 阿首臣

    說起水滸,一面替天行道的杏黃大旗映入眼簾,一百零八梁山好漢活靈活現,可為什麼偏偏施老爺子要在開篇寫到高俅這樣一個反面人物?

    首先我們來說一說時代背景,公元1100年,在位的是哲宗皇帝,大宋天下有一項消遣活動,上到王公貴族下到黎明百姓都愛玩,也就是就是蹴鞠,是一種用皮質包著棉花羽絨之類的東西的球狀物體,皇帝有個弟弟,排行第九,人稱九王爺,也有叫九大王的,特別愛玩這個。

    一日王駙馬設宴請九大王吃飯,就派這個高俅去九大王府上送請柬,高俅哪管什麼地方啊,在王爺府上看見一夥人踢蹴鞠,挽起衣角上去就踢了起來,正好被王爺看見,這傢伙蹴鞠踢的好啊,就把高俅叫了過來,一翻言語過後,九王爺是越來越喜歡這個高俅,當天就把高俅留在府上一起吃飯。

    不久後,王爺府上傳來喜訊,哲宗皇帝神遊了,這裡為什麼說是喜訊呢,要看站在什麼角度去看,對於大宋百姓來說,這是噩耗,沒正事的皇帝要上位了,天下大亂了不是,可對於九王爺來說,這就是喜訊,哲宗皇帝享年二十五歲,沒有子嗣,其他兄弟四肢不全五官不正,這繼位的別無人選,必定就是他九王爺。

    九大王,端王趙佶,也就是後來的宋徽宗,這個宋徽宗呢,歷史對他的評價“獨不可為君也”也就是說他不但字寫的好,養個花溜個鳥,鬥個蛐蛐什麼的人家是專家,唯獨不可當這個皇上,但偏偏事不如人願,正所謂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高俅也就順理成章當了這個高太尉。

    那麼又說到了最初的話題,為什麼偏偏先寫了這個高俅呢,高俅什麼人啊,東京汴梁地痞一個流氓一名啊,本名無名,人稱高二,後因為球踢得好,改名為高球,當了太尉以後改名為高俅,意思就是說我現在是人了,你們得當人看我了,如此說來,也就揭露了宋徽宗繼位後的社會現實,地痞流氓只要投其所好,也可以坐上太尉的位置,可想官場何等腐敗不堪,也就引出了水滸的主旨“官逼民反”。

    借高俅一人,體現破敗不堪的朝廷,貪官橫行的官場,就此大宋出了四大奸臣,蔡京、楊戩、高俅、童貫,英雄豪傑報國無門,貪官汙吏霸道橫行,從此眾好漢揭竿而起是豎旗為盜,梁山之上群英聚會,替天行道。

  • 7 # 流鑫2019

    《水滸傳》一開始,不寫那一百零八位好漢,卻先寫了兩位高官,一是洪信,二是高俅。

    洪信不大出名,不過是為在龍虎山放出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而出場,之後便消失了,遠不如和一百零八好漢同時代的高俅有名氣,起的作用大,所以先來說說高俅,之後再來議議洪信。

    高俅作為《水滸傳》第一大反派,被人深惡痛絕,可作者偏偏鄭而重之地在開篇給他立傳,詳盡地說此人的個性以及生平的劣跡。

    作者是這樣介紹高俅的,說他“吹彈歌舞,刺槍使棒,相撲頑耍,頗能詩書詞賦”,肯定他是有些才能的,但似乎不是正才,更不是政治才能,又說他“若論仁義禮智,信行忠良,卻是不會”,充分說明他沒有德行。

    蠢人作惡不可怕,可怕的是有才能的的人去作惡,那壞事就不會小了。高俅出場第一件事是幫生鐵王員外兒子使錢,把人往溝裡帶,結果被王員外告到官府去,府尹判他四十脊杖,迭配出界。

    這件事在《水滸傳》很小,幾乎沒有人人注意,但古人往往以小喻大,它的寓意很明顯,高俅在發跡後,也是把皇帝往溝裡帶的。事實在書中,後來若隱若現地反覆提到過。

    高俅被判刑後,滿東京城人不許他容身,刑滿釋放後,回東京城投奔人,董將士和小蘇學士都嫌他品德太壞,不肯收留,反倒是高層人物小王都太尉和端王一見便喜,留在身邊做親隨使用。

    再來說說洪信。洪信出身和高俅不同,但個性相像。他在游龍虎山時,對順欲逢迎之人,笑顏相向,稍不順心,就要捏個罪名,刺配險惡軍州。高俅是像他這樣,給林沖捏個罪名,送進大牢。一百零八好漢中,很有些人是被捏個罪名,被逼造反。從文筆方面講,洪信是高俅的影子。

    古人往往講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社會底層有才有德的人想要出頭,卻被“眾高俅”們把持了朝綱,難以討個出身。這些人不想讓自己的才能被埋沒,正途沒有希望,就在草莽之中翻雲覆雨,於是就有驅之入水滸一說,就有亂自上作這一個評論。

    《水滸傳》先寫高俅,就是通過高俅這個小人的發跡,說明當時社會的黑暗。種種不平之事,讓人鬱志難伸,各種反抗層出不窮,那些有領導才能的人(如宋江)振臂一呼,應者雲集。於是有了梁山泊。於是有了皿大寇。

  • 8 # 王侯有種

    首先得糾正:《水滸傳》最先寫的不是高毬。水滸第一回“張天師祈譲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出場是以洪太尉任性胡為打開了伏魔殿的地宮放出來“108個妖魔”作為全篇的引子,為一百單八將交待由來。

    第二回高俅才出場,即便他出場不久就由破落戶高二發跡成了殿帥府太尉,由高二變高毬再變高俅,但他是第回出場、是第個出場的太尉、排行第人稱高,開封府在河南,河南人稱一個人是什麼意思?我一個河南小弟曾告訴我他小時候被村裡人稱作“二毬”~和“高二高毬”是如此的神似,什麼意思你懂的!

    且說東京開封府汴梁宣武軍,一個浮浪破落戶子弟,姓高,排行第二,自小不成家業,只好刺槍使棒,最是踢得好腳氣毬。京師人口順,不叫高二,卻都叫他做高毬。

    讀者諸君肯定要問了:這個高人是誰?

    還能是誰?就是他啊:

    水滸先寫108個妖魔被太尉放出來(為什麼是太尉放出來,有講究的,篇幅原因以後再說),然後寫了高人的毬~寫高人的毬其實是曲筆,因為不能直言!要知道人性都是有聖魔兩面的,魔鬼出洞到了人間也不一定就是魔鬼,當環境不鼓勵人成聖而逼人變魔時,魔鬼就現形成魔了!

    而宋徽宗就是影響和改變這個環境的決定因素:一國之君不思治國安邦,不以蒼生民瘼為念,整天詩畫妓酒加玩毬(古時球如此寫,水滸亦是雙關?),於是才有了高二當太尉變高俅~毬高高在上懸在人(民)頭上了,人還咋樣克唸作聖?魔鬼當然就出洞了。

    所以高俅升堂,王進北逃,引出史進~這正是《水滸傳》第二回的回目:王教頭私走延安府,九紋龍大鬧史家村。九紋龍率先亮相,108將(魔)紛紛出場矣,有昏君而後出奸臣,奸臣當道致民不聊生,於是天下“反賊”蜂起,熱鬧來了,書就好看了,讀者就被吸引住了。施老如此排布,可是這個邏輯?

    不知道國足那幫臭腳們看懂水滸後會不會後悔,如果會的話是後悔晚生了八百年?還是後悔自己技不如毬?

  • 9 # 使用者72182211790

    按後世公認大家金聖嘆評語:目的是為了奠定水滸傳這本書的基調:“宋朝的天下大亂,是自上而亂”。如果不先寫高俅,而是先寫我們熟知的梁山好漢,那就變成了天下大亂,是從下而亂,就怪不得宋朝的皇帝了。所以,作者先寫高俅,是為了說明大宋朝的朝廷裡有了奸臣賊子,民間才會有人作亂這正是作者的高明之處。另外,作者也揭示了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為什麼會失敗?因為他們反抗的並不是封建統治者,而是隻是想要除掉高俅等奸臣而已,他們對皇帝還是忠心的。

    所以,也不難理解宋江為什麼要接收朝廷的詔安了。

  • 10 # 把微笑送給你61329856

    因為高俅就是一個順風倒的傢伙,同時他又懂得計謀,見什麼人,說什麼話,這就是社會法則,和生存之道,,你不想害人,但是別人想害你,,總是就是做人要低調,才不容易碰到頭,,懂了嗎,水低為海,人低為王!只有學會低頭,以後才能出頭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誰有一個去東極島旅行的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