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教齡4年,當老師是從小的理想,現在確越來越覺得自己還不如個服務員。除教學外還兼職後勤,不管態度多好,只要不滿足學生家長的要求,一哭二鬧三上吊,不管多委屈學校領導都是一頓批,永遠都是做事守底線沒有錯,但要注意態度,態度沒問題要注意說話方式,說話方式也得體就不要說話……永遠都得不到學校的安慰和支援,這樣日復一日的行為模式讓我懷疑自己當初當老師到底對不對,感覺是不是不配談尊嚴兩個字,心理壓力也越來越大,心情很沉重。(不要說什麼教師寒暑假啥啥的,十八線小縣城,月工資到手兩千四,學校在縣城邊邊新開發的郊區,無鄉鎮補貼,無交通補助,一週六天課,不管有課沒課一週最少五天都要刷臉簽到簽退,寒暑假要留校做各種各樣的材料,加班費半天30,一天也30),一開始純粹是為了相當老師而當老師,現在在想自己到底還算不算個老師……永恆的主題是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辦家長滿意的教育,可在這種畸形的環境下,老師的壓力越來越大,怎麼就沒人關注老師的心理健康呢?

回覆列表
  • 1 # 蓮兒老師

    因為學生是未成年人,是弱勢群體,他們的心理防禦系統還未形成,或者外界對他們有意無意的施壓,更容易影響到他們的健康成長。

    而事實上,也是如此。疫情前後,個別孩子,僅僅因為不堪學業之重,就輕易選擇了極端的方式,令人痛心。

    痛定思痛,社會越來越開始關注學生心理健康。但其實,已經有有識之士開始呼籲,當務之急是先做好教師的心理健康工作,因為教師和學生,這兩者是息息相關的。

    來看一份十年前的調查報告。

    早在1999年寒假,國家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組用SCL 900國際標準(即症狀自評標準)對遼寧省14個城市的168所城鄉中小學的2292名教師進行調查。調查結果發現有51.23%的教師存在心理障礙。從不同的年齡段來看,青年主要表現為情感障礙,如:抑鬱、急躁、焦慮、人際敏感、偏執傾向等。中年主要表現為各種神經症,如:神經衰弱、焦慮症、強迫症、恐怖症等。

    一群帶病的老師,與學生朝夕相處,雖然老師會保持自己的職業精神,強忍著自己負面情緒,但人非聖賢,終究會有所傳遞。著名的“踢貓效應”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踢貓效應,講述的是一位父親在單位收到領導的責罵後,回到家心情十分不爽,就把在玩鬧的孩子教訓了一頓,而孩子心理不開心,就順手把家裡的貓踢了一腳。貓跑了出去,恰好遇到一輛車,司機為了躲貓就把路邊的孩子給撞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的負面情緒,一般會沿著等級和強弱組成的社會關係鏈條一次傳遞。這是一種心理疾病的傳染。

    只是盲目地做學生的心理工作,忽視老師,工作必定會成為“無水之源,無本之木”。只有老師有了一顆平和的心,一份愉悅的心情,用積極的、樂觀的心態去感染學生,用一顆心去喚醒另一顆心,才是最終的致勝法寶!

    ��_�

  • 2 # 揚帆遠航75887

    學生是祖國的未來,他們就象一棵小樹苗,需要園丁無微不至的呵護才能長成參天大樹。這其中健康的心理素質對於未成年人是十分重要的。而教師面臨的困難,在其它各行各業中也是存在的。生活中充滿了各種挑戰,我們要勇敢的面對,學會給自己減壓,心態平衡,做生活的強者。

  • 3 # 章不才

    第1次看到有人提問還碼這麼多字的,看得出題主確實有不少感悟。

    我來把題主的問題總結一下吧。①現實中的教師職業,跟自己理想中的怎麼差別這麼大?②為什麼不管多委屈,都是學生家長對?③為什麼永遠都得不到學校的安慰和支援?④為什麼沒人關注老師的心理健康?下面咱們一個一個的來分析:

    一、現實中的教師職業,跟自己理想中的怎麼差別這麼大?

    有一句話叫做“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理想”是你的一種想象,肯定會帶有一些主觀的色彩,而且你會不自覺地去美化它。比如:

    你的理想是做一個救死扶傷的醫生,想著:白大褂飄飄,人人景仰,高薪高地位。現實可能是:當你成為了一名醫生後,發現:怎麼有整理不完的病人病例?怎麼有這麼難纏的病人和家屬?怎麼有查不完的病房?怎麼有無休止的夜班?怎麼上了手術檯後一站就得好幾個小時?……你的理想是做一名保家衛國的軍人,想著:穿上一身軍裝,端著衝鋒槍,多威風啊。現實可能是:當你真正穿上軍裝後,發現:新兵訓練讓你脫了一層皮;日復一日枯燥的訓練;嚴明的紀律緊張的生活;還有那站崗時枯燥難熬的長夜……你的理想是做一個為民請願的公務員,想著:能像包青天一樣,主持公道,造福蒼生。現實可能是:當你成為一名基層公務員後,發現:有整理不完的檔案;有填不完的表格;有寫不完的材料;有這樣那樣的紀律……

    明白了吧?每個職業都有每個職業的“不容易”。你覺得教師這個職業跟你想象的不太一樣,那只是因為你對“教師”這個職業還不夠了解。

    反過來想想:不正是這些“不容易”,才襯托出這些職業的“不平凡”嗎?這也不正是你當年把教師職業作為理想的初心嗎?

    在工作當中,確實會遇到個別“難纏”的家長,但是你仔細想想:是難纏的家長多,還是聽從你意見、支援你工作的家長多?

    你作為一名教師,教育理念和對教育的理解自然要比家長們更高更專業。所以在跟個別“難纏”的家長交流時,說服不了他們,甚至會覺得他們有些“無理取鬧”,心裡難免會有一些覺得“委屈”。

    反過來想想:正是因為有這些“難纏”的家長,我們這個職業才更加任重而道遠。如果家長一個個都精通教育,還要我們教師幹嘛?

    我們的任務,是尋求家長的配合,教育好當下的學生;“難纏”的家長,日後自然會有“難纏”的子女去教育他。

    三、為什麼永遠都得不到學校的安慰和支援?

    這也是被很多一線教師所詬病的地方,既然大家都這麼說,學校管理肯定是有問題的:怕擔責任,不敢站出來為教師撐腰,一味的和稀泥、充老好人,導致不少老師在遇到“家長無理取鬧”後心灰意冷。

    真正有責任有擔當的學校領導,應該是教師強有力的“靠山”。如果教師是正當的教育教學,並沒有違反法律法規、師德師風,那就應該站出來為教師撐腰。

    四、為什麼沒人關注老師的心理健康?

    我一直都認為:教師群體是非常容易出現心理健康問題的。原因有三:

    ①由於是面對未成年人,所以必須要嚴格控制自己的情緒和行為。

    有時候孩子太調皮了,也不懂事,難免會惹得老師大動肝火,但是又不能打不能罵,只能把這股負面情緒強行壓制在心裡。時間長了,次數多了,難免會出問題。

    ②社會和學校評判一個教師,主要的依據是學生的“成績”。

    但是學生的成績跟流水線上的零件不一樣,它是一個很難去進行“品控”的東西,有時候你費盡心思、殫精竭慮,也得不到一個好的“成績”。

    辛苦付出卻得不到“回報”,教師難免會“焦慮”。

    很多教師,工作在學校,家在學校,認識的人也全是同事,整天談的不是學生就是考試。你說一句“教師真難”,馬上一呼百應,大家紛紛稱是,負面情緒迅速蔓延。

    作為一個成年人,情緒要靠自己去調節,與其呼籲別人來關心自己,不如自己照顧好自己。

    你可以想通一些:孩子嘛,不都是這樣?誰小時候不是調皮搗蛋過來的?正因為如此,才需要我們去教育引導他們呀。

    你可以尋找一些自己的興趣愛好:工作之餘去打打球,釣釣魚,逛逛街,購購物,參加戶外活動……有了自己的興趣愛好,心情自然就開朗了。

    你還可以嘗試著走出教師這個圈子,擴大自己的社交圈,也許你就會發現:其實大夥都不容易。心裡自然就不會有那麼多抱怨了。

    【結束語】:不才個人感覺:這幾年教師的待遇和地位的的確確在提高。就算在今年這麼困難的情況下,教育部仍然數次表態:要讓教育督導“長牙齒”,年底必須完成“教師工資不得低於公務員”的硬規定。

    靜下心來想想:有哪個群體,受到國家這樣的重視?網上對於教師群體,負面評價不少,咱們自己是不是也有一些原因?

    我們面對現實,但我們更忠於理想。與你共勉!

  • 4 # 郝峰濤

    只要考試沒有問題,心理就沒有問題……

    教育和高考,必須尊重孩子的選擇!

    《高考,從固定制走向自選制》

    教育的功利性和應試性,促使高考變成了新式科舉,我們必須對教育進行反思。

    一,人才是全科(全面)發展,還是優科(優勢)發展?

    縱觀歷史,橫觀社會,凡是有成就的人,皆是某些領域的優科專才,而非均科全才,正是: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孩子各有未知的興趣和天賦,是自然分化和社會分化的必然,就會選擇“優勢中心發展模式”,即以某一方面為核心,帶動相關或相近方面的學習,而強制性全科發展是以大量的知識磨去了孩子的“優勢中心”,最後連興趣和天賦一塊埋葬。

    二,學習是“從外到內”的灌輸,還是“由內到外”的覺醒?

    我能理解天下父母進行“從外到內”的填鴨式教育的良苦用心,但是誰能理解孩子“由內到外”覺醒的渴望呢?學習的本質是:三分知識,七分非知識;三分看的見,七分看不見;三分學習已知,七分探索未知;三分靠教育引導,七分靠自我覺醒。學習的原力在於自然和社會變化的引導,而教育只是一種輔助孩子成長的手段。過度的知識教育就是“拔苗助長”,反而會延遲、扼殺孩子“由內到外”的覺醒。

    三,教育是因材施教,還是無差別包容?

    “因材施教”只是強勢灌輸的幌子,畢竟我們連自己有什麼才能都不清楚,豈能妄議孩子有什麼才能呢?唯有以包容的態度讓孩子在“自然世界、社會人文和無差別學科”中無差別學習,以寬容之態讓學孩子培養興趣、尋找方向和建構高度。

    四,高考是“指揮棒”,能否從固定制走向自選制?

    高考要打破固定的“語數外+文理科”,鼓勵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發展,以自身優勢學科為中心進行知識建構,可在高考科目“語、數、英、政、史、地、理、化、生、體、音、美等(皆百分制)”中自選四科進行計分選拔,其餘參試科目分數作為參考。如:甲生自選“生數理英”四科計分,乙生自選“生化數史”四科計分,可同時報考清華生物的相關專業,擇優錄取。自選制既可維護高考公平,也可保護孩子成才的自主性、多樣性和差異性。

    教育的功利性和應試性,正在侵蝕著孩子的童年和未來!

    致謝:

  • 5 # 饕餮思文

    我看到您的問題描述寶,抱抱您,跟我一個境遇,我是90後的老師,年輕不怕事,跟校長都因為教學任務爭吵過,跟家長也是。我自己教初三和高一數學,外加高二班主任。越負責任的老師,心理壓力越大,自己身體狀況也不好。我正在準備換工作,我覺得上邊領導壓迫,下邊家長擠兌,我只喜歡學生這種情況,對於我這種人十分不友好,我無法繼續適應。

    為了緩解自己的心理壓力,我之前也一直有聽心理學的課,連續聽了2年。

    我說實話,壓力大:付出和回報不是正比,是反比。我是在私立學校,曾經是日語翻譯,比較天真,覺得教育是我一生的路,就選擇了辭職,紮根教育行業。

    但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疫情期間又發生了一件事兒:學生在家上課有問題。

    因為我之前有過開日語網課的經驗,跟領導提出“網課5遍教學法”就是需要多重複,加深學生對網課記憶力,但這個涉及到了課時,被校領導認為要賺課時,私下談話。(我至於嗎,為了蹭那點課時費?)

    仔細觀察疫情期間孩子們問題:

    1,注意力不集中。

    2,總是走神。

    3,課後作業胡亂寫,瞎應付。

    “5遍教學法”就是為了彌補線下上課的“板書”問題,板書----看一遍,記一遍,寫一遍。重複2遍。對應網課就是5遍。但需要時間啊

    沒有一個老師最初是奔著教不好學生去的,但現實逐漸磨滅了信心。

    我不懼怕辭職是因為,我本身會幾門外語,走翻譯路,也可能走得更穩。所以,我也在徘徊。同時,我還有修法律,也在寫作。

    我不想把:我做這些我喜歡的東西,是為了辭職準備的,這樣的想法,太讓人難過了。

    放眼望去,有校醫和心理輔導老師的學校,實在太少了。我們班有自閉症的孩子,00後心理問題多的孩子,都是私下自己找醫生。

    今年,我帶出了一個自閉症的孩子。他成績進步特快,就是在家學習,不接觸外界了,心情平和就成績好了。

    學生之間有微妙的歧視,歧視有心理疾病的孩子,他們自己不承認,老師能觀察到。家長之間我們都不敢提,怕家長質疑:我家孩子怎麼能和他們一起學習?

    大環境沒有意識,一個人的力量就是:自救。

    我買了很多心理學的書,也成了比較嚴厲的數學老師。關心班裡有父母離異情況的孩子,關心他們成績起伏的原因。這樣,去年差點氣病住院。

    所以,我還會寫下去,練習寫作,讓更多現實問題被更多人看到。讓您的聲音也是,被更多人聽到。

  • 6 # 靚靚3010

    感謝邀請。我覺得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大家都覺得老師是“聖人”,老師無所畏懼,老師是萬事通。老師會給學生傳業解惑 ,自己也會解壓。他們往往忘記了老師也是一個普通人 ,他們也是父母的兒女,孩子的爸媽……

    全社會都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是因為學生較老師而言 ,學生的心智發育不全。很容易就出現心理問題,甚至做傻事的現象。現在像這樣的負面新聞也很多 ,就更加引起了全社會的關注度。但是老師就不同了,老師在抗壓方面遠高於學生。人們往往就忽略了老師也會在高壓下心理失控。只是關於這方面的報道比較少,甚至都沒有。所以說 ,大家把關注都傾向學生群體了。

    習主席曾經在十九大會議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共同奮鬥的目標。人民教師的第一身份就是人,是我們身邊普通的一個人。辛福是每個人對生活的嚮往與追求,老師也不例外。”

    可見,現在社會從上到下都開始關注起老師的心理健康。只是這樣的關注需要一個過程去消化。畢竟全社會只關注學生心理而不關注老師心理的現象,早已根深蒂固。期待全社會都關注老師的心理健康,把它落實到實處。全社會共同努力,這樣的一天一定會早日到來的。

  • 7 # i幸福i曉林

    這是個非常好的問題!因為大家都在關注教師薪資的問題。當然是開玩笑的

    我個人認為:現在必須必要必定開始關注教師的心理健康與幸福感。

    1.習大大在十九大提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教師的第一個身份就是人,就是我們身邊普通的人民。幸福是每個人的嚮往與追求,教師也不例外。

    2.教師的幸福感決定了孩子對世界的感知。如果老師被情緒和各種心理、精神等因素困擾,那最開始受到影響的就是學生。

    3.要學生減負首先就得教師減負。從各種公開資訊和我自己作為學生家長的體會來看,非教學內容比教學內容對教師的負擔更重嚴更無序。

    4.要特別重視教師的職業倦怠。從去年底江西撫州市的教師集體辭職,到前不久深圳的語文高階女教師發出的“要為自己做主”聲音,除了薪資待遇,職業倦怠問題已經開始在教師隊伍中蔓延。

    5.守望初心。這是目前教師隊伍中需要補的重要一課。也是老師們價值與意義的出發點與落腳點,這個丟了,那什麼都沒有了。

    希望全社會都來關心教師的心理健康,教師自己也要重視自己的心理健康!㊗️願我們所有的老師工作順利,幸福美滿!

  • 8 # 雪域魂

    在現代社會生存環境中,學生數量大而弱勢群體,而老師是成年人,基本上對於自己的身心健康還是有很好的把握的。大多數地方根據學校實際情況,發現學生的心理存在諸多問題。

    1.家長常年在外面打工掙錢,不能陪伴孩子健康成長。

    2.社會發展太快,城市和農村差距太大,孩子認識自我的能力有限。

    3.學生是祖國的花朵,他的身心健康關係著將來的發展趨勢。

    4.現在是學生,各方面的壓力太大,不及時進行心理疏導,幼小的心靈會容易受到創傷,以後會難以治癒。

    5.對於教師,必定是成年人,自我管控能力大大的強於孩子。

    6.孩子們適應能力有限,理解能力跟不上,所以應該受到保護。

    以上6點是我個人的觀點,作為老師,也是家長,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我們每天都在重視這個問題。希望孩子們一定要健康成長,老師也要健康成長,共同努力下。

    這是一個很短的視訊,曾經觀看人數超過10W人次。這孩子2歲多,我每天下班回家後,都會陪他好好的玩1個小時多。孩子玩的很開心,也非常認真,也是孩子專注力的培養。希望每一位家長,下班後,放下手裡的手機,陪陪孩子,他的身心健康關係著你一家人的以後的幸福。

    你既然進來了,就點開視訊看看,就14秒而已。也許會啟發你深思的。

  • 9 # GraceS

    理髮師理不了自己的頭髮,醫生不一定能看了自己的病,所有行業都有職業規則,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老師也一樣,把自己的汗水灑在講臺,把知識傳授給孩子,同時,自己也是學習者,也是吸收者,而這個過程只能靠自己強大的內心和自渡能力,他們做的比大多數行業付出要多,他們無論是為人師表的外在,還是健康的內心,都需要不停的發光,都是自己在勞動。所以,教師的偉大之處在這。建議關注老師心理健康,建議社會和家長不要給太多壓力,建議政府給老師相應補貼。感謝推薦~

  • 10 # 34980699蘭

    每天身心俱疲的老師確實需要關心!這種特殊工作哪項環節調整不好都會出紕漏,遇到不通情理的學生或家長會氣的難受甚至抑鬱!急需心理疏導!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一個人患有抑鬱症。不想出門,不想與人交流,整天在家怎麼辦啊?