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聾校姬老師

    我肯定是會選擇上班的,上班可以掙錢,但上班也不是全為了掙錢,女人上班的好處太多了——

    第一,四十多歲的女人正是有工作經驗的年齡,雖然這個時候上有老下有小的,但並不影響上班,只要統籌安排,家庭工作可以兩不誤,這個年齡在工作中很容易幹出成就,讓自己活得自信而充實,自信的女人最美麗!

    第二,上班能夠讓自己成長,女人不能停下成長的腳步,如果你回家遛狗養花做飯,那麼你的思想和認識會漸漸跟不上你的老公和孩子,最後和他們沒有共同語言,你在這個家庭會變得越來越不重要,越來越沒有地位。

    第三,錢能讓人快活,但伸手要來的錢也許換不來尊重,這幾天賭王何鴻燊的離世成了大新聞,他的四位太太也被人津津樂道,四太太樑安琪的經歷想必大家也聽說了,賭王曾經說過每月給她十萬元讓她在家當個小女人,但四太太一口回絕,堅持在職場打拼,如今她在家族的實權最大,因為她一直在工作,在成長,在進步!

    第四,新冠病毒的疫情爆發以來,好多人宅在家裡幾個月不能上班,我作為老師到現在還在家裡上網課,這段時間深深體會到在學校上班的快樂!和人打交道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想想退休以後遛狗養花做飯的日子還長著呢,現在抓住上班的機會好好工作,將來才會心安理得過另一種人生。

    所以,奉勸女性朋友們,能上班的話,還是開心地上班吧,人要往上走,往前走,原地踏步,就會落後[耶][耶][送心]

  • 2 # 雪虹49861606

    那要看上的是什麼班。我現在49歲,從事房地產銷售,任中低層管理工作10多年,不是很懂投靠碼頭,工作出色但一直沒有上升機會,辭職自己做了小老闆,經營不溫不火,年收入30萬左右。三年後,離職前的一個合作專案的銷售總監請我到他公司做銷售經理,年收入一百多萬(主要是提成),合作二年後團隊散夥。當時以為休息一段時間就會團隊重建接新專案,就騎著自行車環遊全國,一年過去,知道巳經沒有什麼希望了,那時候原來工作十多年的公司又向我丟擲橄欖枝,希望我能回去開拓新領域。回到原來的公司工作了20多天,發現還是適應不了那裡的人事和管理制度,當時令我離開的原因仍然存在甚至更深,於是毅然在公司最高層的遊說下再次辭職。至今6年,一直在全國、世界各地旅行,玩票一樣在拉薩開客棧開酒吧又轉讓掉,滿世界登山、徒步、潛水,所有能想到的方式都玩了一遍,但是世界真的很大,還有很多地方未去過。我想,不是不想工作,有活力的人生很短了,只能選擇最有意思的事情來做。如果一天再有機會發揮自己的價值,當然當仁不讓,機會不來,就遊戲人間吧。因為疫情的原因,宅家150天,除了跑步沒有出過門,150天跑了800公里,看了32本書,臨帖用光200毫升墨汁,照著網上的食譜做各種美食,參禪打坐,時間都不夠用的。

  • 3 # 夕露之子兮

    我,女性,40+,老公收入能養家,去年因身體原因辭職。

    上班否?開心否?太有發言權了。

    之前一直在事務所從事審計工作,有熬夜加班及出差奔波的沮喪和抱怨,也有努力付出後得到認可及回報的開心和滿足。因為確實喜歡這份工作,一直咬牙堅持下來,從最初對專業的知之甚少到後面基本得心應手。由於經常出差且加班加點,久坐、熬夜、三餐不規律避無可避,身體健康每況愈下。頸椎的、腰椎的、腸胃的、眼睛的,感覺從頭髮巔巔到腳趾尖尖,哪兒哪兒都有問題,無一倖免。經家人商議及評估:上班收入雖然比上不足比下還是有餘,但往返醫院的次數及花銷也在與日俱增,從長遠計,辭職最佳。

    本以為從此就過了幸福快樂的日子。孰不知,事與願違。因為中午有時間午睡了,往往一睡就過頭,導致晚上只能睜眼夜觀天花板。以前在辦公室抽空就能行雲流水般吐槽一下萬惡的工作及奇葩的客戶,現在端坐在書桌前,盯著泡好的茶水,半天在電腦上敲不出一個字來。更糟的是不能寐的午夜,那慘烈的靈魂拷問:我為什麼活著?昨天和今天,今天和明天日日重複,希望在哪裡?我努力讀書辛苦考證的目的是為了當寄生蟲?

  • 4 # 心語180711814

    雖然我現在還只是為了錢在努力的上班,但是我可以肯定的說,即使不為了錢,我依然願意上班!遛狗養花做飯只能作為生活的補充而存在,它不是生活的全部,我需要享受生活的全部帶來的充實哪怕是無奈和疲憊!

    從原始社會到封建社會到今天的高速發現的社會主義社會,人類之所以能夠進化進步發展成為世界的主宰,和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溝通學習交流互助協作是分不開的,大到國家在交流中進步,在溝通中前進,在互相協作中發展推動社會的前進,小到人與人之間交往合作真誠的友誼心靈的默契都離不開‘群體生活’!從參加工作至今已經三十年了,工作崗位換了好幾個,每換一個工種,同事也更新一次,回首過往,形形色色性格各異的人群在我眼前如電影鏡頭般徐徐上場離場,真誠善良純樸的朋友讓我回憶如新隨時想起臉上都會露出燦爛的微笑;睿智健談博學上進的朋友讓我想起就如翻看一本書般新鮮渴望,他們的言談和思想讓我耳目一新受益無限永遠有‘與君一席談,勝讀十年書’的興奮和欣賞;踏實肯幹勤勞無私默默無聞埋頭苦幹的同事讓我心疼欽佩的同時又努力的學習他們能夠幾十年如一日堅守平凡堅守普通的不平凡;聰明圓滑能說會道見好就收得同事自然也有閃光點,讓我喜歡他們靈活多變討人喜歡的做事風格和見什麼人說什麼話的狡黠機靈,雖然我永遠也做不到那樣但是不得不承認這樣的人很適應生存;而阿諛諂媚陰險狡詐笑裡藏刀的人群也不能否認其真實的存在,這樣的人雖然我努力遠離,努力排斥,但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確保自身安全也是保護自己的方式方法吧,不過,我看問題有時總喜歡‘離經叛道不按照常規思考’,這樣的人群自然也有他活著的不容易,有時感覺他們也很可憐,離群索居無人真誠對待,也許是孤獨寂寞的心靈讓他們更加的狂躁而不擇手段吧……

    總之,大千世界,芸芸眾生,不可能有千篇一律的生活,也不可能有如出一轍的人群,正如我不停的變換工作崗位,有男有女的性格各異朋友,有老有少不同年齡層的同事,更新了一次又一次的朋友圈,‘走南闖北’幾十年毫無建樹的工作經歷,卻也讓我經歷無數回憶頗多,漸漸的,我喜歡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去體會人的內心,表面熱情的不一定真誠,外表冷漠的不一定奸滑,油嘴滑舌的不一定不實在,沉默不語的未必傻啦吧唧,無論他人怎樣,我依然用一顆真誠善良純淨隨性的心靈去對待眾生,我只求心安!

    忙碌枯燥故步自封的工作有時真的很厭倦,但是如果讓我放棄工作,每天只是圍繞家庭的小圈子享受生活,我會感覺更加的壓抑無趣!人還是需要一些制度的約束吧,例如不遲到不早退努力做好本職工作;人更加需要精神的提高吧,比如為了工作努力的學習即使有時很被動很反感,試想一下,如果沒有制度和規矩的約束,人類又有幾個靠自律約束自己,靠自律推動自己不斷前進的呢?

    以上所寫應該都是自己的隨想吧,因為沒有真正的放棄工作每天遛狗養花做飯,但是我更喜歡享受工作帶給我的充實快樂多彩和忙碌疲憊無奈……

  • 5 # 廬陽菊姐

    四十歲女人不為錢,首先可以肯定的說了,提問者是一個家庭條件還可以的而且是四十歲人到中年了,不在為生計而發愁。那麼我就說說生命的意義。

    生命的長度和寬度,大家想一想,你認為生命的長度和寬度哪個更重要呢?

    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這是孔子說他自己十五歲立志與於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四十歲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命,六十歲能正確對待各種言論,不覺不順,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規矩。

    人生七十古來稀,說明在人生的歲月長河之中,七十就已經是高齡了,即便現代科技發展,醫療水平提高,人生在世屈指算,最多三萬多天,而真正能活到百歲的少之又少,也不過是‘百年世事三更夢,萬里江山一局棋’。

    長壽者不多,大多也就是七八十歲。頭二十年一直在學習成長,後二十年在休息養老,剩下的也不過三四十年而已,在這些年裡無論是名門富貴,含著金鑰匙出生還是寒門窮子,貧賤一生,為了生活,為了理想,我們都經歷了人生的酸、甜、苦、辣、鹹,人生百味。生命的意義在於過程而不在於結果,在於把握、享用這短暫過程中的每一時刻,在於一切滿懷理想,充滿希望,奮力拼搏而到達終點的喜悅。而不是留下平庸和不敢嘗試的遺憾。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你有沒有留下痕跡,只要認認真真,踏踏實實的走過,這其中的過程必定是美好和難忘。人生也許只是一段旅程,也許只為了一個人,一段風景,這都是生命美好之處。

    因筆者今年也是四十,有一首《女人四十》的歌覺得唱的很好,也唱出了我內心感觸。歌詞是:花開又花謝,回憶猶昨天,美麗的容顏悄然留下歲月的變遷一年復一年如梭穿指間,昔日的純真依舊印在我們的眼前。哦,女人四十走過青澀,走過豔麗,如秋獲碩果般香甜,哦,女人四十經歷風雨懂得關愛,更有從容睿智的表現。

    四十歲的我們也有了抵禦誘惑的能力,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為自己而活的能力了。

    所以我認為生命的長度、寬度、厚度同樣重要,選擇你喜歡的方式,就是人間值得。

  • 6 # tangtanng糖糖

    現在40多歲的女人,跟過去奶奶輩和媽媽輩的女人,不是一種狀態。現在很多40多歲的女人,保養得當,衣著得體,看上去更像姐姐。相當一部分人在這個年齡階段已經完成了原始積累,步入到了中產階級。

    問題的關鍵在於要不要出去工作?

    工作作為人類最重要的社會活動,有很多重要的屬性。

    工作能帶來酬勞,滿足養家餬口的生存需求,帶來安全感。

    工作的過程也是學習和自我成長的過程,隨著經驗的增長,技能的提升,以及隨之帶來的收入增長,能給人帶來精神上的滿足和成就感。很多在事業上有成就的人就是充分領略過並且享受攀登和挑戰帶來的快感,這是除了物質回報外的精神層次的價值。

    人類是群居動物,工作的特性客觀上實現了人的社交需求,那些段子比如人多了吃飯香,人多力量大,男女搭配幹活不累……都有資料證明社交對人相當重要,人與人面對面的溝通和交流,一個微笑,一個眼神,都能給人的心情帶來微妙的變化。社交活動是人類情緒的穩定器,工作尤甚,人的大部分圈子都是在工作中慢慢建立起來的,這些圈子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資源。

    所以,要不要出去工作的問題,不應該只提問40多歲的女人。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工作是陪伴我們一生的,人一生中最珍貴最年富力強的階段幾乎全部獻給了工作,工作是人的最基本的活動。

    當然,現在是多元化的社會。有的人40歲之前就實現了財富自由,如果她的規劃是40多歲就退休,迴歸養花遛狗的生活,這對大多數苦苦打拼的職場狗來說,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養花遛狗的閒適狀態,令職場人各個羨慕,但工作對於大部分人來說的不可替代性,也是大部分人選擇堅持工作到法定退休年齡的原因。

  • 7 # 雨瀟湘898

    個人認為,是要上班的,如果不為了錢,當然更從容啊!四十歲,對於現在的女性來說還不算老,應該保持社會功能的活躍性!

    換而言之,居家休閒,養花,遛寵物固然輕鬆,但人是社會性動物,需要社會存在的價值感。如果不去與社會互動了,這種價值感就會消失,而單調的休閒,當然快樂不會長久!而有一份工作,是最普遍的與社會互動的一種方式,如果沒有生存壓力,把精力放在對成果的追求上,更會事半功倍!

    非常建議,也是我的理想,如果沒有壓力的去工作最好選擇自己擅長的,而且很感興趣的工作,做起來得心應手,還可以進一步深入,成就感滿滿的,你會很愉快和幸福!另外,因為沒有壓力了,也就無所謂人與人之間的競爭了,即便是競爭,也是良性競爭,只是為了好的結果導向,那也就多了一份開創與包容,自然人際關係就會處理的很好,周圍的人相處愉快也是社會互動的一部分哈!

    如此,工作愉快,成果豐收,還有相互關心和尊重的同事朋友,這樣得境遇何樂而不為呢?[耶][耶][耶]

  • 8 # 每日文鮮

    這個要看情況而定:

    第一種情況,你已經很有經濟基礎,基本實現了財務自由,而工作又不是那種讓你每天很開心很充實的環境,那當然要好好享受生活啦!建議你找一些脾氣相投的朋友,組一個玩樂團體,隔三差五湊一起玩,不上班可以做的事情太多了,自己一個人幹什麼也沒有和朋友一起有趣。第二種情況,你工作遇到了瓶頸期,自己有些想不開,想退一步海闊天空。這種情況應該不少,有的人一瀟灑就辭職回家養花遛狗,沒想到回家日子也不輕鬆,家務活每天干不完還沒有人可以傾訴,陷入另一種困境,也是不可取的。不過有時候心情不好也的確該給自己換個環境,尤其是那些能力比較強的女人,不必在一棵樹上吊死,良禽擇木而棲,早點換對自己也是一種投資,有時候人生就需要暫停鍵。第三種情況,是那種手裡有點小錢,總想體驗一把睡到自然醒的居家生活,這種情況我還是勸你要小心,現在的社會競爭壓力太大,工作不好找,有個不錯的工作一定要珍惜,手裡的錢不多一定不可以在家坐吃山空!還是要且行且珍惜,先把孩子、老人的事情解決好,然後儘量提升自己的生活,邊工作邊享受生活其實是很酷的人生狀態!回家如果沒有很好的社交生活方式支撐,真實秒變大媽的案例比比皆是!

  • 9 # 使用者葉子666

    即使不為了錢,女人也還是要上班的,除非這個工作已經讓你很厭惡,感受不到工作的價值,那麼你可以辭職去找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或者開一家自己擅長並且喜歡的小店。

    有的人覺得有了錢 不為錢發愁的時候,肯定就是要享受生活就好了,去世界各地旅遊,吃盡天下的美食,欣賞各地的美景。但這些只能給你短暫的歡愉,時間久了,就會感到空虛無聊。

    人是一定要工作的,時間上的很多精英階層是非常熱愛工作的,因為工作給他們帶來快樂和價值感。

    富人們的生活會是什麼樣子?

    你可能覺得應該是這樣:

    隨心所欲地買買買,隨心所欲地吃吃吃,隨心所欲地遊遊遊,隨心所欲地玩玩玩。

    一句話總結就是:

    他們應該過著無比休閒的生活,他們應該過著無比奢華的生活,他們應該過著無比享受的生活。

    是這樣嗎?

    並不是。

    億萬富翁和精英階層的生活,跟我們想象的其實很不一樣。

    你知道億萬富翁幾點起床嗎?

    蘋果公司 CEO 庫克,每天早上 3 點 45 分起床。

    蘋果公司創始人喬布斯,每天早上 4 點起床。

    聯想創始人柳傳志,每天早上 5 點起床。

    萬達董事長王健林,每天早上 5 點半起床。

    世界首富比爾 · 蓋茨,是每天早上 6 點起床。

    《經濟學人》在做一個調查時,發現了一個非常反常的現象:中產階級和貧困階層的工作時間,在最近 30 年出現了大幅下降,而富人和精英階層的工作時間,卻在最近 30 年出現了大幅提升。

    "50% 的億萬富翁和頂級精英,每週工作時間超過了 65 個小時。"

    " 蘋果 CEO 庫克,經常第一個到辦公室,最後一個離開。"

    " 臉書 CEO 扎克伯格,經常熬夜到早上 6 點。"

    窮人正變得越來越休閒,而富人卻變得越來越忙碌。

    為什麼富人比窮人更熱愛工作呢?

    在展開說這個問題之前,我先談一個名詞——心流。

    著名心理學家米哈里,一直專注於研究 " 人何時最幸福 ",通過對大量人群的反覆測試,他提出了一個概念——心流。

    當心流發生時,我們會感到:完全陶醉於正在做的事情當中,內心感覺無比純淨,內心會有一種寧靜感,會獲得極大的喜悅感、滿足感,甚至超越了自己,忘記了自身的存在

    工作和休閒,哪個狀態更容易產生心流?

    很多人肯定覺得:當然是休閒了。

    其實恰恰相反,米哈里研究發現:" 心流大多出現在工作的時候,絕少在休閒時發生。"

    為什麼現在富人很喜歡工作?

    因為工作會讓他們感到更快樂。

    讀到這裡,你可能會想:" 那為什麼工作沒讓我變得更快樂?"

    米哈里說:" 因為你沒有讓工作變得富有挑戰性。"

    米哈里舉了一個例子:麥德林是一個生產線工人,他的工作就是組裝零件,每天重複操作 600 次。一開始,麥德林覺得工作超級無聊,每天回到家就向老婆抱怨。但後來,他只是改變了一點點態度,就讓工作變得快樂起來,

    " 我開始琢磨怎麼打破組裝記錄。"

    於是在一次次打破記錄中,他獲得了巨大的滿足感和成就感。

    為什麼現在富人比窮人更喜歡工作?

    原因就在於此:" 他們把外部驅動的忙,變成了自我驅動的忙,從一個個挑戰中獲得了巨大的成就感。"

    當我們想從忙碌階層變成休閒階層時,富人卻正從休閒階層變成了忙碌階層。

    張瑞敏說:" 學習和讀書。"

    彭劍鋒在《海爾:能否重生》中說道:" 張瑞敏幾乎不去任何娛樂場所,他的娛樂生活完全被書填滿。"

    張瑞敏平均一週會看兩本書,在 2016 年內部演講中,張瑞敏至少提及了 51 本書。

    中國建材集團老總宋志平也一樣,他的閒暇娛樂方式也是讀書:" 我床頭有個書筐,筐裡大概有 20、30 本新書,差不多一個月左右換一筐。"

    很多人都以為:富人和頂級精英的娛樂方式,就是花天酒地、紙醉金迷。

    完全不是這樣。

    哈佛商學院做過一個調查,結果發現了一個反差極大的現象:越是富人越是精英階層,他們的閒暇娛樂,越喜歡採用補充型方式,比如交流、閱讀、學習。而越是窮人越是底層的人,他們的閒暇娛樂,越喜歡採用消耗型方式,比如打牌、打遊戲、看肥皂劇。

    知乎上有一個提問:年輕人千萬不能碰哪些東西?

    有一個回答很有意思:" 於我看來,總結起來不過一類:不能沉迷於只能帶來短期愉悅感,但對於一個人的長期成長有負面效應的東西。"

    這句話真是說到點子上了。

    對於自控力差的人來說,能獲得短期快感的東西簡直就是災難。

    比如打遊戲、刷抖音," 你會不自覺地深陷其中,動動手指就能獲得極大的快感,全然不知時間已經慢慢流逝。但這種消耗型娛樂,對於你的長期成長來說,其實一點用處都沒有。"

    但這個世界就是這麼搞笑:越是處於社會階層底層的人,越是會用消耗型方式來尋求快樂。越是處於社會階層高層的人,越是會用補充型方式來尋求快樂。

    1982 年秋天,33 歲的村上春樹,萌生了一個想法:" 我要當小說家。"

    自從誕生這個想法後,他就為自己設定了一個雷打不動的寫稿模式:早上四點起床,泡咖啡,吃點心。吃完就寫稿,寫稿十頁,四小時。

    寫好十頁還想寫怎麼辦?不寫了,堅決不寫。

    寫了七頁寫不下去了怎麼辦?不寫了,堅決不寫。

    然後開始跑步,跑 10 公里。跑完休息一會,做翻譯。下午兩點,結束工作,然後隨心所欲地安排時間:看書,看電影。晚上九點,上床睡覺。

    這個寫稿模式一堅持就是 35 年。

    33 歲之前,因為吸菸和熬夜,村上春樹的身體已經胖成了一個球。但當他立下當小說家的志向後,他知道這種生活習慣是不可能實現夢想的,只有改變生活習慣才能達到目的。

    " 當你做一項長期工作時,身體健康才是最大的資本。"

    正因如此,村上春樹成功了。

    友邦保險和 21 世紀傳媒,最近做了一個關於精英群體的調查,發現了一個有趣現象:相比於中產階級和貧困階層,精英階層更喜歡運動和健身,更善於控制飲食、控制體重,也擁有更健康的生活習慣。

    一個朋友講過一個李嘉誠的故事。

    " 飯桌上,李先生講了一個故事。講之前,他對兒子李澤鉅說:Victor,你要聽好了。古代一位將軍,帶兵和敵人打仗,結果被打敗了,兵敗如山倒。為了掩護大部人馬安全撤離,將軍帶領一小隊人馬阻擊敵人。當他回到自己的營寨時,部下問他為何遲遲才回來。他拍打了一下自己的馬,罵道:畜生,跑得這麼慢,差點丟了我性命。"

    這個故事的主題很明顯,誰都聽得出,就是 " 不要居功 "。

    李嘉誠就是這樣,每時每刻都不忘教育兒子。

    講完故事,朋友說了這樣一句話:" 在香港,大家都很羨慕李嘉誠。但羨慕的主要不是他的財富,而是他教育有方,教出了兩個出色的兒子。"

    《紐約時報》去年做過一個調查,這個調查結果非常震撼人心:從 2007 到 2017 這 10 年期間,中產家庭的教育開銷幾乎沒變化,大概佔家庭年收入的 1%。而最富裕的 1% 精英階層,教育開銷卻增加了 3.5 倍,佔了家庭年收入的 6%。

    而精英階層卻恰恰相反,他們再忙再累,也要抽時間教育和陪伴孩子。

    《經濟學人》做過一個調查,發現精英階層一般是這麼做家長的:捨得為孩子花錢、捨得為孩子花時間、經常思考教育的目標問題、為了教育孩子而提升和完善自己

    精英階層喜歡給孩子做榜樣:" 我很努力,我希望你也要努力。"

    而中下層階層的大多數父母,則把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 我沒實現的夢想,你要幫我實現。我偷的懶,你要幫我補回來。我輸了,你要贏。"

    北京大學副教授劉雲杉做過一個統計:80 年代,北大學生三成出自寒門。90 年代,寒門比例開始逐漸下滑。2000 年後,寒門比例僅佔一成多。

    也就是說:寒門越來越難出貴子了。

    為什麼寒門越來越難出貴子?為什麼窮人和富人間的差距會越拉越大?

    看看上面這四個方面就知道了。

    我們變得越來越休閒,而富人和精英階層則變得越來越忙碌。我們喜歡消耗式娛樂,而富人和精英階層則喜歡補充式娛樂。我們喜歡大吃大喝、靜坐不動,而富人和精英階層則喜歡控制節食和堅持鍛鍊。我們喜歡人浮於事的教育,而富人和精英階層則喜歡以身作則的教育。

    正是這四大 " 不一樣 ",致使我們和精英階層間的鴻溝越來越大。我們都覺得 " 階層固化 " 不公平,其實換一個角度看,這在某種程度上恰好體現了一種公平,因為它代表著——越努力,越幸運。

    新東方創始人俞敏洪,寫過一篇《相信奮鬥的力量》。

    文中講了他的一段經歷:高中時,他的老師對全班同學說:" 你們在座的,沒有一個能考上大學,以後一定都是農民。"

    很多同學就這樣相信了。不是中途退學,就是考一次就放棄了。

    但是俞敏洪不甘心,考了一次不成,他就考第二次。考了二次不成,他就考第三次。最後,他終於考上了北大,貧苦的人生從此柳暗花明。

    現在很多人都喜歡說 " 階層固化 ",其實自古以來,每個朝代都有階層固化。但無論階層怎麼固化,總有 5% 的窮人可以像俞敏洪一樣突圍而出。

    " 想和什麼樣的人做朋友,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要付出和他們一樣的努力,做和他們一樣的事情,甚至要比他們更加努力。"

  • 10 # 偉豪媽媽玩多肉

    作為一個在家呆了十幾的全職主婦我要告訴你,不為了錢當然不去上班好呀,因為現在的城市家庭老公上班都很忙,孩子上學也有很多補習課程,這樣如果兩口子都上班沒有固定的休息時間,孩子的學習沒時間問,家裡的生活就象打仗一樣,如果有一個人不上班那家裡就會舒服很多,就象我自己一樣,每天早上起床做好一家人的早餐,孩子吃的,老公吃的,營養豐富乾淨衛生,就算早起一點也不怕,兒子上學,老公上班之後如果困了睡個回籠覺也很舒服,多數時候我都是等他們出門了約上朋友喝個早茶然後一起買菜再各自回家,收拾一下屋子中午也不用吃了,早茶通常會喝到11點多的下午睡一覺起床看看手機然後準備晚餐,廣州人中午一般不回家吃飯的所以晚餐很豐盛,要有湯,還要葷菜搭配所以準備晚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工作啦,兒子,老公回家就有熱湯飯幸福滿滿的,星期六日兒子補課,或者不補課時帶他出去玩,老公忙起來是沒休息的,這些都要家庭主婦去做,之前我有個朋友兩口子都很忙請了保姆,可保姆不但偷東西還打小孩,後來沒辦法只好抽出一個人來在家照顧家裡。所以說有條件還是在家不上班好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房子沒住人,申請停暖,還要交60%暖氣費,合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