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雁過無痕2020

    有所謂心理和精神問題的朋友,當前對於你最重要的事情是把貼在你身上的各種“症”和“病”的標籤趕快撕掉。

    你的所有負面情緒世界上每個活人都有,就如同呼吸,要說是病,那每個人都有病。就如同吃飯症、睡覺症一樣可笑。既然是正常的,就不需要解決,也解決不了,除非把生命解決掉。你們就是個正常人,和別人沒有任何區別。所以,心理和精神問題就是個偽命題,去解決心理問題這就是問題本身,這是個可怕陷阱,一旦掉進去,自己渾然不覺,連跳出來的意識都沒有。

    我們和一般人又有何不同呢,區別是別人有了負面情緒沒有陷進去,我們不但陷進去了而不知是陷阱,當然也就不知道要跳出來,更別談如何跳了,只能無辜地苦苦掙扎。

    因此,有了負面情緒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千萬別陷進去。陷進去了也別怕,只要知道是個陷阱,不需要解決什麼,只需要跳出來就啥事沒有了。有人說:“我跳不出來啊”。那是因為你不知道陷阱是怎麼來的,也不知道陷阱的原理,更不知道自己是如何掉進來的。你連陷阱都看不見,那當然就不知道如何跳出來的。如果知道了這些,反其道而行,自可跳出來。

    陷阱在哪呢?在於我們內心的各種執著和慾望,自己它給自己編了一張張無形大網,把自己牢牢束縛住,並在解決以為是自己心理問題原因的各種現實問題過程中,網越織越密,直至自己動彈不得。倘若反其道行之,唯有放下各種執著和慾望,放下對任何問題的解決,再燃能從陷阱中徹底走出來。這就是迷途知返。

    有人非要問我具體方法。並沒有什麼具體方法。我們的內心無時無處不在。內心的問題不能靠外在的方法解決。我們還是吃飯、睡覺、工作、學習、生活,該幹啥幹啥,既然沒有病當然也只能該幹啥幹啥,否則還有其它需要乾的嗎?但這時的該幹啥幹啥和以前是截然不同的。現在吃飯時只想吃飯,睡覺時只想睡覺,工作就是工作。學習就是學習,安住於當下,既不後悔過去,也不恐懼未來就可以了。

    傳統心理學由於不明白心理問題是怎麼回事,不明就裡,針對表面的各種負面情緒和生理反應科學系統地發明了很多看起來很科學、很高明、很高大上的各種“症”和“病”,讓人眼花繚亂,不由得讚歎心理學的偉大與高明。為了高明,傳統心理學家還精心設計了各種量表,顯得無比精確和科學,讓人深信不疑。然而,這真是可笑之極。我們的內心居然可以這樣精確和不變。任何一個所謂正常人,有負面情緒時,都會給貼上一個標籤。

    為了掩蓋自己的無能,傳統心理學家告訴大家:“這不但是個病,而且一輩子好不了,必須終生服藥”。這個結論不知道把多少人推向了絕望的深淵。我們一旦深信這個結論,就會認命,就會放棄自己,就會行屍走肉般度過一生。這真是莫大的悲哀。

    要知道,我們的一切都要掌握在自己手裡,如果歸因於外在,而我們又改變不了外在,那除了絕望還能有什麼?同理,如果我們把所謂心理問題的原因歸於外在,認為是由於遺傳、家庭、環境、疾病、金錢、別人或某一件事等造成,如果這些外在問題能夠改變還好(其實即便改變也無濟於事),假如改變不了,那你除了絕望還能有什麼。

    要知道,我們的內心掌控權就在我們自己手裡,開不開心,抑不抑鬱,焦不焦慮是我們自己決定的。自己的心態只能自己去改變。同樣的問題可以不同的心態去應對。假如我們不願意去改變,那誰也沒有辦法。

    我們的內心與外界沒有任何關係,和生理也沒有任何關係,相反生理變化是由我們內心變化所引起的。如果我們把原因歸於外在,那我們就失去了自己對自己生命的掌控權,就會聽天由命,就會隨波逐流,是對自己的完全不負責任,是把自己交給了別人,仍由別人宰割。

    然而,你的內心只能自己去改變,別人動不了絲毫。如果希望靠讓人改變自己內心,那簡直是天方夜譚。腿在自己身上,別人只能告訴你方向,每一步都需要自己去邁。邁一步是一步,不邁就在原地。

    我不是說我們大家過去不努力,恰恰相反,而是大家太努力了,可以說是竭盡全力,用盡了各種手段和方法,甚至努力幾十年,但就是走不出來。為什麼呢?因為大家把方向搞反了,沒有找到原因,南轅北轍了,結果是越努力越嚴重,還不如啥也不幹。

    看似苦海茫茫,其實岸就在身後,就在跟前,一回頭,一轉身就是。我們只要現在開始停止釋放負能量,並開始釋放正能量。這一念的轉變你就已經好了,你就已經回頭了,你就已經轉變方向了,堅持下去就好了。那麼,什麼是正能量呢?正能量就是每一念、每一言、每一行都是無我利他,我的文章裡說的太多了,我就不在詳述了。

  • 2 # 樊虛

    入乎其內,出乎其外

    有種說法,心理欠康的人好鑽研心理學,有的成為心理醫師。所以又有戲稱,心理醫師本身就是心病患者,久病成醫,練就有效無效的心病療治手段,自有一套觀言察色共感親和的方法方式。

    “醫者仁心”,我的理解,仁心一般體現在治病救人的能力和效果,不在表情態度的表面功夫。生理醫師看多了生老病死,普遍心硬情淡,面對熟悉的鐵打病床和陌生的流水病人,多愁善感怕要累斃、久而麻木,更可能壓根不起情緒波動;病人求醫,就病說病,請勿訴說其他艱難困苦。心理醫師或有不同,診療物件是心理異常,言行表情於心病也是藥品,一舉一動須謹慎;他們對來訪者表現出會意同感共鳴,看上去是一種共情,實際也部分共情,更多源自專業技能的理解和職業要求,以期開啟病人心扉、獲得病人信任。

    表面顯共情,內心要超脫。過度共情,可能招來麻煩;曾有劇友現身說法,關懷抑鬱者,給對方纏上,不勝其煩;非從業者尚如此,心理醫師若被某個病患賴上,一干生意就難做了,日常生活也擾亂。

    也不乏例外。心理醫師出於某種情愫,注重某個物件,投入超常的時間精力;這種情況小說影視有表現,男或女心理醫師受魅力病人吸引,一去二來成戀,想入非非,行也昏昏,誰醫誰病一本糊塗賬。

  • 3 # 文蘭心理諮詢

    心理諮詢師對來訪者既是共情又是職業性質,共情是心理諮詢的最基本的基礎,是一門技術。只有深入共情,才能進入來訪者的潛意識,才能解決來訪者的問題。心理諮詢就是解決來訪者的潛意識問題。

  • 4 # 心理諮詢師葡萄

    共情(empathy),也稱為神入、同理心,共情又譯作同感、同理心、投情等。

    共情是人本主義創始人羅傑斯提出的,是指體驗別人內心世界的能力。包含三個方面的含義:

    1、諮詢師藉助求助者的言行,深入對方內心去體驗他的情感、思維;

    2、諮詢師藉助於知識和經驗,把握求助者的體驗與他的經歷和人格之間的聯絡,更好地理解問題的實質;

    3、諮詢師運用諮詢技巧,把自己的共情傳達給對方,以影響對方並取得反饋。

    共情有著很重要的意義

    1、諮詢師能設身處地地理解求助者,從而更準確地把握材料。

    2、求助者會感到自己被理解、悅納,從而會感到愉快、滿足,這對諮詢關係會有積極的影響。

    3、促進了求助者的自我表達、自我探索,從而達到更多的自我瞭解和諮詢雙方更深入的交流。

    4、對於那些迫切需要獲得理解、關懷和情感傾訴的求助者,有更明顯的諮詢效果。

    一方面,共情是一種技巧,需要諮詢師不斷地去接受訓練,學習各種知識和技能以便儘可能地可以從多個視角更好地理解來訪者。

    但另一方面來說也是諮詢師自身人格特質的一部分。不同人格特質的人,同理心是不同的。也可以說比較偏執或者太過於健康的人是比較難以共情很多比較艱難的情緒感受和體驗的。

    有一種說法,最好的心理諮詢師,是療愈之後的神經症患者。他有著天然的共情能力。

    我們最初學習的時候,老師經常會講個段子,如果一個精神分裂症患者在雨中堅持不打傘,說自己是個蘑菇,那麼你最好的共情就是,就是自己也不打傘,說自己也是一個蘑菇。

    羅傑斯說,共情是理解另一個人在這個世界上的經歷,就好像你是那個人一般。但同時,你也時刻記得,你和他還是不同的;你只是理解了那個人,而不是成為了他。共情還意味著讓你所共情的人知道你理解了他。

    實際上,諮詢師只是在儘可能地去理解來訪者,並不能完全理解到來訪者的感受 。他需要通過不斷地反饋和調整,以期更好地共情來訪者。

    但是接受過諮詢的人都知道,其實情緒感受也是有能量的,如同我們看到小說電視劇中憂傷的場景會流淚,開心的鏡頭也會歡笑一樣。我們溝通交流時,約有百分之65的資訊來自於非語言資訊,對於諮詢師來說,其中其實也包含一部分的情緒感受。

    不同流派對於共情程度的要求不同。古典精神分析流派一般要求諮詢師坐在來訪者的躺椅背後,其實也就是為了防止諮詢師過度的捲入。

    隨著心理諮詢行業的發展,很多流派對於諮詢師的捲入度要求不斷提高,存在主義強調此時此刻,也許諮詢師會在需要的時候去擁抱來訪者,拍拍他的手等等。還有沙盤治療,需要心理諮詢師的高度共情,來訪者哭,諮詢師也哭 。

    說白了,諮詢師的共情能力其實就是一面鏡子,你可以通過它看到你自己。

    諮詢關係建立的最初,我們需要諮詢師的共情來讓我們覺得溫暖、被理解、被看到,這種理解、看到很多時候就可以讓我們覺得痛苦有人可以與我們分擔。但是在這之後的更多時候,鏡子功能就顯得更重要了。

    我們需要被看到,被理解,更需要可以讓自己更清晰地看到自己,看到事情背後的真相。

    以上是我對於您這個問題的一點理解。

  • 5 # 心理諮詢師付老師

    我工作中接觸很多諮詢師,不少說話總愛共個情,但是因為太機械,我特討厭他們這樣的。

    共情是個態度,不是技巧。不是我已經瞭解了你的感受,而是是我想要去了解。

    所以共情的態度是好奇的,不確定的,平等的。比如,有點難過嗎?

    這時,雙方才是同在的,來訪者覺得被尊重的。同時,來訪者開始更多的把注意力轉入自己的內在。

    結論,用的不好的是職業技巧。相反真正願意瞭解,自然的狀態就是共情的。

  • 6 # 煩世界不煩你

    是真的感同身受。

    很多心理諮詢師,本身就受過很多的情緒性格困擾,於是進行自救,積極幫助自己走出黑暗,迎來Sunny,所以想過來人一樣想幫助更多的人走出黑暗,

  • 7 # 中醫心身治療師文強

    才入行算職業性質吧,合格的諮詢師會把自己帶入來訪者的經濟中,自己去感受來訪者的經歷,在自己假如經歷了這段經歷後的感受和來訪者表達的感受,一併去感受和理解他(她),這部分是需要規範訓練(長期培訓),自己被諮詢(個人體驗),同輩督導和被督導師督導,日積月累才能達到的。好的共情就能完成諮詢的1/3了到一半了(資料是我的個人感覺)。

  • 8 # 咖啡步履

    共情是心理諮詢技能裡建立諮詢關係的技能之一。與尊重、熱情、真誠、積極關注等諮詢態度一樣,不是單純的工具或手段,而是諮詢師職業理念和人性的表達。是諮訪關係中建立良好關係的重要基礎。

    共情能力與生俱來,一個人從出生就有。比如:側隱之心人之本源就是共情,別人痛苦你會跟著痛苦,想要去幫助他解決這個痛苦,這不正是諮詢師該做的麼?如果來訪者痛苦你還高興那你還做什麼諮詢。一般來說,監獄裡反社會人格大多是:別人痛苦我高興,於是犯罪的惡才易滋生,才會被關起來。

    所以不能片面理解是感受還只是職業性質。

  • 9 # 似水流年12

    任何職業都不可能有這個性質。共情說的是情感,情感不能是一種技術,否則就是假的或者偽裝出來的了,這樣的諮詢師無非就是個典型的騙子。

  • 10 # 弈童成長

    需要去感受來訪者的情緒。站在來訪者的角度看問題,突破自己的價值觀、認知結構、成長經歷都拋開。

    心理諮詢師是一個實操性的工作,不是純理論性的工作。

    諮詢的過程是幫助來訪者實現個人的成長和超越,然後來適應這個社會,更好的接納自己。實際上是實現來訪者生命的綻放和自我潛能的激發。

    所以共情是很重要的能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家有抑鬱症、焦慮症病人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