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我的經驗而言,目前A股市場機構分類主要包括公募基金、保險、外資(陸股通+QFII)、私募、信託、券商自營和券商資管、社保基金等,其中不同機構持倉的資料披露頻率和獲取渠道存在差異。
首先,陸股通外資的持倉資料是可以日度跟蹤的,一般在T+1個交易日就可以在資料終端軟體上看到,比如Wind和choice中可以看到前一交易日具體某隻個股的陸股通買入賣出股數,這個是最高頻的;QFII也是外資的一種渠道,但是目前外資市值佔比已經只有40%左右,通常是季度披露的,主要透過個股的十大流通股東可以看到,頻率相對較低;
其次是公募基金,公募基金在每季度都會有重倉股公佈,通常是基金重倉持有的前十大個股,可以透過對比最近幾個季度的持倉分析基金偏好風格的變化;同時季度會披露持有A股全部市值,可以由此計算基金倉位,判斷未來基金潛在加倉空間;另外公募基金會在半年度公佈全部持倉,基本上每隻基金具有持有哪些個股都可以看到,不過因為是半年度頻率,所以對投資指導意義有限;
再次是保險、私募、信託、券商和社保基金等,因為這些均屬於特定資產管理性質,法律上並沒有像公募那樣強制資訊披露的要求,所以觀察這些機構的持倉通常只能透過半年度的十大流通股東,從而分析這些機構的持倉季度變化。
最後,還有就是一些龍虎榜的資料,賬戶型別是機構專用之類動向也會有日度的披露,不過一般都是出現交易異動的個股才會關注到,且機構型別無法透過龍虎榜明確。
根據我的經驗而言,目前A股市場機構分類主要包括公募基金、保險、外資(陸股通+QFII)、私募、信託、券商自營和券商資管、社保基金等,其中不同機構持倉的資料披露頻率和獲取渠道存在差異。
首先,陸股通外資的持倉資料是可以日度跟蹤的,一般在T+1個交易日就可以在資料終端軟體上看到,比如Wind和choice中可以看到前一交易日具體某隻個股的陸股通買入賣出股數,這個是最高頻的;QFII也是外資的一種渠道,但是目前外資市值佔比已經只有40%左右,通常是季度披露的,主要透過個股的十大流通股東可以看到,頻率相對較低;
其次是公募基金,公募基金在每季度都會有重倉股公佈,通常是基金重倉持有的前十大個股,可以透過對比最近幾個季度的持倉分析基金偏好風格的變化;同時季度會披露持有A股全部市值,可以由此計算基金倉位,判斷未來基金潛在加倉空間;另外公募基金會在半年度公佈全部持倉,基本上每隻基金具有持有哪些個股都可以看到,不過因為是半年度頻率,所以對投資指導意義有限;
再次是保險、私募、信託、券商和社保基金等,因為這些均屬於特定資產管理性質,法律上並沒有像公募那樣強制資訊披露的要求,所以觀察這些機構的持倉通常只能透過半年度的十大流通股東,從而分析這些機構的持倉季度變化。
最後,還有就是一些龍虎榜的資料,賬戶型別是機構專用之類動向也會有日度的披露,不過一般都是出現交易異動的個股才會關注到,且機構型別無法透過龍虎榜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