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七世紀三十年代,吐蕃第三十三代贊普松贊干布遷都拉薩,始建布達拉宮為王宮。
布達拉宮的基本面貌,主要是公元17世紀清朝屬國和碩特汗國(和碩特王朝)時期固始汗和五世達賴喇嘛時期重建的白宮及其圓寂後修建的紅宮,“此後歷代達賴又相繼擴建,終成布達拉宮今日之規模。”
據記載:公元七世紀三十年代,吐蕃第三十三代贊普松贊干布遷都拉薩,始建布達拉宮為王宮。當時修建的整個宮堡規模宏大,外有三道城牆,內有千座宮室。
松贊干布在此劃分行政區域,分官建制、立法定律、號令群臣,施政全蕃,並遣使周邊各國或與鄰國建成姻親關係或訂立盟約,加強吐蕃與周邊各民族經濟和文化交流,促進吐蕃社會的繁榮。布達拉宮成為吐蕃王朝統一的政治中心,地位十分顯赫。公元九世紀,隨著吐蕃王朝的解體,布達拉宮遭冷落。
經過1300多年的歷史,布達拉宮形成了佔地面積4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主樓紅宮高達115.703米,具有宮殿、靈塔殿、大殿、佛殿、經堂、重要職能機構辦公處、曾官學校、宿舍、庭院、迴廊等諸多功能的巨型宮堡。
宮內珍藏8座達賴喇嘛金質靈塔,5座精美絕倫的立體壇城以及瓷器、金銀銅器、佛像、佛塔、唐卡、服飾等各類文物約7萬餘件,典籍6萬餘函卷(部),成為名副其實的文物瑰寶,受到世界各華人民的關注,被譽為“世界屋脊的明珠”。
公元七世紀三十年代,吐蕃第三十三代贊普松贊干布遷都拉薩,始建布達拉宮為王宮。
布達拉宮的基本面貌,主要是公元17世紀清朝屬國和碩特汗國(和碩特王朝)時期固始汗和五世達賴喇嘛時期重建的白宮及其圓寂後修建的紅宮,“此後歷代達賴又相繼擴建,終成布達拉宮今日之規模。”
據記載:公元七世紀三十年代,吐蕃第三十三代贊普松贊干布遷都拉薩,始建布達拉宮為王宮。當時修建的整個宮堡規模宏大,外有三道城牆,內有千座宮室。
松贊干布在此劃分行政區域,分官建制、立法定律、號令群臣,施政全蕃,並遣使周邊各國或與鄰國建成姻親關係或訂立盟約,加強吐蕃與周邊各民族經濟和文化交流,促進吐蕃社會的繁榮。布達拉宮成為吐蕃王朝統一的政治中心,地位十分顯赫。公元九世紀,隨著吐蕃王朝的解體,布達拉宮遭冷落。
經過1300多年的歷史,布達拉宮形成了佔地面積4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13萬平方米,主樓紅宮高達115.703米,具有宮殿、靈塔殿、大殿、佛殿、經堂、重要職能機構辦公處、曾官學校、宿舍、庭院、迴廊等諸多功能的巨型宮堡。
宮內珍藏8座達賴喇嘛金質靈塔,5座精美絕倫的立體壇城以及瓷器、金銀銅器、佛像、佛塔、唐卡、服飾等各類文物約7萬餘件,典籍6萬餘函卷(部),成為名副其實的文物瑰寶,受到世界各華人民的關注,被譽為“世界屋脊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