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史走馬燈

    張良在遇到劉邦之前其實也有許多的際遇,粗略的歸納起來,大概有以下這幾件事情。

    散盡家財,尋刺客刺殺秦始皇

    張良在淮陽碰到了大力士——倉海君,造了一個重達120斤重的鐵錘,在博浪沙這裡行刺秦始皇,差一點就改寫歷史,但是因為誤中了副車,導致功敗垂成,張良逃亡全國。

    搭救項羽的叔父項伯響應大澤鄉起義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之後,全國的郡縣都開始響應,張良也同樣響應了起義。他聚集了100多個青年,打算以此作為起義軍隊,去投奔當時自立為代理楚王的“景駒”。而在前往景駒駐地留縣的路上,正好碰到了起義後被尊為沛公的劉邦。

    之後,劉邦率領幾千人奪去了下邳的西部,張良就此歸附了劉邦。

  • 2 # 三叔小記

    我是史小二記,我來說上一說!

    張良是個貴族子弟,家父乃是張平,南韓宰相。祖父張開地,同樣是宰相。不出意外,張良長大之後也是宰相。但這個夢破滅了。

    公元前230年,南韓滅亡。而且還是東方六國之中,第一個被滅的國家。家破人亡,這就是張良此時的處境。當然,伴隨著恨,國仇家仇。張良發誓,誓死也要宰殺秦始皇。

    在遇到劉邦之前,張良最主要做了兩件事情——報仇和學習。血氣方剛,年少輕狂,報仇是第一要務。行刺秦始皇后,便是學習。否則怎麼成“相”,以輔佐?下面簡要說上一說。

    第一,報仇

    張良貴族出身,官家子弟,讀書多,見識不凡,耳濡目染父輩。加上張良聰明,所以,報仇是步步為營。最重要的是保全自己。

    怎麼報仇?張良畢竟手無縛雞之力,文人嘛。因而,張良還是採用的老辦法,如荊軻刺秦王,散盡家財,求一勇士,進而報仇。

    勇士是一個大力士。東方那位倉海君介紹的。自從秦始皇被刺多次後,身邊安保力量強上加強。近身是不可能的。只能遠攻。大力士丟“鉛球”。該鐵錘重一百二斤。趁秦始皇東巡之際,伺機而動。

    動手地點在博浪沙。可惜,鐵錘砸中的是秦始皇的副車。事後,儘管大肆搜捕,但張良也全身而退。狼狽而逃,躲到了下邳。

    張良也一戰成名!

    秦始皇的刺殺榜上,張良是博浪沙刺秦。還是千古的歷史典故。

    這個時期,也是青年時代的張良,就是血氣方剛。豪俠一般的人物!

    第二,學習

    若張良依舊豪俠,註定不可能耀眼。但是,人生誰沒點貴人?張耳遇到富婆,張良則遇到老人。對的,然後老人考驗張良。張良通過考驗。得到“武功祕籍”——《太公兵法》。

    老人叫黃石公,所傳承的是成為帝王老師的祕籍。學了它,就能成為帝王的老師,是相,國士無雙,耀眼於歷史。

    而所謂的考驗就是心性。第一重是丟鞋子,黃石公將鞋子丟下橋,讓張良去撿。撿上來後,必須親自為黃石公穿上;第二重是約會見面。前兩次黃石公故意比約定的時間早來,讓張良吃癟。然後第三次張良早來,這才得到祕籍。

    有人會問,這是什麼心性?兩個字,隱忍。這兩個字貫穿了張良的後半生。否則怎麼會運籌帷幄,以決勝千里?

    正所謂是“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大者,必有所忍。”

    再將以上兩件事作對比,會得出一個結論——張良年少不能忍而後能忍。失敗後學習,張良學習到的是隱忍。再對比韓信,則相反。是先忍而後不能忍……

    所以,張良兼濟天下後才獨善其身,最後青史留名。

    參考資料:《史記》。

  • 3 # 混沌聊史

    主要是兩件事,第一件事是刺殺秦始皇,第二件事是圯上受書。

    先說第一件事,刺殺秦始皇,張良後雖侍劉邦為主,但其出身卻比劉邦高得多,張良是南韓貴族,其祖父張開地是南韓的宰相、其父張平也是南韓的宰相,但輪到張良繼任宰相的時候,南韓已經為秦國所滅,張良一下子便喪失了貴族的地位,國仇家恨,張良恨透了秦始皇,於是與人籌劃決定刺殺秦始皇。

    接著說第二件事,有一天,張良一個人閒來無事游下邳圯上,遇到了一個老頭兒,那個老頭兒走到張良的身邊,故意把自己的鞋子丟到橋下,並要求張良去幫他撿一下,張良愕然,但一想到他是個老人, 便強壓心中的怒火,去幫他撿了鞋子。但沒想到的是,老人還想要張良給他穿鞋,張良本不願意,但想了想還是給老人穿好了鞋子。沒想到老人一句感謝的話都沒有,就走了,不過沒多會兒,那個老人又返回來和張良說,讓他五天後的清晨還在這裡等他,張良答應了他。

    五天後,張良清晨赴約,但沒想到老人早就在這兒等他了,老人很不高興,給他撩了句話:“與老人約,為何誤時?五日後再來!”,沒想到五天後,張良再次晚於老人,老人又讓他五日後再來,張良這次學聰明瞭,索性半夜就在這兒等他,這次老人很高興,送給張良一本書,並告知他:“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後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說完,便走了,張良把書開啟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自此張良悉心研究該本兵法,最後得以輔佐劉邦贏取天下,成為“漢初三傑”之一。

  • 4 # 千古君

    也沒幹什麼大事,不就是千方百計的刺殺秦始皇嘛。

    話說自秦始皇統一天下滅掉南韓後,家道中落的張良帶著對秦始皇的恨決定去刺殺秦始皇。

    (張良劇照)

    張良刺秦之路

    張良對秦朝的恨意可謂是恨到了極點,他把他所有的財產都用在找刺客上了,連自己的弟弟死了都沒錢下葬,但奈何別人都害怕秦朝威嚴,不敢在太歲頭上動土,張良不出意外的被一一拒絕。

    就刺殺秦始皇一事,張良就想了數年,到後面實在是找不到人了,張良也就放棄了這個想法,最後他決定出遊遠方,當個俠客。

    於是張良一路飄飄蕩蕩的來到了淮陽,他聽聞淮陽有一個“豪俠”叫滄海君,便急匆匆的去拜訪了一番。

    兩人一番交談下來,似乎都有一種相見恨晚的感覺,每當講到秦始皇的暴虐無道之時,滄海君也不禁怒髮衝冠。

    張良看到滄海君也不滿秦朝,便在邊上一直慫恿,之後說出了他想刺殺秦始皇的想法。

    於是滄海君免費為張良招了一個力士來幫助他,張良開心的為此力士鑄造了一把重達120斤的大鐵錐做為趁手的兵器。

    之後張良二人辭別滄海君,在外等待時機。

    (張良辭別滄海君)

    博浪沙刺秦

    博浪沙是秦始皇第二次巡遊的必經之路,此訊息被張良得知後,他便帶著力士前去埋伏,又因為張良乃一文人,沒多少武功,他便在埋伏在遠處,力士則自然在埋伏在路邊。

    不久後,張良隱隱約約的看見秦始皇的車隊在慢慢前行,等到車隊到埋伏地點,只見力士突然從路邊躥出,直奔秦始皇所在的馬車,就在這個時候,意外發生了,那力士彷彿用力過猛,大鐵椎從力士手裡飛了出去,砸到了副車,力士見情況不妙後,就如風馳電掣一般,飛奔離去,秦始皇也就此逃過一劫。

    張良暗歎可惜,刺殺失敗後他便隱匿了起來,逃到下邳去了。

    (力士刺秦圖)

    在下邳,張良在一座橋上遇到了黃石公,在黃石公三試張良後,授與《太公兵法》,也是此兵書成就了之後的張良,後陳勝在大澤鄉起義,張良也扛起了反秦的大旗,在去投奔景駒的路上便遇到了劉邦。

  • 5 # 懿頭牛

    三、居邳下任俠義待機起義。

    博浪沙事件後,張良就逃到了下邳。韓地不能回去了,因為回去就等於送死。留在楚地最好,他的情感與這裡的民風很是契合:“楚雖三戶,亡秦必楚。”他發現,這裡有著濃郁的反秦氛圍,潛伏著許多仁人志士,像一座隨時都可能爆發的火山。張良推斷,未來的天下王者一定會產生於楚地。隨著的推移,秦王朝愈來愈露出衰敗之象。張良果斷決定,採取任俠的方式,積極主動地走向社會,集結反秦力量,建立起自己事業的基本盤,以迎接時代風暴的到來。所謂任俠,就是憑藉自己的勇氣、智慧和財力物力去扶危幫困,排難解紛,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行俠仗義。就在此時,張良利用此種方式解救了一個人,這個人後來對張良所投身的事業提供了巨大的幫助,他就是項羽的叔叔項伯。項伯殺了人,按大秦律當斬。危難關頭,張良運用高超的遊說本領和公關能力,成功地將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使項伯擺脫了牢獄之災。陳勝吳廣起義後,張良一看時機已到,立刻召集起百餘人的隊伍,準備投奔自立為楚假王的景駒。不料,在途中偶遇劉邦,張良立刻改變了主意:不投景駒,投定了沛公。因為張良覺得,沛公就是自己所等待的王者,就是上天欽定的《太公兵法》唯一的受益人。

  • 6 # 平沙趣說歷史

    張良出身於貴族世家,祖父張開地連任南韓三朝的相國,父親張平連任南韓兩朝的相國,到了張良這一代,南韓從朝不保夕走向徹底滅亡。

    按照《史記》記載,張平去世於前250年,二十年後,秦滅韓。在這二十年裡,張良因為資歷不夠沒有出仕南韓,但是父祖多年的積累,給他留下了一個極厚的家底,他們家光家僮就有三百人,他過的完全就是標準貴公子的生活。

    國家的破滅,使得張良既沒了顯赫榮耀的地位,也失去了繼承父祖事業的機會,為了報此亡國之仇,他開始謀劃刺殺秦國國君——秦王政(後來的秦始皇)。

    前218年,秦始皇東巡,張良很快獲得巡遊車隊的路線,得知車隊即將到達陽武縣。張良於是帶著手下埋伏在到陽武縣的必經之地——古博浪沙。

    等到車隊經過時,張良本想靠天子六駕的規矩找出秦始皇所乘車輦,但車隊前呼後擁,看上去全為四駕,根本分不清哪一輛是秦始皇的座駕。情急之下,張良命手下的大力士瞄準車隊當中最豪華的那輛車,把精心打造的大鐵錘扔了出去。

    大鐵錘一下將乘車者擊斃倒地,現場一片大亂,張良趁亂鑽入蘆葦叢中,逃離現場。然而,秦始皇早有預防準備,這次被擊中的只是副車,他本人是安然無恙的。

    算起來,張良是個非常聰明的人,幼年時曾到淮陽學禮,這次躲避通緝,難得閒下來,他有空就到下邳的一座橋上散步。

    一次,張良碰到一位老人家走到他跟前,故意把鞋子掉到橋下,回過頭對他說:“小子,下去把鞋子撿上來!”張良一臉懵逼,有點想打人,可畢竟是學過禮儀的人,看對方年紀大,也就乖乖下去撿來鞋子。

    老人又說:“給我穿上!”張良想既然已經為他撿來鞋子,就順便跪下給他穿上。隨後老人笑著揚長而去。望著老人離去,張良更加懵逼了。

    前兩次見面,老頭嫌棄張良來得太晚而拒絕。直到第三次,張良不到半夜就去了。過了一會兒,老頭也來了,他給了張良一本書,說:“讀了這本書,就能做帝王的老師了。”老頭又開口說了一段預言,隨後轉身就走。

    張良等到天亮看了看那本書,原來是太公兵法,於是經常誦讀。

    過了段時間,張良見風聲過去了,恢復了任俠的本性,為朋友兩肋插刀的事沒少幹,其中一項就是包庇犯事的項伯,幫他躲避官府追捕。

    前209年,陳勝在大澤鄉發動起義,掀起了反秦起義的序幕。張良得到訊息後,靠著自己這些年的義氣招攬了一百來號人,打算投靠一個有實力的勢力,共圖亡秦大業。

    為了求援,劉邦前往留地,想跟景駒借兵,路上碰到了張良。

    按現在的主流說法,劉邦是個市井無賴,而張良呢,是個有理想的貴公子,這兩個人的初次見面,會有什麼結果呢?結果很明確,張良跟著劉邦走了。

    原因很簡單,張良自從學了太公兵法以後,經常跟人介紹,但沒人鳥他,只有劉邦聽得懂,還採納了張良的建議,如此一番交談,張良覺得沒必要去找景駒了,天授的明主不就在眼前嘛!

    從這一點來看,劉邦絕非無賴,而是一個理解能力和學習能力超群的能人,一次攀談就能給張良一種鶴立雞群的感覺,讓張良跟在他的身後。

  • 7 # 吳百蘭

    好在邳縣橋下撿鞋得了一本書,那就一邊隱匿一邊讀書吧。

    終於皇天不負有心人,張良剛好研讀了十年《太公兵法》,陳勝、吳廣就掀起了起義浪潮。

    唉!人算不如天算,張良好容易找到了舊韓王后裔,光復了南韓,結果韓王成又被項羽殺了。

    天下歸一,民心所向。張良識大體,懂大局。

    張良知道,他研讀的《太公兵法》是為成就帝師大業的。

    從此張良忠心耿耿地幫助劉邦成就帝業,張良終於以他的全力準備,笑到了最後。

  • 8 # 三國拾趣

    張良,南韓人。自秦滅了六國之後便成了噴子,對著秦的方向噴水三百六十六次,共計一年時間,日日不戳。(恰逢閏年)

    之後張良數次計劃刺殺嬴政,並於公元前218年在博浪沙付諸行動。奈何嬴政除了吃飯睡覺之外最擅長的就是反刺殺,最終無功而返。

    接下來因為長得帥加上勤勞勇敢善良守時尊重老人,得高人相贈《太公兵法》一書。從此,張良日夜研習兵書,終成文韜武略、足智多謀的“智囊”。

    公元前209年,張良追隨陳勝、吳廣的腳步,聚集百餘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

    後來張良投奔景駒(農民軍領袖),之後有一天逛街之時終於遇上劉邦。天雷勾動地火,從此一發不可收拾。

  • 9 # 路遙lgy

    公元前218年的春天,秦始皇出巡的車隊來到了博浪沙(今河南新鄉原陽縣)。車隊正緩緩前行時,忽然從空中飛來幾個大錘,將秦始皇的坐車後面的副車砸爛了。

    秦始皇大怒,命令收尋刺客,十天也沒找到。

    張良刺殺失敗後,逃到了下邳(今江蘇睢寧西北),才躲過了秦朝官吏的收查。據說,在此地張良遇到了一位高人黃石公,傳授他《太公兵法》。

  • 10 # 吾史無終

    張良在遇見劉邦之前可是個二愣子,幹過一件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事情是這樣的:

    可是他一個人勢單力薄,想要和強大的秦國作對無異於痴人說夢。所以張良想來想去,就想出了一個吃了熊心豹子膽的計劃—刺殺秦始皇。

    張良這人可以說是一個大忠臣,為了給自己的故國報仇,連自己弟弟的葬禮他都沒功夫搭理就直接變賣家財,僱傭殺手和自己一起去行刺秦始皇。

    張良找了個大力士,在秦始皇東遊的時候於博浪沙展開刺殺。這次刺殺差點就成功了,結果秦始皇出行車馬眾多,張良和大力士只是擊中了秦始皇的隨行副車而已。

    但這事已經是天大的窟窿了,秦始皇怒氣沖天,到處捉拿張良。張良就逃到了下邳,躲藏了起來。

    張良一聽這話感到莫名其妙,再加上這老頭語氣不善,張良直接就想把這老頭爆揍一頓,最後還是看在這老頭年紀大了,怕被訛的份兒上才強忍住了動手的衝動。

    所以說,張良在遇見劉邦前就是個二愣子,啥都敢幹。但從這些事情上來看,張良也是個重情重義的真漢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白蘿蔔拌蜂蜜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