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國學出發
-
2 # 自由自在181101651
古代大詩人應該唐代詩人最有名,有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柳宗元,李商隱。李白的詩句現在仍家喻戶曉,連兒童都會背,《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這首作表達了詩人的思鄉之情。李白還有許多豪爽大氣之作,其中《望廬山瀑布,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直,疑是銀河落九天》。詩人為什麼能寫去這大氣之作,我認為最主的是作者把詩和生活融和在一起,寫一首好詩要走到生活當中,實地採風考查,不是作在屋子裡當詩人。喝酒該天相互學習,自然有好作品,後人了可比!
-
3 # 山月臨窗
古代大詩人作詩技巧是在哪裡學的?
拿詩仙李白來說吧,有人把李白的旅行地圖做了出來,你看看就知道了,要真論打卡紀念,古人真是不輸給我們,要論〝浪〞真的沒有人能比得上李白,你看他出生地在千萬裡之外,最終他的足跡走遍了山川湖海,名勝古蹟。
蘇軾這一生基本上沒停下來,屢遭貶謫,可他楞是憑著自己的樂觀派作風,倒也活出了自我,尤其是在吃的造詣上堪稱北宋時期〞舌尖上的中國。
-
4 # 李爾勳
古代大詩人的作詩技巧是生活體現與心靈反映相結合,巧到形象具體,合到氣勢磅礴,有板有眼無法比擬。
-
5 # 跳進生活得餘
簡單說幾句吧!
我對詩歌沒有研究,只知道讀起來朗朗上口,聽起來是意境曼妙!但要我寫我也真是半天憋不出個屁來!題主問道“古代大詩人的作詩技巧”。我也知之甚少。
前不久,孩子學校教授了一門新的課程“聲律啟蒙”,我還專門查了一下,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原來中國古人對聲律的養成是從小對孩子的聽和說抓起的,早在很早之前,咱們古人就意識到了聲音的韻律規律,於是也有人前前後後編撰了相關方面的書籍。現在比較廣泛的就是明清以來,如《訓蒙駢句》、《笠翁對韻》等書,唐詩那是中國“詩”的鼎盛時期,那是跟大環境有關係的,中國封建社會2000多年,怕也只有唐朝的時候才是真正的萬國來朝的時期,到現在,也是唯一的。從而導致各地文化的大交匯,才湧現出了那麼多的經典詩作。但每首詩作都會遵循聲韻格律的特點,不僅優美而且易於誦讀,所以,我從這一點考慮,古人應該都是在小的時候,接受過這方面的教育。題主要問的技巧,我想跟這個有一定的關係。
你要問,大人現在學來得及嗎?
我感覺來得及啊,韻律不是小朋友的專利,大人可能那麼多年的語言習慣學習起來比較吃力,但沒關係啊,只要不是砍了胳膊讓他重新長,習慣是可以改變的。前提是,你真的喜歡聲韻格律。我現在就每天給我的孩子聽《聲律啟蒙》,我閒的沒事的時候,就給她來一句:“雲對雨,雪對風”,我家孩子很自然的就對上:“晚照對晴空”,而且還能一個勁兒往下說,不帶打磕巴的,聲律講究的就是順暢,我孩子能做到,你們也能做到。
-
6 # 無聊到巔峰
這是個無法迴避的問題。
通常來說,所謂的“詩詞論”盛,則詩詞衰。打個最簡單的比方,去研究一副畫用了多少克墨水,或是一朵梅花必須畫成什麼樣兒,是毫無意義的。同樣的,李白沒學過太白集,杜甫也沒學過杜甫詩集。這麼說吧,古人學習詩詞技巧,從來不是從別人的詩詞裡學的。
詩詞的本質是真,首先遵循這一最基本的底線,然後運用自己儲備的文化素養來儘量把自己的“真”表現出來。這就是其中的技巧。而這些技巧,歸根結底便是「用字的貼和」。那麼用字如何貼和?舉個例子。
杜甫曾言: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這就是古人學習詩詞技巧的方法了。說的形象些,有水平的人,看見春天裡紅杏開滿了枝頭。便能寫出“紅杏枝頭春意鬧”。但是沒文化的人就只能說“哇,這裡好漂亮好漂亮!”讓他去形容,卻形容不出來。而這,便是在於詞彙的儲備。在於讀書破萬卷。
但是詩詞水平達到一定的高度。技巧已經爐火純青時,這時候就是看天賦了。又舉前面那個例子,“紅杏枝頭春意鬧”。天資高的人,能寫這個鬧字,但是天賦差的便只能寫“晴春紅杏滿枝頭”了。
-
7 # 秋的落夜
練習,欣賞人家的詩詞。然後就剩下感覺了,有時候一個月都不想寫詩。
我試過兩年都寫不出一首花月連珠
有時候想寫,酒喝多了,寫到一半就斷片了!哈哈
-
8 # 手機使用者今宵月正圓
十年寒窗,飽讀詩書,歷盡風雨,視野豐富,天資聰慧,自身天賦。造就了千古絕唱的大詩人。古代詩人學的是四書五經,包羅永珍的人文地理以及人與人之間的處世哲理,風土人情等。知之而知之,不知而不知,成就了真,善,美。對酒當歌,人生幾何?如此開闊的胸襟,生話還有什麼坎不能過呢?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我歌眼離亂,我舞月徘徊。寫盡詩人對仕途的不順,人生的茫然,但只要手中有酒,心中有明月,其他的都可以暫且不要。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難道詩人僅僅是在說自己生活的宭迫嗎?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嫦娟,好一個共字。夫妻也好,朋友也罷,有了共字,一切皆成。人比黃花瘦,簡直神了,歲月無情,昔日美麗的容顏象黃花一樣,在凋謝,在枯萎。這種思夫之痛,感情之真,黃花恰好代表了詩人內心所思,所想,所盼。大詩人們生活的時代背景的不同,所以古代詩人要想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所見所聞一般都用詩或詞來傾瀉。古代詩人學的是文言文,繁體字,而後人學的白話文,簡體字。因此後人想達到或模仿唐詩的意境和文采,有點難度。無論月圓月缺,桃紅柳綠,還是荷顏桂香,詩人們用豐富的閱歷,優美的文筆寫出了時代的大環境,更展現了大詩人們自己心靈中的小世界。這不正是詩的靈魂嗎?
-
9 # 桃源居士45
詩人作詩就好比蜜蜂釀蜜,巧婦做飯。會作詩是一個詩人最起碼的本領,如何學會作詩呢?作詩的技巧又是從哪裡來的呢?俗話說得好: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胸藏文墨懷若谷,腹有詩書氣自華。作詩的技巧是從前人的作品和作詩經驗中得來的。杜甫評李白詩作雲: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說的就是李白的詩篇有庾信和鮑照的影子,李白是學習過他們二人的作詩經驗和風格的。會作詩就一定能寫出好的詩作來嗎?不見得!還有一句俗話叫: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也就是理論聯絡實際,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需要知和行完美地結合,才能產生出好的作品。足不出戶,閉門造車,是寫不出好作品來的。李白、杜甫、柳宗元、蘇軾他們的偉大作品無不是在漫長的遊歷或者是顛沛流離或者是貶謫途中完成的,如果看看他們的人生軌跡,與他們的作品可以說是若合符契,完美無間。蜜蜂採得百花後方能釀出芳香濃郁的蜂蜜,而巧婦沒有米的話也做不出好飯來。後人沒有前人的人生經歷,如何能寫出他們那樣的千古名篇呢?
-
10 # 昗旻
年少得蜀望長安,自信人間三百年; 信手一曲人去後,月色鐘聲誰在船。 人生何能定風波,人生何來蜀道難? 酒醒每買梁園壁,歌罷誰和相如賦? 無邊月色歸何處,咫尺簾上愁江湖; 長安城外潯陽渡,長安落日飛孤鶩。
-
11 # 蘇春花影
欲詩而詩在功夫外,飽覽群書,熟讀經史,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方可作詩,而是否為好詩,還要定於個人的悟性和才氣,以杜甫論言:在山言山,在水言水,在廊廟而言朝政,在村野而言農事,天地造化,萬事萬物皆可入詩,杜詩獨擅天下,以其義正,其氣豪,其心憫,其意雄,其興遠,其格高耳。
回覆列表
作詩技巧包括很多方面——練字 修辭 意象提煉 用典 謀篇佈局,等等等等。
靈感固然重要,但技巧也不是憑空掉落,而是厚積薄發。舉幾個例子
王維《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謀篇上,寫著寫著自己的感受,第三句一跳,就到了想象家中想念自己的場景。佈局精巧。
《詩經·卷耳》
采采卷耳,不盈頃筐。嗟我懷人,寘彼周行。 陟彼崔嵬,我馬虺隤。我姑酌彼金罍,維以不永懷。 陟彼高岡,我馬玄黃。我姑酌彼兕觥,維以不永傷。 陟彼砠矣,我馬瘏矣。我僕痡矣,云何籲矣!從結構上,第一章寫一人懷人,後三章則是想象對方的景象了。
再比如,崔護“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將女子與桃花相互映襯,《詩經》也有。《桃夭》:“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
還有很多,不勝列舉。
關於問題的後半部分,後人不是沒有模仿唐代啊。後人寫詩,繞不過唐詩。比如,江西詩派 前後七子,等等,都在學習模仿中進步。其他人就算不這麼標榜,也繞不過去的。
至於能不能看出來,能看出來多少,就看讀者自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